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课件(共33张PPT)
合集下载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3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合作探究
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含的君子品质。请你完成下表。
莲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攀附权贵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续表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美名远扬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 作者对这三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分组讨论)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色的字注音。
甚蕃( fán )
淤泥( yū )
清涟(lián) 濯(zhuó)
隐逸(yì) 鲜有闻(xiǎn)
2.解释下列重点的词语。
不蔓不枝( màn )
亵玩( xiè )
噫( yī )
颐( yí )
淤泥: 河内、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 清涟: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中通: 指莲的柄中间空,贯通没有阻隔 。 亭亭: 耸立的样子 。 亵玩: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 隐逸: 隐居避世 。
B.世人/甚爱牡丹 D.余忆年/少时
(3)读文赏荷。
赏荷,可观其形美。【乙】 文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 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鲜妍明媚 ,
袅娜多姿 ”。(用原文填空)
托物言志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甲】《爱莲说》(略)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 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合作探究
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含的君子品质。请你完成下表。
莲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攀附权贵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续表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美名远扬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 作者对这三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分组讨论)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色的字注音。
甚蕃( fán )
淤泥( yū )
清涟(lián) 濯(zhuó)
隐逸(yì) 鲜有闻(xiǎn)
2.解释下列重点的词语。
不蔓不枝( màn )
亵玩( xiè )
噫( yī )
颐( yí )
淤泥: 河内、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 清涟: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中通: 指莲的柄中间空,贯通没有阻隔 。 亭亭: 耸立的样子 。 亵玩: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 隐逸: 隐居避世 。
B.世人/甚爱牡丹 D.余忆年/少时
(3)读文赏荷。
赏荷,可观其形美。【乙】 文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 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鲜妍明媚 ,
袅娜多姿 ”。(用原文填空)
托物言志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甲】《爱莲说》(略)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 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人教部编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10《老王》(共33张PPT)

10 老 王
七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年),本 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 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 《弄假成真》,小说《洗澡》, 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 等,译作《小癞子》《堂吉诃德》 《吉尔·布拉斯》等。
背景资料
本文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 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 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钱钟书夫妇在那个 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 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 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作者夫妇与 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
第三部分(17-22):写老王的去世和“我”的感触。
课文解读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老人
饱经 岁月沧桑
生活 艰辛
厚道 本分
有眼疾
➢ 老王的苦
2.阅读课文,说说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职业——靠一辆破旧三轮维持生活
(“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
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苦 生活——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穷苦
2.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条理清晰。
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 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有眼疾,说到 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 顾等等。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言质朴简洁,看起来平平淡淡,字 里行间却充满着深情厚谊,对主人公表达了真 挚的人道主义情感。人与事、语言与情感融合 在一起,读后令人顿生同情之感,有一种催人 泪下的力量。
含蓄, 心中有 悲酸、感动
写作特色
1.兼用两种顺序组织材料,内容井然有序。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第 一部分按逻辑顺序写老王的三方面情况(职业、生 理缺陷、居住条件)。下面几个片段是按时间顺序 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的。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 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 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直接描写
第5段:如何刻画这场战斗场面的?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 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 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 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 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 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 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
创作背景
从朝鲜回来是1951年的2月了,此时已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前方将士那 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 的英勇,是怎样的顽强。我们眼前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们鲜血的代价,这绝不 是一句空话。
在朝鲜时,他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20多个他认为最 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 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 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最后只选取了这三个事例来写。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 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的黄继光、趴在烈火中纹丝不动 的邱少云,今天让我们走进《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 章,重温这群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创作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 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我鸭绿江边。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 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第三件事写防空洞访谈,揭示了志愿军对敌狠,对朝鲜 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源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的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5段:如何刻画这场战斗场面的?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 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 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 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 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 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 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
创作背景
从朝鲜回来是1951年的2月了,此时已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前方将士那 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 的英勇,是怎样的顽强。我们眼前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们鲜血的代价,这绝不 是一句空话。
