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饮食介绍 独龙族日常饮食习俗

合集下载

独龙族

独龙族

独龙族独龙族总人口为7426人(2000年),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贡山县)是独龙族唯一的自治县,独龙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8.1%(2004年)。

其中,处在独龙江河谷的独龙江乡又是县内独龙族最主要的聚居区,下辖马库、巴坡、献九当、迪政当、龙元、孔当6个村民委员会、42个村民小组,独龙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8.87%(2004年)。

其余则散居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的“俅扒卡”村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察瓦龙乡。

独龙族居住的独龙江河谷,南北长约150多公里,东岸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西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担当力卡山。

发源于西藏察隅县伯舒拉岭东南部的独龙江,由北向南从山谷中间穿流而过。

河床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这里由于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影响,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达3000~4000毫米,一年之中便有300天是雨天,成为东南亚三个多雨中心之一。

但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多样,山顶与江边山脚的气温相差很大,兼有寒、温、热三个气候带,垂直差异明显,立体性特征突出。

海拔3700米以上的山峰,每年积雪达六七个月;半山腰具有温带的气候特点;河谷地区却气候较热,年平均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

山上覆盖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其中有秃杉、珙桐、桫椤、贡山三尖杉、澜沧黄杉等珍稀植物。

密林深处,动物繁生,各种飞禽走兽应有尽有,仅列入国家级保护的就多达49种,其中兽类29种,鸟类20种。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13种,二级保护的有36种。

此外独龙族地区出产的山货药材很多,主要有黄连、贝母、当归、茯苓、大黄、天麻、以及鹿茸、麝香、熊胆等。

地下还有丰富的矿藏,已发现的有金、银、铁、铜、铅、锌、锡、硅、云母、水晶、大理石等。

历史上独龙族曾被称作“俅人”、“俅子”、“曲人”、“洛”、“俅帕”、“曲洛”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他们历来的自称“独龙”,被正式定名为独龙族。

独龙族民俗的神秘世界

独龙族民俗的神秘世界

独龙族民俗的神秘世界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的独龙江畔,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但同时也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独龙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独龙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非常独特,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同时也保留着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

独龙族没有固定的住房,他们常常选择地势较高且水源充足的地方建造自己的居所。

居所是由木材和茅草搭建而成的,简陋但却温暖。

此外,独龙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他们喜欢吃生食,食物通常是由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肉类组成。

独龙族的服饰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独龙族女性的服饰以红色为主,款式非常简单,但却十分精美。

男性的服饰则比较朴素,通常以黑色为主。

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在重要场合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服饰,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独龙族中,最为神秘的文化当属他们的信仰文化。

独龙族信仰原始宗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神灵的化身。

他们崇拜自然,尊敬长辈,相信通过祭祀和祈祷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

在独龙族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每年都会有特定的日子进行祭祀活动。

此外,独龙族的巫术也十分神秘,他们通过各种神秘的手段和仪式来驱邪、治病和预测未来。

在独龙族中,还有一些神秘的婚俗文化。

在独龙族中,未婚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非常独特,他们通过歌声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一对男女确定关系后,他们会举行一种特殊的婚礼仪式,这种仪式非常神秘,外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此外,独龙族的丧葬习俗也十分特别,他们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会变成神灵继续守护家人和村子。

因此,他们会为逝去的亲人举行特殊的葬礼仪式,以此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尊重。

总的来说,独龙族的民俗文化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这些独特的文化习俗不仅体现了独龙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独龙族的民俗文化中汲取一些启示,比如尊重自然、追求和谐、重视家庭等。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区分:渔猎、畜牧、农耕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区分:渔猎、畜牧、农耕

中国少数民族有渔猎、畜牧和农耕三大经济文化类型,这三大经济文化类型发展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饮食文化系统。

如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斯坦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畜牧民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和乳制品,如蒙古族每餐也离不开“白食”(奶食品),还有哈萨克斯坦族的奶酪及云南白族的乳扇等,均是奶制食品。

而以渔业维生的赫哲族(如鱼刨花及拌生鱼等)及京族等均以鱼类和海产类食物为重。

鄂伦春族(如手把肉、风干肉)、鄂温克族(如鹿肉及熊肉等)、独龙族(如董棕粉)、基诺族(如泡笋)等则以野生动植物为主要食物。

至于南方大多数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则以粮食为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麦等,如云南的傣及苗族喜吃糯米,这与他们定居及从事农业生产有关。

