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人民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法手段】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甲午中日战争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案名称】:甲午中日战争【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3. 相关课件和史料。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晚清时期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崛起,争夺更多的领土和资源,对中国的干涉也日益增多,导致中日关系紧张。
2. 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从中国和日本的对外政策分析甲午战争的起因,然后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过程,重点讲述主要战役的情况。
3.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案例分析】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或图片,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如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朝政府的损失与动荡、国内民主派的觉醒等。
【讨论交流】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就甲午中日战争是否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发表个人观点并进行交流。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大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例如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相关文章,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小论文。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分析,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问题情境一):甲午中日战争导入:对比 19世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石舫”与日本明治天皇从英国购买的“吉野号”,导入新课。
(一)背景多媒体显示:教材引言材料,教师指导阅读: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教师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称蓄谋已久。
多媒体显示: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教师进一步设问:近代日本为何具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学生讨论、作答:日本国小、人多、资源缺乏,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缺乏市场原料等。
教师设问: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美国想利用日本为侵略亚洲的助手,英国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和发展远东势力,德法想进一步扩大权益,俄国没有作好准备,采取暂时观望态度。
教师设问:清政府对日本的战争倾向态度如何?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腐败,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战争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教师总结——战争背景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列强:默许和纵容(有利条件)清朝:腐败(寄希望于“调停”,不认真备战)朝鲜:东学党起义(契机)(二)概况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8—P59第二段,教师指导总结。
多媒体显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画演示)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图片教师设问:从这些爱国官兵英勇士迹,我们缅怀他们的什么精神?并总结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中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甲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熟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各项内容。
2、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熟练解决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锻炼历史学习能力。
2、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大量具体历史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通过教学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3、认识到当下生活来之不愿意,树立崇高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史料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建立立体的历史形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及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甲午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华的开端,也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的战败使得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机的空前也促使中国人加紧向西方学习,中国以后的社会巨变无一不和甲午有关,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客观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器。
因此上,本节课的设计也试图利用近代化的史观认识甲午。
2、学情分析:(1)知识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探索。
但是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较远,对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
(2)社会因素:甲午战争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历史常识,加之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一知识比较大众化,因此上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利用各种每节获取知识。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案标题: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3.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3.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甲午中日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触发相关历史知识,并与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如: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吗?你觉得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 学习(3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如中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等。
并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可能会引起怎样的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教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旅顺海战、威海卫海战等重要战役。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展示,以加深学生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教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如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失去了对朝鲜的主权,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等。
3. 深化(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如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等。
4.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分组讨论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2. 学生个人的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情况。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本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来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
六、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政治、经济冲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经过:旅顺海战、威海卫海战等结果及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失去对朝鲜主权;引起中国民众不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民版必修1 教学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
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
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
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
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
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
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
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
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
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一、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的"大陆政策"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1.战争的爆发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主要内容和影响2.三国干涉还辽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3.台湾保卫战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