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侨史问题

合集下载

斯大林如何对在苏华侨实施大清洗

斯大林如何对在苏华侨实施大清洗

斯大林如何对在苏华侨实施大清洗苏联成立之时境内有数十万华商和华工苏联建立之时,在其远东地区定居的华侨大概有15-20万人,主要为商人和劳工。

华商多为做小生意的、开洗衣房的,也有做面包、针织品和皮包等生意的,他们在远东地区非常活跃,据统计,在远东城市的全部业主当中,中国人占37%。

而华工则基本上是体力劳动者,如装卸工、搬运工、矿工、制革工和食品业工人等。

此外每年还会有7.5万到20万季节性劳工在春季进入苏联境内工作,冬季带着工钱返回中国。

苏联建立初期的国内战争造成华侨人数锐减,1926年的人口调查显示,“革命风暴和内战结束以后,有10万中国人继续留在苏联,其中大部分(7万多)集中在远东地区”。

1920年代苏联的集体化对在苏华商造成了严重冲击刚开始,苏联革命并没有对这些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但随着苏联激进集体化措施的推行,旅苏华人中的企业主、商人、地主、富农群体开始受到冲击,他们被当作“剥削阶级”,遭到逮捕并被遣送回国,或者与苏联人一样被发配到偏远地区,其财产全部被苏联当局没收。

据当时中国领事的文献记载,“他们被指控走私、藏匿武器、非法越境、出售鸦片、从事间谍活动等等。

苏联司法部门经常不对案件进行侦察和审判,有时干脆没有任何指控就进行处理。

”同时,伴随着这些侨民的被捕被驱逐,由这些侨民组成的各种商会、民族协会等组织也被苏联当局取缔了,所有这些团体的代表、副代表和董事会的许多成员遭到逮捕和审讯,这些组织的文件、金钱和财产同样被没收。

中国领事馆抗议苏联当局欺侮华商,对方虽有收敛但仍扣押大批华商眼见华侨受此欺侮,驻苏中国外交官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们很快向苏联当局提出抗议并努力营救被捕华侨,中国政府的介入虽然成效不大,但华侨被镇压的程度毕竟还是有所缓和。

据1927年10月来自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中国领事通报说:“苏维埃政权根据自己的经济政策严厉地对待中国商人。

在这里逮捕了他们并按照莫斯科政治局的决定将他们流放到了荒野地区,流放到了纳雷姆和阿尔汉格尔斯克。

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研究

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研究

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研究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是时代的产物。

自中俄《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俄国攫取了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面对大量中国移民的涌入,俄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政策:俄国在需要中国移民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移民;在特殊时期又严加防范,对中国移民采取歧视性的护照签证制度,限制用工单位和领域,征收海关关税和杂税,严格控制中国人入境等措施限制中国移民。

远东移民政策的变化使中国移民在远东地区发展状况发生转变,而中国移民的到来也给俄国社会带来很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移民的涌入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中国移民的积极参与,使得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社会发展。

[關键词]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移民政策;社会影响中国的大规模移民迁移開始于鸦片战争,经济条件是其移民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产生了根本性变化。

另外还有中国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俄国对远东地区的开发也为中国移民创造了条件。

一、俄国远东中国移民产生的原因在近代中国国际人口迁移中,俄罗斯的中国移民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俄国远东中国移民应运而生。

当然其产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中国国内的社会变迁是中国移民赴俄的主要原因。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首次明确规定:凡是华民自愿出国务工者,无论是携带家眷或是单身前往通商各口岸,清政府都不会从中阻挠。

至此,国人出海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了。

自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约定边界后,两国人民便睦邻友好,互通贸易,共同渔猎。

清朝末年国力渐衰,两次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俄国在战后签订的对华的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大量土地。

虽然根据两国协议,俄国政府有责任保护这些“土著华人”的权利不受他人侵犯。

但他们也依然有权继续留在原驻地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仍属于清朝府的合法臣民。

俄罗斯远东地区民俗文献中的华人形象(1870-1937年)

