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最后

合集下载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报告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而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

为了研究和利用细菌,科学家发展出了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培养细菌的过程,观察并学习细菌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培养条件的响应。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所用材料和仪器:- 细菌培养皿- 细菌培养基- 微量移液器- 试管- 烧杯- 灭菌棒- 显微镜- 显微镜载玻片2. 实验步骤:a. 准备细菌培养基:按照实验所需的培养基配方,称取适量培养基粉末,并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然后用自动压力锅或高压灭菌锅对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b. 取出培养基后,将其倒入细菌培养皿中,用灭菌棒均匀涂布于培养皿底部。

c. 从已知细菌菌液中取一定数量,利用微量移液器滴加于培养皿上,注意避免不同菌种之间的交叉污染。

d. 将培养皿封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培养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

e. 从培养皿中取出一部分菌液,加入试管中,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数量。

f. 取少量菌液,滴于显微镜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放大倍数下的细菌结构。

三、结果与分析在人工培养过程中,通过观察培养皿上的细菌生长情况和显微镜下的细菌形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和分析:1. 细菌生长情况:根据培养皿上的观察,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菌落。

这说明细菌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繁殖并形成群落。

2. 细菌形态: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菌种之间的形态差异。

例如,某些细菌呈现长棍状、圆球状或螺旋状等形态。

这些形态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细菌的识别和分类。

3. 细菌数量:通过观察显微镜载玻片下的细菌液滴,我们可以估算细菌的数量。

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以聚集和单独分散的形式出现。

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细菌的生长速度和代谢活性。

四、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讨论结论:1. 细菌对培养条件的响应:细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实验二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实验二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一、实验目的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营养需要,培养基即人工培养微生物、为其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营养的基质。

培养基配好后必须经过灭菌方能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试验,因此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是植物病理实验室中最基本的工作,通过本次实验学习植病实验室中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二、内容、材料和方法(一)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按组成成分及对这些成分了解的程度分为天然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和组合培养基三类,从物理性质上又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两类,培养基的种类不同,配制方法也有差异,限于时间,本次实验仅配制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这是植病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简称PSA),主要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和培养,有时也用于植物病原细菌。

成分:马铃薯200克蔗糖 10~20克琼脂 17~20克加水至1000毫升方法: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块,加水煮沸半小时,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补足水量,加入琼脂,加热熔化,再加糖,待完全化后,乘热用双层纱布过滤分装,塞好棉塞高压灭菌。

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略带酸性,培养真菌无需调节pH,培养细菌则调节pH至中性,此培养基留作下次实验分离培养病原真菌用,故不必调节pH。

5人分作一组,1、2组各作此培养基500毫升,其中200毫升分装试管,每管约10毫升,灭菌后摆成斜面;其余300毫升,分装在3个250—300毫升的三角瓶中,每瓶装100毫升左右,灭菌后妥善保存,留待下次实验使用。

2肉汁胨培养基(BPA)这种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的分离和培养成分:牛肉浸膏 3克蛋白胨 5~10克蔗糖 10克酵母浸膏 1克琼脂 17~20克加水至 1000毫升方法:先将琼脂加热熔化于大部水中,再将其它各成分用少量水化开加入,调节pH至7,趁热用双层纱布过滤,分装,塞棉塞高压灭菌。

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十分粘稠,不易称重,称重时用小烧杯盛装,以玻璃棒沾取,故要先称好杯和棒的重量后,再开始沾取浸膏称重,称后将杯和棒上粘着的浸膏洗净于锅中。

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一、实验目的:1. 掌握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方法;2. 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类型及特点;3. 学会玻璃仪器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4.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方法,掌握其配制过程和分装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工配制的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营养基础,不同材料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尽相同,适当地设计和选用培养基对组织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完整的培养基配方应包含有无机盐、有机营养、水、植物生长调节剂、琼脂及其他成分。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的详细内容见课本p26~29。

