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东向奏新曲——滁州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滁州介绍

滁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滁州位于安徽省最东部,和南京山水相连,隔江相望,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拥有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双圈”叠加优势,滁州境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邻近南京禄口、合肥新桥两大机场,是京沪高铁线少数拥有两个客运站的城市之一。
滁州资源丰富,成本低廉。
滁州1.33万平方公里土地,有457万人口,255万劳动力,职业教育尤其发达,技能型人才充沛,全市拥有多所地方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和技术人才不计其数,可确保企业用工需求。
而且滁州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用工成本仅为东部地区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滁州产业鲜明,载体完善。
滁州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家电信息、装备制造、硅基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
全市拥有15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划面积60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其中市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的第一个合作项目,配套齐全、设施完善。
滁州腹地广阔,环境优良。
滁州的市场腹地非常广阔。
以滁州为圆心,周边300公里内有3亿人口,拥有强大市场的消费能力。
为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我们精简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深化效能建设,打造诚信滁州,营造了一个“亲商”、“安商”、“便商”和公平、高效、规范的投资环境。
滁州政策优厚,领导关注。
除享有国家支持中部和皖江城市带的大政策外,滁州还有招大商的“小政策”,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更为优惠,而且滁州还是李克强总理的家乡,备受领导关注。
到这里投资服务最高效、办事最便捷、要素保障最给力。
滁州发展迅速,政通人和。
近年来,滁州抢抓发展机遇,全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聚力发展,深入开展美好新滁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滁州市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前五,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财政收入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数均位列全省3-5位,一座新兴的工贸城市正在崛起。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期:2010-09-14 字号:[ 大中小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城(镇)化战略、东向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3.9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创近11年以来最高增幅,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幅高6.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7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5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5.9%、40.2%和33.9%。
人均生产总值为10814元,比上年增加1745元。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0.7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26.7万人,减少5.4万人;第二产业57.5万人,增加3.2万人;第三产业56.5万人,增加3.5万人。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8.2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0.9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5万个,7.1万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
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全年运行在145.5~145.1之间;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景气指数全年运行在145.7~154.23之间,均处于较为乐观景气区间。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6%。
在居民消费类中,食品类比上年上涨13.87%,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比上年上涨4.15%,油脂比上年上涨26.28%,肉禽及制品比上年上涨31.09%。
滁州经济传喜讯,五年征程踏歌来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滁州经济传喜讯,五年征程踏歌来“这几年,滁州的发展真的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
”大学毕业后留在滁州工作的李先生,作为一名外地人,对滁州近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这几年,滁州变化非常大,我家里人来这边也都惊叹,实在是不认识滁州了。
”这五年,是滁州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05.7亿元、613.7亿元、1457.6亿元、230.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8倍、2.2倍、2.01倍、2.54倍,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5年来,我市建成博西华年产130万台高端节能冰箱、康佳电子300万片导光板、坂田电气100万台洗衣机和30万台空调、韩上电器100万台冰箱和60万台洗衣机、扬子空调R290冷媒替代技改等项目。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国家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家电设计与制造基地、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称号。
与此同时,我市建成安徽猎豹15万辆皮卡及SUV 整车升级改造、浩淼安防年产700台涡喷消防车、永强汽车1.2万台全天候应急罐车和特种车项目一期、蓝德集团750KV 立塔式高压交联电缆技术改造、全柴动力3.5万吨消失模缸盖、悦达实业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及变速箱等项目。
据了解,我市建成盼盼食品、雀巢银鹭、滁州养元饮品、东鹏特饮、嘉吉动物蛋白深加工、雅客、蜡笔小新、巧妈妈、嘉美制罐等品牌食品级配套企业,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国家龙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此外,5年来,我市还建成华塑盐化一期、中普石油200万吨重油裂解制烯烃及下游产品综合深加工、泉盛化工24万吨合成氨、华纳化工5万吨氯化聚乙烯等项目。
建成德力玻璃3.5万吨高档玻璃器皿、鑫民玻璃5.5万吨玻璃制品、联塑侨裕2000平方米硅酸钙板、意德丽塔3000万只高档玻璃酒具等项目。
2024年全市经济工作综述_经济工作总结

2024年全市经济工作综述_经济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们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在过去一年里,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经济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下面,我们将对全市2024年的经济工作进行综述总结。