俄罗斯远东地区民俗文献中的华人形象(1870-1937年)

14记录并描写俄罗斯远东华人形象的民俗文献作品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旅行家、地方志学家、地理学家的旅行记、随笔作品,如尼·米·波尔热瓦里斯基(Н.М.Пржевальский)《在乌苏里地区:1867—1869年》1870、戈·特·穆洛夫( Г.Т. Муров)《远东的人民与风俗: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哈巴洛夫斯克旅行记》1901、弗·克·阿尔谢尼耶夫(В.К. Арсеньев)《在乌苏里斯克边区的中国人》1914,尼·戈·加林-米哈伊洛夫斯基(Н.Г. Гарин-Михайловский)《在朝鲜、满洲里和辽东半岛》1898、瓦·波·瓦西里耶夫(В.П. Васильев)《中国的进步》1900、亚·波·法拉佛尔托夫(А.П.Фарафортов)和伊·彼·纳达洛夫(И.П.Надаров)合著的《在南乌苏里斯克地区的红胡子》1896、弗·弗 ·格拉维( В. В.Граве )《阿穆尔地区的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1912、尼·玛特维耶夫(Н. Матвеев )《加里渔业的中国人》1911;第二类是作家、诗人、民族学家公开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歌曲等作品,如达·伊·施列伊德尔(Д. И.Шрейдер )《我们的远东》1897)、维涅季克特·马尔特(Венедикт. Март)的散文《老虎的魅力》、《小说文集》(1920)、《歌曲集》(1917)、诗歌《在吸烟室》(1916)、巴·亚·谢韦尔内(П. А. Северный)的中篇小说《瓷制的摇头的中国人》1937、米·阿·布尔加科夫 (М.А. Булгаков)《中国历史》、 诗人娜·苏沃洛娃(Н.Суворова)《中国货郎》1912、叶·列昂尼德(Ещин Леонид)《泰加林地区旅行诗》1921;第三类是学者、作家、官员写的回忆录、特写、信件、政府文件、官方出版的报告、指南手册等,如戈耶·戈鲁姆-戈尔日玛拉( Г.Е. Грум-Гржимайло)《阿穆尔地区素描》1894、阿·巴拉基(А.Палладий)《乌苏里的蛮子》1871、巴·弗·乌杰尔别格尔(П.Ф.Утербергер)《滨海边疆州.1856—1898》1900、《滨海边疆区.1906—1910》1912、阿·耶·玛国金(А.Е.Маковкин)《历史速记:涅尔琴斯克第一后贝加尔哥萨克军团》1907、阿·维·达特坦(А.В.Даттан)《阿穆尔沿岸地区贸易的历史随想》1897、斯·弗·维特科夫斯卡娅(С.В.Витковская)《环球旅行回忆》1915、伊·亚·果拉斯塔维茨 (И.Я.Коростовец)《远东地区的俄罗斯》1922)等。

俄罗斯远东开发与华人华侨(1860—1941年)

俄罗斯远东开发与华人华侨(1860—1941年)

研 究 中俄 两 国在 该 地 区的 历 史 交往 问题 , 于 在 新 的 历 史条 件 下 发 展 中 俄 两 国 在 远 东地 区 的 合 作 , 立远 东开 放 、 对 建 包客 的 移 民文 化 , 营造 国际 化 的 、 谐 的人 文 环境 具有 一 定 的 学 术意 义 和 实践 意 义 。 和
收 稿 日期 :0 0 1 l 2 1 —0 一 8
基 金 项 目 : 林 省 教 育 厅 “ 一 五 ” 会 研 究 项 目( l 4 0 6 0 0 0 2 ) 吉 十 社 O 2 0 ~ 1 3 1 0 4
作 者 简 介 : 涛 ( 9 5 ) 女 , 林 辽 源 人 , 边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刘 17 一 . 吉 延
量 也促使 中国人 口 自发 外迁 , 了近 代便 形 成 了规 到
模庞 大 的移 民群 体 。值 得注 意 的 是 , 所谓 的俄 罗斯
睦邻 而居 1 0多 年后 , 1 5 7 在 8 8到 1 6 8 4年 间先 后 签
订 了《 珲条 约 》《 瑷 、 北京 条约 》《 、 勘分 西北 界约 记 》 等
法—— 《 人 与外 国人 在 阿穆 尔 省 和滨 海 省 定居 条 俄
件 》 以下 称《 民法 案 》 , ( 移 ) 用各 种优惠 政策吸 引 国内 外居 民向远东地 区的 阿穆 尔 省 和滨 海 省 迁 徙 , 许 允
外 国人在 阿穆 尔省 和滨海 省定 居 。
由于 道路 运输 的限制 及特权 阶层对《 民法案 》 移
力 , 流 出 地 不 利 的 生 活 条 件 就 是 推 力 。 人 口 流 动 而
境 的发展 状况 , 于进 一 步研 究 移 民和 经济 开 发 时 对

