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推拿治疗
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内蒙古中医药第 40 卷2021 年 4 月第 4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〇1.40 No.4 202141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刘伟新(台山市中医院广东台山529200)摘要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3月一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对照组 应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5)。
观察 组的Bathel指数高于60分的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40分和41~62分的数据,对照组均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偏瘫、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语言謇涩等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后遗症利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针灸推拿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4-0041-02“中风”别名“脑卒中”,作为一类老年人群常见的脑血管病,不但发病率较高,而且致死率相对较髙,临床主要症状为偏 身麻木、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突然昏倒等。
其后遗症 更是会对治疗造成消极影响,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还会致使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有研究显示针灸推拿与补阳还五汤针对该 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运动以及生活功能w。
本文立 足于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 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一2020年3月我院收洽的80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例。
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推拿治疗ppt课件

源流
而病中风”。王清任指出:“中风,偏 身麻木、半身不遂,是气虚血瘀所致”。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 中指出:“偏枯者、半身不遂也”。明、 戴思慕《论治要诀、中风》有:“中风 之征,或见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手 足瘫痪、半身不遂”的描述。
中风的危害
国家卫生部疾病监测资料显示,中风的 死亡率已经跃居我国死亡原因之首,成 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第一杀手。2001年我 国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中风占全部死 亡原因20%,即死亡5人中,就有1人死 于中风。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随着人 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我国的 中风发病率将继续上生。中风发病前往
(一)、中经络(邪在经络)
1、经络空虚、风邪入中 (1)、表现:半身手足麻木、肌肤不仁、
语言蹇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甚则 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痠痛,舌苔 薄白,脉浮弦。
(2)、病机分析:因正气不足,致经脉
辨证
空虚;又因卫气不固,风邪乘虚而入, 留注经脉,阻闭气血,造成经脉不通、 肌肤失养,故见肌肤麻木不仁,语言蹇 涩、口眼歪斜;邪留肢节,则肢体麻木、 关节痠痛;舌苔薄白,脉浮弦为邪在表 之症。
脑溢血和脑血栓。本病的发病率、病残 率、病死率均较高,是直接危害人们生
命安全和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四大疾 病指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肿瘤。
怎样预防和治疗
积极治疗中风相关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 惯。
中风是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 脂、肥胖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导致脑血 管功能损害,当损害到一顶程度时,在诱 发因素的促使下而发病。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
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
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
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
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中风后遗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推康复治疗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材(供选修课用)中风后遗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推康复治疗龙勇朝柯炎斌编写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目录第一部分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推拿处理 (3)[工作任务] (3)[工作任务分析] (3)[学习任务分析] (4)[知识技能学习任务] (4)任务一:中风后遗症的四诊与辨证 (4)一、诊查程序 (4)二、相关知识点――中风基础知识 (5)任务二:确定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法 (9)一、针刺推拿康复处方 (9)二、相关知识点 (10)任务三:毫针治疗 (14)一、模拟患者,针刺治疗 (14)二、相关知识点--毫针刺法 (14)附:(一)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9)(二)针刺注意事项 (21)任务四:推拿治疗 (21)一、模拟患者,推拿治疗 (21)二、相关知识点 (22)附:学习评价 (25)一、四诊评价 (25)二、取穴操作评价 (25)三、毫针刺法评价 (26)四、推拿手法评价 (26)[学习进程安排] (27)第二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推拿治疗 (28)[工作任务] (28)[工作任务分析] (28)[学习任务分析] (28)[知识技能学习任务] (29)任务一:收集症状体征 (29)一、诊查程序 (29)二、知识点小结 (30)任务二:作出诊断,与相关疾病的鉴别 (35)一、诊断标准 (35)二、腰椎间盘突出的定位诊断 (36)三、鉴别诊断 (36)四、中医诊断(中医辨证分型) (37)任务三:推拿治疗 (38)一、适应症 (38)二、有效性 (38)三、治则 (38)四、手法 (38)五、部位及穴位 (38)六、推拿操作目的 (38)七、推拿规范化操作步骤及方法 (38)八、操作步骤 (38)任务四:其他治疗方法 (39)一、腰椎牵引 (39)二、药物热敷 (42)三、针灸拔罐 (42)四、物理疗法 (42)五、神经阻滞 (43)六、手术疗法 (43)七、功能锻炼方法 (43)附:评价 (44)小结 (45)第一部分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推拿处理[工作任务]病案导入:病例:洪某,女,59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6小时入院。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中风后遗症的推拿治疗

1 患者俯卧位 。 . 1 医者双手拇指沿肩上线由内向外
反复点压揉拨 5 8 。 次 然后 医者在颈部两侧做常规 推拿按摩手法。 如拿法、 揉法 、 滚法 、 摩法、 捏法等 。 然
后在用双掌挤压法挤压颈部两侧 的肌肉从大椎穴至
风池 穴 。
2 压脊法 医者 右手无名指 、 . 4 小指弯 曲。 拇指压 于指背侧上形成空拳 , 中二指呈勾状 , 食、 用第二指 骨背侧面按压在脊柱两侧 的皮肤上 。由上至下点压 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 , 施术 8 1 次 , — 0 力度由轻至重 。 如患者体型过于肥胖 。医者可将左手按于右手背上 帮助用力 。 医者也可采用双手拇指压脊法。 在脊柱两 侧进行治疗。
维普资讯 http://www.cq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按摩与导 引》 2 0 0 7年 6月第 2 3卷 第 6 ( 10期) 期 总 5
C iee Maiua o & Q o gteay Jf2 0 V 12 N . hns nplt n i iG n h rp . l 07, o.3, o 6 u 3 5
2 颤掌压脊法 患者俯卧位 , . 5 医者站其侧 , 医者 刘某, 5 男,5岁,9 8 l 月前来就诊 , 18 年 1 患者就 用单掌或双掌压在患者的脊柱上 , 从上 至下 , 边颤边 诊时 已经丧失 了自由行动能力。 病人主述 : 半月前夜 压边往下走 , 直到骶部为止 。 2 滑拿肩背法 医者双手搭在患者两肩上 , . 6 拇指 放于肩并穴后方 , 其余 四指放置于肩井穴前方 , 进行 大捏拿面积 , 达到滑拿效果。 背腰部的推拿手法应用 中力或重力为好 ,因为 背腰部的肌肉比较丰厚 ,用力不够恐怕达不到治疗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症.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急性期要求在发病2周以内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并适当被动运动患肢与关节。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智、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临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可遵医嘱针刺大椎穴或耳尖放血.2元气衰败者,可按摩腹部,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关元、百会、涌泉穴等救治。
针灸推拿配合调神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

后, 仍遗 留程度不同的偏瘫 、 麻木 、 言语蹇
涩不利 、 口舌 歪 斜 、 呆 等 。 痴 本病是 由于气 血不 足 , 络空 虚 , 脉 风
法 治 疗 中风 后 遗症 的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 收
治中风后 遗症 患者 8 6例 , 用针 灸推拿 采
法和 中 药调 神 疗 法进 行 治 疗 。 结 果 : 组 本
上来看 , 肥胖 之人 易 患 此症 , 食 肥 甘 , 恣 嗜
逆 ) 痰( 、 风痰 、 湿痰) 风 ( 、 肝风 、 风 ) 火 外 、 ( 肝火 、 心火 ) 虚 ( 、 阴虚 、 虚 ) 气 等方 面引
好烟酒 , 为形 盛气 衰 , 痰浊素蕴之体 , 复以 饮食不节 , 劳过度 , 烦 导致脾 胃虚弱 , 运化 失调 , 聚生痰 , 湿 痰瘀 化热 , 阻滞经 络 , 蒙
医认为 , 病 多 由于 血 ( 瘀 ) 气 ( 本 血 、 气
经络在外风 发病 中 的主要诱 因。从发 病 年 龄 上看 , 在 中年 以上 , 者 已步 人 多 患 “ 内伤积损 ” 时, 之 精血 渐之发 , 易 肝 加 最
痰 祛 瘀 补 阳 还 五 汤 加 味 , 药 组 成 : 草 方 甘 6 , 南 星 l g 半 夏 lg 僵 蚕 l g 牛 膝 g胆 O, O, O,
53 2 2 30广 东 东 莞 市 石 龙 人 民医 院 中 医
康 复科
中 风后 遗 症 是 指 中 风 发 病 6个 月 以
摘
要 目的 : 讨 针 灸 推 拿 配 合 调 神 疗 探
气郁化 火 , 炼 津液 , 灼 促使 痰 生 , 痰浊 壅
盛, 横窜脉络 。从 病 因学上看 , 风 的病 外 理, 诚如《 成方便 读》中的 阐述 : 夫风 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类:有希望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肥 胖、体力活动少、高脂饮食、酗酒、血液高凝 状态等。这些因素经过控制或合理治疗后有希 望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下降,但目前还没有明 确的证据。不过、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脑血 管功能积分异常是中风发病最强的独立易患因 素,分值越低,中风危险性越大。
中风后遗症的推拿治疗
半身不遂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大多 有肝阳偏亢(即高血压病)的病史。患 病后由于肢体偏废,因而病人的生活、 精神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健康也受到 严重威胁,病后要彻底恢复也很困难。
中风后遗症的推拿治疗
