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块一 职业理念分析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教师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教师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教师观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重点提示一、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

(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

(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

(3)尊重个体差异。

(4)倡导方法。

促进学习。

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l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nand)正式提出。

1.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即“活到老,学到老”。

2.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

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

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讲解

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讲解
理解与记忆。
前 言
考试题型分三大类,即单项选择、材料分析及写作题。这些题型对考生记忆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复习时不要求大家对教材原文死记硬背,而是要求能够理解,融会贯通,在掌握的基础上记住各内容的要点、关键词,也就是理解记忆。所以,听课时重在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把握相应的内容。同时,听完课之后要求认真看书,反复领会,理解之后再记忆相应的内容。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1)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 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下两个内容是一般素养,亦即通识教育。
模块四:文化素养。
模块五:基本能力。
前 言
模 块
比 例
题 型
职业理念
15%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教育法律法规
10%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5%
文化素养
12%
基本能力
48%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写作题
合 计
100%
单项选择题 : 约39% 非选择题 : 约61%
基本内容: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模块: 职业理念
什么是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即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教育观对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
第一章 教育观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观应该是什么?
3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在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综合素质》这一科目至关重要。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重点笔记,希望能对备考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职业理念1、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德和创新思维。

2、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需求。

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包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要求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二、教育法律法规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保护,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常见的违法侵权行为和法律责任。

例如,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等。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从教师资格历年考题来看,综合素质的职业理念是材料分析题必考模块,现整理出职业理念部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重要知识点,供广大学生考生学习和掌握。

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全面性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3)发展性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4)未来性“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小幼教师资格证笔试《综合素质 》PPT课件

中小幼教师资格证笔试《综合素质 》PPT课件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佳,但是在上海出名很难,他的戏班子想登广告引起大家的注意。商量之后,在报纸上只登了三个字:梅兰芳。那时候的上海,大家都不知道这人是谁,由于好奇心,大家就都互相打听。这样登了一周报纸后,戏班子在报纸上登了: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晚上在XX戏院登台演出,请各位来欣赏。之后梅兰芳就出名了。
A
议论文;其他常见文体
B
布局-剪裁-组织
审题-立意-命题
C
D
语句表达输出呈现
如何判定?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2011下,幼儿)以“我的梦想”为题。(2014上 中学)
请以“宽容”、“仁爱”为话题。(2012上 幼儿)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写作,题目自拟。(2012上 小学)
有一些话语,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变得温暖,让人感动,享受温暖在苦寒的冬天,孕育出春天的繁花似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015上 中学)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一节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一节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是终身的,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明确立意小妙招
关键词分析法
主体分析法抓关键词;找逻辑;解析关键词;立意选择找主体;找做法;引申挖掘;定立意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是说,上山虽然费力,但不容易发生危险;下山虽然省力,但却容易失足跌下山。其实,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教资科一综合素质-教师观

教资科一综合素质-教师观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教师观一、教师职业概述●教师职业的性质从广义上看,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他人的人,都可成为教师。

从狭义上看,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根本职责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职业价值追求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并将教师职业的幸福引向人生价值和归宿的思考。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建促放研,赞助合反)(一)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建促放研)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来看——对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人生的引路人。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来看——对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来看——对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来看——对社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二)教师职业行为的转变(赞助合反)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学生;不随意当中批评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性。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帮助学生确立能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小学教师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小学教师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二章职业理念教育观——素质教育(内涵、发展、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观: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2、本质特征3、以人为本4、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教师观:1、教师职业(特点、责任、价值)2、教师劳动特点3、现代教师观4、教师专业发展5、终身学习第一节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①促进学生发展②教师提高③改进教学实践(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习1.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2012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A.综合性取向B.选拔性取向C.发展性取向D.同一性取向答案:C一、人的全面发展(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劳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注意: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不是劳动)(二)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通常被当作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相互统一二、学生的本质特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体,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块一 职业理念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块一 职业理念

磨课:
• 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 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 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不过, 这磨课的“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修炼得道一样, 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 磨课的模式有:基本式、简化式、同课异构式、教学诊断 改进式、行动导向式。
• 5.20世纪以来的儿童观 人类进入20世纪,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也是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理论成果逐渐科学化的时期。儿童观也发生着变化。 A.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的儿童观以对儿 童的重视与尊重为基础。她认为教育第一关心的问题是“儿童的 存在”,她曾把《蒙台梭利法》一书补充修改,更名为“发现儿 童”,重新出版,在序言中,她写道,她的工作“不仅是创造了 教育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发现儿童”。她的儿童观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方面: 儿童作为精神实体,通过真实生活和秩序寻求自身的完美发展。 儿童天生具有“吸引性心智”,“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能自己教育 自己”。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不 同的教育。 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工作”不仅能让儿童愉悦 身心,还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一代适应社会发展的英才。

