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生卒年诸说评议

合集下载

李姓寻根溯源

李姓寻根溯源

李姓寻根溯源一、寻根溯源: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

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

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第一种说法: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

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隋书·李德林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隋书·李德林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隋书·李德林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

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十余日便度。

高隆之见而嗟叹,遍告朝士,云:“若假其年,必为天下伟器。

”年十五,诵五经及古今文集,日数千言。

俄而该博①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

善属文,辞核而理畅。

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

时正严冬,单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

高祖初受顾命,以德林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

未几而三方构乱,指授兵略,皆与之参详。

军书羽檄,朝夕填委,一日之中,动逾百数。

或机速竞发,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治点。

郧公韦孝宽为东道元帅,师次永桥,为沁水泛长,兵未得度。

长史李询上密启云:“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

”高祖得询启,深以为忧,欲代此三人。

德林独进计云:“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

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所遣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其逃逸,便须禁锢。

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

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

纵有异志,必不敢动。

”丞相大悟,即令高颎驰驿往军所,为诸将节度,竟成大功。

高祖登阼之日,授内史令。

高祖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

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

昨宵恨夜长,不能早见公面。

必令公贵与国始终。

”于是追赠其父恒州刺史。

未几,上曰:“我本意欲深荣之。

”复赠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曰孝,以德林袭焉。

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

”上甚衔之。

因出为湖州刺史。

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

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

”上不许,转怀州刺史。

在州逢亢旱,课民掘井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

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隋朝诗人及作品他的诗

隋朝诗人及作品他的诗

隋朝诗人及作品他的诗江总朝代:隋代作品数:105篇诗人简介:江总(519年-594年)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

字总持,祖籍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商丘民权县)。

十八岁时,江总初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

又授职为何敬容府主簿,不久调任尚书...诗人作品大全:《长相思·长相思久离别》《雨雪曲·雨雪隔榆溪》《芳树·朝霞映日殊未妍》《长安九日诗》《燕燕于飞》《三善殿夜望山灯诗》《南还寻草市宅》《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洛阳道·德阳穿洛水》《陇头水·陇头万里外》杨广朝代:隋代作品数:42篇诗人简介: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诗人作品大全:《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江花月夜·夜露含花气》《野望·寒鸦飞数点》《江陵女歌·雨从天上落》《东宫春·洛阳城边朝日晖》《杨叛儿曲·青春上阳月》《喜春游歌·禁苑百花新》《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步虚词·洞府凝玄液》《锦石捣流黄》杨素朝代:隋代作品数:2篇诗人简介: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华阴)人。

北周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参加平定北齐之役。

他与杨坚(隋文帝...诗人作品大全:《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居山四望阻》王圭朝代:隋代作品数:9篇诗人简介:王圭,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原为乌丸氏,曾祖神念自魏奔梁,改姓王氏。

仕隋为奉礼郎。

入唐,初为太子舍人,因事流于巂州。

太宗知其才,召为谏议大夫。

贞观元年(627),...诗人作品大全:《咏汉高祖·汉祖起丰沛》《留诗·昔在禹馀天》《田家·家住箕山下》《石城山·石城门峻谁开辟》《留诗·退仙时此地》《留诗·适向人间世》《咏淮阴侯·秦王日凶慝》《留题·谁将画手分平远》《春日郊外·十里烟郊昼景和》王谊朝代:隋代作品数:10篇诗人简介:王谊(540-585),字宜君,河南洛阳人。

金牌阅读文言文七年级答案

金牌阅读文言文七年级答案

金牌阅读文言文七年级答案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

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

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

九岁,州辟主簿。

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

魏太昌中,释褐太保开府西阁祭酒。

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

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

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

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

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

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馀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

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寻除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兼吏部尚书。

聿修太少豁达温润,素流之中,最存有规检。

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等待,许其风鉴。

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

彦深后被大宝停在秩门生藜藿聿修成犹以故情存有反问往来彦浅提拔铭戢①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朝拜。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

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馈。

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

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绸为信。

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②然。

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二年,累迁熊州刺史。

找寻卒,年七十二。

注:①戢:此处指深藏在心里。

②间(jiàn):空隙。

此处指寻其间隙而非议之。

4、以下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后)( )a.彦深后被沙汰停秩 / 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 / 彦深任用 /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清刘熙载《艺概》(上文概和诗概一)

清刘熙载《艺概》(上文概和诗概一)

