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总结

合集下载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地质构造中断层的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揭示地壳运动与地质变化的内在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等方面对断层解剖学进行详细解释。

1. 断层的定义断层指的是岩石体中由地壳应力超过岩石体强度而发生的断裂面。

断层具有明显的位移,可以导致地层错动和断裂岩体的相对位移。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根据位移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正断层(向上位移)、逆断层(向下位移)和走滑断层(相对水平位移)。

2. 断层的分类按照断层的发生形式和位置,可以将断层分为以下几类:(1) 大断层: 通常指地质构造中的主要构造断裂,具有较大的位移量和广泛的影响范围。

如三峡断裂带、北安曲线断裂等。

(2) 中小型断层: 位移量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断层,如裂隙、裂缝、节理等。

(3) 断层带: 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断层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例如长江三角洲断裂带、阿尔卑斯山断裂带等。

3. 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地壳中,断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

构造应力可以是水平的、竖直的或者倾斜的,不同的构造应力会产生不同方向和形态的断层。

在岩石体内,当构造应力超过岩石体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断层的形成还受到岩层的性质、岩石脆性和断层面的滑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 断层的作用断层在地质演化和地壳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和运移矿产资源: 断层可以形成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如金矿床、铜矿床等。

(2) 形成地质景观: 断层错断和巨大的相对位移可以形成峡谷、断崖、露头等地质景观。

(3) 形成地震: 当断层发生断裂运动时,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震现象。

(4) 导致地质灾害: 断层错动和位移会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总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断层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一、断层解剖的基础知识总结在解剖学中,断层解剖是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术语,用来描述人体的内部结构。

通常指将人体扫描设备生成的断层图像,重新拼合或叠加成一系列连续的图像。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层面解剖术,它在医学、生物学、生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断层解剖的原理是通过扫描设备(如CT、MRI等)对人体进行扫描,从而生成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二维图像。

然后将这些图像以特定的方式叠加到一起,形成连续的三维图像。

这个三维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变化。

在断层解剖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基础知识:1. 解剖学位置术语了解解剖学位置术语是理解断层解剖的基础。

一些常用的位置术语包括前、后、上、下、中、外、内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如背、腹、头、尾等,这些术语用于描述人体的不同方向。

2. 解剖标志解剖标志是指断层图像上的一些特定的标志性结构,比如关节、器官、骨骼等。

这些标志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定位特定的解剖区域。

3. 解剖面解剖面是指断层图像上的横截面或纵截面。

这些面可以是任何特定的方向或位置,例如,斜向、水平方向、轴向等。

不同的解剖面展示的结构不同,因此在分析图像时应选择合适的解剖面。

二、断层解剖的应用领域总结1. 医学在医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治疗策略制定等方面。

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不同的解剖结构,比如肿瘤、损伤、出血等。

这样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区域。

2. 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组织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等问题。

例如,通过对动物模型的断层图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动物脑部结构和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3. 工程学在工程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被用于仿真和虚拟设计。

例如,可以利用人体断层图像进行医疗设备的设计和测试。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减少试验对医疗器械的损坏。

三、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总结1. 较大的人体结构(如肺、肝脏)通常在不同的断层面上呈现不同的结构。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 上部大致呈五角形;中部主要呈五角形,也可呈三角 形、新月形;下部呈菱形或 三角形
■ CT: 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铁形低密度区;下部常 呈菱形或三角形,前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三)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的鉴 别
■ 外形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杂 ■ 上丘脑--松果体 ■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脑干正常解剖
■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 中脑: 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 桥脑: 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
相接 ■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
界 ■ 延脑: 腹侧面分解标志--延
脑桥脑沟 ■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下界
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 髓直接相连
12”(mm)原则
后叶较小, 通 常为 T1WI高信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沟的位置, 上外侧面前2/5与后3/5交 界处
2.外侧沟
■ 与岛叶皮质相垂直的脑沟 ■ 与蝶骨大翼突起相对应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 前连合层面
■ 中脑导水管: 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 构,长约15mm
■ 第Ⅳ脑室: 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 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 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
■ 桥池: 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 。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 侧脑室: 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1. 引言断层是地壳中的一种结构,由于地壳的运动引起的断裂或滑动形成。

