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方言的声调系统*

合集下载

吴语

吴语
3.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吴语有深厚的汉语资历,读诗朗朗上口,平仄合韵,自然写意。普通话丢入声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根本不分平仄或平仄错误。舒促音为汉语语音的一种划分,入声为促音,短而有力,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项,普通话丢失。入声譬如立lih/宿suh/独duh/色seh/黑heh/灭mieh/贼theh/阔kuoh/戳chuoh/憋bieh/略lueh/仄zeh/瞥pieh/贴tieh等,较多。江南汉语集“强迫性的连续变调”“舒促音”于一体,鲜有明显错误,共同构成汉语“平仄”系统。大美汉语婉转动听。现在的北方中原只有山西话(晋语)存在入声,一/六/七/八/十发成爆破音,存在入声方是古汉语嫡传。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物事、事体、搞七捻三等

苏州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分野和演化规则(壹)

苏州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分野和演化规则(壹)

苏州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分野和演化规则(壹)苏州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分野和演化规则——老苏州话平、翘舌音的辖字规律寒寒豆2018/05/02版【摘要】文中依据苏州农村方言,结合清末、民国三份苏州话早期字音材料,总结苏州地区“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语音规则,并对演化路径进行推测。

面对字音的复杂性,文中提出“十条文白读规则”用于剥离文读层,并总结“五条语音规则”用于解释白读层,例外字音也尽量全部列出。

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历史上苏州话“知庄章”三组声母错位演化,在辅音[tɕ]->[tʃ]->[tʂ]->[ts]滑行过程中,等、开合、主元音三者都对每组声母的音变产生不同的选择性,最终形成“有条件”的“知二庄、知三章两分对立”格局。

壹:概况贰:“知庄章”文白读层次叁:“知庄章”白读层语音规则肆:“知庄章”白读层演化路径伍:三份早期字音表的差异和特点附:苏州胜浦方言“知庄章”口语字记音表壹概况一、文中常用语说明知庄章:指中古的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三组声母,下文简称“知庄章”,和多数汉语方言研究一样,下文“假定”苏州话从《广韵》系中古音或与其很接近的古方言发展而来。

[ts tʂ]:指ts/tsʰ/s/z(dz)和tʂ/tʂʰ/ʂ/ʐ(dʐ)两类声母,19世纪末苏州城区还有dz和dʐ,后来并入z和ʐ中。

平舌音、翘舌音:普通话[ts tʂ]的叫法,通俗易懂,本文沿用,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

苏州话:由于探索“知庄章”的分野,本文所指的苏州话比较局限,指清末、民国城区的老苏州话和今天周边农村保持[ts tʂ]的方言,新苏州话由于[ts tʂ]合并,“知庄章”声母已经没有分别了。

今北部吴语里,保持[ts tʂ]区别的方言已经不多,集中在苏州吴县、常熟、无锡一带,即太湖的东北岸,地理上连成一片,其“知庄章”今音分野属同一类型。

二、苏州话“知庄章”的复杂性历史上,“知庄章”承接各类上古声母的颚化和卷舌化(已确知的有:[t]类->知组、[ts]类->庄组、[t]类和[k]类->章组),并大量往舌尖音方向堆积,成为汉语方言的主流趋势。

苏州话

苏州话

苏州话苏州话,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上海话也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但实际上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小,苏州话比上海郊区一些吴语方言更容易被上海市区人理解)。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你解)就是由此而来。

昆曲中的一部分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现代新派苏州话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

而老派的苏州话则具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调。

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

历史价值--士大夫的通行方言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

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

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

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

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

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

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

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

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

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吴语声调的音区特征、曲拱特征、调类合并和包络式变调

吴语声调的音区特征、曲拱特征、调类合并和包络式变调

吴语声调的音区特征、曲拱特征、调类合并和包络式变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俐李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每种方言的声调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层级装置,既有共时层,也有历时层,既有静态层,也有动态层。

从全息论的角度看,属于声调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应带有该系统的全部信息。

从以上观念出发,我们对声调系统及其研究有如下认识:1.单字调系统是声调原生系统历史发展的积淀,与古代声调关系密切;连读调系统是以单字调系统为基础的现时活动状态,与共时演变关系密切;2. 连读调通过单字调与历史相连,而连读调自身的模式又携带着共时演变和未来发展的信息,因此,考察单字调与连读调的矛盾对立关系,有助于研究声调的演变轨迹和趋势。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单字调系统和连读调系统的特征及二者的矛盾对立关系入手,考察吴语声调的变化。

