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合集下载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二章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二节 植物的演化与传播
第三节 植物的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植物的起源 2、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几种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现代栽培的植物都是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在人们对野生植 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杂交和 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它们的原 产地在哪里,祖先分布及其构成如何,最初是如何由野生 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这些问题都是植物起源研究的基 本内容。 关于植物的起源,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特创论” 和“进化论”。
线索,有助于明确考察和搜集种质资源的方向和
地区,对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育种工作都 具有指导意义。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
小麦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 小麦属(Triticum)。 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一般认为,北从土耳其斯
坦通过新疆、蒙古,南经印度通过云南、四川传
入我国。
玉米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传入的途径, 一说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 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
(2)有些栽培植物有几个起源中心,起源中心还可分为原 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 原产地,次生中心则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 交又形成许多类型的地区。这两者可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 来区别,次生中心往往在原生中心的周边,是由隐性等位 基因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原生中心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是指 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 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植物进化

植物进化

植物家族来源与发展一、地球生命和植物演化(一)地球生命现象和生物演化就目前人类掌握的知识,生命现象的存在和生物演化是我们地球与宇宙中其它星球最大的不同之处。

地球的构造和水热气条件与地球生物构成了宇宙中最和谐的统一体。

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是怎么来的,生物又是如何演化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还将变成什么样子,是人类一直关心的问题。

所谓地球生命现象就是地球上存在着具有几十亿年历史的各种生物有机体。

这些生物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遗传和繁殖功能,与地球上其它非生命物质构成的环境和谐地共处,并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什么又是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呢?生命现象最基本性质是其存在随时间进程而动态变化。

一个生命个体会随着时间而出现、成长、成熟、生殖后代、衰老和死亡,这个过程叫个体发育(ontology)过程;对于无数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称之为类群,类群的单位可以是物种、属、科或更高的生物分类单位。

地球上的类群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少数到多数的历史过程。

作为物种或任何类群,也是有来源、有发展分化和衰亡的,这个过程就是系统发育(phylogeny)过程。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系统发育过程统称为生物演化。

对于地球生物中最重要的一大类群 - 植物,其总体可称之为植物界。

对植物界所有类群的系统发育过程而言,也就是植物界的演化。

植物界的演化就是植物界各类群的发生和发展。

(二)生物演化的基本要素和重大历史事件地球上的生物演化需要3个要素:其一是平台,地球及其水热气等条件可以理解为生物演化的平台;其二是演化材料,组成DNA大分子和生命有机体的各种元素,如碳、氮、氢和氧等化学元素;三是时间。

就植物界而言,存在着最早出现的菌藻类和后来发生的苔藓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不同的重大演化级别。

一个演化级别向另一个演化级别的跃变需要数以亿年的历史。

例如:从DNA大分子形式的初级简单生命形式发展成为原核生物的时间还不清楚,可能为38-25亿年前的事情;从化石记录来看,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绿藻)可能经历了近十亿年,由低等植物藻类发展到高等植物(有胚)的苔藓植物和裸蕨类经历了4亿多年(奥陶纪/志留纪),由孢子生殖的高等植物发展到种子生殖的高等植物(种子蕨出现,泥盆纪晚,距今约4亿年)经历了近2亿年,种子植物中具有复轴性大孢子叶球的裸子植物约出现在二叠纪,距今约2.5亿年,被子植物出现在早白垩纪,距今约1.5亿年。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裸子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植物体的次生生长由微弱到强;茎干由不分枝到多分枝;孢子叶由散生到聚生成各式孢子叶球;大孢子叶逐渐特化;雄配子体由吸器发展为花粉管;雄配子由游动的、多纤毛精子,发展到无纤毛的精核;颈卵器由退化、简化发展到没有等等。

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是和系统演化密切相关。

尤其是生殖器官的演化,使裸子植物有可能更完善地适应陆生生活条件,而达到较高的系统发育水平。

在二叠纪的早期,亚洲、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酷热、干旱的气候环境,许多在石炭纪繁盛一时的造煤植物,因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趋于衰落和绝灭。

而一群以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即裸子植物,因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却得到了发展而繁荣兴旺,成为当时地球上植被的主角。

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球上蕨类植物、种子蕨和苛得狄植物(Cordaitinae)繁荣昌盛时期。

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石炭纪的中、晚期起,地球上由于气候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丛林中的面貌,即植被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4个不同的植物群: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部地区的称为欧美植物群;发育在亚洲东部的就称为华夏植物群[大羽蕨(Gigantopteris)]。

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生长于气候湿热的条件,植被与今日的雨林、季雨林相似。

在亚洲北部季节明显、湿度高而温度较低的生境,分布着安加拉植物群(或称通古斯植物群、库兹涅茨克植物群)和在南半球各大洲和北半球南亚地区季节明显,湿度和温度变化显著的环境,分布着冈瓦纳植物群[舌蕨(Glossopteris)]。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之交,地球上自然环境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华夏植物群和欧美植物群分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季节性的干旱,并逐渐增加着强度和幅度,严重地威胁着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各种植物。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陆地上升,面积和相对高度迅速增加,大片的沼泽干涸或消失。