一、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2024年,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了新高,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丰收喜人,服务业持续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市场活跃,贸易额不断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我们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
我们也注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良性保护。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我们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
在开放方面,我们积极与国际合作,拓展对外贸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我们还大力推动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外商来我市投资兴业。
改革开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扶贫攻坚取得实质性成效2024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
全市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工作,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使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扶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为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24年,我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建设进度。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的报告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09•【字号】滁粮办〔2007〕102号•【施行日期】2007.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的报告市政府:现随文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请审阅。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九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过去五年,我市粮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招商兴粮、工业强粮战略。
五年来,全市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在困难中找出路,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发展中增后劲,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粮企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推动了全市粮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一)中央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国家自2005年在我省实行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来,全市各级粮食部门以确保中央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为己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严明纪律,规范操作,粮食收购呈现出“产量增、价格高、收购快、质量好、农民笑”的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三年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二减免,三补贴”惠农政策的施行,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极大的调动了全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粮食收购量创历史新高。
从2003年至今,全市共收购粮食782万吨,其中:小麦373万吨、稻谷388万吨。
2005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粮食451万吨,其中:小麦263万吨、稻谷188万吨,充分发挥了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仅最低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比较就为农民增收近4亿元。
滁州市产业发展有关情况报告

滁州市产业发展有关情况报告今年以来,滁州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做大总量、做优结构,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加速转型升级。
1-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60.4亿元,同比增长9.5%,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6位、第5位,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产业发展主要情况(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加快产业集聚。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全市已初步形成以省级智能家电基地为龙头,以经开区、苏滁、南谯区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以全椒电子核心产业、天长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来安轨道交通产业、琅琊无纺新材料产业等基地为支撑的多点集聚发展格局。
1-5月份,全市战新产业实现产值256亿元,增长19%,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5位,产值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21.3%,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战新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二是按照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培育壮大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市级战新产业基地的意见(滁政[2016]105号)》,制定了《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7]169号)》,设立市专项资金4000万元,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非金属材料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通过竞争比选,择优将县市区及市直园区一批基地纳入市级调度,通过集中要素资源打造一批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目前,市级战新基地评审工作已结束,基地评审初步名单及资金支持额度已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二)智能家电基地发展情况。
我市把加强智能家电基地建设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五大发展、加快“调转促”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着重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品牌打造等重点工作,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度,做实产业增长点,激活产业驱动力,增强产业影响力,推动智能家电产业创新发展、提档升级。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 104.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1%, 创“十五”期间最高增速。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 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力增强,实现增加值 78.5 亿元,比 上年增长 20.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 24.6 亿元,下 降 2.4 %;集体企业 1.4 亿元,增长 1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5 亿元,增 长 1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 22.9 亿元,比上年增长 56.9%。 优势行业继续壮大。全市 33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 27 个行业的实现了增长。其中 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幅在 70% 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保持增长,其中,家用电冰箱 121.6 万台,比上年增