单字调系统的基本特征是音区特征和曲拱特征,连读调系统的特征主要是连调模式特征。

吴语单字调系统的音区特征简单,但曲拱特征复杂;连调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类化程度比较高。

吴语的单字调出现明显的合并现象,这与单字调系统和连读调系统的上述特征关系密切。

以下分四节讨论:一、吴语单字调系统的特征;二、吴语连调系统的特征;三、吴语的调类合并现象;四、演变模式和演变原因拟测。

一、吴语单字调系统的特征:音区特征简单,曲拱特征复杂1.1 吴语声调音区特征简单音区指声调音域的分区。

声调音域指声调音高的活动范围,存在于最高音高和最低音高之间。

声调音域可分区,传统语音学分为五个音区,用五度制表述。

如果转换成高(H)中(M) 低(L)三区,即H=4、5(度),M=3(度),L=1、2(度)。

体现声调音区特征的基本单元是调素,大体说来,用五度制描述的声调调值,一个数值就相当于一个调素。

而体现调素组合的音区特征可以用调域中线来描述。

调域中线是一定声调组合单位中的最高调素和最低调素的平均音高值。

调素组合的最小单元是调型,在一个调型中,高调素和低调素的平均值即该调型的调域中线,比如声调[24],其调域中线为(2+4)÷2=3,再如声调[214],其调域中线为(1+4)÷2=2.5,[24]的调域中线要高于[214]。

论吴语宁波方言和苏州方言的前高元音的区别特征 ——兼 …

论吴语宁波方言和苏州方言的前高元音的区别特征 ——兼 …

66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7
图 1 接收传感器粘贴示意图
3. 研究结果——宁波方言 3.1 发音研究 3.1.1 舌发音
90
a. Male Speaker 1
85
i y øe
Tongue Position Y (mm)
115
e. Female Speaker 1
关键词 区别特征 圆唇 水平撮唇 垂直撮唇 擦音性 高元音继续高化 1. 引论
高低、前后、圆唇是元音的三个主要区别特征(major features) ;除此之外,语言中常见的次要元音特征(minor features)包括鼻化、舌根前伸(ATR) 、松紧对立、咽化(pharyngealization) 、刺耳性(stridency,元音咽化的一种极 端形式) 、r 音性(rhoticity) 、擦音性、发声类型(phonation types)区别、动态性区别(dynamic variations,即:长 短元音,或包括双元音化)等(Ladefoged & Maddieson,1990) 。 舌是人体最灵活的调音器官,对决定声腔(vocal tract)的形状、继而决定语音的空气动力学与声学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语言的元音中,高低、前后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别特征。除了舌发音之外,唇型也是语言中 常见的用来构造声腔形状的调音动作,因而,圆唇对立是元音的第三个主要区别特征。虽然在世界大部分语言的元 音系统中,前后和圆唇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可预测的关系,即前元音通常不圆唇、后元音通常圆唇(Lindau,1978; Maddieson,1980;Ladefoged & Maddieson,1990) ,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利用圆唇对立区别元音,比如西 方语言中的法语、德语、瑞典语等,而在汉语方言中,圆唇对立更是极普遍的元音特征。根据洛杉矶加州大学音系 音段总量目录数据库(UPSID,参见:Maddieson,1980)中所搜集的 454 种世界语言资料的统计,在有唇型区别的 语言中,前高元音是最容易形成圆唇对立的。而正如 Ladefoged & Maddieson(1990:100)所指出的,世界语言中还 未见清晰无争议的、有三种唇型对立的语言,而以往讨论比较多的、也是争议比较多的例子来自瑞典语(挪威语也 类似) 。 瑞典语中写成[]的元音曾经引起语音学家们相当长时间的争论, 以确定它是否和[i]和[y]一样是前高元音但拥 有另一特定的唇型(Sweet,1877,1879;Malmberg,1956;Fant,1973) 。Fant(1973)提供了这三个元音的 X 光发 音图片,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舌位区别不大, 元音之间的音位对立可能来自唇型区别。Lindau (1978) 和 Ladefoged &

苏州话辅导师

苏州话辅导师

发音部位 新名
清浊 旧 部位
双唇 唇齿
重唇 唇音
轻唇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头 舌音
舌上
舌尖前 舌面前
齿音
齿头
精 心
正齿
照 审
舌根
牙音
舌根 舌面中 舌尖中 舌面前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全清
帮 非 端 知
见 影 晓
次清
全浊









