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科普知识---详解核辐射

合集下载

核辐射知识及核辐射防治-精选文档

核辐射知识及核辐射防治-精选文档

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根
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

辐射源 剂量(毫希/年)


放射诊断
0.22
放射治疗
0.03
医用同位素 0.002 核爆炸落下尘 0.01
放射性废物 0.002 职业照射 0.009

其他辐射源 0.012 核电站周围 0.001~0.02



10000: 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5000: 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 700: 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


60:
人体内的辐射量;
10: 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 8: 1: 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 腿部或者手臂进行 X 光检查时的辐射量。
死亡或重度损伤。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辐射危害

以下是遭受的辐射量(单位:毫雷姆)的后果: 450000~800000: 30 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 200000~4500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 内死亡; 60000~100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因核电而增加的辐照剂量 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 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
辐射危害及防护

辐射危害: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
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
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 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 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 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什么是核辐射

什么是核辐射

什么是核辐射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发出的电磁波、粒子或能量,具有穿透力强、能量高的特点。

核辐射主要包括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和伽马射线。

它是一种不可见、无形的辐射形式,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危害。

核辐射的来源可以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钚等,也可以来自人工核能利用过程中的核事故、核电厂排放等。

一旦核辐射释放到环境中,它会随着空气、水和食物的流动,以及风、水等因素的作用,传播到不同的地方。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照射,二是吸入或摄入放射性物质。

直接照射是指人体暴露在辐射源旁边,接受辐射的直接照射。

阿尔法粒子的穿透能力较弱,只能在表面产生损伤,但体内吸入或摄入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阿尔法粒子,直接照射内部器官,引起组织的损伤。

贝塔粒子较阿尔法粒子穿透能力强,能穿透皮肤,直接照射会对皮肤和黏膜造成损伤。

伽马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透过人体和物体,对人体各个器官产生照射。

吸入或摄入放射性物质是指人体通过呼吸进入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空气中,或通过食物和水摄入放射性物质。

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进入人体内部,尤其是富集在骨髓和器官中,对组织和器官产生长期的辐射照射。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核辐射对细胞和基因产生的影响。

核辐射能够破坏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对基因产生变异,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功能损害,甚至引发癌症的发生。

其次,核辐射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核辐射能够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的免疫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最后,核辐射还会对人体生殖系统产生影响。

核辐射能够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细胞造成损害,影响生殖能力和胚胎发育,甚至导致遗传缺陷。

为了减少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在核事故发生时,要及时疏散民众,远离辐射源。

在核能利用中,要加强设备和安全管理,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对于工作人员,应加强防护训练,配备个人防护装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选择放射性物质含量低的食品和饮水,避免过度接触或长时间接触放射源。

核辐射科普知识

核辐射科普知识

核辐射科普知识核辐射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即包括你喝的水和我呼吸的空气,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所以我们不是讨论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详细介绍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核辐射定义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

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

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辐射有什么危害?答: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

剂量越大,危害越大。

为什么说人类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答: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 宇宙射线;2.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3.人体内部的放射性。

微量的放射性不会危及健康。

人们的哪些活动也有放射性?答: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

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年。

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希;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毫希;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毫希;一次X光检查0.1毫希等等。

核辐射冷知识

核辐射冷知识

核辐射冷知识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放出的能量或粒子,它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核辐射相关的冷知识。

一、核辐射的类型核辐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速度较慢,穿透力较弱。

β粒子有正电子和负电子两种,速度较快,穿透力较强。

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速度极快,穿透力最强。

二、核辐射的防护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核辐射,防护措施也有所不同。

对于α粒子,可以通过一层薄膜材料,如纸张或皮肤,进行阻挡。

对于β粒子,需要较厚的材料来进行阻挡,如塑料或铝等。

而γ射线的阻挡要求更高,需要使用厚重的铅或混凝土等材料。

三、核辐射的剂量单位用来表示核辐射剂量的单位是戈瑞(Gy)。

1戈瑞表示每千克物质所吸收的能量为1焦耳。

剂量较小的时候,常用毫戈瑞(mGy)或微戈瑞(μGy)来表示。

四、核辐射的影响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效应和肿瘤效应。

遗传效应是指核辐射对人体基因造成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畸形或遗传疾病。

肿瘤效应是指核辐射对细胞造成的损伤,可能导致细胞突变,进而形成肿瘤。

五、核辐射的应急措施在核事故发生或核辐射泄漏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来保护人员和环境。

首先要尽快撤离事故现场,远离核辐射源。

其次要封闭室内,关闭通风设备,以减少核辐射进入室内的可能。

同时要及时进行核辐射监测,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六、核辐射的利用虽然核辐射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放射性示踪、肿瘤治疗等。

