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任晓霏,冯庆华共45页

合集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豫剧英译研究——以豫剧《清风亭》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豫剧英译研究——以豫剧《清风亭》为例

076《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豫剧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豫剧英译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豫剧英译中的适应性选择、选择性适应以及三维转换等问题,以期为豫剧在国际传播中找到更加贴切的表达方式。

[关 键 词] 翻译生态学;豫剧英译;《清风亭》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豫剧英译研究——以豫剧《清风亭》为例崔晓珂一、引言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豫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源于中原腹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其艺术形式独特、意蕴丰富,以唱腔大气、韵味优美、故事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豫剧承载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释放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

因此,豫剧的海外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豫剧海外传播现状并不容乐观。

近年来,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等文化团体前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豫剧“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是专业团体的海外巡演,主要受众为海外华人以及海外豫剧爱好者,受众面十分狭窄且影响力有限。

同时,豫剧文化走出去离不开豫剧作品的译介。

豫剧翻译研究起步较晚,相较于其他影响力较大的剧种,豫剧英译研究与实践相对不足。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其明确指出翻译是译者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开展的相关选择活动,并重点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个方面,同时生态翻译学主张“三维转换”,即以译者为中心,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

本文以文化“走出去”为背景,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以豫剧电影《清风亭》翻译为案例,整体把握豫剧的翻译生态环境,对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分析,旨在通过研究为豫剧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豫剧译者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同时为今后突破豫剧翻译瓶颈、实现豫剧高质量外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

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

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神似说”指导下的舞台戏剧翻译

“神似说”指导下的舞台戏剧翻译

“神似说”指导下的舞台戏剧翻译马燕红【摘要】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

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81-82,17)【关键词】翻译理论;戏剧翻译;神似说;翻译策略【作者】马燕红【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甘肃兰州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在各种文学形式的翻译研究中,戏剧翻译受到的关注最小。

“事实上几乎没有关于戏剧翻译的理论文献”[1]。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戏剧既可以是一种文学形式,也可以是一种表演艺术,这使得译者翻译剧本时不知该以阅读为目的还是以表演为目的。

而且大部分戏剧译本都是以阅读为导向,对剧本的分析通常局限于文学方面[2]。

作为文学体裁的戏剧(案头剧,确切说为剧本),译者可以将其作为文学形式介绍给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文学翻译理论都可运用于此。

然而,戏剧是一种由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展示内容的表演艺术,追溯其本源,戏剧是为模仿和表演而诞生,其最终的目的是在舞台上表演供观众欣赏。

因此,剧本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方面的转换,还关涉到非语言的因素[3]。

剧本的翻译应以舞台表演为目的,尽量在译文中保留戏剧语言的特点。

鉴于此,笔者意图运用“神似”翻译学说来指导舞台戏剧的翻译,探讨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神韵和精神,确切地说,研究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戏剧语言特色。

1 “神似说”简介回顾中国传统译论,最早在翻译研究中提出“神似”的人是茅盾,他认为应该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精神,“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神韵’”“[4]。

汉语谚语的英译方法——基于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

汉语谚语的英译方法——基于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

【摘要】基于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和中国谚语大辞典工具书库,对《红楼梦》中的经典谚语及其翻译进行分类、比较与分析,旨在明确汉语谚语英译的基本原则,展现汉语谚语英译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为汉语谚语英译学习、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红楼梦》;汉语谚语;英译汉语谚语的英译方法———基于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孙钰萌张顺生引言汉语谚语精炼生动、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汉语谚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谚语等同于俗语,狭义的谚语也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谚语,是以知识性为根本特征且非两两相承的表述语,与歇后语、惯用语等同属于俗语的范畴(温端政2011:3)。

汉语谚语在音、形、义、语言、功能、文化等方面以押韵上口、精炼工整、寓意深刻、生动形象、传授知识、带有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为特征。

