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絮凝剂

合集下载

《2024年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范文

《2024年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范文

《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逐渐加剧,因此,水处理成为了环保领域中的关键课题。

其中,水处理絮凝剂是水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本文旨在探讨水处理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水处理絮凝剂概述水处理絮凝剂是一种用于加速水中悬浮颗粒的聚集和沉降的化学物质。

通过使用絮凝剂,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等污染物,从而改善水质。

常见的絮凝剂包括无机盐类、有机高分子等。

三、水处理絮凝剂的研究进展(一)新型无机絮凝剂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无机絮凝剂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更好的凝聚性能和较低的污染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水处理的需求。

(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相较于无机絮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更好的亲和性和适应性。

目前,研究热点包括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和合成高分子絮凝剂。

这些新型絮凝剂在提高水质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三)复合型絮凝剂针对单一絮凝剂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多种絮凝剂进行复合,以获得更好的凝聚效果。

如将无机和有机高分子进行复合,既能发挥各自的优点,又能弥补彼此的不足。

四、水处理絮凝剂的应用进展(一)饮用水处理在饮用水处理中,絮凝剂被广泛应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等污染物。

新型的絮凝剂在保证水质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使得饮用水更加安全、健康。

(二)工业废水处理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絮凝剂被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油污等有害物质。

针对不同行业的废水特点,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针对性的絮凝剂,有效提高了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

(三)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厂中,絮凝剂被广泛应用于污泥的脱水、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通过使用新型的絮凝剂,可以有效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为后续的污泥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便利。

五、结论与展望水处理絮凝剂作为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其研究和应用对于改善水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ST絮凝剂

ST絮凝剂

ST絮凝剂是一种季铵盐型的高分子水溶性电解质,它具有阳离子高度,易溶于水,不成凝胶,水解稳定性好,适用于水质范围广且不受低水温的影响作用等特点:1、ST絮凝剂特性:ST絮凝剂是种新型的水溶性高分子电解质。

它具有离子度高、易溶于水(在整个PH值范围内完全溶于水,且不受低水温的影响)、不成凝胶、水解稳定性好等特点,由于ST絮凝剂的大分子链上所带的正电荷密度高,产物的水溶性好,分子量适中,因此具有絮凝和消毒的双重性能。

它不仅可有效地降低水中悬浮物固体含量,从而降低水的浊度:而且还可使病毒沉降和降低水中三卤甲烷前体的作用,因而使水中的总含碳量(TOC)降低。

ST 絮凝剂可作为主絮凝剂和助凝剂使用(其用量0.5-0.7PPM相当于明矾50~60PPM),对水的澄清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低浊度水的处理,更是其它类型的高分子絮凝剂所不及。

ST絮凝剂与传统使用的无机絮凝剂(如硫酸铝、碱式氯化铝等)相比,具有产生的淤泥量少,沉降速度快水质好,成本低等特点,而且还可采用直接过滤的新工艺,这对传统的上水处理无疑是一个重大改革。

ST絮凝剂产品的技术指标为:外观: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含量:≥30%(m/m)特性粘度:≥40%(m1/g)离子度:≥50%(m/m)2、ST絮凝剂的使用方法:ST絮凝剂可单独使用,或与硫酸铝、碱式氯化铝复合使用。

复合使用时、可减少无机絮凝剂添加量,并大大减少产生的污泥量。

ST絮凝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使Zate电位零或接近于零时用量。

当用量过多时,反而起分散作用。

ST絮凝剂单独使用时,其加药量范围为0.2-10ppm。

ST絮凝剂在低温贮存时,将使胶体或液体冻成冰块,影响它的絮凝活性。

因此,应在0-32℃之间贮顾为宜。

ST絮凝剂应可能用中性不含金属盐的水来配制贮备液。

贮备液一般配成1%、0.5%或0.1%的液体。

与其它高分子絮凝剂一样,ST絮凝剂在剪切力较高的高速搅拌下,将会被切断分子链,从面降低絮凝剂性能。

絮凝剂有哪几种

絮凝剂有哪几种

絮凝剂,简单来讲就是一类能够降低或消除水中分散微粒的沉淀稳定性和聚合稳定性,使分散微粒凝聚、絮凝成聚集体而除去的物质。

由于,价格低廉、无毒高效,且处理污水效果好,因此,现应用广泛。

那么,该产品都有哪几种呢?1、聚合氯化铝对各种水质适应性强,絮凝能力强,其用量仅为硫酸铝的1/2-1/3,即使在低温水中絮状物的形成速度也较快,且处理后水中残留铝量也较铝量也较低,因而被广泛采用,对于高浊度水絮凝沉淀效果尤显著,应用的PH值在5-9的范围内。

