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

合集下载

中国的经济地理

中国的经济地理

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的自然资源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地理因此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经济地理。

一、自然资源的分布中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水资源等。

这些资源在全国各地分布不均,不同地区依靠不同的资源来发展经济。

比如,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南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

这种资源分布的差异使得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备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中国的经济地理也体现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上。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但由于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特色产业的分布中国经济地理还体现在特色产业的分布上。

不同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实现经济增长。

例如,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出口中心;长三角地区以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研发中心;华北地区以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

各个地区依托自身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四、城乡发展的差异中国的城乡差距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历史和区域的原因,中国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农村地区相对落后。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政府也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区域合作与发展中国经济地理还体现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上。

中国积极参与亚洲、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域间的互利共赢。

例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便利化,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土上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

中学地理课程中,经济地理是一个必学的内容,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和地理环境的认识,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和经济产业的区域分布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地理。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多种地理环境和资源。

由于地域广阔和地形复杂,中国的经济地理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

这里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沿海港口和经济中心,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和山脉占据主导,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中国的经济地理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布特点。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更适宜畜牧业和能源开发。

因此,南方地区以农业为主导,北方地区以工业和能源为主导。

再次,中国的河流和水资源在经济地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人口密集地区,沿岸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和武汉。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经北方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最后,中国还有丰富的资源,例如煤炭、铁矿石、稀土等。

这些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例如,在中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铜矿和铝土矿,这些资源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中国经济产业的区域分布中国的经济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主要可以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有着完善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港口设施,是我国开放政策的重点地区。

这里主要集中了制造业、金融服务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例如,广东省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上海是我国金融中心,深圳则是中国的创新名城。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分为5个方面。
1.条件:指对全国和各个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有影响的主要 条件,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 基础、技术条件、其它社会经济条件等。
2.结构:主要经济——产业部门的地区组合本身就是一定区域内的经 济产业结构问题:结构的完整性和各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协调论;
1.人地关系协调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根本目的。 人地关系三段论(翟宝辉(1999),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中国科学技术协
会,P218):战胜自然、人为中心、和谐相处。
人自身研究: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观念、取向、需求、偏好等 历史、政治研究:经济史、环境史、生态史、外交史、经济人物研究等 专项研究:人口、环境、资源、产业等 方法论和政策研究:优化研究、协调手段等 2.人地关系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 结合中国经济地理,我们重点分析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集 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对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WTO原则对产业发展 的影响、我国特别问题研究,包括东西问题、南北问题、二元结构、城 市贫困、赤贫问题等。
(一)及时搜集、积累有关资料;
(二)善于学习、掌握中国经济地理 研究的有关方法论;
(三)训练与掌握学习、研究中国经 济地理的基本功;
(四)明确研究中国经济地理的主线 与重点。
一、中国经济地理面临新的挑战
区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人地相关的地域系统、客观存在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多样性和广阔的经济地理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自然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种多样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主要由广袤的平原组成,这些地区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例如,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提供了良好的农作物生长条件,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和水果产区。

另外,这些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运输和流通。

2. 高原地区:中国西部有大片高原地带,包括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等。

虽然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条件较苛刻,但它们也拥有独特的资源和经济潜力。

例如,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黄金、铜和锂等,这些资源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3. 沿海地区:中国拥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航运的重要门户。

广东、上海和福建等地的沿海城市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此外,沿海地区也是中国航运业、造船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发达,西部省份经济相对落后,中部地区逐渐崛起。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较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技术产业。

例如,广东、上海和浙江等省份在制造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 西部省份:西部省份相对经济发展滞后,但政府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资源和扶持农民等措施,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例如,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份在旅游、能源和制药等领域具有潜力和优势。

3.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地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中国的经济地理是指中国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发展分布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这种经济地理分布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历史、文化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特点、地区发展差异、国家发展战略和未来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国的经济地理呈现明显的区域特点。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东西方向跨度很大,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差异较大。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里的城市化程度高、工业发达、人口密集。

东部地区代表着中国的现代工业和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商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拥有大量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资源。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相对较差的交通条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中部地区则是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是中国经济地理中的重要枢纽地区。

其次,中国的经济地理也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发展差异。

中国顶层设计战略将国家分为不同的开放区域,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沿江经济带等。

这些开放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比如沿海经济开放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促进了岛屿经济和沿海地区的繁荣发展。

而内陆和边远地区则相对较弱,受制于交通条件、资源开发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地区发展差异也导致了中国的区域分工和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加剧了收入差距和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