从 邪
穿
床 禅



次浊 明 微 泥 娘

喻 来 日
(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
明代: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 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 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 家。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 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 仕归里。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 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有《五岳游草
❖ 苏州人唱戏的很多,过去说苏州有两个“土产”, 一个是状元,另一个是戏子。京剧历史上有名的“ 同光十三绝”中间就有四位苏州人。苏州人说话尖 团音分得很是清楚,唱戏分尖团音没有任何困难。
同光十三绝
❖ 左起第一郝兰田数起:他扮演的是《行路》中的老旦康氏,隶属三庆 徽班,先工老生,后演老旦;第二是老生张胜奎,扮演的是《一捧雪 》的莫成,传说他在《搜孤救孤》中演公孙杵臼,比谭鑫培演的主角 还精彩;第三是梅巧龄,工青衣,在《雁门关》中饰萧太后,曾为四 喜班主,乃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祖父;第四是刘赶三,演的是《探亲家 》的乡下妈妈,工丑行,因其一天要连赶三个戏班唱戏,故称刘赶三 ;第五为余紫云,扮演的是《彩楼配》的王宝钏,工青衣兼花旦,其 父为老生“前三鼎甲”之一余三胜,其子为老生名宿余叔岩;第六程 长庚,饰演《群英会》鲁肃,三庆徽班班主,戏曲行会组织精忠庙的 庙首,京剧老生之鼻祖;第七徐小香,饰演《群英会》周瑜,工小生 ,三庆班主要演员;第八时小福,工青衣,扮演的是《桑园会》的罗 敷,隶属四喜班,曾为精忠庙庙首;第九杨鸣玉,饰《思志诚》的明 天亮,工昆丑;第十是卢胜奎,工老生,饰《失街亭》的孔明,隶属 三庆班,因其“腹有诗书”,曾编演三国演义的连台本戏;第十一是 朱莲芬,所饰《琴挑》之陈妙常,工昆旦,江苏人,擅长《思凡》、 《刺梁》等戏;第十二名谭鑫培,饰《恶虎村》黄天霸,先工武生, 后为老生一代宗师,有伶界大王之誉;第十三名杨月楼,饰《四郎探 母》的杨延辉,文武老生,隶属三庆班。

江苏吴江方言声调研究

江苏吴江方言声调研究

江苏吴江方言声调研究对吴江声调的调查和描述由来已久,各家意见并不统一。

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送气调的数量和分布以及送气音的归属。

本文在对前人的记录作总体归纳的基础上,从实际的语音资料出发,针对吴江地区的声调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考察。

标签:送气调阴平合并连读变调一、引言吴江位于太湖下游平原腹地,江苏省最南端,苏(州)嘉(兴)湖(州)小三角中心,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濒太湖,北接苏州吴县、昆山。

全市总面积1176.6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8.8万人,其方言属于吴语太湖北片苏嘉沪小片。

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是整个吴语乃至汉语方言(除少数民族外)区声调状况最复杂的地域。

吴江下属的松陵、同里、黎里等七个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送气分调这一特殊情况,且各个镇的状况皆不尽相同。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语言学界泰斗赵元任先生在《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1928)一书中就有对吴江东南片黎里、盛泽两地声调情况的记载,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关于这一区域送气调的最早记录。

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调查,也不见有相关的论文或专著发表。

在沉寂了三十年后,1958年,借国家大规模开展方言调查之机,叶祥苓先生首先在《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五本)中,提出了自己对吴江方言声调状况的一些看法。

在这本书中,叶先生记录吴江城区方言共有十个声调,次阴上和次阴去已经合并,也未把次阴平单独区别出来,这是继赵元任之后第一次有关于吴江声调的文字发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文革后,1983年,张拱贵、刘丹青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吴江方言声调初步调查》一文,公布了他们的调查结果,认为吴江中心城区的声调数为九个,整个吴江市内黎里镇的声调最多,有十一个。

富有戏剧性的是,叶祥苓先生紧随其后,在南师院学报上刊登了题为《吴江方言声调再调查》的文章,推翻了自己先前的结论,认为吴江方言中大量存在着送气调,许多地方的调类都多至11、12个。