对于低温水处理的效果比较好,絮凝的矾花形成块、颗粒密而重,易于沉降,可缩短沉淀时间,出水浊度低,色度小,过滤性好。

可缩短过滤周期,腐蚀性小,利于管道保护,使用方便,易于储存、运输,如遇潮解,其效果不变。

2、三氯化铁在处理水时能形成较大的絮状物,并可与重金属离子发生有效的共沉淀作用,但三氯化铁等铁盐对金属的腐蚀性强,稳定性较低,使用过程需加熟石灰作为助凝剂,会产生大量污泥。

3、聚丙烯酰胺(pam)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较大的絮状物,但有机絮凝剂的缺点是价格较高,可以保证处理后水质的安全无毒。

4、聚合氯化铝铁这种类型的絮凝剂价格便宜,是新型、优质、高效铁盐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效果除表现为剩余浊度色度降低外,还具有絮体形成块,吸附性能高,泥渣过滤脱水性能好等特点,高效聚合氯化铝铁在处理高浊度水,低调低浊度水时,处理效果非常明显。

以上就是絮凝剂常用类型的一些简单介绍,相信大家通过以上内容对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当然,由于并不是所有的絮凝剂都能够应用于污水处理,因此,大家正常的使用流程应该是邮寄污水的样品,然后再让厂家针对污水的样品进行化验之后确定使用哪种型号的絮凝剂,这样经过科学的配比之后就能够低成本的去处理污水。

纳米淀粉絮凝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纳米淀粉絮凝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纳米淀粉絮凝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纳米淀粉絮凝剂是一种新兴的水处理技术,它利用纳米颗粒淀粉的特殊性质,在水处理过程中起到絮凝作用。

纳米淀粉絮凝剂具有较高的絮凝效率和稳定性,对水质改善和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存在着效率低、资源浪费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因此,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环保的水处理技术势在必行。

纳米淀粉絮凝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其中,物理法是将纳米淀粉颗粒加入水中,通过物理吸附作用与水中的悬浮颗粒结合形成絮凝体,从而实现水中杂质的去除。

化学法则是利用纳米淀粉与水中的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聚合物,从而达到絮凝的目的。

生物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材料,通过其生物活性将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去除。

纳米淀粉絮凝剂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是颗粒极小,比表面积大,相对于传统絮凝剂的结构更加稳定。

其次,纳米淀粉絮凝剂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调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粒径、形貌和表面性质的调控,从而提高絮凝效果。

此外,纳米淀粉絮凝剂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重点介绍纳米淀粉絮凝剂的定义、原理、制备方法、特点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希望通过该文的撰写,能够加深对纳米淀粉絮凝剂的认识,推动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纳米淀粉絮凝剂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1 概述:简要介绍纳米淀粉絮凝剂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概述全文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讨论的方向。

1.3 目的: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纳米淀粉絮凝剂的进一步研究的期望。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1 纳米淀粉絮凝剂的定义和原理:详细介绍纳米淀粉絮凝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解释其形成絮凝的机理和作用原理。

絮凝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絮凝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絮凝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一、引言絮凝剂是一种能够使悬浮在液体中的弱小颗粒形成较大团聚体的化学物质。

它在水处理、石油开采、制浆造纸、污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絮凝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现状1. 市场规模目前,全球絮凝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估计到2025年将达到100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絮凝剂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其次是北美和欧洲。

2. 技术发展目前,絮凝剂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提高絮凝效果、减少剂量和改善环境友好性等方面。