但在利用核辐射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以确保安全。

七、核辐射与核能的关系核辐射是由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而核能则是指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核能可以用于发电、航天等领域,但核能的利用也会产生核辐射。

因此,在核能利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核辐射的产生和释放,以确保安全。

总结:核辐射是一种具有一定危害性的放射性现象,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核辐射的基本知识与分类

核辐射的基本知识与分类

核辐射的基本知识与分类核辐射是指由放射性核素放射出的粒子或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

它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辐射形式。

了解核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分类对于我们正确应对辐射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辐射的基本知识核辐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由α粒子组成的,它们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带正电的粒子。

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一般只能穿透几厘米的空气或一层薄纸。

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组成的,它们带负电荷,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可以穿透几米的空气或数毫米的金属。

γ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没有电荷和质量,穿透能力最强,可以穿透数厘米的铅或数米的混凝土。

核辐射的强度通常用剂量率来表示,单位是西弗(Sv)或戈瑞(Gy)。

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辐射能量对单位质量的吸收量。

人们每天都会接受到一定剂量的自然辐射,如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

而核事故或核辐射泄漏则会导致剂量率增加,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二、核辐射的分类核辐射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核辐射可以分为自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自然辐射是指地球和宇宙中存在的自然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辐射,如地壳中的铀、钍和钾元素。

人工辐射则是人类活动产生的辐射,如核电站、核武器试验和医疗放射等。

根据性质,核辐射可以分为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

离子辐射是指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够将物质电离的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和X射线。

非离子辐射则是指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不能将物质电离的辐射,如γ射线和中子射线。

不同类型的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α射线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快,对人体的穿透能力较弱,但如果被吸入或摄入体内,会对身体内部的组织造成较大的伤害。

β射线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较慢,对人体的穿透能力较强,但能量较低,对人体的伤害相对较小。

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能够穿透人体的各种组织,对人体的伤害最大。

三、正确应对核辐射的风险正确应对核辐射的风险是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核辐射科普

核辐射科普
体表及衣服上放射性污染的测量要采用各种体表污染监测仪。
体内污染的测量可通过尿、血中的放射性含量的分析,再通过模式计算确定内照射剂量;还可直接通过全身计数器直接测定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采用常规的外周血染色体及微核测定方法等生物剂量的测量方法可以推算人体的受照剂量。
在处置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中,个人受照剂量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最早到达现场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对个人来说,则应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接受个人剂量的测量。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带来的另一危害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仅是在对恐怖事件的响应过程中,而且包括事件后的环境整治、去污恢复等过程中。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需要特别关注的另一主要危害是对公众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社会影响。由于公众对放射性的极度敏感性,其导致的心理影响往往比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要严重得多。
X射线:在各种放射线中,人们通常解最多的就是X射线。它和γ射线一样,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才能使物质间接地产生电离效应。它与γ射线的不同之处是能量较低,通常是高速电子轰击的金属靶产生的,不是由放射性核素自发衰变释放出的。一般需要采用重金属板块来屏蔽X射线。但对低能量的软X射线(如来自电视机和计算机的低能量软X射线),电视机或计算机的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对它加以屏蔽。
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在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受到天然本底照射外,还受到附加的职业照射。邻近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地区居住的或受人工放射性污染影响的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以外的附加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的以外的附加照射。在使用电离辐射源的医疗诊治措施(如X射线检查、放射治疗)时,受检者或病人也会受到电离辐射外照射。一旦发生核与辐射事故或遭受涉及核与辐射的恐怖袭击,则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外照射。

原子核辐射的科学原理解析

原子核辐射的科学原理解析

原子核辐射的科学原理解析原子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在放射性衰变或核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粒子或电磁辐射。

这种辐射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了解原子核辐射的科学原理对于核能安全和辐射防护至关重要。

一、原子核辐射的分类原子核辐射可以分为三类: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具有双电荷,质量较大;β粒子由电子或正电子组成,具有单电荷,质量较小;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没有电荷和质量。

二、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辐射的产生源于原子核的衰变过程。

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在α衰变中,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在β衰变中,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原子序数增加1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在γ衰变中,原子核释放出高能γ射线,不改变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三、原子核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平衡有关。

对于小质量的原子核,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差不大;而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要稍多于质子数,以保持核的稳定。

当核内的质子数或中子数偏离平衡值时,核就会发生衰变,释放出辐射。

四、辐射的作用机制原子核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α粒子具有较大的质量和电荷,因此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较强。

当α粒子穿过物质时,与物质中的原子发生碰撞,导致电离和激发,对生物组织造成直接损害。

β粒子由于质量较小,穿透能力较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电离和激发,对生物组织造成间接损害。