在地质学和地震学中,断层解剖是研究地表以上和地表以下断层的構造、性質和運動的一門學科。

本文将总结断层解剖的一些重点知识和基本概念。

2. 断层的分类按照形成方式和造成的位移不同,断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正断层正断层是指断裂面以倾斜方式下降,上块向上推起,属于张应力的结果。

正断层的产生常与地壳的延展运动有关,例如裂谷的形成。

逆断层是指断裂面以倾斜方式上升,上块向下倾斜,属于压应力的结果。

逆断层常与地壳的挤压运动有关,例如山脉的抬升。

2.3 水平断层水平断层是指断裂面平行于地表,形成的位移主要是水平方向的。

水平断层常见于平稳地壳运动条件下的构造活动。

2.4 活动断层与休眠断层根据最后一次运动的时间,断层可以分为活动断层和休眠断层。

活动断层指最近一次有运动的断层,而休眠断层指已经进入休眠状态的断层。

3. 断层构造解剖断层构造解剖是通过对断层表现的观察和解释来研究断层的性质和运动特征。

断层面是指断层两侧岩石断裂分离的面,是断层的基本构造特征之一。

断层面可以呈倾斜、推断、滑断等不同形态。

3.2 断层带断层带是指由一系列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断层构成的带状构造,常见于大规模的断裂构造。

断层带通常具有同一方向和相似的位移特征。

3.3 断层断壁断层断壁是断层两侧岩石的裂口,是断层的表现之一。

通过观察和测量断层断壁的特征,可以推断出断层的位移和形成方式。

4. 断层的应用断层解剖不仅对于地质学和地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在一些实际应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4.1 地质勘探断层解剖在石油、煤炭等矿产勘探中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可以了解断层带内的岩石性质、裂隙分布等,进而指导地质预测和资源开发。

4.2 地震预测断层解剖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断层运动特征和断层带的分布,可以预测地震活动的可能区域,并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

断面解剖学学习心得

断面解剖学学习心得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面上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他们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体断面解剖学日益受到重视.身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断层解剖学作为影像医学的基础学科,在我们今后的影像诊断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阶段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会像本科时期第一次接触时那样茫然,学习起来也更有针对性.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对很多结构的断面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其CT,MRI图像的观察也更容易. 在腹部的学习中,肝脏的解剖尤为重要.肝的脏面有一”H”型沟,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内容胆囊.右纵沟后部为腔静脉沟,内容下腔静脉,其后上端有肝静脉汇入,该处是第二肝门.左纵沟前部为肝圆韧带裂,内容肝圆韧带.后部为静脉韧带裂或静脉导管窝,内容静脉导管或静脉韧带.横沟为第一肝门,内容左右肝管,左右肝动脉,肝门静脉,内脏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肝门各件形成肝蒂.”H”形沟前部围成方叶,后部围成尾状叶. 肝内管道有两大系统,即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Glisson系统包括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在肝脏的分段中.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布和肝静脉的走形.将肝脏分为两半4部8段:肝脏由正中裂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左半肝被左叶间裂分为左外叶和左内叶,左外叶被左段间裂分为做外叶上段和下段.右叶间页也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右后叶分为上段和下段.肝脏按顺时针命名如下:尾状叶(段Ⅰ) 左外叶上段(段Ⅱ) 左外叶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右前叶下段(段Ⅴ) 有后叶下段(段Ⅵ) 右后叶上段(段Ⅶ) 右前叶上段(段Ⅷ). 临床上,医学影像学是肝脏疾病临床检查的主要手段,对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CT比较容易显示肝叶和肝段,正常肝脏CT表现轮廓光滑整齐,实质密度均匀,其形状和显示的结构依层面不同而异,平扫时,有时肝门附近的肝实质内的门静脉,胆管和肝动脉的主干较粗大,可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肝门和肝韧带裂因有较多纤维和脂肪组织,均为低密度. 肝脏异常表现主要包括大小形态边缘和密度异常,占位性病变和肝血管的改变.肝叶大小的改变,比如肝硬化,常表现为一个肝叶增大而另一叶萎缩,各肝叶比例失调.肝轮廓异常多为凹凸不平,边缘圆顿,失去正常的棱角或平直.肝密度改变表现全肝,或某一肝叶肝段的密度减低,增高或混杂密度改变.肝占位性病变平扫时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如肿瘤,脓肿或囊肿等,CT值介于睡和正常肝之间,少数表现为高密度,如血肿或钙化. 对这门课程的再次学习,让我对人体断面解剖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解决了很多疑惑,条理性也更加清晰.我想,对于我将来在影像诊断中的学习与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蜗螺旋管19、砧骨长脚21 镫骨26、前庭18、内耳道20 镫骨肌窝1、鼓室12、锤骨柄13 外耳道14、锥隆起15、面神经管16 乳突窦4、乳突小房17、乙状窦23
经耳蜗中部层面
颈动脉管1
01
耳蜗2
锥隆起3
02
颈静脉窝4 面神经隐窝5 锤骨6 砧骨7 中鼓室8
颈内动脉岩内段25、鼓膜张肌23 耳蜗22、蜗螺旋管第一周21 前庭20、颈内静脉19 鼓室13、锤骨柄14、砧骨长脚15 外耳道4、面神经管鼓室段16 乳突窦17、乳突小房18、乙状窦8
头部断层解剖
(七)
颞骨与耳的断层解剖
01
一、颞骨与耳的解剖
02
颞骨与耳的形态结构
颞骨与耳的形态结构
部门工作总结
WORK SUMMARY
202X
颞骨与耳的形态结构
颞骨与耳的形态结构
颞骨与耳的形态结构
常常
锤骨、砧骨、镫骨
颞骨与内耳的形态结构
二、颞骨与耳的横断面解剖
03
经前庭上部层面
内耳道1
01
前庭2
02
后半规管3
03
乳突窦4
04
乳突小房5
05
锤骨与砧骨6
06
鼓室上隐窝7
07
面神经管8
08
经前庭中部层面
耳蜗1 内耳道底2 前庭3 外半规管4 前庭小管5 乳突窦6 乳突小房7 锤骨与砧骨8 面神经管9
经前庭下部层面
颈动脉管1 耳蜗2 内耳道底3 前庭4 后半规管5 前庭小管6 乳突小房7 中鼓室8 鼓膜张肌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耳蜗下部层面
颈动脉管1
01
鼓室窦3
02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引言断层解剖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对地壳中断层的形态、构造和运动进行分析,揭示了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的规律。

