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
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天水师范学院

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天水师范学院第一章测试1.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参考答案:真实全面的保存并延续文物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2.我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者人数约有()参考答案:7万3.普查结果显示,陶质文物残端、破损、表面污染和划痕的发病率在的比例是()参考答案:40%4.宋朝名画()就绘制有锯瓷工艺的场景参考答案:清明上河图5.我国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系列标准形成于哪一年()参考答案:20096.敦煌莫高窟位于()参考答案:甘肃敦煌7.文物保护内容包括有()参考答案:文物本体保存、修复、保全;文物保存环境管理、监测、控制;文物价值调查、认定、研究;文物展示、利用、传承8.文物保护就是将老化破损的文物本体修复好。
()参考答案:错9.陶质文物保护就是研究陶质文物在自身及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质变规律,以及为保存陶质文物及其历史信息实施的全部活动。
()参考答案:对10.古陶器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属于重要的历史文物。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陶质文物修复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工序有()。
参考答案:拼对、粘接;清洗;加固;补配2.破损的陶质文物在拼对、粘接完成后,文物保护工作者不需要评估器物的稳定性,可以直接开展后续的陶质文物补配工作。
()参考答案:错3.陶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档案是陶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如实反映。
建立陶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档案,可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更为真实、有效、具体的信息,还会给未来可能进行的二次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答案:对4.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开展陶质文物文物本体成分、结构等方面的检测分析工作,会经常用到SEM、XRD、IR等检测仪器。
()参考答案:对5.陶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应该在文物保护理念、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需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明代宋应星在_________中记载:“水火既济而土合。
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盘锦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

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盘锦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05•【字号】盘政发[2012]30号•【施行日期】2012.1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盘锦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盘政发〔2012〕3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掌握我市辖区内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更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市政府决定自2012年起开展第一次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是国务院在历史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一次重要国情国力调查,是确保国家文物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是建全文物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市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有利于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市文物资源情况和综合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及文物保护体系。
了解可移动文物本体和自然现状,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惠及民生,有效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范围和内容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的范围是我市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普查前已确定和普查中新确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普查统计国有可移动文物数量(套)、类型、分XXX收藏保管等基本信息。
县(区)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普查报告,建立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档案和本区域内的国有可移动文物目录,并进一步加大保护管理工作力度。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规范解读

4)书法、绘画文物中如有多人合作者,定名时为避免字数过多,应以最著名者或前二、三名为主, 后缀“等合作”字样。
5)文物既无铭文、款识,又无特殊纹饰者,在器形前标质地。如: 商代玉刀、西周铜斧、战国铁犁。
古生物标本年代一般为其生存年代。
本次普查的年代信息表述
本次普查的年代表述应采用历史纪年、公元纪年、 其它年代和年代不详四种方式中的一种。文物一 般应在历史纪年、公元纪年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 多个朝代并置时期的文物及其他不适合使用中国 历史朝代纪年的文物应选择公元纪年。化石一般 在地质年代中选择相应的年代范围。
•1949年以前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核变心革功及能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物品;反
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宗教 等方面发展的物品;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民族 团结、民族自治、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物品;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 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物品。 •1949年以后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 境审核标准》及《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目 录的。 •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被确定为鉴定对象或文物,需符合以下条件: 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等。
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主要信息
文物基本信息(14项) 文物管理信息(11项) 文物照片信息
文物收藏单位信息
文物基本信息——14项
收藏单位
尺寸
总登记号(或辅助账号) 质量
名称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表pdf版

表1: 调查编号: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收藏单位名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盟):县(区、市、旗):调查人(签字):日期:年月日审定人(签字):日期:年月日抽查人(签字):日期:年月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收藏单位(盖章):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编号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上级主管机构隶属关系□中央属□省属□地市属□县区属□乡镇街道属□其他所属行业、系统□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文物、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单位性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其他单位类型□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其他是否属于文物系统□是□否通讯地址负责人姓名邮政编码职务联系电话固定电话传真移动电话单位网址电子邮箱是否有国家认定的文物□是文物藏品总数(件/套)已定级文物(件/套)未定级文物(件/套) 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一般文物建档情况是否已建文物纸质档案□是□否保管请况库房面积(平米)是否已建文物数字档案□是□否保管人员数量 (人)□否如无国家认定的文物,是否有以下物质遗存请打(√)数量(件)1 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如古代雕塑、造像等。
古代绘画,如壁画、纸本绘画、绢本绘画、帛画、木板画、木刻版画、年画、铜版画、油画、漆画、画扇、水陆画、唐卡等。
古代书法,如名人墨(字)迹、尺牍、碑帖拓本、法帖原石等。
古代纺织(绣)品,如棉、麻、丝、毛制品、缂丝、刺绣、堆绫等。
其他古代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
2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手稿和图书资料。
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军工遗产普查的通知

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军工遗产普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布日期】2021.12.27•【文号】局综〔2021〕94号•【施行日期】2021.12.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军事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军工遗产普查的通知局综〔2021〕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深圳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特别是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系统回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辉煌历程,统筹做好军工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根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军工文物保护利用的合作框架协议》,经研究,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军工遗产普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军工文物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成就的重要见证,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物体系中极具特色的部分。
军工文物普查是文物普查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军工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国防科技工业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开展军工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军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军工行业乃至全社会军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普查的范围(一)此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军事工业创造的或者与军事工业从业者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厂房、大型工装设备、型号产品等不可移动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雕塑、遗迹、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等。
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一次

