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一五”时期“156项工程”的工业化效应分析

“一五”时期“156项工程”的工业化效应分析
项 目数 1 , 3个 投资额 1 .亿 元 ; 76 煤炭工业项 目数 2 5个 , 投
2 个 。4 1 4个国防企业 , 分造船厂摆在海边外 , 除部 布置在中
部地 区和西部 地 区的有 3 5个 。 10个 项 目实 际完成 投 资 5
资额 1. 46亿元 ; 化学工业项 目数 9个 , 投资额 1 .亿 元 ; 1 8 石
122万吨 ,远远 超过 了旧中国的炼钢能力 ( 4. 最高年产量为 14 年 的 9 . 93 23 7万吨 ) 。新增采煤能力 26 15万吨 , 电能力 发
2 8万千瓦 。工业生 产能力 的巨大增长 , 8 为我 国工业进一步 发展创造 了物质基础。
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 中国建立 了独立 自主 的工业体系 的雏形 , 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在本文 的分析 中 , 将运用经济学 的基本 理论 , 采用 多种
助设 计 的主要 是重工业 的建设 单位 , 投资 占 4 .%, 43 加上直
接配套 的建设投资 , 占5 .%。i 则 1 5 2 ' 1 “5 项工程 ” 随着 1 6 的完成
以前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 的 16 5 个单位为 中心的 、 6 4个建 由 9 设单位组成 的工业建设 , 目的是建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指标对“ 5 16项工程” 实施过程 中工业化 的推进对经济增长 、
“5 项 工程”也初步改变了旧 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 的 16
状况 , 进了区域 经济 的平衡发展。解放前 中国工业设施 的 促 7 %集中在 沿海 一带 , 0 有限 的内地工业也主要集 中在少数 大
结构变动 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
油工业项 目数 2 , 个 投资额 3 . 7亿元 。【 。 在整个“ 一五”

中国一五计划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一五计划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一五计划心得体会范文中国一五计划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颗巨大里程碑。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段历程,但是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中国一五计划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是为了追赶先进国家而不是超过它们。

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国经济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因此,制定中国一五计划的目的是追赶先进国家,将中国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在整个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中国还是没有达到超过先进国家的目标,这和计划的初衷是符合的。

其次,中国一五计划强调了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在计划中,虽然每个地方都有相应的任务,但是最终的执行权还是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上。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保证计划的有序执行,但是也会导致一些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更好的解决这种问题。

另外,我认为中国一五计划的核心是重工业和资源的开发,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在计划中,“大跃进”和“三线建设”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措施。

这些举措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经济建设的进程,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对环境的破坏等。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更好的控制这些问题。

最后,我认为中国一五计划的经验对今后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虽然这个计划已经结束了,但是其中的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比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坚持创新和发展的双轮驱动,这可以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总之,中国一五计划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经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赵学军:“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赵学军:“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赵学军:“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施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

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

“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成为落后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引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在确定自己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自己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目标。

[2]从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上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

美国在1955年、德国在1965年、日本在1972年、韩国在1995年分别完成了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却起步很晚。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1895年后近代工业才真正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晚了100年。

民国时期,中国也兴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但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工业体系。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的讲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3]“一五”时期,中国以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4]为核心,以限额以上921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重点,掀起了大规模工业化浪潮。

[5]1969年“156项”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上陆续投产的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国史无前例地发展出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

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

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

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

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

苏联领导层对大规模援华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这会对苏联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问题。

赫鲁晓夫对此做了说服工作和批驳。

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1“156项工程”的确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建设经济、巩固国防等重大使命。

这时,煤炭、电力供应缺口很大,石油工业落后,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所提出的装备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计划就是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

1.1“156项工程”的分批确定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是逐步商定,并逐步实施的。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目”的国际国内背景,介绍了“156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了“156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标签:苏联援助;一五计划;工业化;意义一、“156项目”的引进背景1、国际背景建国伊始,面临的国际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扰他国与中国建交。

尽管如此,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立刻对苏联进行访问。

这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寻求得到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