苏州话

苏州话
瘟吞诉(温吞水)——形容做事情很慢
狗戳——狗生的(禽兽!多被用于形容男性)
跌搭八冲——神志不清引起的走路不稳
被头——被子
拆家牌——总把自己家财产败坏的人
心荡——好怕怕哦!
眼乌珠荡——眼珠子快掉出来了(形容等得很急或美女香车巨款让你碰然心动)
一卡(掐)一包水——形容女人或小孩的皮肤好,水灵
辣豁豁——有刺痛感,如太阳“辣豁豁”表示太阳光太厉害了,晒得人受不了
登样——漂亮
乃么豁特——这下糟了,完蛋
贼特兮兮——鬼鬼祟祟或油腔滑调
吹花夜咪——不认真做事,一边做事一边想入非非
蹲坑——大便
弯爪猫——应为“偎灶猫”,病病歪歪的人
蜡蜡黄——黄
旭旭红——红
碧碧绿——绿
雪雪白——白
霜霜青——青
墨墨黑——黑
冷势势——冷得缩头缩脑
奥糟——脏兮兮或心里憋闷
嘘头哗先——吹大牛
什捂拔嗦——莫明其妙
两搡半——用手吃
土巴拉子——老土
老百脚——老不死
眼木木——呆
涩居(说鬼)话--说谎话
贼骨牵牵——坐立不安,多动症
歼细白鼻头——坏人(京剧中反面角色经常用白色鼻子???)
一个头字——癌症
啥个老东劲——什么东西?
青头巨——流氓小混混
扣廊头——脑袋(人头,骷髅叫做“死人窟郎头”)
眼乌珠——眼睛
鼻头官——鼻子
瞎七搭八——胡说八道
草脚——蔡鸟
作内个老孽——罪过
戆胚——傻瓜
结棍——厉害
屁招精——啥也没有
磨头施哦——那个磨蹭劲啊
七不牢千——做事颠三倒四
吹头怪脑——发痴
小赤佬——小鬼
昏特哉——昏头了
F要舌割乱盘哉——别瞎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苏州方言的声调系统*【正文】内容提要本文是对笔者《苏州方言语音研究》这一课题的重点介绍。

全文分五个部分:一、记调法,介绍我们记录苏州话声调的独特方法及用此方法记录的苏州话声调;二、连调规律,讨论连读调的规律;三、声调判别式,这是本课题的重心,提出通过声调判别式解决因连调使单字调含混不清的问题;四、关于书面字音,即书面字音的处理法;五、字音举例,选载用上述方法记录的部分苏州话单字音。

苏州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研究得最早的一种。

长期以来,被看作吴语的代表。

近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记录和讨论苏州话的著作,他们在整个汉语方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话有很多特点,特别在声调方面。

苏州话的连读变调十分复杂,并且使单字调跟连调出现很大差别,使得单字音的记录发生困难。

在连调的影响下,许多单字的声调跟中古来历或其他方言的对应不合规律,或者根本读不出单字调。

以往的著作用传统方法记录苏州字音,很多字的声调其实是从北京话或中古音推出来的,并非口语的实际读音。

笔者对此曾作长期思考,试图探索一个满意的方法。

1983年,笔者在《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方言》第4期)中讨论了苏州话的连读变调规律,确定了我们对苏州话连读变调的基本认识;1986年,与人合作,以五蠹的笔名发表《关于连读变调的再认识》(《语言研究》第1期),总结苏州、上海等北部吴语连读变调的规律,提出语音词的概念;1987年,再发表《苏州音系再分析》(《语言研究》第1期),在上文的基础上,对苏州话的声韵调系统提出新的处理,其中重点是声调。

1992年,笔者的《苏州方言语音研究》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在这课题中,我们进一步改进了声韵调系统的归纳方法。

特别对声调的处理提出了新的方法。

本文将对这个课题的主要内容作一些介绍,希望及时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

本课题的最后成果是专著,不久即可问世。

本文的论述是在上述三篇拙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凡跟他们相同的内容,一般不赘述;凡跟他们不一致的内容,则以本文为准。

一记调法苏州话的声调系统是复杂的。

同一个字的声调在不同的位置差别很大,以致许多不大单说的字,一般人已说不清它的单字调。

陆基因此说出了“其馀平上去三声在苏州人嘴里是不大分别格”的话,这确实反映了苏州声调的实际情况。

但是,进一步推究,我们发现,如果把每个连调单位的声调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他们的调形跟单字调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从类型上完全可以分别归入七个单字调,这就一下子使纷乱繁杂、难读难记的变调现象得到了澄清。

