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知识

合集下载

关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详解

关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详解

关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详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重要节点,它们标志着四季的划分和天地万物的变化。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关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相关知识。

一、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3月20日左右。

春分之际,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

此时,北半球温度逐渐升高,大地开始苏醒,春寒料峭逐渐减少。

农民朋友们也开始耕作,播种春天的庄稼。

二、夏至夏至是指夏季中的最长一天,也是夏季的开始。

每年的6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白天时间最长,黑夜最短。

夏至过后,白天时间逐渐变短,黑夜时间逐渐增长。

夏至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三、秋分秋分是秋季的开始,每年的9月22日左右。

秋分之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时间相等。

秋分过后,北半球温度逐渐下降,气候逐渐转凉,大地准备收获。

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体验秋风瑟瑟、果实累累的宜人气息。

四、冬至冬至是冬季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左右。

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白天时间逐渐变长,黑夜时间逐渐变短。

冬至时节,气温逐渐降低,人们要做好保暖工作,注意防寒保暖,过一个安全温暖的冬天。

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重要节气,它们各有特点,标志着四季的轮回和天地万物的变化。

春分之际,大地苏醒,生机勃发;夏至时,阳光最强烈,人们需要注意防暑;秋分过后,秋高气爽,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冬至时,寒冷的冬季来临,人们需要保暖度过。

了解和把握这些节气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健康。

让我们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中体验生活的美好!。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

在夏至这一天,北半球阳光直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给我们带来了最长的白昼时间。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习俗和意义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

一、夏至的历史渊源夏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阴阳历法。

夏至是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得出的。

当太阳直射位置到达北回归线时,就是夏至的时刻。

在农历的六月,夏至一般会出现在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

二、夏至的传统习俗夏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有着许多相关的习俗传统。

首先是晒衣习俗。

夏至一过,天气逐渐炎热,是晒晒衣物的好时机,人们晒出来的衣物更容易干燥。

此外,夏至还有喝茶、吃饺子、吃鸡蛋等传统习俗。

喝茶可以清热解暑,吃饺子象征着嘴巴不干燥,吃鸡蛋则寓意头发不容易脱落。

三、夏至的意义与作用夏至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意义。

由于夏至是夏季的开始,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农民开展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

其次是生活习惯方面的意义。

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变短,人们的生活作息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晚上会更晚,起床时间也会推迟,这与季节的转换有关。

四、夏至与中医养生夏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与中医养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夏至时人体的阳气达到极点,此时应尽量避免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以免伤及阳气。

此外,夏至也是中医调理阴阳平衡的重要时机,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等方面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五、夏至的诗词文化夏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都与夏至有关。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安石的《登鹳雀楼》一诗。

诗中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夏至时阳光的长短和黄河的巨大流动。

夏至节气气候有哪些变化

夏至节气气候有哪些变化

夏至节气气候有哪些变化夏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标志着阳光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上,也是一年中昼夜长度最长的一天。

夏至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气候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 温度上升夏至节气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温度的急剧上升。

随着太阳直射地表的角度加大,夏至过后的几天内,气温会逐渐升高,并且高温天气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人们在这个时候会感到炎热,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

2. 夏日炎热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夏季的正式开始,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由于阳光直射地面的时间最长,地表温度逐渐上升,导致空气的温度也随之升高。

因此,夏至节气的气候通常为炎热的夏日天气,人们在户外需要注意防晒、避暑和适时补充水分。

3. 雨水充沛夏至节气也是中国雨水充沛的时期。

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汽蒸发增多,形成了大量的云团,进而产生降雨。

在夏至节气之后,雨水的出现频率和降雨量都会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夏至过后,地表湿度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提高,遇冷遇阻后容易形成云层并降落成雨。

4. 多雷雨天气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之一是多雷雨天气。

由于温度的快速升高和湿度的增加,形成了大量的对流云团。

这些云团在云层内部形成了强烈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这就为雷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频繁的雷电活动成为夏至节气的显著特征。

5. 多风天气夏至节气也是多风天气的季节。

由于地表温度上升和气压分布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气旋环流。

这种环流导致风力的加大和风速的增加,尤其是在午后到黄昏时段。

由于风的吹拂,人们在户外的感受相对凉爽,但也需要注意避免大风天气带来的不便和危险。

总结起来,夏至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随之而来的是温度的明显上升、夏日的炎热、雨水的增多、多雷雨天气和多风天气。

