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条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一、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学习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资料地形为平原微丘区,公路为新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

三、要求1、所有设计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起终点坐标选择在两村庄附近,起、终点设计高程均同地面高程,长度1200米左右,平面设计至少一个交点,纵断面设计至少一个变坡点。

3、图表格式要求:所有图纸、汉字均要按照规范要求采用工程字体;图表应采用A3图纸,为简便可放入设计说明书中,但要清晰。

四、本次设计必须提交的设计成果1、计算说明书2、直线、曲线及转角表3、逐桩坐标表4、路基设计表5、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路基土石方数量表)6、平面设计图7、纵断面设计图8、路基标准横断面图9、路基横断面图五、主要参考书目1、《道路勘测设计》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班级:道路1601学号: 311602030119姓名:韩建通批阅意见:目录1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1)1.1设计任务 (1)1.2设计依据 (1)1.3 设计地形分析 (2)2.平面设计 (3)2.1平曲线要素计算 (3)2.2主点桩号计算 (5)2.3直线、曲线转角表 (6)2.4逐桩坐标表 (7)2.5平面设计图 (8)3纵断面设计 (9)3.1竖曲线要素计算 (9)3.2平均纵坡 (10)3.3纵断面设计图 (11)4横断面设计 (13)4.1横断面组成 (13)4.2曲线加宽的设计 (13)4.3超高设计与计算 (14)4.4合成坡度 (16)4.5视距验算 (16)4.6路基设计表 (20)4.7路基横断面图 (20)4.8土石方计算与调配 (21)高殿寺村三组至一组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说明书1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1.1设计任务完成指定路线的设计图表、计算和说明。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二级公路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二级公路

1.概述1.1设计任务依据及概况根据道路勘测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本次施工图设计。

本次初步设计为德福至鱼卵山二级公路新建工程,工程起点在德福,桩号为K0+000,终点在鱼卵山,桩号K3+699.49。

本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根据沿线村镇的分布和地形的变化情况,并与现有公路和规划路网相结合,在相应的地方道路、机耕路、人行路上设置平交道口。

在排灌沟渠间设置涵洞、桥梁。

1.1.1设计标准(1)主线设计标准本工程是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60Km/h,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 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 10米(2)线形要素标准平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半径: 400米;极限最小半径: 250米;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最小半径:2500米纵坡:最大纵坡: 5%最小纵坡:路堑或其他横向排水不畅地段不小于0.3%最大坡长: 1100米(坡度为3%时)900米(坡度为4%时)700米(坡度为5%时)500米(坡度为6%时)竖曲线要素: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4500/3000米;凹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3000/2000米;竖曲线最小长度: 70米(3)桥涵设计标准桥涵宽度:与路基同宽;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4)路面设计标准1路面设计标准轴载:100KN;(5)道路平面交叉标准平面交叉路线尽可能为直线、并尽量正交。

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度应大于45度。

平面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宜设置为平坡,当条件受限制时,纵坡不大于3%。

所有的平面交叉口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设置了警告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等,在主要的交叉口还设置转弯车道。

1.1.2总体设计原则本工程为德福至鱼卵山二级公路公路的新建路段,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要求,交通量的预测情况及公路的使用功能,确定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采用的技术标准必须满足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的需要。

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

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

1.工程概况名称:舒兰—蛟河二级公路;地质条件:粘性土,稠度为1.0;地形条件:平原地形;2.技术指标2.1设计标准: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60公里/小时,双车道,设计年限:20年(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2.2 设计执行标准、规范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2.2 各项技术指标:2.2.1平面:(1)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200m,极限最小半径125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路拱≤2%时为1500m,当路拱>2%时为1900m。

(2)平曲线长度一般值为300m,最小值为100m。

(3)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为80m,最小值为60m。

2.2.2纵断面:(1)最大纵坡为6%,最小坡度为0.5%,最小坡长150m;纵坡为6%时的最大坡长为600m。

(2)凹形竖曲线半径一般值为1500m,极限值为100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50m;凸形竖曲线半径一般值为2000m,极限值为140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120m。