南方不少民族爱吃酸食,包括傣族、黎族、朝鲜族、侗族等,如侗族因喜吃糯米,多吃酸的食物可帮助消化。

佤族、朝鲜族、藏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有吃生鱼、肉的习惯。

中国各民族的烹饪方法也非常多样。

除了我们平时常见的用金属炊具炒、煮、煎、炸、炖、烤以外,还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方法,如石烹法,就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

云南怒族以石板做饼铛,把玉米与麦面混合弄熟。

珞巴族可以说是用石烹法的最典型代表。

他们不仅用石锅煮饭,用石块烙制的食品也很常见。

如把荞麦、玉米和“达谢”(一种以木本棕类乔木树干加工后提取的淀粉)研磨后,用水调和成稀面团,摊在烧红的石片上,先烙熟一面,再翻烙另一面,如饼太厚,烙过后再埋入火塘的灰烬中,使其熟透。

珞巴族煮食物的方法也很独特,崩如、苏龙部落的人把“达谢”调成浆,放在大葫芦里,再从火塘里把烧红的石头取出来,立刻投放到葫芦里,利用石头的热量把”达谢”煮熟。

另外,他们还把粮食放进竹筒,加水并堵上木塞,放在火堆上烧。

食用时用刀把竹筒破开。

这种方法多用于外出远行。

饮酒习俗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斯坦族等)外都很普遍。

就酒的品种而言,十分繁多,如藏族的青稞酒、蒙古族的马奶酒、怒族的肉酒及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米酒、水酒等。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下面店铺推荐独龙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独龙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饮食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独特。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上他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匮乏,属于粮食和野生各占一半的杂食型结构。

主食品种不多,主要是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荞子、燕麦等,其中淀粉质食物常常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

炊具简陋,多为竹、木制成,再加上副食和调料的缺乏,故制作食物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多沿用以往烧、烤、煮的烹饪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豆类蔬菜的陆续传入,独龙族的佐食习惯也有所改变。

日常饮食一天只吃早、晚两顿,早餐以炒面、烧烤土豆为主,晚饭多是吃玉米及其它杂粮。

因条件所限独龙族一般口味清淡,油盐不多。

好饮酒,喝的是自酿的低度水酒。

凡亲友来往、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等都少不了酒,酒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

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或逢年过节,宾主都要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地同时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和忠心。

另外,受附近藏族的影响还喜欢将茶叶、盐和熬熟的动植物油混合在特制的竹筒里“打”茶饮用。

节日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年,独龙语叫“卡雀哇”。

一般在农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间举行,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选定。

历史悠久的独龙族饮食文化

历史悠久的独龙族饮食文化

历史悠久的独龙族饮食文化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独龙族,因为以种植、狩猎以及采集为主,所以饮食习俗一般都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独龙族亦得名于他们的居住地——独龙河谷。

那么在独龙河谷的独龙族文化里有什么样的饮食文化呢?一起去看看吧!饮食习惯独龙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荞、青稞、马铃薯、芋头和黄豆为主,辅以少量稻米及野生动植物。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

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块生植物的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

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

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

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人们喜爱饮水酒、喝茶、抽旱烟。

独龙人酿酒的方法奇特。

在地上挖一个土窖,四面用芭蕉叶围住,把煮熟的玉米或米饭拌好酒曲,放进窖里,盖上一层芭蕉叶,用泥土封口,在上面烧火加温,三五天后,将土坑钻一个小洞,如有浓烈的酒气,便酿造成功了,扒开封口泥口,把玉米或米饭掏出,放在盆里揉搓捣烂,滤出的汁液,就是食用酒。

饮食礼仪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也平均分一份。

在云南一族一道特色菜

在云南一族一道特色菜

PAGE 74Health m mm舌尖食话在云南,一族一道特色菜—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七彩云南的多个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云南这些少数民族风味独特的菜品足以诱惑你的味蕾。

阿昌族——酸辣谷花鱼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 早的少数民族之一。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 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

稻田养鱼是日常 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 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 鱼)最具特色。

德昂族—酸笋炖鸡酸笋有一股子呛鼻的酸味,闻着口中唾液开始 加速分泌,喜爱酸笋的人一闻到这股味道就会有食 欲,德昂族酸笋炖鸡就是利用酸笋入味的一道美 食。

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 时都要加酸笋调味。

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 风味的腌菜、腐卤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拉祜族—烤肉拉祜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