又随着海水的退却,滨海湿润而均匀的海洋性气候,也被严酷而多变的大陆性气候所代替,这些自然因素的变化,对于植物界的影响,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植物发现历史

植物发现历史

植物发现历史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它们以其多样性和重要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植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链的基础。

然而,植物的发现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人类对植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期的人类依赖于植物来满足生存需求,如食物、药物和建筑材料等。

然而,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日常经验,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

直到古希腊时期,植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研究植物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分类和描述方法。

他的研究奠定了植物学的基础,并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在中世纪,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加深,对植物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草药医学的兴起使得对草药植物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许多著名的草药学家,如希波克拉底、伽伐基、李时中等,对植物的分类、药用价值和繁殖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录。

到了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开始踏上海洋,寻找新的植物资源。

他们带回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植物,丰富了植物学的知识。

例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带回了番茄、土豆等植物;麦哲伦的航海家带回了香料植物,如胡椒和肉桂等。

这些新发现的植物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带动了植物学的发展。

到了17世纪,植物学开始迈向现代化。

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生物化学的兴起,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

著名的植物学家伽利略和赫尔曼·布尔哈威等人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实验。

他们的研究为植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现代植物学家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DNA测序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揭示了植物的遗传机制和进化历史,开启了植物学的新篇章。

总结起来,植物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对植物的利用和观察。

植物起源和演化

植物起源和演化

植物起源和演化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其起源和演化过程令人着迷。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起源、进化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地球上最早植物的起源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而最早的植物化石可以追溯到约41亿年前。

这些最初的植物并不像现代植物那样,它们是一些单细胞的、无根无茎的藻类。

这些原始的藻类主要依靠水中的养分进行生长和繁殖,它们起初生存在水中,后来逐渐发展出了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

二、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演化陆地上的植物起源于水生环境中的藻类,这个演化过程经历了数亿年的变化。

为了适应陆地环境,植物逐渐发展出了根、茎和叶等结构。

根的出现使植物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和养分,茎的出现则使植物能够更好地支撑自身并进行光合作用,叶的出现则增加了光合作用的表面积。

随着结构的进化,植物的外形也逐渐变得多样化。

三、植物的进一步演化与繁衍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进一步演化并且繁衍,形成了多样化的物种。

一些植物进化出了种子,这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繁殖。

有了种子,植物可以脱离水源,依靠风、动物或者自身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种子的进化还使得植物能够进一步适应不同的环境,并扩大其生存的领域。

四、植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无法忽视。

首先,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提供了地球上70%以上的氧气来源。

其次,植物通过根系固定土壤,预防土壤侵蚀,并且提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还作为食物链的底层,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此外,植物还能够吸收大量的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结语中,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是一部精彩的长篇剧。

从最早的藻类到现代的多样化植物,它们通过演化的过程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应该重视植物的保护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并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学术型硕士考试的植物学(615),总分 150分Ⅰ.考试性质《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作物学、园艺、植保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了解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学习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试目标植物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细胞与组织、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等部分。

考试要求:(一)植物细胞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

2.熟练掌握细胞器的功能和种类。

3.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4.掌握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二)种子和幼苗1.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

3.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

4.熟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三)植物组织1.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分类。

2.了解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四)营养器官——根1.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

2.掌握根尖的分区与生长动态。

3.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

4.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五)营养器官——茎1.了解茎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与分枝方式)。

2.熟悉芽的概念与分类。

3.熟练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熟练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结构。

5.理解并掌握茎的次生生长。

(六)营养器官——叶1.掌握叶的组成,理解并掌握单叶、复叶、叶序的概念。

2.熟练掌握被子植物叶片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3.掌握禾本科植物的叶片结构的特点。

(七)营养器官的整体性、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1.了解茎与叶、茎与根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2.灵活掌握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及生长环境的适应。

3.掌握根、茎、叶的主要变态类型,了解其结构与功能。

(八)生殖器官——花1.掌握植物繁殖的类型。

2.熟悉花的组成并能熟练应用花程式;理解并掌握花的演化。

被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被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目录被子植物概述 (3)被子植物的起源 (3)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3)多元论 (3)单元论 (3)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4)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 (5)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起源说) (5)2.低纬度热带起源说 (5)3.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 (5)4.被子植物的华夏植物区系起源说 (5)被子植物的演化 (6)被子植物演化假说 (6)假花学说 (6)真花学说 (6)被子植物的演化发展 (6)被子植物的演化趋势 (8)被子植物现存类群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输导系统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和染色体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概述被子植物(Angiosperm)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

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3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

除细菌和致病的真菌外,被子植物直接关系着今天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被子植物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作物,这些是供给人类生存的基本食物。