指 纱 家用电冰箱 彩色电视机 空调器 发电量 标 单位 吨 万台 万部万 台 千瓦时 绝对额 15568 121.6 61 39.9 11340 比上年增 长 (%) -2.9 41.4 -38.2 -2.5 -19.8 指 水泥 农用化肥 改装汽车 人造板 内燃机 标 单位 万吨万 吨 万吨 万立方 米 万千瓦 绝对额 72.0 4.0 -35.1 22.3 713 比上年增 长 (%) 72.0 4.0 -35.1 17.6 10.7
2024年市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2024年市经济发展工作总结一、经济形势回顾2024年,我市经济发展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市积极应对挑战,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经济增长稳健2024年,我市GDP增长率达到了6.5%,与上年持平。
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8.1%,第三产业增长7.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我市城镇化率提高到了65%,城镇人口占比进一步增加。
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2024年,我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0%。
虽然国际贸易环境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我市加强贸易合作,拓宽出口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 投资增长态势良好2024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与上年相比持平。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5.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拉动内需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工作亮点回顾1.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进展在过去一年中,我市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市加大了研发投入,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员寒假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奋力东向奏新曲——滁州市近几年经济社
会发展综述
姓名:
单位:
时间: 2015年3月1日
奋力东向奏新曲——滁州市近几年经济社
会发展综述
滁州,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历史上曾演绎过无数神奇的故事,有着传奇的辉煌。
滚滚长江东逝水,当与之毗邻的苏浙沪地区人民率先富足后,滁州又该作出怎样的选择?让人欣喜的是,过去几年里,滁州准确定位,瞄准了发展方向。
一、“桥头堡”实施前沿战略
近几年,继中央作出“中部崛起”战略决策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抢抓机
遇、乘势而上、奋力
崛起”号召,并明确
提出大力推进东向
发展战略,加快融入
长三角。
在这个历史时
刻,一向被称作安徽“东大门”的滁州,感觉到身上承载的责任。
“过去,我们只从本省角度看。
滁州位置的特殊性无法充分显现出来。
现在要把滁州放在全国坐标系里看,滁州则是安徽接轨长三角的最前沿,在安徽东向发展战略中,滁州理应率先发展。
”滁州市委书记汪国才说。
2005年3月,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在滁州调研时,要求滁州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实施“前沿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在全省发展中走在前面,为安徽奋力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这无疑给滁州市广大干群以极大鼓舞,更坚定滁州实施东向战略的信心。
二、全面出击接轨长三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针对与长三角地区在观念、思路、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滁州市提出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接轨前沿。
他们开展一系列大讨论,引导广大干群彻底摆脱思想上、心理上和时空上障碍,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融入意识,开展多领域、多空间、多层次合作。
滁州与南京一江之隔,两地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很大。
2000年,南京市提出构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设想后,滁州市积极响应。
今年国庆前夕,蚌宁高速公路滁州段正式建成通车,滁州与南京车程缩短到半小时左右。
另外,京沪铁路、合宁高速等贯穿滁州,滁宁一级公路这条快速通道正加快建设,滁宁间4条渡口实施渡改桥,滁州各地与南京的公路客运班线正在编排,两地时空距离不断缩短。
为向长三角地区推介自己,滁州市连续几年组团参加南京重大项目洽谈会,并将醉翁亭文化旅游节办到上海,南京华瑞、苏果,浙江德力西,上海华威等大企业集团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十五”期间,滁州共引进国内资金超过140亿元,其中有70%左右来自长三角地区。
由于主动承接长三
角产业梯度转移,滁州市工业逐渐形成特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家电制造、纺织品、汽车、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工业”基地,反过来又吸引长三角更多企业投资滁州。
滁州提出打造长三角“菜篮子”与“后花园”,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南京市场。
旅游线路推介以苏浙沪为主市场,每年来滁州旅游的外地游客有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
琅琊山、白鹭岛、碧云湖
等景区还引进江苏客商
投资开发建设。
三、招商引资建制造基地
滁州市制定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园区
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科
学招商的策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德国西门子、深圳康佳、安徽江淮扬天、湖南长丰猎豹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滁州,并不断增资扩建,目前已形成家电、汽车、机械等主导优势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以博西华、安徽康佳、扬子空调、科思彩电为代表的家电业已形成年产1000万台规模;以长丰扬子、江淮扬天、扬子客车为代表的汽车业加紧扩张;以新型农业机械、模具制造、电子电缆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势头强劲。
同时,定远的岩盐开采加工和PVC制造、凤阳的石英砂开采和玻璃制品加工、天长的机械电子和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强力拉
动县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滁州,总投资143亿元的年产100万吨PVC及配套工程项目在定远县开工,创我省投资规模之最;台湾华夏玻璃集团投资上亿美元在凤阳县打造我省最大“玻璃城”;西门子家电投资3亿元新建我国规模最大的双开门冰箱生产线……滁州工业强市战略成效凸现,长三角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已显雏形。
在去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亿元基础上,滁州市今年提出100亿元目标,其中8成以上为工业项目资金。
目前,滁州市提出构建“天-来-滁-全”工业走廊,加快发展家电、汽车、纺织服装、模具制造、电子产品等八个产业基地和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