汉语谚语或揭示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或总结千百年来各行各业的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促成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要使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还要使世界各国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而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关键在于理解和接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基于此,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汉语谚语以英语语言国家读者知之、乐之乃至好之的方式翻译推广,是汉语谚语英译的基本原则。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红楼梦》对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刘泽权、朱虹(2008:461)的统计,《红楼梦》中共使用谚语178条,其中许多是人们耳熟能详、世世代代用以训诫与传授经验的经典谚语。

在《红楼梦》的诸多英译本中,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Hawkes )和闵福德(Minford )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最受学界推崇。

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整理选用了杨译本与霍译本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译本,是学科研究的有利平台。

基于语料库的戏剧翻译中的语义韵研究——《西厢记》两英译本案例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戏剧翻译中的语义韵研究——《西厢记》两英译本案例分析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期(2月号)收稿日期:2014-12-4;修改稿:2015-1-15*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学的语料库文体学研究体系(10BYY0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语料库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09YJA740055)、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09SJB740006)和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09JDG053)资助。

闫 清1 沈子璇2 任晓霏3(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料库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13)1. 引言戏剧翻译不仅停留在语篇表层语言成分之间的转换,实现语篇深层的语义连贯是迎合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使其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抓住戏剧主题的前提所在。

在戏剧文体特定的语境中,语义关系的不同体现方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诗学价值,要求译者在尽量不损害原文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再现语义的整体连贯。

另外,词语与搭配词共现时往往会体现出一定的语义倾向,这样在翻译过程中会导致一种惯性的缺省式联想,鉴于舞台表演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对戏剧翻译的制约,译者必须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弥补文化缺省现象下出现的意义真空,来平衡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的关系以起到连贯性效果。

2. 研究背景2.1 语义韵的内涵“音韵”这一术语是Firth 提出并用来描述跨音段语音色彩,在此启发下,Louw 创造性地提出了“语义韵”,并将这一术语定义为:一系列相近的、较稳定的搭配词建立起来的语义形式,通常具有肯定的或否定的语义特点,其主要功能是表达者或作者对某一语用情况的态度(2000),从语用角度出发揭示了语义韵的评价功能。

Stubbs 把语义韵定义为“词语搭配的特殊现象”(1996:176)。

语义韵可划分为: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

当节点词多与表达正面的、积极的搭配词共现,这类节点词称为积极语义韵,相反为消极语义韵,如果与节点词共现的既有表示积极搭配词,又有消极的搭配词,则这一类节点词称为中性语义韵。

_红楼梦_语料库建设和翻译案例研究的几个疑团_以_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_为中心 红楼梦学刊

_红楼梦_语料库建设和翻译案例研究的几个疑团_以_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_为中心  红楼梦学刊
) 273
笔 者 比 较 注 意 的 实 际 问 题 是, 冯 教 授 经 营 数 年 ( 2003 —2008 ) 的《 红楼梦 》 汉语文本语料库采用了哪个《红 本子的文字? 抑或,冯教授采用了好几个汉语文本, 楼梦 》 《红 楼 梦 》 汇成语料库? ( 如果由冯 教 授“ 翻译艺术与译者 这门课的设立 开 始 计 算,冯 教 授 是 由 一 九 九 九 年 开 风格 ” ) 在《红 楼 梦 》 始面对翻译底本问题 。 汉语语料库的建设问 “冯书 ” 题上,笔者看过 后,心里浮现以下问题: ( 一 ) 书目的问题 :冯教授的 “参考书目 ” 列出什么本子 ? 王建新《计 算 机 语 料 库 的 建 设 与 应 用 》 一 书 提 出“取 “代表性 ” 样” 和 是 语 料 库 研 究 者 最 重 要 的 考 虑 。 黄 昌 宁, : “通 过 李涓子《语料库 语 言 学 》 一书同样提出这样的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进入语料库才能达到合理性和可靠性的 要求?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二、 关于新方法: 《 红楼梦 》 语料库的 建设和统计工作
…… 更值得一 提 的 是 基 于 语 料 库 的《红 肖维青称赞: “ 楼梦 》 翻译研究,该项 目 由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的 冯 庆 华 教 授 于 2003 年正式 着 手, 并开设了两门相关的博士研究生课 程, 从而为 后 续 的 研 究 者 打 开 了 思 路 、 积 累 了 资 料 …… ” ( 第 256 页) 我们也来关注《 红楼梦 》 语料库的问题,笔者的重点是 Sara Laviosa 在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一 书 中 提 及 的 verify the legitimacy of the assumed original text as the real source of the translation.

