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说课标说教材

合集下载

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教案教案标题:近代化的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化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 探讨近代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 分析近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成就4. 激发学生对近代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1. 近代化的定义和特征2. 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事件3. 近代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4.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实践和成就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例引发学生对近代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2. 知识讲授:介绍近代化的概念、历史背景、特征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近代化的重要性和意义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近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成就,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和想法4.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5.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近代化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影响,探讨其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近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近代化的实践和影响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如小组报告、个人研究等,评定学生对近代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课后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近代化的教材和资料,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知识2. 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图书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深入了解近代化的相关信息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近代化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实践和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和社会学科素养。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1)教材的分析我们现在复习的初二历史(上)讲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前的近代史知识。

教材围绕两条鲜明的主线,即: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和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两条主线,每个单元主题鲜明,在编排上既是以时间为顺序,又在内容上层层递进。

这节课复习的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同时又猛烈的冲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迫使中国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这是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这条主线的集中体现,是个重点。

它安排了四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这四课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的特点,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自觉性革命。

综合四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探索不仅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荡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但最终未能使国家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以此引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到底谁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学生的情况初三学生掌握了一些复习的方法,大多数能根据导学案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

但是,学生对一些史实还是不熟悉,在分析某些问题时不能深入下去,或是不能有深刻的感悟、体会。

再就是不能建立起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3)达成的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历史事件的基础知识。

2、熟记洋务运动的评价、百日维新内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意义、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总结面对危机,中国不同阶级探索近代化的措施和结果。

重、难点是知识目标1、2。

我准备采取让学生自主复习为主,通过师生互动,同学合作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的记忆和理解。

(4)教学的设计1、由旧知导入新知。

首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国被侵略和中国人抗争的知识点,然后导入本单元,为了救亡图存,各阶级、各阶层进行的近代化探索。

初中历史_《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教学难点】近代化的探索的特点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二、梳理知识: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何为近代化?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第一步探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中央:恭亲王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结果:失败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第二步探索: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加深民族危机兴起:1895 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发展: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时间:1898年6月到9月领导者:光绪帝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教育: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文。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结果:失败又称:103天。

百日维新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三步探索: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1905 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010年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资料

2010年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资料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说课人:陈志奇一、导语: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了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的起步了。

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指1840—1919年这段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二、解释什么是“近代化”?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即其核心表现为: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

(近代化、先进化)三、由两则材料引出,在近代的中国,各阶层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先后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举例子。

四、教师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根据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比较四次运动的异同点。

3.拓展延伸(和欧洲近代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进行联系)。

五、具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授的内容:按第二单元的知识体系编排进行复习。

(一)、中国近代化探索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从领导阶级、思想主张、学习核心、性质、作用、失败原因和启示等方面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小结:1、归纳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比较四次运动在近代化探索方面的异同点。

3、归纳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第二课时讲授的内容:知识重组。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使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吗?(其中,近代社会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最好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提前讲,再进行知识重组的复习。

)六、小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之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说课稿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说课稿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说课稿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本节是一节复习课,课时为一课时,我采用的说法是”五说法”一,说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这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近代化也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

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探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它推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挤压下,近代化的历程格外艰难和曲折。

它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经康梁的政治改革运动,再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一刻也未曾停止。

这些都对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本单元的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只是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个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之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加深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

近代化的探索说课课件

近代化的探索说课课件

二、教材的知识点和逻辑线索
教材的知识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奕 洋 务 运 动
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张之洞
自强 —军事: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口号
求富—民用: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 复 习 课 说 课 稿
人 教 版 历 史 八 年 级 上 册 第 二 单 元
说教材流程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近代化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线索, 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引导学生对近代化探索在经济、政治和思想 上的表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得出近代化探 索的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历史与 现实在本单元中有很好的结合点,所以在学 习时我们要关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及 其伟大成就,体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
辛亥革命 1911年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 迅
孙中山
口号 主张
自强求富
变法维新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3、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1)根据自主学习,探究四次运动各自的性质。
(2)根据自主学习,探究四次运动的结果,从中 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组合作,反馈展示
(1)根据自主学习,探究四次运动各自的性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 (2)根据自主学习,探究四次运动的结果,从中 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四次运动结果均为失败。从而得出地主阶 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docx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docx

《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说教材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大方而來进行解读。

说课标部分将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方而来进行说明,说教材部分将从教材编写特点、教材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内容整合来进行说明,说建议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來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一)、本学段的课程口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过程与方法: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和国外列强入侵造成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屮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木11标。

(二)、课程内容:木单元共4课,每一课的课程内容如下:第6课洋务运动:了解洋务派为“白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阳物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第7课戊戌变法:知道康冇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U维新”的主要史实。

第8课辛亥革命:了解孙屮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屮山是屮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沉了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史实;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第9课新文化运动: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任务;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种的地位和作用二、说教材(一)教材的编写特点: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洋务运动》一课,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木课课标要求的重点,教材的编排上突出体现了这一方面,不但有人量的文字(正文和楷体小字)描述,更插入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加以说明。

2、预留空间、启发思考拿《戊戌变法》一课来说,戊戌变法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原因何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是给师牛:预留了思考空间。

《近代化的探索》说课标说教材

《近代化的探索》说课标说教材

《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龚店乡中王丽霞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本单元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内容,它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艰辛曲折的探索,尽管这些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材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及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并营造阅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初步了解近代化的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强国之梦是无数仁人志士始终不渝的志向,并提高学生从历史角度观察问题。

教材内容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内容标准】(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
龚店乡中王丽霞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本单元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内容,它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艰辛曲折的探索,尽管这些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材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及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并营造阅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初步了解近代化的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强国之梦是无数仁人志士始终不渝的志向,并提高学生从历史角度观察问题。

教材内容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维新
变法)、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内容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
本单元教学,我打算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过程如下:
(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2)举办演讲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

教学建议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因而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同时,设置各种活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在知识探寻中历史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带动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单元课程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课改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避免因“独角戏”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渗透。

课堂不是一滩死水,它需要我们时常激起浪花,本单元的宗旨,就是用自己的言行真正感染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历史离我们不远,只要你勇敢参与,历史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上是我今天全部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请同行们批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