γ射线是高能电磁波,穿透能力最强,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电离,对生物组织造成间接损害。

五、辐射防护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原子核辐射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辐射防护措施。

首先是控制辐射源的使用和管理,减少辐射的产生和释放。

其次是采用屏蔽材料,如厚重的混凝土和铅,来阻挡和吸收辐射。

此外,还需要合理设置辐射监测设备,及时监测环境中的辐射水平,确保辐射不超过安全标准。

核辐射常识

核辐射常识

核辐射基本常识1. 元素是由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组成的。

元素周期表中标志元素次序的数目字称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通常用Z来表示。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按一定能级运行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的数目恰好使原子成为中性。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

质量数A: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合称为质量数原子序数乙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叫做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2. 核素这一术语在辐射防护中经常用到,它定义为具有特定原子序数、质量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通常用符号ZA X表示。

其中X是元素符号、A是质量数、Z是原子序数(即电子数或核电荷数)。

例如7Li是元素锂的一种核素,A=7, Z=3; 40K是元素钾的一种核素,A=40, Z=19。

它们又可写作锂-7、钾-40。

现在已经知道大约有2000余种核素,其中约300种是稳定的。

核素根据其质量数、原子序数及所处能态的差异又可分为:(1)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通常是在其元素符号左上角上注明质量数来表示。

例如1H 2H、3H是氢的三种同位素;235U、238U是铀的两种同位素。

每一种元素可能包括几种或几十种同位素。

(2)同核异能素(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但处于不同能态的核素,通常在其核素符号质量数标上m或m、m…等。

例如;9m Cu是;;cu的同核异能素;514m Sb是5?4Sb的同核异能素。

(3)同量异位素(同质异位素)具有相同质量数,而原子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量异位素。

例如40A r、18 wK 和20Ca ;30Sr和90丫。

3. 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照射物质激发或电离的射线。

电离辐射包括光子辐射(X射线、丫射线)和粒子辐射(a、B、中子、质子等)。

(1)a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可以使物质直接电离或激发。

射线穿透能力很弱,但电离本领很强,一旦进入人体组织和器官时破坏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辐射科普知识
1、什么是核辐射? (2)
2、详解核辐射 (2)
3、核安全小常识:生活中的辐射人的身体也存在放射性 (3)
4、核安全常识:如何应急避险核辐射? (4)
5、导致放射性污染物远程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
6、图解福岛核电站 (5)
7、国际核事故分级图表 (6)
8、国际核事故世界重大核安全事故概览 (7)
9、卫生部详解核与辐射事故后如何进行医学应急 (7)
什么是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

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详解核辐射
掌握科学常识,制止谣“盐”从我做起
核安全小常识:生活中的辐射 人的身体也存在放射性
辐射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不过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

度量辐
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沃特,简称希。

1毫希等于千分之一希。

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放射性。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我国某些地区每年3.7毫希;砖房每年0.75毫希;宇宙射线每年0.45毫希;水、粮食、蔬菜、空气每年0.25毫希;土壤每年0.15毫希;胸部透视一次0.02毫希。

低于100毫希没危害高于4000毫希可致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受到各种辐射,不同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有所不同。

当短时间的辐射剂量低于100毫希的时候,对人体没有危害。

高于4000毫希时,对人体是致命的。

核安全常识:如何应急避险核辐射?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暴露于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对于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大量的放射性烟云经过长距离输运后,不大可能出现高剂量照射的情况。

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很难预测,它取决于风速和其它气象条件。

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
通常情况下,发生核与辐射事故后的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

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

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国家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

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其次,公众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例如:
☻在突发事件的早、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
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

可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
☻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

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应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

体表的防护可用
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并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出现核与辐射事故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及时收听广播或
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

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

☻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

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核事故发生后,即使没有受到辐射,也会感觉害怕,这是什么原因?”中国疾控中心解释说,不管是否受到实际的辐照,都会有精神上的焦虑。

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是否已经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来控制辐射剂量。

医学工作者应对人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解除心理恐慌状态。

虽然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如果剂量不高,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进行修复。

这种修复作用程度的大小,既与原初损伤的程度有关,又可能因个体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导致放射性污染物远程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咨询组专家:影响核物质扩散的因素有很多,气象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涉及指标主要是风和降雨。

风可以影响到核物质扩散的速度和方向。

如果风速较缓慢,核物质的扩散就会很慢,局限在原地附近。

如果风速较大,污染物将随着风向下游扩散。

降雨时,污染物将和水混合在一起,沉降下来,从而减少远程扩散。

图解福岛核电站
国际核事故分级图表
国际核事故世界重大核安全事故概览
卫生部详解核与辐射事故后如何进行医学应急
卫生部网站15日发布《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具体请见卫生部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