_红楼梦_双语语料库_母语文化_影响论的各种疑点_与冯庆华先生商榷

_红楼梦_双语语料库_母语文化_影响论的各种疑点_与冯庆华先生商榷

《红楼梦》双语语料库、“母语文化”影响论的各种疑点———与冯庆华先生商榷[香港]洪涛提要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汉英语料库对比研究和翻译活动中“母语文化”的问题,分析的对象是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的案例,分两个方面进行:内容和技术。

内容上,本文关注“母语文化”的真正含义和“影响”;技术上,关注计算机的检索是否做到毫无遗漏、研究者是否正确诠释检索和统计的结果。

关键词“母语文化”《红楼梦》语料库归化与异化引言200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冯庆华教授的《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红楼梦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研究》(下称“冯书”)。

此书专讲“母语文化”的影响,又标榜运用语料库辅助研究。

这两点较为特别,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①冯教授在《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的“结语”中有一段自我评价,他认为在“内容上”、“技术上”他都有“创新”。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肖维青也对“冯书”有好评(详下文)。

②我们当然能看到冯教授用了新工具,藉以提出新的看法,所以,拙文也从内容、技术这两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③内容上:什么是“母语文化”?“母语文化”如何影响翻译活动?母语文化,这是冯教授津津乐道的一个关键词,书中各章节的开头和小结往往要提①②③此前,冯庆华主编《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

该书实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几位师生合力写成的。

笔者细阅过此书,写了几篇商榷的文章,分别是:一、《女体和国族: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研者视角与诠释暴力》上下篇;二、《红楼梦英译与“源本取向”、“规约式研究”的盲点》;三、《红楼梦翻译研究与套用“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的隐患》。

拙文分别刊于《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4辑、2009年第1辑、2009年第4辑、2010年第2辑。

肖维青:《语料库在红楼梦译者风格研究中的应用:兼评〈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红楼梦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研究〉》,《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6辑。

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

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

2009年第5期总第117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09,l5Serial l117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胡开宝1邹颂兵2(1.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2.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上海200030)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及其具体应用,如莎剧汉译本中/把0字句和/被0字句的应用及其动因研究、莎剧汉译本中显化的实证研究以及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策略应用和翻译风格的比较研究等。

作者指出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应用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语料库;创建;应用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9)05-0064-081.引言莎士比亚研究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的/显学0之一,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0。

自20世纪初以来,莎士比亚戏剧的多个汉译本相继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朱生豪(1947)、梁实秋(1947)和方平(2000)等翻译的汉译本。

这些译本对我国现代戏剧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

然而,莎剧汉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比较有限。

现阶段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多局限于具体词汇或修辞手法的翻译研究,而关于句法和语篇层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且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鲜见。

这与莎剧汉译本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十分不相称。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莎剧剧本多,内容博大精深,莎剧汉译研究费时费力。

因此,建设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开展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研究十分重要。

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语料库储存数据大、计算机运行速度快、语料库工具能对大量数据进行准确分析的优势,系统、全面地对多个莎剧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功能阐释相结合,获得客观可信的研究结果。

为此,我们自2005年起便开始着手建设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经过数年努力,已基本建成,并开展了一系列前期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任晓霏,冯庆 华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