推拿疗法对促进病人已偏废肢体的功能 恢复,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早期治疗应 在患者中风危象稳定两周后为宜,一年 之内可谓治疗最佳时期,两年以上者疗 效较慢。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有“风偏枯侯”的 记载。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 中指出:“偏枯者、半身不遂也”。明、戴思 慕《论治要诀、中风》有:“中风之征,或见 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手足瘫痪、半身不遂” 的描述。
中风的危害
国家卫生部疾病监测资料显示,中风的死亡率 已经跃居我国死亡原因之首,成为我国城市居 民的第一杀手。2001年我国的人群监测资料显 示,中风占全部死亡原因20%,即死亡5人中, 就有1人死于中风。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我国的中 风发病率将继续上生。中风发病前往往缺乏明 显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病,重者偏瘫或死亡, 幸存者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且有 1/4的中风病人在1—5年内会再次发生中风。
什么人容易发生中风
国内外对中风的易患因素进行了长期、 深入的研究。美国专家对各种因素进行 了全面的总结,认为中风的易患因素可 分为3类:
第一类:是无法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年 龄、性别、种族或民族、家族史。随着年龄的 增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会增加,男性高于女 性,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发生中风,家庭 成员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也增加。
之所以发生中风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血脂、肥胖、血管硬化、颈椎动脉狭窄、吸 烟和家族遗传等中风易患因素的综合作用。老 年人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因 此,绝大多数人老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 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轻、进展速度较慢 者,不会出现明显的脑血管供血不足、发生中 风的可能性也较小。病变较重者,会出现脑血 管明显狭窄或形成小动脉瘤。当受到外界环境 因素刺激时,会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造成脑 梗死(缺血性中风),或者脑动脉破裂,造成 脑溢血(出血性中风)。
源流
明、清时期,医家们对引起中风的原因 有又新的提法,如王肯堂提出饮食习惯 和营养与本病的关系,指出“久食膏梁 厚味、肥甘之品,或饮食不节,损伤脾 胃而病中风”。王清任指出:“中风, 偏身麻木、半身不遂,是气虚血瘀所 致”。
源流
可见风、火、痰、虚、瘀皆可导致中风(半身 不遂)的发生。有关中风的证候表现,历代文 献都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仆 击偏枯”的记载,即指突然昏倒而发生半身不 遂。
源流
有关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描述, 历代医家都有相关立论。最早见于《内 经》,书中把半身不遂称为“偏枯”、 “身偏不用”等。半身不遂多出现在中 风之后,为中风后遗症的表现,临床上 多表现为半身不遂。就其病因而言,历 代医家都有相关论述。
源流
唐、宋以前医家对中风的成因多从“内虚邪中” 立论。《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邪 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衰,真气 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宋、严用和对其病因论述更为具体,他说: “营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极其 感也,发为半身不遂”。金元时代,许多医家 提出了内在因素导致半身不遂的观点,如刘和 间(金代医家)的“心火暴盛”;李东垣的 “正气自虚”;朱丹溪(元朝医家)的“湿痰 生热”等,三家立论不同,但都重于内因,对 中风的病因学有重大发展。
当患有上述疾病时,应及时诊治,尤其是高血压 患者,应将血压水平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努力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如戒烟、限酒、少 吃动物脂肪以及动物内脏,多吃鱼类、水果、蔬 菜、豆制品和奶制品等。
避免过度劳累,要劳逸结合,保持适量的体力活 动或经常性的体育运动。
怎样预防和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推拿治疗
keo5203344
中风后遗症的推拿治疗
中风后遗症又称半身不遂或 “偏枯”,是以患 者一侧肢体不能自如运动,或偏废不用,或伴 口眼歪斜、语言困难为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还与季节、气候变化 有关,多在骤冷或骤热时发病。入冬骤冷,寒 邪入侵,邪留经脉,血脉凝滞,脉络不通而发 病;或早春骤热,阳气亢奋,风阳内动,上扰 清窍,亦可导致本病发生
中风病的好发人群
老年人是中风的高发人群,男性的发病 风险略高于女性。人群监测资料显示, 64%病例发生在55—75岁年龄段,其中 55--6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为34、 6%,45岁以下发病的比例占4、4%。因 此,55岁以上的人群应作为中风的重点 预防对象。但近代年来的监测资料显示, 中风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对于40岁 以上的人群,均应加强中风预防。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就是脑血管病变,也就是 脑溢血和脑血栓。本病的发病率、病残率、病 死率均较高,是直接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 的四大疾病之一。四大疾病指脑血管病,冠心 病,糖尿病,肿瘤。
怎样预防和治疗
积极治疗中风相关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中风是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肥 胖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导致脑血管功能损害, 当损害到一顶程度时,在诱发因素的促使下而发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