清刘熙载《艺概》(上文概和诗概一)《艺概》是刘熙载平日探究书艺的心得。

言虽简短,每每一语中的。

如论作篆应“婉而愈劲,通而愈节”,这就比孙过庭所论更进一步。

论隶书指出其特点是“势险节短”,并应以奋笔作书。

其中论作草书如何增减笔画,移易位置,以及应该吸收其它字体的特点等见解尤有新意。

对于用笔的提按、疾涩他也有很精到的看法.如“重处正须飞提”,“轻处正须实按”,“涩非迟也,疾非速也”,均为度人金针。

他还强调作书要于变化中求得统一。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说的是结构章法上的变化统一;“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说的是点画形态;“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讲的是圆笔、方笔的运用。

只顾整齐划一则易死板,只求局部变化则易散乱,因此必须在变化中求得整体真正的统一。

能善于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则书艺可至妙境。

叙艺者,道之形也。

学者兼通六艺,尚矣。

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极于道。

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

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

庄子取“概乎皆尝有闻”,太史公叹“文辞不少概见”,闻、见皆以“概”为言,非限于一曲也。

盖得其大意,则小缺为无伤,且触类引伸,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抑闻之《大戴记》曰:“通道必简。

”“概”之云者,知为“简”而已矣。

至果为通道与否,则存乎人之所见。

余初不敢意必于其间焉。

同治癸酉仲春,兴化刘熙载融斋自叙卷一文概《六经》,文之范围也。

圣人之旨,于经观其大备,其深博无涯涘,乃《文心雕龙》所谓“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说见刘劭《人物志》。

文之本领,祗此四者尽之。

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九流皆托始于《六经》,观《汉书·艺文志》可知其概。

左氏之时,有《六经》未有各家,然其书中所取义,已不能有纯无杂。

隋唐作家生平考辨二题

隋唐作家生平考辨二题

隋唐作家生平考辨二题刘加夫【摘要】李德林的生卒年及崔融在武后朝的历官顺序、时间诸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和误解.经考证,李德林生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崔融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在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转右史在神功元年(697),除著作郎在圣历元年(698),迁凤阁舍人在圣历三年(700),旋贬婺州,翌年回京.【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119-122)【关键词】李德林;生卒年;崔融;仕履【作者】刘加夫【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一、李德林生卒年考李德林是周、隋之际的著名文人,是唐初史学家、文学家李百药的父亲。

《隋书·李德林传》云:“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五十卷行于世。

敕撰《齐史》未成。

”传后论云:“德林幼有操尚,学富才优,誉重邺中,声飞关右。

王基缔构,协赞谋猷,羽檄交驰,丝纶间发,文诰之美,时无与二。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怀州刺史《李德林集》十卷”。

可见无论在当时的政坛、文坛,李德林都是重要人物。

可是习见史籍对李德林的生卒年没有确切记载。

《隋书》本传:“(开皇)九年……上因责德林……十年……德林复奏云:……因出为湖州刺史。

……转怀州刺史。

……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北史》本传:“九年……上责德林。

……至是,复庭议忤意……因出为湖州刺史。

……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通鉴》卷一七七:开皇十年四月,“成安文子李德林恃其才望,论议好胜……至是上因数之曰:‘……今当以一州相遣耳。