2.2.3横坡和路面宽度:(1)横坡:1.5%~2%(2)路面宽度:a.车道宽度: 3.5m。

b.路肩宽度:右侧硬路肩宽度一般值为0.75m,最小值为0.25m;土路肩宽度一般值为0.75m,最小值为0.5m。

c.路基宽度:一般值为10m,最小值为8.5m。

2.2.4视距:停车视距为75m,会车视距为150m,超车视距为350m。

3.横断面设计(1)行车道宽度:2×3.5m;(2)硬路肩宽度:2×0.75m;(3)土路肩宽度:2×0.75m;(4)路基总宽度:10m。

4.平面选线4.1平面选线的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

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

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设计,它涉及到道路运输和交通的安全和效率。

本文将从勘测设计的角度,探讨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的要点。

1. 勘测设计前的准备进行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前,必须进行勘测前准备工作,包括:查阅有关资料与图件、实地踏勘、确定测区范围及勘测任务书、确定测区地形及控制点等。

这些准备工作对于保证勘测质量和项目进度是至关重要的。

2. 勘测设计方法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综合勘测、静止法、动态法、非接触勘测等。

根据勘测要求和勘测对象特征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勘测方法,但综合勘测仍是最常用的方法。

(1)测区范围的确定测区一般包括道路中心线、房屋、桥梁、涵洞、隧道、交叉口及路基填挖等部分,其范围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确定。

(2)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对勘测设计来说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地形测量的目的是了解测区内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和地貌变化的情况。

地形测量可采用全站仪、GPS测量等工具。

(3)水文测量水文测量包括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两个方面。

水文观测包括降雨观测、径流观测和水文气象观测等。

水文分析则是指分析测区内河流流量大小、水位高度以及洪水发生的概率等。

(4)控制点的设置控制点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和现场勘测的质量。

控制点的设置应根据测区的特点和勘测任务进行设置,包括基线设置、测站设置、高程控制点设置等。

(5)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勘测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数据处理要做到科学、准确、完整,包括数据检查、数据处理与分析、图件绘制等。

4. 结语二级公路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它需要精确的勘测和数据处理能力。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勘测技术和方法,以保证二级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教案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教案
现代运输方式
现代高速铁路:轮轨、磁悬浮
1。2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
1.2。1道路发展史
古代: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有了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驰道,颁布“车同轨”法令,使得道路建设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
近代:本世纪初(1902年)汽车输入我国,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从1906年在广西友谊关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建设。到1949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有8.1万公里.
公路运输:适于客、货的各种运距的小批量运输
特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直达,迅速;单车运量小;
可实现门——门运输,减少中转费用,属于平面服务;
既可承担直达运输,又可承担其他运输方式的转运任务。
水运:通航地区最廉价的运输方式,线性运输
特点:利用天然水运资源,只需加以整治,即可使用;
通过能力高、运量大,耗能省、运输成本低;受自然因素制约大。
方式:内河、海洋(近海、远洋)
航空运输:适于快速运送旅客及贵重紧急商品、货物,点对点运输
特点:速度最快;费用最高;舒适
管道运输:运送液体、气体和粉状货物的专用方式
特点:专业性强(专用);连续性强,运输成本低、损耗少,安全性好
1。1。2道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公路运输可以深入到城市、工厂、矿山、村庄,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能迅速集中和分散货物,避免中转重复装卸,批量不受限制,时间不受约束,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最活跃的一种运输方式。
公路(Highway):是指连接城市、乡村、厂矿、林区之间的道路。一般主要供汽车行驶.
城市道路(Urban road):是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它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交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设施,是城市总平面布置的骨架。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计算书1:概述1.1 地形情况概述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二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601.2 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 杨少伟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2:路线设计2.1道路等级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60km/h 2.2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2.2.1 选线原则1)2)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2.2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制在宜。

学号:11207234班级:1109053郑航土建学院2)圆曲线①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2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③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④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宜在:1:1:1 到1:2:1之间。

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①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大②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③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④符合视觉要求;因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二级公路(6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5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4)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二级公路路面设计方案

二级公路路面设计方案

二级公路路面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二级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交通线,设计方案的目标是提供高效、安全和舒适的交通环境,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1.提供平稳的行车表面: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和稳定性,避免因路面不平而导致的摇晃或颠簸。

2.提供良好的耐久性:路面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以承受车辆的重量和日常交通负荷。

3.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路面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以预防或减少积水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4.提供适当的纵向和横向摩擦系数:路面材料应提供适当的摩擦系数,以确保车辆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驾驶安全。

5.提供良好的夜间可视性:路面应采用合适的反光材料或标线,以提高夜间驾驶的可见性。

二、设计要点1.路基设计:路基应进行适当的平整和夯实,以提供坚实的基础,避免松散和沉陷现象。

此外,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泥石流、土石流等自然灾害对路基的影响。

2.路面材料选择:路面材料应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以满足不同车辆和交通负荷的需求。

