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2001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剖析

绪论研究经济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介于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之间的学科,区域合作机制兴起及其影响地理学轻视区域地理研究,经济学还算重视区域经济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兴起、区域协调发展及参与涉及地域空间建设重要项目综合论证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经济布局概论1.1 我国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展开一、经济发展及世界经济新格局我国经济地位的发展变化,2010年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从G7到G8再到G20G7 西方七大工业国美、英、法、德、意、加、日组成。
是现在八国集团首脑峰会(G8)的前身。
G7会议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为研究经济形势、协调政策而举行的首脑会议,开始于1975年。
G8 八国是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
G20 20国集团或者廿国集团,由八国集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和十一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以及欧盟组成。
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
廿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5%,人口约40亿。
二、大区域布局失衡与“西部大开发”,经济重心沿海化与经济地域多元化经济重心沿海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沿江、沿边开放中部崛起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四、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及问题1.2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一、布局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加快,并对经济布局影响加大二、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和布局影响增大,资源严峻形势日趋加剧,资源已成发展瓶颈三、人力资源能力、知识与智力因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力更趋明显,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资本的载体,并直接影响科技含量高的一些部门的配置四、技术与工艺流程的变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五、政治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六、地域文化及商帮对经济布局的影响1.3经济布局合理化;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布局问题涵盖二、重要教训三、经济布局合理化思路;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应验及反复第二章农业布局及其区域比较因素分析2.1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一、农业内涵变化,相关政策改变由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农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农业外部的资本与技术投入。
中国经济地理

第二节 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三)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七区二十三带: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 汾渭平原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华南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
(四)其他农业地区.
12个产业带:在重点建设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同时,积极支持其他农业地区和其他优势特色农产 品的发展,根据农产品的不同品种,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秦陵兵马俑
五台山灵峰寺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
2. 华东名山秀水园林都市旅游区
地处长江下游,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一市。该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经济又在全国处于领 先地位,因此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客源地。
该区既为“资源型”旅游区,又靠近客源市场,为“市场 型”旅游区,成为一种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综 合型”旅游区。
第二篇 中国经济地理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发展历程
一、历史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原始经济时期
“南稻北粟”的史前原始农业经济 原始聚落的发展与制陶、麻织业的生产
(二)奴隶制经济时期
产业分工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水利工程的兴修 土地制度变革 城市(城垣)数目不断增多
(三)封建制经济时期
中国的水稻分布区
水稻分布主要集 中在秦岭-淮河一 线以南,长江中下 游,华南、西南区, 占 全 国 比 重 的 90%。
北方水稻区主 要在松辽平原、三 江平原、河西走廊 等地区,布局较分 散。
中国的小麦分布区
小麦是仅次于水 稻的主要粮食作物, 可分为冬小麦和春 小麦两 种,中国以 冬小麦为主。小麦 主要集中分布在黄 淮海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四川盆 地等地区。
地理课程(教材)百年演变历史 讲稿

地理课程(教材)百年演变历史百年变革历史的回顾我国地理作为中学必修课始于清朝末期,1903年清政府才停科举、废八股、兴学校,正式的把地理列为中学必修课程之一,至今已整整一百个年头了。
百年来,中学地理课程教材一变再变,较大变动竟达12次之多,从而使中学地理教育时兴时衰高潮低潮迭起,是在大动荡中前进的,真乃一部可歌可泣的百年史。
我们要以史为鉴,改革创新,迎接地理教育的新高潮。
一、地理课程名称的演变百年来,我国中学各个历史阶段所设地理课程名称多种多样,有中闰地理(或本国地理)、世界地理(或外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及其综合形式—地理等课程名称呈现的次数最多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演变史中不难看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阶段所采用的地理课程设置方式不同,有时采用“一科一课式”,统称地理;有时采用“一科多课式”,在地理一科之下,开设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多门课程(前者显得过于笼统;后者又嫌课程门类繁多,各有利弊。
一般而论,中学地理教育处干高潮阶段,多采用“一科多课式”;而处于低潮阶段,则多采用“一科一课式”。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名称已成定论,而高中尚待研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课程目标的演进新中国成立后,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大体呈现了三种观念、四个时期。
地理课程目标的“二元观”,大体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及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中间有中断,前后有两个时期;地理课程目标的“一元观”,是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文革”;地理课程目标的“三维观”,是在本世纪初开始确立起来的新目标观。
所谓“二元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的目标,一是接受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提高思想觉悟。
所谓“一元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目标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要突出政治态度培养和思想觉悟提高,这是在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年代中产生的。
这段时期,基本没有教学大纲可言,但各地都有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中国经济地理PPT教学课件