’因出为湖州刺史。

……迁怀州刺史而卒。

”按以上三书《北史》所记最为疏略,不仅省去德林转怀州刺史一节,且不言其开皇十年奏议之具体情事,易使人误认德林乃于开皇九年出为湖州刺史,此后“岁余”而卒。

中华书局标点本《北齐书》的“出版说明”谓李德林生于530年,卒于590年(即开皇十年),所据当为《北史》或《通鉴》。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201908)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201908)
1.2.3 相反刺史 藏于死尸之间 有器度 王晞白肃宗 初 追崇为献武帝 但道李元忠遣送 "吾其退乎?北怀蠕蠕 及其当还 孝庄帝立 珍孙军灵桥 便起坐独叹曰 壬辰 世宗崩 至乐口 役同厮养 本斛律后从婢也 开府仪同三司 大宁二年 神武帅师北伐尔朱兆 亦频请纳 禄去公室 且为受盟 复令 延敬率豫州刺史尧雄等讨之 后初孕 室韦 网疏泽洽 余亦何辞间于荆棘 擒西魏督将已下四百余人 人怀去就 不研虚实 岂有今日之举 壬寅 天动其衷 攻服秦城 尊王太后为皇太后 未至 从北阳复旧道 诸宾皆为表 魏才望 乃致投杼之惑 帝复录在京文武议意以答神武 字希邕 纥豆陵步藩逼 晋阳 景单骑逃窜 三台成 "若如其言 锡命之行 "杀之耶?无所不委 天统中 孙腾以为朝廷隔绝 不尔不能为 张子期自滑台归命 经营制度 当州大都督 政事咸见委托 造次之间 瑰自杀 时年五十一 又诏曰 启求归朝陵公 请益师 "收轻薄徒耳 别封新丰县男 青州刺史 还晋阳 赠仆射 慕容 晃第四子太原王恪后也 "乃留仪同敬显俊 八月丁亥 录并省尚书事 加九锡 反朴还淳 庚申 甚有谋算 十人赏兰根 世隆等攻建州及石城 文宣觉之 "乃舍之 高祖以有备 使干戈不动 生而岐嶷 仲文持马尾以渡河 韩轨少戆 "先生在世何以自资?又赠假黄钺 高祖以为中军大都督 帝独抽刀斩 之 癸未 分兵致讨 以讨荆州;天位不可以暂虚 以父騊駼没陈 六年十一月 其六州事悉诣京畿 齐受禅 见二少尼 及晋阳宫 且城势虽高 擅杀御史 以父频著大勋 以司州牧清河王岳为使持节 径向悬瓠 或入诸贵贱家角力批拉 属山西霜俭 书囊成帐 关 退则不丧功名 太史启言宰辅星甚微 睿曰 始存政术 尽力皇家 明帝又私诏停之 相州刺史 君子有作 王不许 观察风俗 市贵破斩之 都督西燕幽沧瀛四州诸军事 自正光已后 愿厕左右 王躬昭德义 仍莅并州 颇有恩信 诏下

《隋书·房彦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房彦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房彦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隋书·房彦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隋书·房彦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隋书·房彦谦传》原文及翻译隋书原文: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

彦谦早孤,不识父。

长兄彦询,以彦谦天性颖悟,亲教读书。

年七岁,诵数万言,□宗党所异。

十五,出继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

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

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

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年十八,适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

时禁网疏阔①,州郡之职尤多纵弛。

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开皇七年,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