一般可以选择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材料。

3.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应根据交通量、车辆类型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

一般包括路面基层、面层、防水层和背填层等。

4.排水系统设计:路面应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少积水现象,包括雨水排水沟、雨水井和排水管道等。

5.道路标线和标志设计:道路标线和标志应设计合理、清晰可见,以提高驾驶员的识别能力和驾驶安全性。

三、设计方案1.路基设计:首先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和土层情况。

根据勘察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修整路基。

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进行适当的排水处理。

2.路面材料选择:根据设计目标和预算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

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是常用的选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路面结构。

一般可以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和沥青混凝土基层的组合,以提供较好的耐久性和平稳性。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二级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二级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二级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道路选线、纵横断面设计、交叉口设计等关键技术。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道路勘测设计的规范和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道路勘测设计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测量仪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兴趣,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3. 引导学生关注道路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二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道路勘测设计基本理论:介绍道路勘测设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框架。

2. 道路选线设计:讲解道路选线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包括线性设计、地形地貌分析、环保要求等。

3. 纵横断面设计:阐述纵横断面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授如何根据地形、地质和交通需求进行合理的断面设计。

4. 交叉口设计:介绍交叉口设计的原则、类型和设计方法,包括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等。

5. 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讲解道路排水、照明、交通标志等附属设施的设计要求和标准。

6. 道路勘测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教材章节进行安排,具体如下:1. 第一章:道路勘测设计概述2. 第二章:道路选线设计3. 第三章:纵横断面设计4. 第四章:交叉口设计5. 第五章:道路附属设施设计6. 第六章:道路勘测设计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逐步推进,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系别: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班级:09路桥1班姓名:学号: 0910611204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工程设计任务书3第二章路线平面设计4第一节平面选线原则4第二节平面选线设计 4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7第一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原则与要求7第二节纵坡设计8第三节竖曲线设计10第四节平、纵线性组合11第四章横断面设计12第一节横断面组成12第二节超高设计12第五章路基设计表及土石方计算的计算说明14第一节路基设计的内容与要求14第二节土石方调配15第三节计算说明及设计图纸15总结16鸣谢16第一章工程设计任务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技术的基本训练,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专业基本理论,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学以致用。

二、设计内容设计一条二级公路。

三、相关资料数字地形图1份,或电子地形图1份,已知数据如下:起点桩号:自定起始桩号现有山区旧路一条,可利用改造、可重新选线定出一条新路。

四、设计要求及提交成果1.在地形图上完成选线、定线工作;2.路线平面设计图,直线、平曲线要素及转角表,里程表;3.路线纵断面设计图,纵坡及竖曲线要素表;4.标准横断面图,加宽和超高设计与计算,逐桩横断面图及填挖面积,路基设计表,土石方计算表;5.完成时间:1周。

五、参考资料及技术标准1.国标.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2.国标.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3.国标.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4.国标. 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六、格式要求目录第一章工程设计任务书第二章路线平面设计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四章横断面设计第五章路基设计表及土石方计算的计算说明总结鸣谢图表全部装订成册:平面设计图、道路线元表、逐桩坐标;纵断面设计图、纵断面要素表、中桩高程标准横断面图、逐桩横断面图及填挖面积;路基设计表、土石方计算表A3标准图、A4表格七、所用设计软件:纬地CAD、东南大学EICAD、道路测设大师、PDA公路测量助理等第二章路线平面设计第一节平面选线原则⑴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势,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舒顺,在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直线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地势有很大起伏的山岭重丘区,路线则多弯曲,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⑵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结合地形的变化,使路线的平面线形指标逐渐过渡,避免出现突变。

⑶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员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

设计时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⑷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了困难时的平曲线最小长度见表2.1。

第二节平面选线设计一、公路等级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所给的资料,所获得的道路交通密度及其组成按所在地区的地形、道路的性质、使用任务及交通量,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最后确定道路的技术等级为三级公路,设计时速为80km/h。

二、二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1、直线1)直线的适用条件⑴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得平原区或山区得开阔谷底;⑵市镇及其近郊道路,或以直线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地区;⑶长达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⑷路线交叉点及其附近;⑸双车道提供超车的路段。

2)直线的最大长度我国目前的《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未对直线的最大长度规定具体的数值,但总的原则是: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直线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3)直线的最小长度由《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得知: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6V,即480米;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2V,即160米。

当直线两端设置有缓和曲线时,也可以直接相连,构成S形曲线。

2、圆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1)最小半径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如下表2.2。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最小长度一般要求要有3s的行程,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2)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采用了设超高的半径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400米,极限最小半径250米。