为了省时和减少多次称量的误差,一般先将药品配制成浓缩一定倍数的母液,用时稀释,储存于冰箱低温(2~4摄氏度)中待用。

基本培养基有8中母液,即大量元素母液、微量元素母液、有机物母液、钙盐母液、铁盐母液、肌醇母液、镁元母液、生长调节物质母液,基本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可以将培养基的每种成分配成单一化合物的母液,便于配制不同种类的基本培养基时使用;二是配成几种不同的混合液,这样在大量配制同一种培养基时更省时、省力。

在配制母液时应注意防止沉淀产生。

绝大多数生长调节物质不溶于水,可以加热并不断搅拌促使溶解,必要时加入稀酸或稀碱等物质促溶。

各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用量极小,它们对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根、芽等器官分化起着重要和明显的调节作用。

通常使用的浓度单位是mg/L。

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在24h之内完成灭菌工作,以免造成杂菌大量繁殖。

灭菌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过滤除菌、射线除菌等方法。

培养基常采取高压灭菌的方法,灭菌时间一般是在0.105MPa压力下,温度121摄氏度时,灭菌时间应根据容积的体积确定,所需最少时间见课本P32表2ˉ2。

培养基必需保证绝对无菌,否则因其营养丰富细菌、真菌极易滋生而导致植物死亡。

灭菌后的培养基不宜马上使用,以免造成培养材料的损失。

(一)、组成培养基的五类成分目前,大多数培养基的成分是由无机营养物、碳源、维生素、生长调节物质和有机附加物等五类物质组成的。

微生物试验-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形态学检查

微生物试验-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形态学检查

实验一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每班两个血平板,标记 方法:在室内选择一处放一个平皿,揭开皿盖,
暴露放置10min,即盖上皿盖,放入37℃温箱 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人体表面细菌的检查---手 指(每组1个平皿)
方法:取一普通平皿培养 基,一部分标记“前”, 另一部分标记“后”,然 后将手指在标记“前”的 部分沾一下,洗手后在标 记“后”的部分沾一下。 放入37℃温箱培养24h后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呼吸道咽部常驻菌群种类较多,正常人咽部需氧菌 中,甲型链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奈瑟球菌属和表 皮葡萄球菌。
二、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紫外线
原理:紫外线主要作用于 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 的两个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成二聚体,从而干扰 DNA 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
3.人体内部细菌的检查--咽喉部
方法:用“咳碟法”进行检查,取一个血琼脂平 皿培养基,打开平皿盖,置于口腔前约 10cm, 对着平皿咳嗽几次,标记时间,姓名,然后放 入37℃温箱培养24h后观察菌落特征。
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
紫外线:全班两份普通平板:一组大肠杆菌, 一组葡萄球菌,比较紫外线对G+,G-的抑制作 用。
满足a充足的营无菌
(三)分类:1、按物理性状
分类:
+0.3~0.5%琼脂
+1.5~2.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观察细菌动力 大量繁殖细菌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短期保存菌种
固体平板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实验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实验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 结果:
微免教研室
四、细菌的生化反应
IMViC试验 ❖大肠埃希菌 + + - ❖产气杆菌 - - + +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微免教研室
四、细菌的生化反应 尿素酶试验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原理: 细菌若有尿素酶,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尿 素产生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指示剂呈深 酒红色。
VP试验
❖ 方法: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 蛋白胨水,37℃培养18h~24h后,按每毫升培养 基加入含0.3%肌酸或肌酐的0.1ml 40% KOH溶液, 48℃~50℃水浴2h或37℃ 4h,充分摇动后观察。
甲基红试验
❖ 方法: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 蛋白胨水,37℃培养18h~24h后,滴加甲基红指 示剂观察结果。
微免教研室
四、细菌的生化反应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原理: 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利用枸 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可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 生长,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并分解铵盐生 成氨,培养基呈碱性反应。
❖ 方法: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枸橼酸 盐培养基,37℃培养18h~24h观察。
微免教研室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二、培养基的制备、种类及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沉淀生长、菌膜生长 2、半固体培养基:扩散生长、非扩散生长 3、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微免教研室
四、细菌的生化反应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1、记录细菌的生长现象。 2、记录并分析细菌的生化反应。