1949年12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但是谈判过程的不顺,使两国领导人彼此之间都形成了猜忌和不满,沈志华学者认为“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

”[1]纵然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和军事装备极其落后的局面下,毅然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中苏领导人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揭开了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2、国内背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

我国农业落后且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工业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建国后,我国工业数量少,工业分布不合理及畸形发展,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对此毛主席有个形象的说法:“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学习一五计划的感想

学习一五计划的感想

学习一五计划的感想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对国家发展和改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一五计划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五计划,我深刻理解到国家的发展规划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而且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习一五计划的初衷是出于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一五计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由国务院制定,它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了解国家的政策方向和发展重点,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融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五计划的制定过程是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考虑。

在制定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和专家学者们对各行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和分析,全面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和环境,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一五计划的制定过程,我对国家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智慧有了更高的认可。

在学习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领会到了国家的发展规划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一五计划的制定,不仅涉及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

国家的发展规划要求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改革和提升,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努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学习一五计划,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发展规划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和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另一方面,学习一五计划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未来的影响和引领作用。

一五计划是国家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它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一五计划,我对未来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一五计划学习体会

一五计划学习体会

一五计划学习体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一五计划学习,并且有了一段时间的实践经验。

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在一五计划学习中的体会。

首先,一五计划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知识上的收获。

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比如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团队合作等等。

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但是我学得很愉快,因为我能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景。

比如,在项目管理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制定项目计划、如何分配资源、如何进行风险评估等等,这些知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将大有裨益。

另外,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如何制定市场策略等等,这些知识对我未来创业的规划也大有助益。

其次,一五计划学习锻炼了我很多方面的能力。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要进行很多实践活动,比如团队合作、项目策划、市场调研等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还让我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等。

比如,在项目策划中,我需要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合作,分析项目的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还锻炼了我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另外,在市场调研中,我需要了解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情况等等,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分析能力,还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

再次,一五计划学习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了很多不同的领域,了解了很多不同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一切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比如,我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知道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知道自己未来的规划应该怎么样。

另外,我也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更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一五计划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由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

由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

由“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摘要:1953年—1957年,新中国制定和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经过了四年历程,中共高层领导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国家开始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型工业建设。

当时特殊的环境决定着我们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

它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起了工业化道路的基础。

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国的经济独立性,具有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一五”计划156项工程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有所体现,它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开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突出的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他们都提倡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同时,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得经济发展无从着手。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下,发动全中国人民,赶走了列强,推翻了腐朽的蒋政府,建立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建国的最初几年里,它创造了奇迹。

特别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意义非同寻常。

这期间我们国家还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生的共和国刚建立就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国内一穷二白,俨然一片狼藉。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生的政权采取敌视态度,表现为政治孤立,外交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

这种困难的尴尬局面,使得中共领导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边倒”的决策。

很快这一方针就有了实效。

苏联对我国进行了无私的援助,使得我国的工业建设脱胎换骨。

“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的,它不仅象征着中苏两国的友谊,更体现出合作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一五”156项工程的组成及分布1949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出访苏联,表面上是为斯大林祝70大寿,实际上是为了向苏联求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摘要:1953年—1957年,新中国制定和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经过了四年历程,中共高层领导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国家开始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型工业建设。

当时特殊的环境决定着我们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

它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起了工业化道路的基础。

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国的经济独立性,具有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一五”计划156项工程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有所体现,它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开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突出的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他们都提倡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同时,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得经济发展无从着手。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下,发动全中国人民,赶走了列强,推翻了腐朽的蒋政府,建立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建国的最初几年里,它创造了奇迹。

特别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意义非同寻常。

这期间我们国家还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生的共和国刚建立就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国内一穷二白,俨然一片狼藉。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生的政权采取敌视态度,表现为政治孤立,外交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

这种困难的尴尬局面,使得中共领导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边倒”的决策。

很快这一方针就有了实效。

苏联对我国进行了无私的援助,使得我国的工业建设脱胎换骨。

“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的,它不仅象征着中苏两国的友谊,更体现出合作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一五”156项工程的组成及分布1949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出访苏联,表面上是为斯大林祝70大寿,实际上是为了向苏联求助。