由于地形限制,满足最小直线长度要求,故设计未采用缓和曲线,采用S型曲线。

3、行车视距我国《标准》规定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见表2.45、本设计根据上述条件采用的设计技术指标见表2.4圆曲线计算公式:2a Rtg T =aR L 180π=)12(sec -=a R E LT J -=2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一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原则与要求一、方法与原则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指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根据选线时的意图,以及桥涵、地质等方面对路线纵断面设计的要求,综合考虑工程技术与工程经济因素,定出路线的纵坡,再选则合适的竖曲线,最后才计算出各桩号的设计标高和填挖值。

进行道路纵坡设计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坡段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等)⑵纵坡应均匀平顺。

纵坡应尽量平缓,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变坡点尽量设置大半径竖曲线,尽量避免极限纵坡值;垭口处纵坡尽量放缓;越岭线应尽量避免设置反坡段。

⑶设计标高的确定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沿河线路线标高应在设计洪水位以上0.5m以上。

⑷纵断面设计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应考虑人体视觉心理上的要求,按照平竖曲线相协调及半径的均衡来确定纵断面的设计线。

⑸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以节省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

⑹依路线的性质要求,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用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要求。

二、纵坡设计要求根据《公路规范》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如下:⑴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势的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⑵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

山区的沿河线,应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超过规定的限值,纵坡不宜大于6%。

⑶山区的越岭线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形。

越岭展线不应设置反坡。

⑷山区的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的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应采用平缓的纵坡。

三、竖曲线设计要求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行车的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用一段缓和,称为竖曲线。

竖曲线有用圆曲线的,也有用抛物线形的。

但是设计上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

根据《路线规范》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如下:⑴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

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应采用有大于或接近于竖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困难不得已时方可采用“极限值”。

⑵注意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a 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当竖曲线半径小于1米,有时,如直线坡段不长,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b 反向竖曲线间宜插入直线坡段,亦可直接连接,直坡段的长度应大于3s设计速度的行程长度。

四、纵断面设计的步骤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指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其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拉坡前的准备工作内业设计人员在熟悉有关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首先在纵断面图上点绘出每个中桩的位置、平曲线示意图(起、讫点位和半径等),写出每个中桩的地面标高,并绘出地面线。

2.标注控制点位置所谓控制点,是指影响路线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

此外,对于山区公路,还应根据路基填挖平衡要求来选择控制路中心处填挖的高程点,称之为“经济点”。

其含义是:如果纵坡设计线刚好通过该点,则在相应的横断面上将形成填挖面积大致相等的纵坡设计。

3.试坡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和“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标准、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情况,本着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和裁弯取直,试定出若干坡度线。

经过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反复比较,最后选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能满足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数量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坡度线,再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即可定出各变坡点的初步位置。

4.调整试定纵坡后,首先将所定的坡度与选(定)线时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符合。

若有较大差异,则应全面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对照《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合成坡度、坡长限制等是否超过规定限值,以及平面线形与纵面线形的配合是否适宜等。

若发现有问题,应进行调整。

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值为原则,以使调整后的纵坡与试定期纵坡变化不太大。

5.核对根据调整后的坡度线,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陡峭山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等断面,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中桩的填(挖)高度,然后按该填(挖)值用“模板”在横断面图上“戴帽子”。

检查是否有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挡土墙工程过大等情况。

若发现有问题,应及时调整纵坡。

6. 定坡纵坡设计在经调整核对无误后即可定坡。

所谓定坡,就是逐段把坡度线的坡度值、变坡点位置(桩号)和高程确定下来。

变坡点—般要调整到10m整桩位上,变坡点的高程则是根据坡度、坡长依次计算确定的。

第二节纵坡设计一、纵坡的技术指标纵坡的大小与坡段的长度反映了公路的起伏程度,直接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行车质量和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工程是否经济、适用,因此设计中必须对纵坡、坡长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合理安排。

二、纵坡坡度及坡长1、最大纵坡(1)概念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它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在山岭重丘区,它直接影响着路线的长短、线形的好坏、道路使用的质量、工程数量和运输成本等。

(2)最大纵坡的影响因素各级道路允许的最大纵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以及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等因素,通过全面考虑,综合分析而确定的。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见表所4.2.1示表 3.1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2、最小纵坡《规范》规定各级公路在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排水顺利,防止水浸路基而影响稳定性,规定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当必须设计平坡(0.0%)或小于0.3%的坡度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