4.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18世纪法国爆发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兴起,法国出现了一种 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 瑕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在这一段时期, 最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启 蒙思想家卢梭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关于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见解。在 他的教育哲学小说《爱弥儿》中,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儿童 的种种偏见和歧视,认为儿童不是生来就有“原罪”,也不是可 以教育的“白板”,更不是“小大人”。 • 他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 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 发展。卢梭的儿童观对于后来的幼儿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所以人们常常把“儿童的发现”与卢梭联系在一起。卢梭 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成为后来新教育思想的源泉,并为后世所继承, 奠定了现代教育原理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 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 中之重)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外延(范围) 1、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 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 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 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
综合素质模块一
职业理念
王老师
主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1982年 第10期中的《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一文。文中的 “素质教育”虽然仅仅指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毕竟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名 词。1985年,在讨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时,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曾提出过“素质教育” 这个名词。1987年,《贵州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 题为“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文章,这是报纸杂志 的标题中最早出现“素质教育”一词。进入20世纪 90年代,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教育话题,引 起教育界和全社会人士的热切关注。
第二章 学生观 一、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儿童观是指人们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对儿童的本质和 生长发展过程的总的看法,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 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儿童期是客观存在 的,不依赖于人们是否对其认识。它是儿童教育观和组织观的内核, 对儿童教育与儿童组织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儿 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从儿童观的历史演变,看新儿童观是 怎样从旧儿童观的矛盾斗争中发展而来,这对于认识与掌握科学的、 民主的进步儿童观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儿童观的形成受政治、经 济、文化思想传统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 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观,不同时期人们对 儿童有不同的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18世纪法国爆发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兴起,法国出现了一种 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 瑕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在这一段时期, 最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启 蒙思想家卢梭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关于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见解。在 他的教育哲学小说《爱弥儿》中,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儿童 的种种偏见和歧视,认为儿童不是生来就有“原罪”,也不是可 以教育的“白板”,更不是“小大人”。 • 他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 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 发展。卢梭的儿童观对于后来的幼儿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所以人们常常把“儿童的发现”与卢梭联系在一起。卢梭 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成为后来新教育思想的源泉,并为后世所继承, 奠定了现代教育原理的基础。
• 参考答案】常艺凡的案例体现了“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 • 【分析】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 • 重要理论,就是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坚持党的教育 • 方针。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 • 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 • 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 • 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排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不 能取代全面发展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即彼此相应,相互补充。 彼此相应是指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 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合起来就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 素质。(举例:到此一游!) 相互补充是指在学校中实施的素质教育,就 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 展教育统一起来,即用“全面”补充素质教育, 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教育。
• 资料报道:哈师大附属中学的应届毕业女生常艺凡陆 续收到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8所美国一流大学 的录取通知书,并将获得奖学金。这一消息在中学里 引起的轰动效应自不待言,而尤为值得关注的不仅仅 是她能在托福与SAT的考试中获得近满分,同时,她 在12岁时就获得了小提琴10级,全国高中生生物竞赛 二等奖,美国AMC数学竞赛优胜奖,第六届北京大学 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代表奖。另外,她在课余 时间坚持打乒乓球6年,有着不错的球艺和健康的身体 素质。 • 常艺凡的案例体现了什么教育理念?
• 1.古代的儿童观 在古代,儿童时代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儿童与成人的区 别并未被发现,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儿童被认为 是小大人,儿童被看做成人的缩小,儿童与成人的唯一的 区别是年龄和身材的差异,从小就被训练承担成人的义务 和责任,儿童的天性被忽视。 • 2.中世纪的儿童观 欧洲的中世纪社会由教会统治,其鼓吹的“原罪说”被 普遍接受。“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从儿童时期起就 具有原罪,要通过不断地惩罚而赎罪。因此,中世纪的儿 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14—16世纪,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自身的 存在,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这种新的人生观沉重打 击了中世纪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存 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了儿童区别于成人的地方。认为儿童是自 由的,有发展的可能性,人们应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 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是一样的,不要指望他们像小大 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 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 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因此,自由 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 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 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 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