本文将针对断层解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断层解剖的概述断层是地球表面或地球内部岩石体系中的一种构造形式,它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而产生。

断层解剖是对断层进行详细解剖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断层的形态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断层的运动情况。

1.1 断层的形态特征断层的形态特征包括断层面的形状、倾角以及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等。

根据断层面的形态,断层可以分为平面断层、倾斜断层和正断层等不同类型。

根据断层面的倾角,断层可以进一步分为高角度断层和低角度断层。

根据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断层可以细分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正断层等。

1.2 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的构造特征是指断层发育的构造性质,包括断层面上的断层面滑移、断层带中的断层断裂以及断层周围的构造变形等。

断层面上的滑移可以分为水平滑移和倾斜滑移。

断层带中的断层断裂可以是单一的断层断裂,也可以是多级的断层断裂。

断层周围的构造变形包括破碎带的形成、褶皱的产生等。

1.3 断层的运动情况断层的运动情况是指断层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和运动速率等。

断层可以发生水平滑移、倾斜滑移、正断层运动和逆冲断层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

断层运动可以通过断层面滑移的位移以及断层面上的构造形变来分析。

2. 断层解剖的方法断层解剖是通过对现场断层进行观测和测量,结合地质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探索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的规律。

断层解剖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观察记录、测量和采样、地质剖面构建以及实验室分析等。

2.1 现场观察记录现场观察记录是断层解剖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断层形态特征的描述、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的记录以及断层周边的地质构造的观察等。

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可以获取断层解剖的原始数据。

2.2 测量和采样测量和采样是对断层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断层面的形态特征和构造特征,可以获得断层的倾角、滑移量等参数。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叠加层面图像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断层解剖学原理断层解剖学基于断层成像技术,采用了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获得连续的解剖信息。

详细而言,断层解剖学依靠射线经过人体后的吸收程度来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叠加,形成层面图像。

二、断层解剖学的应用1. 临床诊断:断层解剖学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人体解剖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断层解剖学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教学工具:断层解剖学为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通过观察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剖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断层解剖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研究者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的定量分析,探索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关系。

这为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手段。

三、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也为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推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总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层面成像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原理简明扼要,应用广泛,同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层解剖学将会在医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解剖学总结1 眶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2 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3 岛盖:额叶,顶叶,颞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2 基底核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4 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为新纹状体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釬,枕gan,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颞叶5 前连合: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臂的一部分6 穹窿: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脚,体柱三部分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为。