因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项目,如西部大开发、东北 revitalization 等,以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和整体发展。

再次,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地理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资源约束、环境限制和人口红利递减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推行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战略,旨在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经济地理

中国的经济地理

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样地形的国家,其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不同区域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地带。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这些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并成为中国经济的先锋。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位于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中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些领域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开发的重要战略领域。

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以及广大的农业和畜牧业资源。

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但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四、北部地区北部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并且具有发达的重工业基础。

与此同时,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强大的农业和服务业。

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短缺、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制约,但也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五、南部地区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海南、福建等省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广西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枢纽。

海南省是中国的热带旅游胜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拥有广泛的海外联系,对外贸易和区域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的经济地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未来,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和提高创新能力,各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将会发生变化,但中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发展的韧性将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深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经济地理特征的一些主要知识点:1.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沿海和岛屿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以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稀疏形成鲜明对比。

人口分布的差异影响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资源禀赋: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4.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等地率先发展,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梯度。

5.区域经济布局:中国的区域经济布局逐渐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主体,逐渐向内陆和西部地区拓展的格局。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农业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使得中国能够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农业发展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工业发展:中国工业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也在努力发展特色产业。

8.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9.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防治污染、推动绿色发展等,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10.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互动合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揭示了地理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区域发展差异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这种特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包括能源、矿产、农产品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

其次,中国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包括高山、平原、沿海地区等。

这些地理环境为不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由于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其区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开放政策的支持,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着交通不便、人口少、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种区域发展差异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人口流失等。

三、促进区域发展的方法为了加强中国的区域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使其具备更好的投资环境。