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通知【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发文字号】办普查函[2014]942号【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发布日期】2014.11.04【实施日期】2014.11.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通知(办普查函〔2014〕9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全军普查办:为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切实加强普查进度管理,高度重视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加强普查组织,保证普查质量,确保普查成效的重要机制。
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各阶段工作目标,动态确定考核内容。
省级普查机构建立本省进度管理和质量考核管理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普查机构和收藏单位进行评测考核。
各级普查机构应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做好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
二、做好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标准、分类填报、规范登记、严格把关”的原则开展。
包括普查组织、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登录报送、数据整合、汇总等环节,贯穿普查工作全部过程。
各级普查机构都应当按照普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规范,做好普查进度和质量管理,着重加强普查各环节的检。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定名标准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定名标准3、文物名称(1)定名标准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
古代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
中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示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不标示公元纪年;外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注国名、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
近现代文物定名应用时代、物主、事件、地点、用途等直接表述藏品的主要内容、特征。
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应标示主要历史时期或公元纪年。
(2)定名要素年代。
指文物的制造年代或使用年代。
特征。
指文物的地域、人文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法、文饰题材、形态质地等本体属性信息。
器物的通称,一般指物品的器形或用途。
文物定名一般按照时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
(3)定名一般规则及示例——古代文物定名1)石器定名以“年代”,“文化”(如已知确切文化),“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旧石器时代龟背形刮削器示例2: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石磨盘2)石刻定名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宋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重修孔庙碑示例2: 辽咸雍八年尚父于越墓志示例3: 东汉大禹治水图石刻3)玉器定名以“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文化),“特征”,“材质”,“形制”定名。
示例1: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示例2: 西汉透雕双龙钮谷纹白玉璧4)陶器定名以“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文化),“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示例2: 唐三彩花卉纹枕示例3: 明时大彬制款紫砂壶示例4: 唐长沙窑“李十造”花卉陶印模5)瓷器定名以“年代”(有年款的写明),“窑口”(如已知确切窑口),“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瓷壶示例2: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人物故事长方瓷枕示例3: 明成化斗彩高足瓷杯6)铜器定名以“年代”,“特征”(含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1992年中国大事

1992年中国大事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来探讨1992年中国的重要大事。
一、政治大事1. 十四届四中全会: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习惯性地被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
这次会议的最重要内容是确立了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方向和目标,强调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重要性。
2. 深圳特区建立:1992年,为推动经济改革,中国政府决定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启了一系列经济特区的建设,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申请,并于2001年加入。
这次申请的成功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进程。
二、经济大事1. 红旗渠通水:1992年5月,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红旗渠正式通水。
这一工程的成功完成解决了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严重水患问题,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2. 中国股票市场的成立:1992年12月,中国股票市场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启。
中国股市的成立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融资途径多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 “西气东输”工程启动:1992年6月,中国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该工程旨在将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地区,增加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
三、文化大事1. 开展首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92年,中国政府首次开展了全国性的文物普查活动。
这一普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保护中国丰富的文物资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贝聿铭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大楼竣工:1992年,贝聿铭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在北京竣工。
这座建筑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杰作,不仅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还展示了中国对现代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
1.成立普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本行政区的普查领导机构,并设立普查组织、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专门职能机构和相应专家库。
重点文物收藏单位和收藏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国有单位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2.编制普查实施方案。
各省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要求,制定本省普查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编制并落实经费预算。
各级普查机构、国有单位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普查经费预算。
4.制订颁布可移动文物普查标准与规范,制定普查文物认定程序,编印普查工作手册。
5.组建各级普查队伍,编印普查教材,开展各级普查培训。
6.开发普查软件,建设普查信息管理平台和普查工作网站。
7.制定普查宣传方案,开展普查宣传。
第二阶段,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础,开展文物调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
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建档、边整理、边报送、边审核、边登录。
1.各级普查机构制定本行政区域文物认定程序,开展国有单位收藏、保管文物情况摸底排查。
有关单位开展文物清库、完善相关档案记录,按要求登记申报。
2.各级普查机构对各单位文物申报信息进行核查认定,经认定收
藏有文物的单位列入登记范围。
3.在普查机构指导下,列入普查范围的各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
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并即时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
也可以纸质或者离线电子数据方式将文物信息报送各地普查机构,由普查机构统一录入上报。
4.各级普查机构依权限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的文物信息进行
网上审核和现场复核。
5.各级普查机构向上级普查机构按季度报送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第三阶段:2016年1月至12月。
主要任务是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1.公布全国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
2.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及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编码系
统;
3.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4.编制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
5.编制普查工作报告。
6.完成项目的结项评估和审计工作。
普查意义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逐步建立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
务院于1950年 5月24日颁发的第一个文物法规就是《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
此后,1961年国务院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制定和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后于2002年、2007年进行了修订)。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按照《文物保护法》、《统计法》、《物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要求,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
一、是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工程。
我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遗留下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
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及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加强文物资源的调查、展示和利用,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是切实履行法律责任,加强国有文物监管的基本要求。
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全面掌握、统计分析和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及价值,健全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备案机制,保障文物安全,是政府在国有文物安全监管的重要职责和紧迫任务。
三、是充分提升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11年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正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
开展普查,将极大拓展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普查的目的不仅仅是调查统计文物数据,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