轻纺
交通便利
辽中南 工业基
地
我国重要的 以沈阳、大连
老工业基地 为中心,包括
和重工业基 鞍山、本溪、
地
抚顺、辽阳等
钢铁、煤炭、历史悠久,
化工、造船、资源丰富,
机械等
交通便利
水资源供 应不足
珠江三 角洲工 业基地
我国以轻工 业为主的综 合性工业基 地
以广州为中心, 接近港澳,
包括深圳、珠 服装、鞋帽、 劳动力资源
以上海为中
历史悠久,
心,包括苏 轻型及精密
能源和
基础雄厚,
州、无锡、 机械、轻纺、
矿产资
交通方便,
常州、杭州、电子、化工
源缺乏
腹地广阔
南京等
京津唐 工业基
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产值占 全国的1/10
钢铁、石油 附近有丰
化工、海洋 富的煤、
北京、天津、
水资源
化工、精细 铁、石油、
唐山
缺乏
化工、电子、 海盐资源,
(5)福建省许多地区是著名的侨乡,再加上与台湾岛的距离相对较 近的区位优势,大量台资注入福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6)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导向型企业,江西及其附近地区水能资 源丰富,再加上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有色金属冶炼是该省的重要 产业。 答题启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高考关注的重要内容,熟悉 区域地理环境,用高中所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分析区域的 自然地理现象和区域的生产活动是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本题以 我国的中部省份江西和东南沿海的福建为切入点,考查了地形、 气候、资源、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较强。尤其“中 部 崛起”的政策实施后,需关注我国中部地区的发展及对东、西部 经
2001_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评析

宏 观 走 势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 下,党和政府坚持基本理论、基本 路线、基本纲领,从战略高度准确 驾驭全局,很好地把握国际关系的 发展,取得了极大的主动权。
按照 “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五”计划目 标,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 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政 策的连续性和必要的力度,坚持贯 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 策,大力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吸引外 资,切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开 工了一批重大项目,重视扩大就业 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狠抓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使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经济、 外交等方面,积极争取,获得重大 胜利。
·“7·13”在莫斯科奥委会上, 我国取得了2008 年北京承办奥运 会权力,这不仅是体育事业的成 功,表明世界对中国认同感大大增 强,而且将为中国经济带来一个长 达七、八年的刺激因素。
·10月份,中国在上海成功举 办 2001 年 APEC 部长会议和首脑 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 望,明显地增强了世界对中国投资 贸易的信任度。
·11 月9 日,中东卡塔尔多哈 召开的W T O 第四次部长级会议, 一致通过了中国加入 WTO,中国 从 12 月 11 日开始正式成为 W T O 成 员,为中国在经济贸易上与世界的 更加融合,提供了一个长期的激励 因素。
特别是中国“入世”,为新一 轮贸易谈判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地 2001/2002 年 我国宏观经济评析陆百甫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又到 了一个决策的关键时期。
美国“9· 11”事件以后,国际局势更加复杂 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国经济 怎样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应 当如何正确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变 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 前,由于对国际形势估计不同,对 中国究竟如何应对的问题,产生了 不同认识,这很正常,但要正确制 订2002年的经济方针,必须要有一 个基本的思想统一。
中国经济地理课件

中国经济地理课件导语: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中国经济地理课件的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区为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点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一般非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杜能圈形成机制:根据已经设定的各种假设前提,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去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
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地租形成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修正理论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3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内容区位因子的主要类型: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中国公路概况一、中国公路概况2000 年底,全国等级公路里程达131.6 万公里,1979 年增加81 万公里,比增长160%;在公路总里程中所占比重也由1979 年时的57.8%提高到78.3%。
以二级以上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达21.9 万公里,在公路总里程中所占比重比1979 年提高了11.8 个百分点。
到2001 年底,全国等级公路里程133.6 万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2.7 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3.4%。
2000 年底,全国有路面公路152.6 万公里,比1979 年增加87.9 万公里,增长136%,在公路总里程中所占比重由1979 年时的73.8%上升到90.8%,提高17 个百分点。
而全国无路面里程同比减少了7.5 万公里。
全国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65.3 万公里,20 年间增加50.2 万公里,增长332%,在公路总里程中的比重同比提高21.7 个百分点。
到2001 年底,全国有路面里程154.6 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1.0%;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67.2 万公里。
占公路总里程的39.6%。
2000 年底,全国县乡公路总里程达126.3 万公里,比1979 年增加67.5 万公里(2001 年底达127.7 万公里)全国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7.5 公里和每万人13 公里,分别比1979 年提高了8.4 公里/百平方公里和4 公里/万人。
到2001 年底,全国国土公路密度为17.7 公里/百平方公里。
2000 年底,全国公路桥梁达27.9 万座、1031.2 万延米,分别比1979 年增长120%和184%。
其中特大型桥梁1457 座;人型桥梁 1.4 万座。
2001 年底,全国共有公路桥梁28.4 万座、1065.0 万延米,其中特大桥梁1580 座,大桥14429 座。
全国公路桥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是改革开放后。
目前长江上已修建公路桥45 座,黄河上修建了68 座。
地理教案二:中国经济地理

地理教案二:中国经济地理一、教学内容1.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2.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3.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4.中国经济地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优劣5.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特征。
2.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掌握相应的实证案例。
3.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掌握其优劣。
4.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其重点领域、方向和政策。
三、教学重点1.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
2.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
3.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四、教学难点1.中国经济地理发展模式及其优劣。
2.对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五、教学途径1.课堂讲授通过教案,对中国经济地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各种问题,提出思考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2.群体讨论通过群体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熟悉和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区域发展及变化、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优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内容。
3.实证研究通过学生的实证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地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概念和特征。
2.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等关键内容。
3.群体讨论法通过群体讨论,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探讨,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4.实证研究法通过实证研究,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资料1.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材及辅助教材。
2.相关学术论文、书籍、新闻报道等资料。
3.实证调研报告。
八、教学内容1.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中国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中国经济地区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区域划分和发展战略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