微生物学--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微生物学--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5.指示剂
• 常用的指示剂:酚红、中性红、溴麝香草酚蓝、溴甲酚紫、 甲基红等
一、培养基
(二)培养基分类
1.按成分分类
• 合成培养基:是人工合成,组分明确,都是无机盐和化学 纯物质组成的培养基 • 天然培养基:也称复合培养基。是指含有化学成分不完全 明了或各批物质的成分很难一致的天然物质所组成的培养基, 如蛋白胨、牛肉膏、肉浸液、鸡蛋、马铃薯等。细菌检验常 用
一、培养基
6.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
• 无糖:103.4kPa
121.3℃维持
15~20min
• 有糖: 68.95kPa 115℃ 维持
15min
• 间歇蒸汽灭菌法:血清、牛乳、鸡蛋 • 血清凝固器灭菌
一、培养基
7.质量检验 • 无菌试验:将制好的培养基在35℃温箱培养过夜,判定是否 灭菌合格 • 效果检查:按不同的培养要求,接种相应菌种,观察细菌的 生长、菌落形态、色素、溶血及生化反应等特征,判断培养基 是否符合要求
(2)结果 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革兰染色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未脱色细菌呈红色为抗酸性细菌 •脱色经复染呈蓝色为非抗酸性细菌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3.其他染色方法
(1)鞭毛染色 (2)荚膜染色
第二节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重点提示
•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 培养基的种类 • 培养基制备的基本程序 • 细菌接种与培养方法 •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020/2/28
7
常用诊断流程
• 表解法 区别比较复杂细菌,将各种细菌及其多 种
特性列成矩阵表格,使相互区别点十分明显,便于分析 比较

肠杆菌科初步分属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

1实验内容: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

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张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

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内。

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二)细菌形态观察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弧菌:霍乱弧菌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肺炎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鞭毛:水弧菌(周毛菌)一、实验内容:3细菌标本片的制备(操作)4革兰染色法(操作)二、实验目的:1进一步了解细菌特殊结构在鉴别细菌过程中的实用意义。

(完整版)细菌培养技术

(完整版)细菌培养技术

第二节细菌培养检测技术节概述细菌的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实验中基本技术之一。

大多数细菌均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只有将细菌培养出来才能对它进行研究和鉴定知识点导航一.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人工制品。

适宜的培养基能使细菌在体外迅速生长繁殖,便于对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别。

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菌用培养基和特殊培养基。

(一)基础培养基只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基本营养成分,应用最广泛,为制备多种培养基的基础,常见的有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二)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腹水或酵母浸膏等有机物,可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需要或增菌用。

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基中添加鸡蛋、马铃薯、甘油等。

(三)选择培养基利用不同种类细菌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而制成,使分离菌大量繁殖而抑制其它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基中含有的抑制剂能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或使其生长不佳,有利于目的菌的检出和识别。

选择培养基多为固体平板,用于从标本中分离某些特定的细菌。

(四)鉴别培养基培养基中加有某些特定成分,如糖、醇类和指示剂等,用于检查细菌的各种生化反应,以资鉴别和鉴定细菌。

(五)厌氧菌用培养基专性厌氧菌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故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半胱氨酸、硫乙醇酸钠等还原剂,降低培养基中氧化还原电势,并应与外界空气隔绝,使培养基本身为无氧的环境。

(六)特殊培养基为某些需要在特殊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培养之用。

如高渗盐增菌培养基、高渗糖增菌培养基、改良Kagan氏培养基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制备一般培养基的主要过程基本相似,包括调配、溶化、调整pH、过滤、分装、灭菌及检定和保存。