新型絮凝剂的研发包括有机絮凝剂、无机絮凝剂和复合絮凝剂等。

其中,有机絮凝剂具有高效絮凝效果和低剂量的优点,已经成为絮凝剂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

3. 应用领域絮凝剂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浊度、颜色、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提高水质。

此外,絮凝剂还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制浆造纸、污水处理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三、发展前景1.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对水处理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絮凝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处理剂,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需求。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絮凝剂的研发将会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性和高效絮凝效果。

同时,结合其他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将会进一步提高絮凝剂的应用效果。

3. 区域发展亚太地区是絮凝剂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絮凝剂市场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发展中国家对水处理技术的需求也将会推动絮凝剂市场的增长。

四、结论絮凝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处理剂,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絮凝剂市场将会持续扩大。

同时,注重环境友好性和高效絮凝效果的新型絮凝剂将会成为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

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絮凝剂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它是以生物细菌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培养技术,配以特定催化剂和絮凝剂而制成的,包括生物细胞膜外层沉淀物、膜内含有的多种结晶体系的新型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不仅具有传统无机絮凝剂的优点,而且还有特定的生物性能,也被称为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具有广泛应用。

它能以特定的温度、pH和悬浮物浓度,有效地去除各种污染物,其去除效果及生物稳定性更佳。

因此,微生物絮凝剂可用于处理各种饮用水、工业废水及其他污染性水体,特别适用于处理微污染水、海水或循环水,从而获得低污染水质的水。

微生物絮凝剂的实际应用可以广泛包括净水技术水处理(如塔楼、逆渗)技术,针对水体浊度高、水源体积不足的地区,可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水体酸碱度及原水中重金属污染,采用微生物絮凝剂脱除污染物。

此外,微生物絮凝剂可用于水处理中污泥的脱水,以及改善水体资源,防止污染物逸入地下水,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为水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微生物絮凝剂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高效清洁,低成本,还能改善水体的资源,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和自然的环境。

因此,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促进了工业水处理和循环水污染控制的发展,保护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PAC的质量标准

PAC的质量标准

YD-701A絮凝剂 (PAC聚合氯化铝)质量标准:性能:YD-701A絮凝剂,主要成分是聚合氯化铝简称PAC,是一种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它是介于ALCL3和AL(OH)3之间的产物,通过羧基而架桥聚合,分子中带有不等的羧基,有教强的架桥吸附性能,在水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电化学、凝聚、沉淀和吸附等物理化学变化。

化学结构式:[Al2(OH)nCl6-n]m 式中:1≤n≤5m<10用途:1、混凝时用量少,絮凝体形成快,沉淀速度高,可缩短反应沉淀时间,提高处理能力。

2、适应源水范围广,PH适应范围比AL2(SO4)3宽,对温度的适应比AL2(SO4)3强。

3、净水效果是硫酸铝的5-8倍,是三氯化铁的3-5倍,更优于硫酸亚铁和明矾。

4、使用本品不需另加碱性助剂,比低分子净水剂可节约资金30-70%。

5、本品溶解快,腐蚀性小,利于贮存,方便运输。

6、能出去源水中铁、锰、砷、氟、铍、铬等,对除去水中放射性污染和有机色素亦有较好效果。

7、可用于污泥脱水,是耐火材料和陶瓷的粘结剂。

8、可用于精密铸造,工业的硬化剂,造纸工业的新型脱胶沉淀剂。

9、可回收油酸废液中甘油(回收率50%左右),可作水泥速凝剂。

10、可净化处理个中工业废水,而且效果好:a.制革废水用PAC混凝电解法去除率:SS97%,色度95%,硫化物90.2%,铬94.8%,COD75%。

b.漂染废水用PAC处理,脱色效果好,成本低,在曝气池中处理效果:COD80~90%。

c.尾矿溢流红水用PAC处理投加量仅万分之五,去除率达96.6~98.8%,净化水可直接回用。

d.炼锰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用PAC处理投加量少,成本低,是硫酸铝的十分之一。