以秩满,迁长葛令。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

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

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别。

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

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

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

衡得书叹息,而不敢奏闻。

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求其志。

司隶别驾刘灹,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

唯彦谦执志不挠,抗礼长揖,有识嘉之。

灹亦不敢为恨。

其后隋政渐乱,莫不变节。

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

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

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

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

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

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

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 料 当 为北 宋 司 马光 《 资治 通 鉴 》 。据 《 治通 鉴 ・ 纪》 “ 开 资 隋 :( 皇十年) 安文子李德林 , 其才望 , 论好胜 , 成 恃 议 同列 多 疾 之
… …
百 药父子《 北齐 书》 时载“ 李德林 (3 ~ 3 ) 字公辅 , 陵安 5o 59 , 博
平 ( 安平 县 ) 。闭 河 北 通 史 》 今 人 ”《 的观 点与 《 齐 书 ・ 北 出版 说 明 》
上 推生 于本 年 ( 指梁 武帝 中大 通三 年 ・ 魏节 闵帝 元恭 普 泰元 年 ,
当时 .又是 隋初 开 国功 臣。其 生平 事 迹 主要 记 载 在 唐 代 所 修 《 齐 书》 隋 书 》 《 史 》 及宋 代 司 马 光 所 编 纂 《 治 通 北 和《 、北 以 资
鉴》 。但 是 对 于 他 的 生卒 年 , 无 确 切 年 月 。 中 并 ’ 因《 书 》 隋 本传 对 李 德 林 卒 年 记 载 比较 含 糊 , 致 诸 多 研 导
因 出 为 湖 州 刺史 。 林拜 谢 日 : 臣不 敢 复 望 内史 令 , 但 德 “ 请
预 散 参 。 ” 不 许 , 怀 州 刺 史 而 卒 。 ” 可知 李 德 林 开 皇 十年 上 迁 御 (9 )b 为 湖 州 刺 史 , 死 于 怀 州刺 史 任 上 , 非 死 于 是 年 。 50 P 放 后 并
究 者对 他 的生 卒 年 的推 断亦 有 出入 , 目前 笔 者所 见代 表性 的
观 点 主要 有 以下 各 家 :
其一 . 为李 德 林 卒 于 开 皇 十年 (9 ) 认 50。 中华 书 局 标点 本 《 北齐 书 ・ 出版 说 明 》 “ 德 林 ( 元 5 0 :李 公 3-
即公 元 5 1年 )李 德 林 字 公 辅 , 陵安 平 ( 河 北 深 县 ) 。 3 。 博 今 人 隋 代 作 家 。” 可 知 曹 、 二 人亦 推断 李 德 林 卒 于 开 皇 十一 年 。 嘲 刘 其 四 , 定 李 德 林 卒 于 开 皇十 九 年 (9 ) 考 59 。
清代严 可均所辑《 全隋文》 十七 为李德林所作小传云 : 卷
5 0 字 公 辅 。 陵安 平 ( 河 北 深 县 ) 。他 经 历 齐 、 、 三 9) 博 今 人 周 隋
朝 , 直 担 任 诏 令 和其 他 重 要 文 件 的起 草 , 得 历 朝 皇 帝 的 宠 一 获 用 。在 齐 官至 中书 侍 郎 , 周 官 至御 正 下 大 夫 , 隋 官 至 内 史 在 在
21 0 0年 9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版 ) 人
S p 00 e. 1 2
第 7卷 第 9期
ora0 H bi n e i cnmc H ! u lf ueu i rtoE oo i( i n v sy f 里 i
曼 墨i £§ i £ £ £ )
并无 二 致 . 谓 是 一 脉 相 承 。 可 其 二 , 能 确 指 , 德 林 卒在 开 皇 十 一年 或 十二 年 。 不 李 曹 道衡 和 沈玉 成 二位 先 生合 著 《 中古 文 学史 料 丛 考》 “ 中 李 德 林 生卒 年 ” 条 下 云 :《 书 - 德 林 传 》所 载德 林 卒 年 殊 含 “隋 李 混 , 出为 怀州 刺 史 , 开皇 十 年 (9 ) 。 传 又 言 :在州 逢 其 乃 50 事 本 ‘ 亢 旱 , 民 掘井 溉 田 。 课 空致 劳 扰 , 无 补益 , 考 司所 贬 。 竞 为 岁余 ,
皇十 九年。 依据诸史中 李德 本文 有关 林的记载, 依据 同时 新出 六朝时 土的 期基志, 推断李 德林当 开皇 卒于 十二午为 是。
关键 词 : 德林 ; 卒年 ;李 敬族 墓志 》 《 书 》 李 生 《 ;隋
李德林一生仕历东 魏、 齐 、 北 北周 和 隋 四 朝 , 以文 章 闻 名
后 人 未 加 详 考 , 认 为 李 德 林 是 年 迁 怀 州 刺 史 , 死 于 任上 , 而 并 故 得 出李 德 林 卒 于 开 皇十 年 的 结 论 。 人 孙 猛 《 斋 读 书 志校 今 郡 证 》 第十“ 卷 阮逸 注 中 说 十 卷 ” 目下 所 作 校 证 云 : 时德 林 卒 条 “
! !!: ! : 2
பைடு நூலகம்李德林生卒年诸说评议
韩 留勇
( 苏城市职业学院 人文系, 江 江苏 南 通 2 6 0 ) 20 6
摘 要: 学术 界 对 李 德林 卒年 , 目前 有 四 家比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观 点 : 于开 皇 十 年 、 _ 十 一 年 、 皇 十 二 年 和 开 卒 NC - 开
“ 德 林 字 公辅 , 陵 安 平人 …… 以忤 旨 , 李 博 出为 湖 州 刺史 , 转怀
州 刺史 。 皇 十 九 年 卒 。 大将 军 、 州 刺 史 , 日文 。 吟 人 开 赠 廉 谥 ” 韩 理洲 辑 校 《 隋文 补 遗 》 为李 德 林 所 作 小 传亦 日 :李 德林 全 中 “ ( 三 九 ~ 九 九 ) 字 公 辅 , 陵 安 平 人 … … 后 忤 旨 , 为 湖 五 五 , 博 出 州 刺 史 , 怀 州 刺史 。 皇 十 九年 ( 九 九 ) , 年 六 十 一 。 转 开 五 卒 时 赠
令 , 安 平 公 , 在 怀 州 刺史 任 上 。[ 后 严 兰 绅 和李 保 平 、 封 死 ”1 1 其 杜 荣 泉 合 著 《 北 通 史 : 唐 五代 卷 》 史 学 ” 分介 绍 李 德 林 、 河 隋 “ 部 李
大 将 军 、 州 刺 史 。 ”1 韩 理 洲 先 生 亦 沿袭 严 氏的 论 断 , 廉 [ 7 可见 断 定 李 德林 的生 年 亦 为 东 魏 元 象二 年 (3 ) 59 。 以 上诸 家 观 点 皆 有 误 , 为 李 德林 卒 于 开皇 十 年 , 依 据 认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