_割地成侨_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_李志学

_割地成侨_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_李志学

2005年第5期(总第160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lo ration N o .5,2005 Serial .N o .160“割地成侨”———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李 志 学(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632)摘 要:清代中国东北边疆早在清朝完成统一、沙俄入侵之前即已确定,并通过《尼布楚条约》固定下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沙皇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在清政府管辖之下的世代居住和生活在此地的中国各族人民,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成为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从而揭开了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割地成侨”。

关键词:俄罗斯;华侨华人;割地成侨中图分类号:K252;K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5)05-0157-04 与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侨华人相比,部分生活在俄罗斯的华侨华人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那就是沙皇俄国在19世纪后半期通过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世代居住在此地的中国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在俄国领土上的“中国侨民”。

所谓“割地成侨”就是对这一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清代前期中国东北边疆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割地成侨”作为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首先必须对清代中国东北边疆的形成与沿革,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作一历史考察。

自古以来,西起贝加尔湖,北迄外兴安岭,东至鄂霍茨克海,均属中国版图。

自8世纪初唐王朝在黑龙江地区设都督府起,历代王朝均曾派官吏对黑龙江地区有效地行使管辖之权[1](P64)。

元朝时,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的奴尔干设立东征元帅府,以镇守库页岛(今俄属萨哈林岛)和黑龙江口一带。

到明代,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奴尔干都司。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东北边疆广大地区即已纳入大清的版图。

“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招抚和征服,早在沙俄第一次侵入黑龙江以北地区以前,就已完成了统一大业,并在那里实施着有效的管辖。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作者:王丽鹏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1期摘要:二战前后,苏联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同时也受到本国来自意识形态和国际局势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数以百计的俄国人流亡海外,在20世纪形成了俄国史上遍布范围最广的一次移民浪潮。

由于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环境优势,使得大批的俄国侨民通过两国边境地区涌入中国。

这些侨民在中俄边境地区生存发展、务工经商都对当时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当时生活在中国的俄国侨民社会活动以及产生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把握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好中国当前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整体安全。

认清这一点,对现今战略合作关系良好的中俄两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俄国侨民;二战前后;中苏关系苏联曾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早从近代开始,俄国就像熊一样,其庞大的身影一直徘徊在东亚地区,攫取了外东北地区的大片土地,获得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也顺带连通了整个朝鲜半岛,成为影响东亚地区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进入到20世纪后的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在中亚地区的领土管辖权,使中国与苏联在西部和东部边界线总达约4300公里。

20世纪初的俄国凝聚着世界风云,建立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块坐拥亚欧大陆,瞭望世纪版图中东方与西方的领土上发动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的较大的社会事件,影响了整个世界。

这一时期伴随着俄国国家内部强烈的社会激荡和历经数年的国内战争,数百万俄国人流亡国外,成了俄国史上最大的一波移民浪潮。

实际上,无论迁移的人口在迁入地区居留的时间久暂,都从不同程度上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20世纪也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较为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时期。

受二战之后来自中俄双方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综合国力及当时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与苏联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复杂,展现出两面性的鲜明特征。