e.造纸废水用PAC处理,色度可降低7~10倍,COD降低50~80%,除铝、铬90%,除氰33%,除酚1.5~ 6.8%,投加量为100ppm左右。

f.含铍废水用PAC处理,可达到排放标准。

g.含铅玻璃制造用PAC+氯纶维过滤处理,去除率可过滤95%以上。

新型复合絮凝剂γ-PGACa的性能

新型复合絮凝剂γ-PGACa的性能

广东化工 2012年第15期· 88 · 第39卷总第239期新型复合絮凝剂γ-PGACa的性能研究王玥婷,兰善红,武秀文(东莞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对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γ-PGACa处理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考查了pH、总投药量、投配比和浊度四个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使用条件;然后将复合絮凝剂γ-PGACa与常见絮凝剂絮凝处理废水的效果和成本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γ-PGACa与常见无机絮凝剂结合使用,能大大提高絮凝效果,性价比比常见的高分子絮凝剂如PAM高,且对环境污染较小,无毒、高效、可降解且不存在二次污染。

[关键词]γ-聚谷氨酸钙(γ-PGACa);絮凝性能;最佳使用条件;使用成本[中图分类号]X7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2)15-0088-03Study on Properties of New-type Composite Flocculant γ-PGACaWang Yueting, Lan Shanhong, Wu Xiuwen(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has made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new-type organic- inorganic composite flocculant γ-PGACa, examined fou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 total dosage, adding ratio and turbidity, and determined the optimum operation condition; Later, this paper has made the comparison on the effect and cos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composite flocculant γ-PGACa and common floccula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bined use of γ-PGACa and common inorganic flocculant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flocculation effect. The performance price rati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polymeric flocculant such as PAM. In addition, it has less pollution on the environment, non-toxic, efficient, degradable and no secondary pollution.Keywords:γ-PGACa;flocculation property;optimum operation condition;use costγ–PGA全名γ-Polyglutamic acid,是以左、右旋光性的谷氨酸为单元体,以γ-位上的醯胺键聚合而成同质多肽,聚合度约在1000-15000之间的高分子聚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介绍了近年来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对产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絮凝反应条件、絮凝机理等研究近况。

对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微生物絮凝剂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特性使其应用前景明显优于普通絮凝剂。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应用1 生物絮凝剂是具有高效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或化学改性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得到的一类新型絮凝剂,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糖蛋白、多糖、蛋白质、纤维素和核酸等物质,分子量约为几十万以上。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O年代,日本学者首先发现微生物培养液具有絮凝作用。

1976年,J.Nakamura等人对能产生絮凝效果的微生物进行了专门研究,掀起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热潮。

在水处理中,传统的化学絮凝剂不具有投加量多、产泥量大的特点,而且产生的化学污泥不易被生物降解,排放至水体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生态都具有潜在的危害作用。

因此,化学絮凝剂在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上受到了限制,前景不容乐观。

2O世纪7O年代以来开始研究开发的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新型水处理药剂。

它不仅具有普通絮凝剂所具有的絮凝性能,还具有普絮凝剂所不具备的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絮体易于分离、易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因此,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和应用已成为新型高效絮凝剂开发的热点和重点。

目前已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够产生絮凝剂,其中对酱油曲霉 J、红平红球菌 J、拟青霉L6 等研究较详细。

尽管目前已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够产生絮凝剂,且有些能够产生特效絮凝剂,但絮凝剂用量大,成本高等问题给生物絮凝剂在工业上广泛应用造成了巨大障碍。

资料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絮凝高岭土的用量为(1~20)x 10-3,处理废水时用量更大。

因此,寻找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提高絮凝活性,降低絮凝剂用量,是微生物絮凝剂能否在工业上推广的关键所在。

2 微生物絮凝剂的类型、特点表1 具有絮凝性的微生物种类2.1 MBF 的主要类型微生物絮凝剂(Microbial Flocculant s ,MBF) 是利用生物技术,从微生物体或其分泌物中提取、纯化而获得的一种安全、高效,且能自然降解的新型水处理絮凝剂。