7 辐射冠:投射纤维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称为辐射冠8 半卵圆中心: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线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组成3 间脑分布: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临内囊,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1 松果体位置: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临床意义: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9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10 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11 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12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21 中脑周围的脑池有脚间池,四叠体池,环池,鞍上池13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14 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隙,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15 虹吸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为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16 空蝶鞍:在Ⅱ型或Ⅲ型蝶鞍,若蛛网膜下隙异常扩张并突入鞍内,使鞍内充满脑脊液,则垂体被压与鞍底,CT或MRI图像上出现空蝶鞍17 蝶鞍:位于颅中窝中央部,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20 大脑深部的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4 下丘脑包括的结构: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5 脑室系统组成: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室间孔,中脑水管6 侧脑室分布: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8 视交叉与蝶鞍及垂体的关系:①正常型(87%)视交叉直接位于垂体和鞍膈中部的上方②前置型 3%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或及前方③后置型10% 视交叉的后缘位于鞍背上方或后方2 侧脑室中央部境界:顶壁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侧丘脑,侧脑室脉络丛和尾状核3 第四脑室位置: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连通:向上借中脑水管连通第三脑室,向下连通脊髓中央管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近似五角形,前方为脑桥,后外侧是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呈五角形,可见三角形或新月形;下部常呈棱形或三角形,前方是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4 海绵窦的位置:位于蝶鞍两侧,两侧海绵窦在垂体窝前后方各有海绵间窦相连,形成彼此交通的环状窦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行5 大脑中动脉行径:在视交叉处下方向外横过前穿质进入大脑外侧沟,再向后外,在岛阈附近分支分干类型:单干,双干,三干6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分布范围:分为内外穿动脉两组,穿前穿质分布于豆状核壳,尾状核头与体及内囊前肢,后肢的三分之二7 基底动脉行径特点:基底动脉在脑桥腹侧直行的为多,也有单弯,双弯甚至三弯8 大脑内静脉位置:左右各一,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从内合成:由丘脑纹状体静脉,透明隔静脉,脉络丛上静脉汇合而成9 大脑大静脉位置:一条短粗的静脉干,壁薄而脆易破裂出血长10 -20mm 在胼胝体下方弯向后上,在直窦形成向下开放的锐角放在横断面上可出现两个血管断面前方时大脑大静脉后方时直窦沿途还有胼胝体后静脉,枕静脉,基底静脉等注入大脑大静脉,53 简述颈内动脉的行程、分段及主要分支颈内动脉依其行程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

其中,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10 垂体毗邻:上方隔鞍膈与视交叉,视神经相邻,下面隔鞍底与蝶窦相邻,两侧与海绵窦相邻11 海绵窦异常:①大小不对称②形状不对称,尤其外侧壁③窦内局限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区12 鼻旁窦位置:额窦位于眉弓深部,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筛窦是筛骨迷路内的腔隙,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13 中央沟的识别方法:①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外侧向内侧延伸,可有一条或两条沟与之伴行②中央前后回的厚度:前回较后回宽厚,两回之间的沟即为中央沟③沟底位置:以眶耳线为基线的横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的前方与后五分之三交界处14 外侧沟识别方法:①岛叶皮质:横断面出现岛叶皮质后与岛叶皮质呈垂直位的脑沟即为外侧沟②蝶骨大翼:颅前中窝交界处的颅侧壁上,伸向颅腔内的突起为蝶骨大翼的断面,与该突起相对应的脑沟即为外侧沟颈部结构分为4类:支持性结构,颈部脏器,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干,颈肌24 颈部横断层面分为四个区域:正前方的内脏格,正后方的支持格,两侧的血管神经格18 斜角肌间隙:位于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的潜在性间隙,有臂丛神经根,锁骨下动脉通过19 椎动脉三角:介于颈长肌,前斜角肌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之间的区域,内有膈神经,胸导管,颈动脉鞘及其内容,椎动脉,颈静脉,颈交感干,胸膜顶等。