中苏双方就在华俄侨问题曾展开激烈的交涉和斗争,研究当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的构成及其社会活动,也是研究该时期双边关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1920年代旅苏华侨的悲惨遭遇及其原因

1920年代旅苏华侨的悲惨遭遇及其原因

1920年代旅苏华侨的悲惨遭遇及其原因1917年11月7日,俄罗斯发生了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在俄国内战中,数十万旅俄华侨陷入困境。

1922年7月,苏联政府彻底控制远东地区,旅苏华侨不仅没有盼来期待已久的自由发展的好时机,反而遭受了比帝俄时代更加严重的迫害。

苏联政府通过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以及种种非法手段,使华侨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旅俄华侨社会因此逐渐走向衰落。

本文将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北洋政府外交部档案”(以下简称“外交档”)为基础,做初步研究。

一、苏联政府强加给华侨的罪名第一,非法办理汇兑业务。

客观的来说,远东地区以经营汇兑业为生的华商确实不乏其人,但因资本及政策所限,此类华商多以中间商为主,即在华人与日本朝鲜银行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以从中赚取差价。

很显然,无论是华工还是华商,其远赴苏联务工、经商,主要目的在于赚取工资、利润养家糊口,但苏联政府严格限制华侨汇款回国,如伊尔库茨克有华侨约十万人,然该地政府规定每月从该地汇往国外的资金不得超过五百美金,赤塔地区约有华侨六万余名,每月对外汇款总额不得超过七十美金。

即使这些限额全部面向华人,也仅是杯水车薪,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更何况以上限额基本上被苏联政府机关人员“内部消化”,华人前往办理汇兑,基本上都被以限额已满为由拒绝。

在上述情况下,华侨要汇款回国,只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私自携款越界出境,虽有不少成功者,但此法风险极高,一旦被苏联边防军发现,所携钱物均被没收,而且还要面临牢狱之灾;二是通过海参崴之日本朝鲜银行汇款回国,然华侨受中间商和朝鲜银行的压迫极重,如汇款一百大洋回国,须金卢布五百元,按照当时汇率,一金卢布约值大洋两元,则华人每汇款一百大洋即损失九百卢布。

1 即使有这两种方式可以汇款回国,对华侨来说也基本上无多大实际意义,第一种主要是一些华工及中小华商采取的方式,但至1927年开始,苏联政府为抵制私货入境,中东铁路、乌苏里铁路等拒绝使用卢布缴纳运费,只能使用日金,故意使卢布在境外的价格大跌。

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100413

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100413

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星岛环球网 2007-10-30 [ 打印 ] [ 大中小 ] [ 关闭 ] 苏联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爆发了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大批华人也难逃这一浩劫,俄国社会与政治史国家档案馆日前公布的密件显示,有8500多华人在苏联大清洗期间被捕,后来下落不明。

斯大林的血腥“大清洗”大清洗是1936年至1939年间在苏联爆发的一场主要针对原苏共高级领导人的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一般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

1934年12月1日,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谢尔盖·基洛夫遇刺身亡。

斯大林对此大做文章,从1936年到1938年在莫斯科进行了对部分原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三次公审。

被告人被控与西方国家阴谋刺杀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解体苏联以及设立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这些审判不是按照当时苏联法律进行的,使用的是秘密警察三人审判团。

秘密警察以刑讯逼供和被告人家庭成员的手段,迫使被告人认罪。

1938年11月17日苏联行政委员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关押、检举审问和考问的法令》,此后秘密警察发布的命令取消了大多数秘密警察大规模活动,放弃了死刑的应用。

大清洗至此结束。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揭露大清洗的真相。

1956年2月在第20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一个秘密报告(一个月后这个报告被发表),称大清洗是斯大林“滥用权利”,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在同一报告中赫鲁晓夫承认许多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的认罪基于受拷打后获得的假认罪。