它是微生物产生的覆盖在菌体外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包括机能性蛋白质和机能性多糖等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多为105 以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Nakalnura J 发现的酱油曲霉产生的絮凝剂AJ7002 ; Takagi H 用拟青霉素产生的MBF PF101 ,它对大肠杆菌、啤酒酵母、活性污泥、硅藻土等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Kurane 利用红平红球菌研制成功的微生物絮凝剂NOC - 1 ,对泥浆水、河水、粉煤灰水、膨胀污泥、纸浆废水等均有极好的絮凝和脱色效果,是目前发现最好的MBF。

MBF 的来源主要有四种类型:(1) 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如某些细菌、霉菌放线菌和酵母等,它们大量存在于土壤、活性污泥和沉积物中。

(2) 利用微生物细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剂,如酵母菌细胞壁的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和N2乙酞葡萄糖胺等成分均可作絮凝剂使用。

(3) 利用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絮凝剂,这类絮凝剂主要是微生物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代谢产物,主要有细菌的荚菌膜和粘液质,除水分外,其余主要成分为多糖及少量的多肽、蛋白质、脂类及其复合物等,其中多糖在某种程度上可作为絮凝剂。

(4) 利用克隆技术所获得的絮凝剂,这类絮凝剂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把高效絮凝基因转移到便于发酵的菌中,构造高效遗传菌株,克隆絮凝基因能在多种降解中产出有效的微生物絮凝剂。

2.2 MBF 的特点(1)高效性同等用量下,它的处理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絮凝剂。

(2)安全无毒性经白鼠试验证明,MBF 完全能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发酵后处理。

(3)无二次污染到目前为止,已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絮凝物质为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DNA等高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多在105 以上,具有可生化性,即能够自行降解,因而不会带来二次污染。

(4)用途广泛、脱色效果独特如已研制成功的MBF NOC - 1 是以红平红球菌为主体,在Ca2 +存在下,对大肠杆菌、酵母、畜产废水、染料废水等有极好的絮凝和脱色效果。

(5)投放量相对少使用少量MBF ,就能实现大面积污水的净化作用。

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亲水的活性基团,如氨基、羟基、羧基等,其絮凝机理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相同。

目前,MBF 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4 种。

3.1 架桥絮凝机理该机理认为絮凝剂大分子借助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吸附多个胶体颗粒,在颗粒间产生“架桥”现象,从而形成一种网状的三维结构而沉淀下来。

例如Levy 等以吸附等温线和ζ电位测定表明,环圈项圈藻PCC26720 所产絮凝剂确实是以“桥联”机制为基础的。

电镜照片显示的聚合细菌之间由细胞外聚合物搭桥相连,正是这些“桥”使细胞丧失了胶体的稳定性而紧密地聚合成凝聚体在液体中沉淀下来。

架桥的必要条件是微粒上存在空白表面。

3.2 电中和絮凝机理污水中胶体粒子的表面一般带有负电荷,当带有一定正电荷的链状生物大分子絮凝剂或其水解产物靠近胶粒表面或被吸附到胶粒表面上时,将会中和胶粒表面上的一部分负电荷,减少静电斥力,从而使胶粒间能发生碰撞而凝聚,重力作用而沉降下来。

3.3 化学反应机理这一机理认为生物大分子中某些活性基团与被絮凝物质相应基团反应,进而聚集成较大的分子而沉淀下来。

通过对生物大分子进行改性处理,使其添加或丧失某些活性基团,即活性基团决定了絮凝剂的活性。

3.4 卷扫作用机理这一机理认为,当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量一定且形成小颗粒絮体时,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迅速网捕,卷扫水中一些胶粒,从而产生沉淀。

从微生物絮凝剂的多样性出发,它的絮凝机理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是复合的。

为了更好地解释机理,需要对特定絮凝剂和胶体颗粒的组成、结构、电荷、构像及各种反应条件对它们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4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现状4.1 畜禽废水的处理畜禽废水是BOD 较高,较难处理的一类有机废水。

如猪粪尿废水,采用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处理效果不好,而采用NOC - 1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则效果十分显著,处理后10min 废水的上清液变成几乎透明的液体。