20 咽鼓管圆枕:位于下鼻甲后方越1cm处鼻咽侧壁上略呈三角形的咽鼓管咽口前,上,后缘的弧形隆起,是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9 骨迷路分为:耳蜗,前庭,三个骨半规管位置:颞骨岩部10 喉腔解剖学分布:①喉前庭②喉中间腔③声门下腔11 喉腔影像学分布:①声门上区②声门区③声门下区15 喉软骨名称,位置:①甲状软骨:组成喉的前外侧壁②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③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④会厌软骨:构成喉前庭前壁16 甲状腺分为:侧叶和峡部,侧叶紧贴甲状软骨板,环状软骨和第1-6气管软骨环的前外侧面,峡部位于2-4气管软骨环前方断面表现:侧叶横切面近似呈三角形,前面为舌骨下肌群和胸锁乳突肌所覆盖,内侧面与气管,食管,喉上神经喉外支,喉返神经,和咽下缩肌,环甲肌毗邻,后面与甲状旁腺,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等结构毗邻17 胸骨角平面:①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②后方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③平对主动脉弓的起止端④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⑤该平面恰好通过主动脉肺动脉窗⑥两侧为第二胸肋关节及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⑦奇静脉弓在此平面以上跨越右肺根上方向前汇入上腔静脉⑧食管在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叉形成食管第二个狭窄⑨胸导管在此平面以下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⑩肺动脉分杈处位于此平面以下21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18 上纵隔从前到后胸腺层静脉层动脉层气管层食管层胸腺层内主要有胸腺或胸腺遗迹,静脉层内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动脉层内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气管层内有气管及其周围的气管旁淋巴结,食管层内有食管及位于其左侧的胸导管,左喉返神经,胸交感干,纵隔后淋巴结19 中纵隔结构:心,出入心的大血管,心包,心包腔,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后纵隔结构:第一层是气管杈及左右主支气管,第二层是食管迷走神经食管丛,食管周围淋巴结,第三层是胸主动脉及其周围淋巴结,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第四层是胸交感干及内脏大小神经22 主动脉肺动脉窗:上方为主动脉弓,下方为左肺动脉,右侧为气管下段和食管,左侧为左肺,高度为1-1.5cm,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以及脂肪组织,淋巴结等23 气管杈下间隙:从气管杈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下缘,高约2cm,前为右肺动脉,后为食管和奇静脉,两侧为左右主支气管,内有隆嵴下淋巴结等24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域肺组织的总称,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25 第一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54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肺上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下静脉。

从上向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肺上静脉,肺下静脉。

右肺根: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26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27 第二肺门:肺叶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叶之处12 肺内管道: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20 肺动脉结构特点:右肺动脉较长而低,向右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奇静脉弓下方进入右肺左肺动脉较短而高,向左经主动脉前方入左肺21 纵隔前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前部和前纵隔内,大血管和心包的前方纵隔后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内,沿食管和胸主动脉排列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管:位于中纵隔和上纵隔中部28 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置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与此处29 奇静脉食管隐窝:是右后纵隔隐窝位于奇静脉弓下方食管与奇静脉之间的纵隔胸膜反折形成13 肺段静脉分布: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14 壁胸膜分布: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肝的膈面:前部有矢状位双层腹膜形成的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左三角韧带膈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22 肝的脏面结构:H形沟,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是腔静脉沟,左纵沟前是肝圆韧带裂,后是静脉韧带裂。

横沟为第一肝门,右肝左右管,肝左右A,肝门V,内脏N 和淋巴管通过。

横沟前围成方叶,其脏面基本朝向下方,后部围成尾状叶,呈上宽下窄,由于下腔V 肝内段和V韧带裂近似上,下位。

故其脏面一般朝向下方。

23 两半肝五叶八段:正中裂:下腔静脉左臂至胆囊切迹中点连线,脏面由胆囊切迹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静脉沟。

分开右前叶(SⅤ和SⅢ)和左内叶(SⅣ)左叶间裂:镰状韧带左侧1cm处与下腔静脉左壁连线,脏面则为肝圆韧带裂。

左半肝分左内叶(SⅣ)左外叶(SⅡ和SⅢ)左段间裂:下腔静脉左壁与肝左缘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连线,转至脏面再横行至左纵沟。

将左外叶分为上段(SⅡ)和下段(SⅢ)背裂:上起肝左,中间,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下至肝门的弧形线,将尾状叶(SⅠ)与右前叶,左内叶分开右中间裂:下腔静脉右壁与胆囊窝中点的肝下缘中、右三分之一的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横沟右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