说相似,并非完全一致。

首先是声调长度不同。

其次,一个字组(即连调单位)中如有清声母(起首的除外),整个字组的声调曲线就是断开的。

[①]如有带喉塞尾的入声字(末字除外),声调曲线也会断开。

入声字起头的字组,入声字的声调更显得是附加在其他字声调之前的。

如“十几”,声调251,51来自上声字“几”的单字调51,2像是附加在51前的,中间略有断开。

第三,在调形上也并非完全一致,特别是字组的末字,大多较弱较低。

这可能是说话时自然出现的音量减弱现象,不同的连调单位往往从这里分出来。

这种低弱的末字声调虽然在音质上跟北京话的轻声有点像,但由于整个声调系统的规律不同,我们不把它看作轻声,单独标注,而是把它看作整个字组声调的一部分,用零表示。

有的字组中的字由于语气影响,可以有调值高低的不同。

特别是“葛、哉”在阴平字组中[②],如“新葛新的、多哉多了”,可以念得较高,达到4。

但只有语气的轻微差别,不区别意义。

以上三条都不妨碍我们把字组声调视同一个单字的声调,在分类命名上让二者挂钩。

其中舒声开头的字组,不管几个字,只要是一个连读单位(一般最多是四字,四字以上少见),其声调调形跟相应的舒声单字调一致,也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

例如:“几”是上声,“几十、几十块、几十块葛”也都是上声。

入声起头的字组有些不同,要略作变通。

先根据实际调形,分平上去入四类,再按首字入声的阴阳,各分AB,以便跟舒声起头的区别开。

例如:“十几、十几日、十几日哉”都称作上声B,不叫上声或阴上、阳上。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记录的苏州话声调跟前人有所不同。

