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协作教师
设计时间
授课时间
总课时序数
1
授课人
学习内容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学习
目标
1、简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等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Hale Waihona Puke 张骞出使西域学习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
B、僧人见人为什么要“合掌”?
C、为什么寺院中莲花特别多?
D、僧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扫地?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五、轻松闯三关:
1、选择题。
2、准确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古波斯)——西亚——大秦(古罗马)]
3、拓展讨论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请同学搜集张骞、班超的故事,学习他们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
2、参观你家乡附近的佛寺,调查以下内容:
A、大雄宝殿内有那三尊佛?分别象征什么?
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什么时间?有何作用?
5、西域都护何时设立?
检查自学效果(分组进行第一轮抢答,学生相互评价)。
(二)课件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1)东汉时谁出使并经营西域?哪些成语与他有关?
(2)东汉明帝为什么派他去?他取得了什么成果?
检查自学效果(进行第二轮抢答)
课件播放影视资料《丝绸之路》片断。引出第二部分“丝绸之路”。
作用:1、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衰落:明中叶以后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大清时宪历》三、新课导引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
比如,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刻雕像。
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上述都是郑和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
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
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思考讨论〕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在明朝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四、教材精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外国贡使 传教土知识点l郑和下西洋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28年之中,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A.丝绸之路的开辟B.指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应用
C.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D.勇敢顽强的精神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执 笔:
审核 :
审批:
学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姓名: 班级: 组名:
课题: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概况
2、了解外国贡使制度及贡使制度的没落
3、知道传教士利玛窦及《大清时宪历》
4、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A.南京B.广州C.刘家港D.泉州
4.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
A.10多个B.20多个C.30多个D.50多个
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B.先后七下西洋,经过20多年
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D.目的是为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6.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的有( )
.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出发,最后到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到过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和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华东师大版1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1教学目标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1)通过学习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2)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区分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3)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根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及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及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教学难点: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及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及汉文化交融的例证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师:大家好!在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前,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大家一起识别一下,图片上的终究是什么。
(播放幻灯片,播放内容依次为葡萄、核桃、石榴、黄瓜等四种瓜果照片)生:葡萄、核桃、石榴、黄瓜师:非常好!大家一下子就认出了幻灯片上的四种瓜果。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富含营养的瓜果产地在哪里吗生:新疆、西域师:非常好!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瓜果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生:答略师:这些瓜果是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原的。
那么,这些瓜果又是怎样传入中原的呢终究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这些瓜果从西域传入中原称为了可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汉朝的中外交流。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讲授新课那么在刚开场上课的时候,大家的答复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这些瓜果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还是从新疆传入中原的新疆和西域又是怎样的关系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含义。
(此处板书)好,大家现在阅读课本第64页,找一找,西域指哪些地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来答复。
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9)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
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2、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辟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清朝设伊犁将军3、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日本 D.马可·波罗来华4、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最大的是()A.毕升 B.张骞 C.蔡伦 D.郑和5、据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位扬州唐代高僧的座像将再次回乡省亲,他就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圆仁6、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
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7、9年级(17)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8、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C .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D .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9、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华东师大版)

中学·导学案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执笔: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案编号:班级:学生姓名:小组: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课题:《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内容并规范完成导学案预习自学内容。
划出重要知识并记熟基础知识。
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2、在课堂上联系课本知识和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内容;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的结果,规范完成导学案当堂巩固练习。
改正、完善并落实好导学案所有内容。
4、把导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和规律及时整理在纠错本(典型题本)上,多复习记忆。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知道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会了吗?~~~~~~~~~~~~【预习检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1、郑和下西洋(1405—1433):(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2)下面的航行图有些模糊,请你标出郑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郑和下西洋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4)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1、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结果怎样?为什么?2、传教士来华目的、经过、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传教士为什么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呢?【拓展练习】(让我想一想,请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福州印度半岛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1、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1)从图中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X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X和下西洋的过程,X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 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X 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X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X和下西洋重点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难点:外国贡使。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适应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自学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结合纲要图示法、阅读分析、模拟表演及讲解法。
3.15.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宿城区埠子初中“四步导学”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课题第十五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课时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教案设计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教学难点:外国贡使和传教士教学过程改进意见(一)自学检测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此事发生在()A 、13世纪 B、 14世纪C 、15世纪 D、16世纪2、下面关于郑和下西洋表述不正确的是()A 、前后28年,七下西洋B、增进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C到达过30度个国家和地区D最远到达欧洲3、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代皇帝是()A、明成祖B、明太祖C、明宣祖D、明神宗4、明朝始有传教士东来,对此事表述不正确的是()A、传教士到中国是为了贸易经商B、他们在华期间积极学习中国文化C、他们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意大利的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二)师生交流《一》、导入新课: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
主备人: 审阅人: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引言 明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相对活跃频繁,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入贡和传教士来华就是最好的例证。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重难点: 郑和下西洋;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积极吸收;外国贡使和传教士的相关内容。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数____________
航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大规模来华时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大清时宪历》:制定者_______________重新颁布时在位皇帝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学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的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问题⑴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⑵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问题⑶郑和下西洋“范围之广”指的是什么?
问题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一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三.训练反馈:
1.郑和奉朝廷之命先后七次下西洋历经()
A.28年B.30年C.31年D.32年
2.对外国贡品的回赐制度开始衰落于()
A.明朝初期B.明朝中期C.明朝末期D.清朝初期
3.参与《大清时宪历》制定的外国传教士的是()
A.利玛窦B.徐光启C.汤若望D.宋应星
4.我国四大发明中为郑和下西洋提供技术支持的是()
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
5.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从哪里出发的()
A.南京B.杭州C.刘家港D.泉州
6.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代表人物有()①利玛窦②麦哲伦③哥伦布④汤若望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7.明崇祯皇帝时,在____________的主持下,聘任德国传教士____________等,按“地球”和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重新制定历法。
他与西方传教士合作,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