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对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在夏至节气期间,我们需要及时做好应对炎热天气的准备,保持适当的防晒和补水措施,注意防范雷电和大风等不利天气带来的危害。

详解二十四节气——夏至

详解二十四节气——夏至

详解二十四节气——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

一、夏至节气的由来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二、夏至节气如何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夏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最短。

在这一天里,阳光充足,人们享受到了丰足的自然之恩,也展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在古代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传统的习俗与夏至有关。

为了迎接夏至这个特别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常见的是民众在夏至这一天搭建篝火,跳舞唱歌,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活动通常在户外进行,人们欢呼雀跃地迎接夏至的到来。

夏至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古人认为夏至是天地交合的日子,在这一天里,万物的生长达到了巅峰。

因此,人们会特别注重饮食的调理,以保护身体健康。

夏至时节,人们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和清凉的食物,如西瓜、草莓等。

此外,人们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在夏至这一天里,把饺子作为一种祝福的象征,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夏至还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夏至是阴阳之气交感最旺盛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最旺盛,此时也是身体调养的最佳时机。

因此,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养生措施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其中最常见的是夏至食疗,通过摄取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菊花等,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夏至这一天,人们也会注重户外活动,尽情享受阳光的照耀。

许多地方会举办体育运动和民俗游戏,吸引人们出门活动。

比如,有些地方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人们尽情划动龙舟,感受刺激与快乐。

还有些地方会组织草地滑梯比赛、浴火篝火等传统游戏,让人们在欢乐中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

夏至的到来标志着酷暑的开始,人们也会开始采取预防中暑的措施。

在夏至这一天里,大家会提醒彼此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平衡,以避免中暑的发生。

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此时应养心安神,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应对接下来的酷暑天气。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夏至介绍)整理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夏至介绍)整理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夏至介绍)整理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夏至介绍)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纳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期。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非常丰富多彩。

一起来看看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夏至节气的特点1、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剧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奇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闻名诗句。

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漂亮,经常带来局地灾难。

2、暴雨天气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分,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意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状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消失暴雨天气,简单形成洪涝灾难,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逼,应留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夏至季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特别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适,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简单滋生。

这时要留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4、高温桑拿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头。

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对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连续上升,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从1951年-的资料来看,北方很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消失在夏至后。

夏至节气的风俗夏至吃面江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

中国二十四节气夏至的意义

中国二十四节气夏至的意义

中国二十四节气夏至的意义夏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全年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气温也开始逐渐升高。

夏至标志着夏天正式开始,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意义夏至作为农业节气,是中国农民们田地耕作的重要时节。

夏至时节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紧密相连。

夏至过后,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农作物生长迅速,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夏至这一天,中国农民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如移栽稻苗、播种棉花、培育瓜果等。

夏至也是一年中最适宜农田耕作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天气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丰收。

因此,夏至对于中国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农田耕作进入到关键的阶段,对于农民们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养生意义夏至标志着阳气盛长、阴气衰退,气温逐渐升高,人们的精力也开始逐渐旺盛起来。

在夏至这一天,中国人民有着丰富的养生习俗。

夏至时节,人们可以借助这一阳气最旺盛的时刻,进行一些调养身体的活动。

比如,清晨多晒太阳,可以补充体内的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帮助预防夏季疾病;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调节身心状态。

夏至还是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夏至之后,气候炎热,人体会出现一些与夏季气候相关的病症,如中暑、腹泻等。

在夏至前后,人们可以适当调整饮食习惯,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止身体的不适。

夏至对于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进入到夏季的高温时节,为人们提供了指导养生的重要依据。

三、文化意义夏至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夏至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野餐等。

这些活动既是对夏天的庆祝,也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好运。

例如,北方的一些地区会以夏至为标志,开始娶亲、纳采,认为这个日子是吉利的开始。

夏至节气 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节气 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节气夏至是什么时候>在24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叫夏至,夏至是在夏季的时候会发生,那么你知道夏至是什么时候,夏至是什么意思呢?临近夏至,朋友们知道夏至要注意什么吗?其实夏至需要注意的有很多。

夏至是最早被24节气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的到来就说明夏天真的开始热起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另外也要注意饮食的清淡。

夏至时间:夏至是哪一天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至要注意什么:祭神祭天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

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

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知识
夏至的历史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

《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夏至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夏至
夏至
,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这时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

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
度却比较严重。

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
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
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
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

夏至过后,太阳直
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
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
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
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
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
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
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

出苗后应及时间苗
定苗,移栽补缺。

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
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
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
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

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

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