其次,要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升其经济实力。

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减少人口的流失。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向这些地区流动。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可以促进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国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的潜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三)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七区二十三带: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 汾渭平原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华南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
(四)其他农业地区.
12个产业带:在重点建设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同时,积极支持其他农业地区和其他优势特色农产 品的发展,根据农产品的不同品种,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秦陵兵马俑
五台山灵峰寺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
2. 华东名山秀水园林都市旅游区
地处长江下游,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一市。该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经济又在全国处于领 先地位,因此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客源地。
该区既为“资源型”旅游区,又靠近客源市场,为“市场 型”旅游区,成为一种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综 合型”旅游区。
第二篇 中国经济地理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发展历程
一、历史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原始经济时期
“南稻北粟”的史前原始农业经济 原始聚落的发展与制陶、麻织业的生产
(二)奴隶制经济时期
产业分工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水利工程的兴修 土地制度变革 城市(城垣)数目不断增多
(三)封建制经济时期
中国的水稻分布区
水稻分布主要集 中在秦岭-淮河一 线以南,长江中下 游,华南、西南区, 占 全 国 比 重 的 90%。
北方水稻区主 要在松辽平原、三 江平原、河西走廊 等地区,布局较分 散。
中国的小麦分布区
小麦是仅次于水 稻的主要粮食作物, 可分为冬小麦和春 小麦两 种,中国以 冬小麦为主。小麦 主要集中分布在黄 淮海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四川盆 地等地区。
苍山洱海
丽江古城
黄果树瀑布
西双版纳傣族风情
8. 塞外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区
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幅员辽阔。该区旅游资源以广袤无垠 的草原风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为特色。此外还有众多的名 胜古迹、茫茫的原始森林、浩翰的沙漠戈壁风光等,是我国地 域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区之一。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中国的玉米分布区
玉米主要分布 在东北平原、黄淮 海平原、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等地区, 形成从东北-华北西南的分布地带 。
中国的棉花分布区
全 国 共 25 个省(区)都 有棉花种植, 但产量的90%集 中在新、鲁、 豫、冀、鄂、 苏、 皖、湘等 8个省(区), 呈现出大分 散、大集中的 分布特点。
阿里山
日月潭
(四)全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动
投资格局、沿海与内地GDP的变化。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地理变迁
(一)1978-1985年:内地与沿海
六五计划(1981-1985)采用沿海(11)、内地(18)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 区域发展思路。
(二)1986-2000年:三大经济带
“七五”计划提出,“八五”、“九五”延续,将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经济 带,强调要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
位于中国最南端,由广东、福建、海南三省构成。华南大部 分地处热带,自然景观以热带风光为主,地形以山地、丘陵为 主,经流水侵蚀切割和风化、溶蚀等作用,形成许多奇石、幽 谷和名山;绵长的海岸地带有不同类型的海岩和滨海景观,另 外,广州、深圳、珠海等充满崭新现代风貌的城市,有锦绣中 华、世界之窗等主题突出的人造景观。
四、林业生产的空间布局
松脂、生漆、油桐籽、油茶籽
五、水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
海水产品、淡水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
第三节 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产业界定 一、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 界第第一、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
二、中国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普陀山
苏州园林
杭州西湖 国际金融中心上海
3. 东北冰雪风光近代名城旅游区
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自然景观方
面的突出特点是原野广阔,河流
湖泊众多,山地林海茫茫,冬季
冰雪覆盖大地,又有天池、长白 山等湖光山色,构成独具特色的
天池
北国风光。
长白山
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长春的伪满洲国皇 宫
这里是我国历史上辽、金、清等王 朝兴起之地,少数民族众多,工业经 济发达,交通便捷,人文旅游资源区 域特色明显,有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等。
广州
深圳
珠海
6. 西北丝路古迹大漠绿洲旅游区 位于中国西北部,包括新疆、宁夏和甘肃三省(区)。该区位于 亚欧大陆中部,深居内陆,属内陆型旅游资源区。其旅游资源的 突出特色在于丝路古迹和大漠绿洲。
敦煌莫高窟
7. 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
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和广 西三省(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之一。其旅游资 源的突出特色在于天造地设的奇山异水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 情。
三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地理
(一)沿海与内地工业的相对平衡布局(1949-1957年)
以协调沿海与内地的关系为主线,进行重点布局和开创工业布局新格局。
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首次把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发展的关系作 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来.
(二)区域经济平衡布局(1958年—六十年代中期)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三、畜牧业生产类型分区
西北半壁:放牧牲畜为主
东南半壁:舍饲禽畜为主
中国农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因素
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水热条件通过天然植被与 农作物的分布,影响畜禽的分布;
另一方面是受社会因素制约,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 族习惯的差异。
畜牧业生产类型分区
从1958年开始,中央在布局政策目标取向上,强调平衡发展,提出了各个地区要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政策方向。(七个经济协作区)
三、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地理 (三)战略布局与三线建设(60年代中后期—1978年)
三线建设持续到1978年,期间曾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 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新疆十大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半封建经济和半殖民地经济并存; 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民族经济异常落后; 产业经济的高度对外依赖性; 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距离 区域结构聪慧低水平不协调到协调发展转变,区域合作加强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结构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
成吉思汗陵
9. 青藏雪山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 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和西藏两省(区)。该区旅游资 源的突出特色在于雪山高原和宗教文化。
布达拉宫
大昭寺
10. 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
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 领土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 这里与西方文化融合甚多,形成了 中西文化珠联璧合的人文景观。又 因地处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岛,南国 风光浓郁,不乏阿里山、日月潭这 样的山水美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 自由贸易政策,购物旅游、会议旅 游等特种形式的旅游对它们来说已 不具有“特种”含义,而成为普遍 的重要的旅游活动内容。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二)区域旅游开发
根据自然和文化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全国可划分 为10个旅游开发地域组合区。
1. 华北华夏文明山海形胜旅游区
位于黄河中下游,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 东、陕西五省二市。其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在于华夏古今文明和 山海形胜。中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 质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区。
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农产品基本实现自给、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二、中国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 (一)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烤烟商品生产基地、在大中城市和工矿基地建设了大批副食 品生产基地。
(二)特色农业开发与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工业空间集聚度:先降、后升、再降低 四大地区格局变动
第四节 几种主要产业发展与聚集
主要产业的发展及聚集
汽车产业空间集聚、 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金融业发展与布局、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布局、 自贸区空间布局
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分布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中国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三)2000-2017年:四大区域划分
东北地区、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四)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第二节 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发展概况
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区域专业化不明显、生产方式单一、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不高、产 品区际交换不发达、农业整体能力低下等特点。
全国划分为4种畜牧业生产类型:
农区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 半农半牧区畜牧业 城郊畜牧业
农牧区界线在历史上经过多 次变迁逐步从东向西、从南向北 推 移,表现了随着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农牧业争夺可耕地的 力量对比与推移。在北方,界线 主要在年降水量400 mm等值线的 左右变动,在西南的东部季风湿 润区边缘,主要受地形和海拔的 影响而左右摆动。界线的两侧, 还有农牧的过渡地带,也称农牧 交错带,是农牧生产波动变化大 的地区,经验证明以牧业为主有 利于该区的环境改善。
4. 华中峡谷名山文化胜迹旅游区
位于中国中部偏南的长江上中游,包括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三省一市。该区地 处我国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等联系密切,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