现列出如下:单字调七个。

阴平44诗高低边粗筋阳平223穷陈唐难云皮上声51等走碗比好紧阴去523正对唱怕四剑阳去231是厚大饭五女阴入43急一笔尺福鸭阳入23六麦袜十热佛字组调十三个。

分两类:1.舒起头(五个)(附图 [图])(附图 [图])2.入起头(八个)(附图 [图])本文用五度制数码表示调值。

调长借音乐简谱的记法,每个八分音符(下加横线的)比一个四分音符(不加横线的)短一半。

字组中一个四分音符大体对应一个字。

不同字数的字,字组声调长短不能比,一般来说,字组中的一个四分音符长度比单字中的要长。

二连调规律叙述连调规律,先要把字组按舒声、入声起头分开。

二者的规律是不同的。

(一)舒起头1.字组的声调只跟首字的单字调有关,非首字可以是任何单字调,包括入声的字。

也就是说,任何声调的字都可以成为同一声调的字组的一部分(首字除外)。

这正是苏州话连调变化大的地方。

例如:“年”是阳平,以下字组的后字分属七个调,但这些字组全念阳平:“年糕、年龄、年底、年限、年纪、年级、年历”。

2.整个字组的声调跟首字字调有密切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

其规律是:大体按阴、阳调划界,除阴平有些特殊外,上声与阳去互变,但也可以不变。

即首字单念上声,字组可以是上声或阴去,首字单念阴去,字组也可以是上声或阴去。

看不出显著的规律,主要按习惯。

总的来说,字组中阴去、阳平多,上声、阳去少。

有些字,在不同字组中声调不同。

例如:“小”是上声,“小路、小气、小便”是上声,“小工、小人、小菜”是阴去;“两”是阳去,“两广、两面、两可”是阳平,“两年、两样、两页”是阳去。

3.阴平变化要复杂些。

从单字调看,首字是阴平的,字组可以是全部阴调即阴平、上声、阴去,但以阴平最多。

例如:“初、尊、欣”是阴平,“初三”也是阴平,但“尊姓”上声,“欣赏”阴去。

从字组声调看,阴平调字组的首字可以是全部五个舒声调,但主要是阴平、阴去,首字阳调的限于第3类声母。

例如:“猜想、对过、儿童、几何学科名]、老兄”都是阴平,但“猜”阴平、“对”阴去、“几”上声、“老”阳去,“儿”按语音演变规律,应该是阳平,也许受连调的影响。

文读连单念也是阴平。

“老、儿”的声母[1]都属第3类。

(二)入起头1.入起头的字组首字调值短促,所以首先按第二字的声调分类,特点是阴阳调合并,变为平上去入四类。

平声字组第二字的单字调主要是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

馀类推。

例如:“仙”阴平,“年”阳平,“八仙、八年”同调,都是平声;“四”阴去,“大”阳去,“阿四、阿大”都是去声。

有意思的是,古浊(包括全浊、次浊)上字单念时归入阳去,但在这里大多归入上声。

例如:“舅、里”中古都是上声,苏州单念阳去,但“阿舅舅子]、夹里衣服里子]”都是上声,跟“阿婶”同调。

不过,这几条都有例外,详见下文第3条。

2.平上去入四类每类依首字(不是第二字)的阴、阳入各分AB两类。

上例“八仙、八年”都是平声A,阳入开头的“搿张这张]、搿条这条]”都是平声B。

平声B的首字主要只有“搿这/那]”一个字,比较特殊。

3.第二字的单字调有许多不整齐处。

主要是平声B和上声B字组第二字各种舒声调都有,并且多少差不多。

例如:“舌苔、木头、墨水、学费、服务”都是上声B,但后字分别是舒声五个调。

平声A、上声A第二字也有其他舒声调,但分别以平声、上声为多。

去声AB第二字都是去声,阳去中来自古浊上的字大多归上声字组,只有少数字仍在去声,如“屋里”。

4.在超过二字的多字组中,从第三字开始,其连调规律跟舒起头二字组的第二字相同,即任何单字调的字都可进入同一声调的字组,成为这个字组整个声调调形的一部分。

例如:“十四张、十四年、十四本、十四部、十四块、十四只、十四日”全是去声B,后字分属七个调。

三声调判别式(一)连调对单字调的影响上述现象正是苏州人对许多字说不出单字调的原因。

有好些字,在认字时,仔细分辨,其实是能分出不同的。

例如:“词”,阳平,“字”,阳去。

但是,“词典=字典”,“名词=名字”,单说的机会自然比跟别的字合用的机会少得多,久而久之,“词、字”的区别就模糊了,不“咬文嚼字”的老百姓很可能给他们划等号或约等号。

近几十年,普通话影响日益深远,年轻人用普通话认字,能读出的苏州字音越来越少,勉强读出来,也常常受普通话影响,所谓“纯”的苏州字音正在越来越少。

但是,说不上单字调的只限于舒声字,不包括入声字,后者单念时一律带喉塞尾,凭此可以跟舒声字分开。

前述第1、2类声母还可以根据清浊区别阴阳入。

第3类鼻音边音声母入声字,都念阳入,目前还没有找到单字调念阴入的。

所以,不能区别阴阳入的只限于零声母字。

如“教育=教学”,“学”肯定是阳入,“育”笔者读阴入,但好像有人读阳入。

此外,写不出而又总是连读的字,应该说是说不上单字调的,但有些字也有一个习惯的单字调。

例如:“口晏延宕]”,首字没有自成声调单位的机会,但苏州人会觉得它是阳平(据此,我们考证它的本字是“拖”)。

这也许是因为阳平字作首字的字组以读阳平居多的缘故。

(二)判别式通过对连调规律的子细分析,我们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字,在一定的语音(主要是声调)条件下,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单字调。

为了确切地了解苏州口语中哪些字可以说出单字调,我们提出用声调判别式来判别单字调。

所谓声调判别式,就是可以判别口语单字调的语音或词汇结构。

声调判别式可以分甲乙丙三类。

甲式在口语中单独成为一个声调单位,不跟别的字连读的,可以确定其单字调。

例如:“走!”上声,“一只|篮”(竖线前后表示不同的连调单位),“篮”阳平,“难|弗来事哉这下不行了]”,“难”写不出本字,但可以知道此字是阳平。

[④]乙式以“葛(包括‘个’)、哉、点、辣”为后字的两字组,从全字组的声调可知前字的单字调。

“葛”大体相当于北京话轻读的“·的”或量词“个”,“哉”大体相当于北京话句末“·了”,日常口语多说成,“辣”(口语多说成相当于介词“在”。

此外,重叠式字组(多为动词)的声调也能反映本字单字调,如是动词,中间还可以带“一”。

例如:三个、乾哉、轻点、拎辣(手里)、敲(一)敲是阴平,新、乾、轻、拎、敲也是阴平红葛、来哉、寻点(事体)、填辣(格子里)、摇(一)摇是阳平,红、来、寻、填、摇也是阳平紫葛、走哉、短点、打辣(手浪)、想(一)想是上声,紫、走、短、打、想也是上声去葛、困哉睡了]、做点(事体)、放辣(篮里)、看(一)看是阴去,去、困、做、放、看也是阴去像葛、老哉、买点(物事)、养辣(苏州)、坐(一)坐是阳去,像、老、买、养、坐也是阳去丙式多字组中入起头的去声AB式跟平声A、上声A式也可以做判别式,判别其中第二字的单字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