在朝鲜时,他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20多个他认为最 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 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 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最后只选取了这三个事例来写。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 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的黄继光、趴在烈火中纹丝不动 的邱少云,今天让我们走进《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 章,重温这群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创作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 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我鸭绿江边。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 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第三件事写防空洞访谈,揭示了志愿军对敌狠,对朝鲜 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源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的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语法知识—词性》课件(共34张PPT)

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副词找出来。 雅颂中也 很有一些挺出色的篇 章,一
般说来艺术价值的确 极其不如国风。小 雅中偶尔有一些士大夫大肆抱怨或讽刺 王室的诗,但他们毕竟缺少人民所受的 切肤之痛,因而揭露社会现实必定缺乏 深度。
(二)介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 “介词短语”作附加成分。
1、表时间:在 于 自 自从 从 当 由 趁 随着 到
(一)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表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1、表程度: 很 更 太 极 顶 十分 非常 至少 起码 略 2、表范围:都 总 共 净 只 仅仅 光 单单 一概 统统 3、表时间:已 曾 刚 才 早已 正 将 便 常 一向 从来 4、表频率:又 再 再三 还 屡次 重新 5、表状态:大力 大肆 亲自 特意 连忙 悄悄 匆匆 公 然 6语、法表功语能气::1、难修道饰究动竟、简形直,不却修饰幸名而词也。许 其实 索性 7、表肯定、2否、定都:能必作状必语须。准 的确 不 没 未 勿 别 例如:这个人很热心。 今年夏天十分热。
1、结构助词:的 地 得 所 似的 A、作为某种结构的标志。
“的”是定中结构的标志。如,我的书 “地”是状中结构的标志。 如:慢慢地走 “得”是中补结构的标志。如,跑得很快 洗得干净 B、组成跟所附的词语功能不同的新短语。 “的”附在实词后形成名词性短语。如,红的 个儿高的 想的 “所”附在动词前形成名词性短语。如,所见 所闻 所述 “似的”附在词后形成形容词短语。如,飞似的 木头似的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 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 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 论,看看;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 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 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走近作者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 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 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反右运动”期间,被错 划为右派分子,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 场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多次批斗,1968年,被 投入监狱,关押长达7年。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 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逝世,享年89岁。 【代表作】:《驿路梨花》、《解放大西南》、《太阳升起》、 《初进佤山》等。
写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 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 梨花》 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 了学习雷锋。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想起了他 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 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 哈尼族人, 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 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 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精读课文
1.本文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共设置了几次悬念?
三次悬念
茅屋的主人是谁?
悬念一
“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 灯。“我们”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
悬念二 悬念三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 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 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精读课文
6.探讨交流:课文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
第9课《木兰诗》课件(共3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 喜爱,原因是什么?
1、人物的传奇性。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 而又真切动人。
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 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 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知人论世——郭茂倩
(1041—1099年),字德粲,北 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 郭源明之子。编有《乐府诗集》 百卷传世。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 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 编。《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是一部卷帙浩 大、极有价值的乐府诗研究要籍,不仅收录 了郊庙之类的贵族乐歌,而且大量收录民间 歌辞。
6.双兔傍地走 (古:跑
今: 人家、门第) 今: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行走)
四、词类活用 1.问女何所思
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2.策勋十二转
名词作动词,登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动词作名词,战马。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划分并概括诗歌情节
决定代父从军,做好准备,踏上 征程 奔赴前线,数年征战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 唧唧:叹息声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 唯:只
• 翻译:
•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 兰对着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 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 息。
木兰诗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 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 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 何所思:想什么 • 忆:思念 • 军帖:军中的文告 •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 爷:指父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5张PPT)

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 (kuànɡ) 可歌可泣 (qì)
鞠躬尽瘁 (cuì)
彷徨(pánɡ huánɡ)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 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 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 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国籍
功劳
相当
文化背景
不同
学术水平
性格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意
善于辞令
奉献精神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纯”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 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人物介绍
正音识字
整体感知
内容赏析
归纳总结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 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安 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 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 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 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 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杨振宁和邓稼先是 中学和大学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在邓稼先逝世七 周年时,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 传记,而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科学家,以中华民族几千 年文化为背景,以100年来的民族情节,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 对另一位大科学家的介绍。
品味语言
4.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 所代表的品格。
“纯”是无私、纯正、纯朴之意,一个“纯”字精炼地概括了 邓稼先高尚的品格。
品味语言
5.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 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人们绝对相信他。
品味语言
7.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摄氏度。
环境描写,用风沙呼啸、气温极低正面描写戈壁滩上的恶劣 气候,写出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工作的艰难。
人物分析
1.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伦理物理物理,获 得博士学位后立即成全回国。
“立即乘船回国”表明邓稼先在学有所成后,没有 丝毫犹豫和停留就回国了,也表明他具有热爱祖国的高 尚品质和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这两段独句成段,一方面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 表明了“两弹”爆炸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邓稼先 在我国国防自卫武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细读感悟
3.第四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可否删掉?