在苏共第二十次党代会前苏联内政部的统计数目,仅在1937年至1938年一年中,斯大林本人就签署了681692人的处决命令。

但是被害人的总数至今为止不明,按照不同的统计、以及按照对时间范围的定义的不同和是否包括在古拉格中或在强迫迁徙中死亡的人的定义的不同这些统计数据非常不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5年11月,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有14
座中国农庄,其中在阿穆尔州有5座, 在哈巴罗夫斯克州有2座,在乌苏里州 有7座。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总计有1200个中国
农民。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俄务农侨民长期
和睦关系和耕作经验的坚实基础上, 中国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是中国移民融 入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的重要方面。
黑河所有的商店、酒店、餐厅 及其他娱乐地方都写着俄语标志
俄罗斯地方政府在建立俄罗斯正面 形象的活动上,还不够努力
中国男性和俄罗斯女性通婚
自21世纪初,在中国边境地区事故 越来越多
« 永远的兄弟»
中俄边境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 俄罗斯人在远东地区的生存
远东地区地缘政治优势提供了 较为广阔的中俄跨区域相互关系的 发展空间
李家鳌(1863—1926年)
中国商贩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两种文化之间的
相互作用,这是两种非常接近的地缘 政治的载体。
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地区形成了特殊的
文化环境,那里俄罗斯居民和中国移 民居住在一起。
日俄战争时期,中俄人民相互联系和
友好关系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 1899年,为了中俄国际关系的发展, 在海参崴成立了东方学院,那里的学 生学习中国国情等各种各样的学科, 其间也有中国教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尽管日俄战争时期政治情况很复 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着两种 文化、不同文明间的交融。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从事 经济活动, 这一过程伴随着华人与 当地俄罗斯居民在《民间外交》层 面上的积极互动,跨文化交际成为 常态。
在俄国革命的年代里,华侨们用食品
和工业品滋养了这块土地,使当地居 民得以在复杂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存 下来。


1930年1月,哈巴罗夫斯克附近成立了水果 和蔬菜专业作坊(“布留赫尔” ,“广州 公社”和“卡尔· 马克思”); 1931年,这3 个中国蔬菜作坊联合了最好的农民成立了 “广州公社”集体农庄。
在阿穆尔州也有名叫“广东公社”、
“东方工人”、“东方突击手”、 “第二个五年计划”、“孙中山” 集体农庄。
« 俄罗斯远东地区 华侨史问题»
目前俄罗斯与中国的国家关系 处于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这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远东地区地缘政治优势提供了 较为广阔的中俄跨区域相互关系的 发展空间
中国工人来俄罗斯
俄罗斯卡(居住卡)
中国人在海参崴
纪凤台商人
1904年1月俄日战争不期而至, 在俄罗斯生活并工作的很多日本人、 朝鲜人和中国人对此同样 没有充分地准备
圣彼得堡杂志《麦田》通告 “当远东地区发生战争时,政府 建议居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日 本人、朝鲜人和中国人可以立即 回国。但是某些人不愿意或不能 回到祖国的,必须把他们送到俄 罗斯中州”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领事馆捍卫了 中国移民的利益。 1897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立商业代 理,中国政府任命李家鳌为官方代表, 此项任命一直到1906年。
华侨的经济活动成为其融入当时俄罗
斯社会的一个因素,与此同时也成为 俄罗斯人在远东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映 像;华侨的经济活动成为该地区居民 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
渡轮非常方便, 去布拉格维申斯克的人络绎不绝
1920年末,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集体 化运动也开始了。 1929年在赤塔区已经有6个东方人的种菜 作坊,其中中国人和朝鲜人一起种植的 是——“莫斯科” 、“广州公社”、 “自由中国”、“东方人”、“国际”、 “三一” 种菜作坊。
在革命和社会主义转型的20-30年代内,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农民活动已经 成为远东地域系统中的重要历史积淀, 同时也是俄中两国地区间和文明间协 作关系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20世纪80年代末, 俄罗斯和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改善了,中俄边境关系又复活了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跨境合作区
对俄罗斯人有吸引力的是: 购买商品的时候几乎没有 语言障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