三.细菌检验室的注意事项及无菌技术细菌培养必须随时为防止污染和病原菌的扩散而进行操作,即无菌操作。

细菌检验室的注意事项如下:1.细菌的培养应在接种罩或无菌室内进行。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2
平板划线分离法
1.斜线法 2.曲线法 3.方格法 4.放射法 5.四格法
斜线(分区)划线分离法
1、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取待分离纯化的菌液,将菌液点种在平板 边缘一处,取出接种环,烧去多余的菌种。 2、将接种环再次通过稍打开皿盖的缝隙(约45度角)伸入平板, 在平板边缘空白处接触一下使接种环冷却,然后从接种有菌的部位 在平板上自左向右轻轻划线。 3、划线时平板面与接种环面成30-40度角,以手腕力量在平板表 面轻巧滑动划线, 线条要平行密集,充分利用平板表面积,注意 勿使前后两条线重叠,划线完毕,关上皿盖.灼烧接种环。
本次实验课结束
作业看结果后由组长收齐交上来,值日同学留 下 再见!
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任何培养基一旦配成,必须立即进行灭菌处理
高压蒸 汽灭菌
培养基的分类:
按 物 理 状 态 不 同 划 分
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使 其成为固体状态,琼脂含量一般为 1.5%-2.0% 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分离、 鉴定、活菌计数及菌种保藏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实验内容和要求
1.熟悉培养基的成分、类型和作用; 2.掌握细菌平板划线分离法的原理、 步骤及结果; 3.掌握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的三种生长 状态; 4.了解细菌的自然界分布.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概念: 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多种营养物质按 照各类微生物生长的需要而合成的一种混合养料。 任何培养基都应该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六 大营养要素:
斜线(分区)划线分离法
4.用接种环先将培养物涂布于平板1区并作数次划线,再在2、 3……区依次划线。 5.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灭菌一次,待冷后再划下一区域 6.每一区域的划线均接触上一区域的接种线1~2次,使接种量逐 渐减少,以获得单个菌落。其他操作与上述曲线划线分离法相 同。
平板划线分离法
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在医学中的应用:诊断;细菌鉴定;生物制品。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细菌在培养过程产生多种代谢
产物,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
有机溶剂、酒、酱油、味精等产品。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制备出胰岛素和干扰素等生物制
剂。
问题与讨论
1.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为几种?决定相应物理性状的物 质是什么?不同物理性状的培养基主要用途如何? 2.什么是菌落?分离培养时,如何识别琼脂平板上的目 的菌,还是污染的杂菌菌落? 3.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状态有哪几种?各举一例说 明。
菌落定义:指单个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单一肉 眼可见的细菌集团。菌落特征:大小、形状、边缘、颜色、 表面、透明度、湿润度、黏度、溶血性。 菌落类型:S型、R型、M型菌落。 菌苔:指多个菌落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菌堆积物。
菌苔
(2)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无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 有鞭毛的细菌则沿穿刺线向周围扩散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 经常用于做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
鉴别培养基
特殊培养基
如厌氧培养基。用于厌氧菌的培养。
细菌的人工培养
二、细菌的接种技术
分离培养接种法——平板划线法、平行划线法 纯种细菌接种法 ——固体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半固体培养基接种法
细菌分离培养接种法的原理
根据机械分离 作用,在无菌培养 基中从混杂的标本 中分离出所需的单 个细菌生长繁殖所 形成的菌落。
半固体培养基
琼脂含量一般为0.3%-0ຫໍສະໝຸດ 5%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
噬菌体效价滴定
液体培养基
不加任何凝固剂
用于增菌,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在实验 室进行微生物的研究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培养基的分类:
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 。比如 肉汤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 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操作要领: ① 无菌操作。 ② 无划破琼脂。 ③ 前后两条线密而不重叠。 ④ 做好标记,第二天观察结果
纯种细菌接种法
固体斜面培养 液体培养基接种 半固体培养 基接种 基穿刺接种
图 斜面接种时的无菌操作 (1)接种灭菌 (2)开启棉塞 (3)管口灭菌 (4)挑起菌苔 (5)接种 (6)塞好棉塞
(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按 用 途 不 同 划 分
营养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 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 所需微生物的生长。用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 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如SS琼 脂培养基。 利用细菌代谢产物不同而使指示剂显色反应 不同的原理,鉴别和鉴定细菌。如麦糠凯琼 脂培养基。
(3)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不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可出现均匀混浊、沉淀 (多见于链状排列的细菌)和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三种现 象,临床应用的澄清透明的注射液若发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 均表明已被细菌污染,禁止使用。
菌膜 对照
菌沉淀
均匀浑浊
细菌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中的细菌 水中的细菌 空气中的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