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 教材分析本课《秦统一中国》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通过兼并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材从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以及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修建长城、修建灵渠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理解统一的过程,感受统一的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知道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实例讲解:以长城和灵渠为例,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地图、资料等。
3.视频: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兴趣。
《秦统一中国》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使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和皇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秦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和皇帝;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使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秦统一中国相关的历史资料。
4.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和皇帝。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教材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让学生了解秦国的崛起、秦始皇帝国的建立以及秦朝的衰落。
本章节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具体过程和背后的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晰。
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衰落。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历史地位和衰落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的历史地位。
2.难点:秦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文章和视频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纷争等。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介绍秦国崛起的过程,包括秦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秦国君主的发展。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秦国的发展。
3.操练(15分钟)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
3.9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情境复现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模式,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
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特点,把教学程序分为:制定目标,师生准备——创设情境,具体展示——深入情境,情感体验——分析理解,共同探究——归纳评论,总结转化。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该课属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需要将其置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之下来设计。
从单元结构来看,该课是第三单元“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的第一课,上承春秋战国,下启汉朝。
在单元前言提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此本课教学对于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大的主题教学具有引领作用。
从本课教学内容分析来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者分别对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三个层面:地理的统一、政治制度的统一以及经济文化的统一。
因此,将教学立意确定为“天下凝一”,明线为秦朝的建立和国家的治理,暗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才开始系统学习历史,历史知识掌握较少,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秦朝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新媒体方面。
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这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问题探究。
通过第6课和第7课的学习,对秦统一前战国格局和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课将采取情境创设和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知道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能通过史料分析出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树立证据意识,意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有关皇帝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历史情境,能够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课题秦统一中国教学时间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时空观念: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
史料实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认识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重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和统一中国的意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 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讲述: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
后来,考古学家经过勘探和发掘,确定那些残片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出土的陶俑、陶马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似,神态逼真,阵容庞大,展现了秦军的磅礴气势。
那么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秦统一中国》。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听教师的讲述。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议题一秦灭六国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52,回答问题: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子议题2:展示图片教师让学生看图并看书,列表回答教师总结并让学生标记:子议题3:教师让学生回答:秦统一有何意义:学生小组看书后讨论并回答: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善于用人(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学生看书后回答学生抢答: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就是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视频:播放关于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历史氛围,增强他们的历史情感。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历史地图、在线博物馆等,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3)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秦朝政策或事件,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了解秦朝的统治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秦朝皇帝、大臣、百姓等角色,通过模拟历史场景,体验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采用讲授法,系统、全面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措施、秦朝的灭亡等。他们能够理解秦统一中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事件。
2. 能力提升:学生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参与讨论和进行项目研究,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紧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经济联系。
(4)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泽被后世的灵渠。
(5)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小结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且建立了崭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秦朝是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开端,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是一位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帝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
三、教学方法
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动画演示秦统一天下的过程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或地图册指出秦灭六国的顺序(提示:主要按“远交近攻”的策略):韩、赵、魏、楚、燕、齐。
以动画的形式来演示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
探究新知
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定都咸阳(今西安)。(P2-2)秦始皇画像。学生根据统一前的史实和自己所了解的统一后的历史状况,尝试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仔细阅读课本,进一步熟悉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课外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选择题部分
六、板书设计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识记: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的好处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济文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2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教师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多媒体出示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并向学生播放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二、学习新课:(一)秦灭六国1、读本节内容,思考:秦王嬴政在多长时间内、运用什么策略先后灭掉了哪六国?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取什么策略先后顺序灭掉六国的?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230至公元前221221什么历史意义?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
2、学生自读本节内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
建立中央集续了20003、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看《秦朝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文化、交通、军事方面秦始皇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呢?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回答:1、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2、文化上:统一文字。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建直道和驰道。
4、军事上:修建万里长城。
(教师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
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
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
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统一前后教师1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课堂小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课堂训练(略)秦的统一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2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建直道和驰道。
4、军事上:修建万里长城。
《秦统一中国》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多、年代久,如何让学生对这一课感兴趣,又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现在,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像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教学效果也就好多了。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堂练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选择题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组诗中的一首,该诗词反映的是 ( )A.诸侯争霸B.秦朝统一全国C.兴修水利工程D.楚汉之争2.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名称一样。
”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 ( )A.秦B.夏C.商D.周3.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对史实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携带了很多圆形方孑L半两钱C.小吏李四用小篆誊抄了一张政府告示,呈交给县令大人过目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4.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
”“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②焚书坑儒③推行郡县制④统一货币、度量衡⑤修建陵墓A.①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②⑤D.①③④⑤5.下图是某历史爱好者搜集到的四方秦朝古印文,联系所学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 B C D6.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秦朝B.汉朝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图1中行行徽图2古钱币7.秦统一文字,规定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的字体是8.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秦齐楚燕韩赵魏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D.巩固国家统一9.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
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A.临洮,辽东B.咸阳,辽东C.陇西,长平D.咸阳,河套二、非选择题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他采取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创新举措?材料二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再做一条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竞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他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而要他付刀形币!(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我总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好的。
————《怀念匈奴》(3)秦始皇为解决匈奴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选择题 1.B 2.A 3.D 4.A 5.B 6.A 7.A 8.D 9.A二、非选择题(1)分封制郡县制(2)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3)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巩固(封建)统治。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教材分析: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秦灭六国1.统一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刚刚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历史,相信大家对“战国七雄”一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国?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呢? (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看图回答:(略)。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4页第一、二段的内容,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呢?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略)。
师生一起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首先,统一是民心所向。
其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第三,秦王嬴政善于用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相关史事”部分,思考一下: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学生: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
2.统一过程教师讲解: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3.秦朝的建立教师讲解:下面大家看教材第44页,把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在书上做好标记。
教师过渡: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现在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
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管理呢?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提问: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同学都花3分钟的时间看课文,找出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然后派出代表说出你们组选择回答哪方面的措施,及在这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