不可以。 原因:①第四部分重点交代了中国原子弹工程是中国人自 主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这就是从侧面表现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显得有很有更有力度。②本文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介绍邓稼 先的光辉事迹,更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精神、朋友情谊 等角度介绍邓稼先、怀念邓稼先,所以这一部分并不多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阅读与鉴赏(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情感)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解”又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 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 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 ⑧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 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 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 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老山界》节选
露宿山腰的所见所闻
比喻
以声衬静
现代文阅读 景物描写
文章中心
•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 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 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 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现代文阅读 景物描写
• (1)扣词语(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现代文阅读 景物描写
•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 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 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 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 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 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 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 睡着了。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 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 ⑧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 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 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 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 ⑿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 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 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 菇。
• ⒀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 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 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 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 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 ⒁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 ⒂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 ⒃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 ⒄这时,三双黑黑的眸子专注盯着我看,晶晶的亮光,为饭桌上那盘冬菇镀上了 一层美丽的釉彩……
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 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现代文阅读
大地的耳朵
①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 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 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 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逢入京使》)
• 8.杨花榆荚无才思,
。(作者:
《春晚》)
• 1.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 2.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3.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 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表现战地生活的艰苦紧张的句子 是: 朔气传金柝 , 寒光照铁衣 。
• 5.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作者: 王维 竹里馆》) • 6.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7.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 岑参 《逢入京使》) • 8.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者: 韩愈 《春晚》)
• ⑨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 只“大地的耳朵”……
• ⑩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
• ⑾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 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 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这件案子扑朔迷离,让警方无从下手。
• 1.东市买骏马,
,
,北市买长鞭。
• 2.
,关山度若飞。 3.当窗理云鬓,
。
• 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表现战地生活的艰苦紧张的句子
是:
,
。
• 5.
,弹琴复长啸。(作者:
竹里馆》)
• 6.
, 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
《春夜洛城闻笛》)
• 7.
, 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
3.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文学常识(复习每篇文章书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节选自《 主持编纂的一部
》, (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人名)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木兰诗》选自 (朝代) (人名)编的《 是 (朝代)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木兰诗》
同“耳”相当于“罢了”
4.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勺
• 古今异义
1.但当涉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
但微颔之、 但手熟耳
今义:但是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 一词多义 愿为市鞍马 (买) 东市买骏马 (集市)
• 词类活用
3.《阿长与<山海经>》作者:
,选自《
》,体裁:
。
4.《卖油翁》选自《
》,作者
,字
号
,谥号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号
,晚
之一。
文学常识(复习每篇文章书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 》,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 (人名)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木兰诗》选自北宋(朝代)郭茂倩 (人名)编的《 乐府诗集 》,《木兰诗》 是 南北朝(朝代)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3.《阿长与<山海经>》作者: 鲁迅 ,选自《 朝花夕拾 》,体裁: 散文 。 4.《卖油翁》选自《 归田录 》,作者 欧阳修 ,字 永叔 ,号 醉翁 ,晚号 六一 居士 ,谥号 文忠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现代文阅读
大地的耳朵
①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 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 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 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现代文阅读 欲扬先抑
• 答题方法:
(1)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后 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2)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3)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 的印象; (4)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表现了…… 的感情。
期中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完全显露出来。
•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 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萧红》
•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的态度。
7.出郭相扶将(外城) 8.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 9.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10.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11.但微颔之(点头) 12.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滴) 13.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 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yé 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2.对镜帖花黄
同“贴”
3.但手熟尔
现代文阅读 欲扬先抑
• 【例】《阿长与<山海经>》中,第3~12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写“我”讨厌她背地里说人长短,反感她的睡姿,不满她对“我”的 管束,写她懂得的烦琐礼节也让“我”不耐烦,是“抑”;再写她为“我” 买《山海经》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是“扬”。 突出强调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更能表现出“我”对她的敬佩、感激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