虽然我们要回了长春铁路和旅顺口主权,但更大意义上我们获得了贷款。

1950年2月14日,中国外长周恩来与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协定》,同时确定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企业。

①尤其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给中国发展带了契机,苏联由此为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资金。

条约有效期30年(1950-1980),随着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关系的破裂,条约失效。

然而,苏联确实为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国人不能忘记的。

陈云曾经说:“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实意的。

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中国一台。

”[1]苏联援建项目除上述条约协定外,还有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等协定,规定了苏联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

1954年9月29日,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两国于1954年10月12日签订《中苏关于苏联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15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

1955年商定再增加包括军事工程,造船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项目16个,后又口头商定增加两项。

至此,中苏商定的项目共174项。

后经过反复核查调整,最后确定为154项。

因为计划公布的156项在先,所以仍称“156项工程”。

实际进行施工的为150项:包括军工企业44个,航天工业14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航空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冶金工业20个,其中钢铁工业7个,有色金属工业13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其中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个,石油工业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

“一五”期间建设的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156”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50个、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5个,其中有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2]P297-298。

由于考虑到国防安全和趋于平衡,“156”项目中,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均是空白。

全国最多的省份辽宁有21项,投资46.4亿元,占31.3%[3]P196-219。

“156”形成了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区;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业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汴工业区;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工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工业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南工业区等,使旧中国工业密集于东部沿海的状况发生变化。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国情,势在必行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而这一时期国家将全部工业建设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

国家着重抓了由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工程项目,这156项重点工程是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其他重点项目的选择和建设,主要是围绕这些工程展开的。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全部是重工业。

因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就是完成156项工程。

对于刚刚建立的新生政权要想永久独立,不受他国欺压,必须有强大重工业做后盾,重工业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1952年,我国人均工业产品仅为:钢3kg、煤115kg、原油0.8kg、电13kw·h,而同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产量为:钢82kg,煤724kg、原油242kg、电448kw·h。

②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苏联1928年是45.2%,波兰1949年是65.5%,捷克1948年是75%,而中国1942年只占26.7%。

③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是远远落后的。

周恩来总理说过“工业不发展,甚至已经独立了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

”之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来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第二,受苏联的鼓舞。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在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方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大致花50年到10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

而苏联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只用十多年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大社会主义国家。

在此工业化基础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这使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希望和胜利的曙光。

在1955年以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一直被视为成功典范,备受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和推崇,新中国也不例外。

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4]第三,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

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

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这就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第四,出于中共高层领导的主观愿望的需要。

我们采取了“一边倒”方针,实际上是为了借助苏联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正如毛泽东所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

鉴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仇视,中国为了自身出路,选择一边倒在当时来说是极其重要合理的。

国内生产的不景气,领导人毛泽东是一清二楚的,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尖锐而形象地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5]P3291952年7月,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及其《总说明》。

该文提出:“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6]P422。

在此基础上,周恩来在8月执笔起草了《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的报告》,指出:“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

”[7]P1070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要求编制计划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基础上,要突出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

由此可以看出中共高层领导迫切发展重工业的初衷,优先发展重工业势在必行。

三、“一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义“一五”期间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到1956年底,我们提前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指标。

拿钢铁工业为例,仅1956年新增加的炼钢能力就达142.2万吨,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炼钢能力(最高年产量为1943年的92.37万吨)。

以500万吨钢为指标,中国钢铁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535万吨,只花了5年时间;而美国钢产量从1880年的127万吨提高到1892年的501万吨花了12年时间;英国由1880年的131万吨提高到1903年的511万吨,经过了经过了23年时间;法国从1897年的134万吨提高到1923年的530万吨,则经过了26年的时间。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为我国工业进一步高速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的近千个工业建设项目,也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一五”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我们顺利实施并完成。

虽然大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我们本质实事求是的态度,兼顾公平,按比例统筹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到2000年,“九五”计划结束时,据综合评定,“一五”计划是九个五年计划中完成得最为完美的一个五年计划。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同时又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