废水的TOC 由处理前的8200mg/ L变为2980 mg/ L ,去除率达63.7 %,浊度由处理前的15.7 变为0.86 ,去除率达94.5 % 。

4.2 膨胀活性污泥的处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影响处理效率。

若添加微生物絮凝剂,会取得良好效果。

如干草制药废水升华处理过程中形成的膨胀活性污泥,当在其中添加NOC - 1 微生物絮凝剂后,污泥的SVI 很快从290 下降到50 ,消除了污泥的膨胀,恢复了活性污泥的沉降能力。

4.3 废水悬浮颗粒的去除在含有大量极细微悬浮固态颗粒(SS 的浓度为370 mg/ dm3 ) 的焦化废水悬浮液中,加入2 %Al2caligenues latus 培养基,并加入Ca2 + ,废水中即形成肉眼可见的絮凝体。

这些絮凝体能有效地自行沉降而去除,沉降后上清液的SS 为80 mg/ dm3 ,去除率达78 %。

若用铁盐絮凝剂处理同样废液,SS 的去除率仅为47 % 。

4.4 建筑材料加工废水的处理含有高悬浮物的建筑材料加工废水也是较难处理的一类废水。

如陶瓷厂废水主要包括胚体废水和釉药废水 2 种,前者主要含较多的粘土颗粒,后者除含粘土颗粒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釉药。

当添加NOC - 1 后5min ,胚体废水的浊度从原来的1.4 降低到0.043 ,釉药废水的浊度从17.2 降到0.35 ,去除率分别为96.6 %和97.9 %,可得到几乎透明的上清液。

4.5 废水的脱色采用微生物絮凝剂NOC - 1 ,对墨水、糖蜜废水、造纸黑液、颜料废水等进行处理,上清液呈无色透明。

张本兰用P. alcaligenes 8724 菌株产生的絮凝剂,在实验室对纸浆黑液和氯霉素等色素较深的废水进行脱色处理,脱色率分别达95 %和98 %以上。

胡筱敏等用MBFA9 处理硫化染料废水及淀粉黄浆废水,无论是悬浮物还是COD 的去除率均高于传统的化学絮凝PAM 。

4.6 鞣革工业废水的处理在鞣革工业废水中加入C - 62 菌株产生的絮凝剂,浊度去除率可达96 %。

柴晓利等筛选到的Azomonas sp的发酵液对皮革废水的脱色效果也非常明显。

4.7 城市污水的处理尹华等筛选出的菌株GS7 ,用于城市污水、餐饮废水和医院废水除浊,处理城市河涌污水等实际废水时具有用量少、澄清速度快等特点,投药5min即可形成大絮团,30min 后水质清澈透明,浊度去除率达93.5 % 。

5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趋势发酵废液或其他废液处理的目的就是减少或消除污染物。

微生物絮凝剂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特性,使其应用前景明显优于普通絮凝剂。

如何把微生物絮凝剂提取出来一直是人们的研究方向,但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还大多处于菌种的筛选阶段,且存在成本较高的缺点,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今后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高产菌株的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絮凝剂的基因控制与表达、克隆技术等的研究。

发展趋势是降低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成本。

美国已有多种牌号的生物活液销售,用以快速清除下水道淤塞、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泥膨胀等.这种以高浓度有机无毒废水生产生物絮凝剂,是以废治废、综合利用资源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 吴键,戴桂馥. 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J ]. 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4 , 1 (6) :27232.[2 ] 傅旭庆.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机理[J ]. 污染防治技术, 1998 ,11 (1) :629.[3] 李兆龙,虞杏英. 微生物絮凝剂[J ]. 上海环境科学,1991 ,10 (9) :45248.[4] 王猛,施宪法,柴晓利.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与研究[J ]. 化工环保,2001 ,21 (6) :3282332.[5] 辛宝平,庄源益,李彤.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和应用[J ].环境科学进展,1998 ,6 (5) :57262.[6] 张本兰. 新型高效、无毒水处理剂2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J ]. 工业水处理,1996 ,16 (1) :728.[7 ] 尹华,彭辉.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及其絮凝除浊性能[J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 ,13 (1) :10212.[8] 程金平,郑敏.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研究.世界地质,2000,19(1):98~100.[9 ] E JI巴宾科夫著.郭连起译.论水的混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