“拉祜族”是 自称,“拉”意为虎,“祜”意为在火旁将肉类烤 到发香的程度。

过去,拉祜族居于山野密林中,以烤肉 包韭窠狩猎为生,解放后,才逐渐迁出森林,过上农耕生 活。

从“拉祜”二字就可看出这是一个以烤肉著 称的民族。

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是猎获的野 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人火 中,烧熟而食。

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 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怒族一漆油茶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习惯于日食 两餐。

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

怒族饮茶是仿 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 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 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t KM—鱼包韭菜聚居在以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 县为中心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喜食糯米食品、喜食鱼、喜吃酸辣、喜喝酒的饮食特点。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那么,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独龙族的习俗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

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

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独龙族的节庆独龙族的传统节日——独龙年独龙族人叫“卡雀哇”。

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

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

相传很久以前,独龙江畔生活着兄弟二人。

他们自幼失去父母,以深山老林为家,以弩射猎,苦度光阴。

一天,兄弟俩身背长刀,手执硬弩,来到担打力卡雪山上的必拉桶打猎。

这天天空乌云密布,禽兽不出巢穴。

待到午后,才见到一只瘦小的岩羊。

兄弟二人,分头包抄。

哥哥迷失了方向,撵进了一个群峰竞秀,危岩兀立的高山深谷。

当夜幕笼罩山峦时,弟弟到事先约好的地方等候。

可是,等呀等,一弯月亮挂上了高黎贡山的山尖,也不见哥哥的踪影,弟弟带着一颗焦虑的心,钻进深山峡谷,去找自己唯一的亲人。

民族风情:独龙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独龙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1998年底我国独龙族总⼈⼝为0.57万⼈,占云南省少数民族⼈⼝数量的⽐例为0.043%,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普查统计,独龙族有5884⼈。

独龙族分布的地区位于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藏交界的结合部。

独龙族居住的独龙江乡(独龙江流⼊缅甸境内称恩梅开江)为南北向横断⼭⾼⼭峡⾕带,受群⼭环抱,沟堑纵横。

东界峰与怒江峡⾕并连,西⾯峰为4934⽶的担当⼒卡⼭与缅甸毗邻,北与海拔⼤于3200⽶的西藏⾼原相连并与印度相近,是⼀个狭长形的极为偏僻和封闭的区域。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该语族中保留早期⾯貌较多的⼀种语⾔,使⽤⼈⼝少但很有学术价值。

由于独龙江地区历来鲜与外界交往,故语⾔发展缓慢,保留早期⾯貌较多。

在同语族的语⾔中,独龙语和景颇语、登语、珞巴语等⼏种语⾔⽐较接近。

历史独龙族⾃称“独龙”,他称有“俅⼈”、“曲⼈”、“ 俅⼦”、“俅帕”、“洛”、“曲洛”等。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

由于独龙族先民⽣活在⼏乎与世隔绝的⾼⼭峡⾕地带,北连西藏⾼原,东接⾼黎贡⼭,西界担当⼒卡⼭与缅、印毗邻,形成相对⾼差3800多⽶的纵深峡⾕地貌。

这种地理环境所致很少为外⼈所知。

因⽽在古代汉⽂⽂献中对独龙族记载甚晚,在元、明以前其确切族称难以考定。

但从其语⾔系属上分析,独龙族与我国古代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古代氐羌族群的⼀个组成部分。

⽬前所知最早的⽂献记载是唐代樊绰的《云南志》。

从公元8世纪起,属南诏、⼤理云南地⽅政权的管辖。

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司统治。

17世纪以来陆续⼜受到维西厅、康普和察⽡龙藏族⼟司和喇嘛寺的统治。

⾟亥⾰命以后,建⽴了菖蒲桶(贡⼭县)、上帕(福贡)、知⼦罗(碧江)等三个“殖边公署”,后⼜改为设治局,直到新中国成⽴。

解放前,由于⼭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的社会⽣产⼒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系家族公社制,内部分为50多个⽗系⽒族。

独龙族的传统⽣活⽅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的原始共产制,共同⽣产,共同占有⽣产⽣活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龙族饮食介绍独龙族日常饮食习俗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有时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用野生植物块根或果实制作淀粉时,多将采集到的食物如野山药、野板栗用火烧熟,再用水漂洗2—3天,去掉苦味,晒天捣成粉后收藏,随用随取。

野生的植物阿吞和董棕,都是当地的一种树,在长成后,木质变成淀粉。

食用时先将其茎咂碎,然后用水浸泡,滤除渣,澄清为淀粉,用蜂蜜拌匀做成甜食,味似藕粉。

在独龙族民间,现在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

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园圃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

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早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

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