建筑木材、药材和纤维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被子植物的属种十分庞杂,形态变化很大,分布极广,粗看起来,确实难用统一的特征将所有的被子植物归成一类。

因此,对被子植物的祖先存在不同的假说,有多元论和单元论两种起源说。

多元论多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来自许多不相亲近的群类,彼此是平行发展的。

胡先骕、米塞(Meeuse)、恩格勒(Engler)和兰姆(Lam)等人是多元论的代表。

我国的分类学家胡先骕1950年发表了一个被子植物多元起源的系统,也是我国学者发表的被子植物的唯一系统。

单元论单元论是当前多数植物学家主张的被子植物起源说。

主要依据是被子植物有许多独特和高度特化的性状,如雄蕊都有四个孢子(花粉)囊和特有的药室内层;大孢子叶(心皮)和柱头的存在;雌雄蕊在花轴排列的位置固定不变;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胚乳;以及筛管和伴胞的存在。

植物学 第四章 苔藓植物

植物学 第四章 苔藓植物
直接吸收水、无机盐; 3、精子具鞭毛,受精作用依赖于水。
六、主要类群
全世界23000种,中国2800种。
根据其营养体形态结构,生殖器官的 形成和发育以及生态适应性等特征,分 为 3 个 纲 , 苔 纲 Hepaticae 、 角 苔 纲 Anthocerotae和藓纲 Musci。
§2. 苔纲 Hepaticae
(3)角苔纲与苔纲 有较大区别,主要表 现在:
①细胞结构:常仅一个叶绿体,且在叶 绿体上具有一个淀粉核
②生殖器官:精器、卵器均源于内部组 织,埋于叶状体中
③孢蒴:无蒴柄,具蒴轴,孢蒴基部成 熟较晚,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居间分生 的能力,孢蒴增长;蒴壁具气孔。
§4. 藓纲 Musci
一、藓纲的基本特征: 1、 配子体:有茎叶分化,拟茎叶体;叶螺
本属约300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以北 温带分布较广,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北和西南部的高寒地区。
2、 黑藓属 Andreaea
黑藓目 Andreaeales 黑藓科 Andreaeaceae 1科, 2属。我国仅1属。
(1)配子体:棕色或黑棕色,直立丛生、垫状。 茎:茎圆柱状。 叶:叶片细胞厚壁,有中肋1-2条或退化,除中
轴,具发达基足,其上为孢子囊。
外壁:含叶绿体,表皮上具气孔,多层细胞。可独立 生活一个时期。
造孢组织形成四分孢子,假弹丝来源于不育细胞,45个细胞形成。
②孢子体基部具分生能力,能继续生长。
孢子体自上而上依次成熟,孢子成熟后,囊壁自 上而下纵裂成2瓣;孢子借假弹丝的扭转力散出;蒴 轴残留于叶状体。
第四章 苔藓植物 Bryophyta
§1. 概述 一、基本特征: 1、形态结构:具初步的根茎叶分化,无维管组织。 2、生殖器官: 多cell,雌性生殖器官形成颈卵器,故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泥盆纪 约 4 亿年前出现
繁盛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和侏罗纪
最早的裸子植物是原裸子植物,是介于蕨类植 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包括:
古蕨属、无脉蕨属等
重建的古蕨属植物
A. 重建的植株的外貌; B. 枝条; C. 生殖枝孢子囊内有大、小孢子之分
裸子植物的演化路线:两条
[1] 古蕨
原裸子植物
科得狄类
减数分裂
卵N 合子2N
精子N
(4) 减数分裂发生在孢子形成时(孢子减数分裂) 有 2 个植物体,有世代交替 孢子体
2N
减数分裂
孢子
N
合子
配子 配子
配子体
等世代交替:石莼、刚毛藻 不等世代交替 孢子体占优势:海带、蕨类、种子植物 配子体占优势:苔藓植物 生活史的演化 无核相交替的类型 ↓ 有核相交替 无世代交替类型 ↓ → 有世代交替类型 同型世代交替 → 异型世代交替
优势植物
新生代 第三纪
被子植物
白垩纪 中生代
晚90 早136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190
225 晚260 早280
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占优势,原始的裸子植物渐渐消失,被子植物出现
乔木状蕨类植物继续衰退,真蕨类繁茂 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银杏类、针叶类繁茂 木本乔木状蕨类植物开始衰退 气候温暖湿润,巨大的乔木状蕨类植物如鳞木类、芦木类、石松类等遍 布各地,形成森林,造成了以后的大煤田,同时出现了许多矮小的真蕨 类植物,种子蕨类植物进一步发展 裸蕨类渐渐消逝 裸蕨类植物繁茂,种子蕨出现,但数目小,苔藓植物出现 为植物由水生向陆生演化的时期,在陆地上已出现了裸蕨类植物,有可 能在此时期出现原始的维管束植物,藻类植物仍占优势 海产藻类占优势,其它类型植物相继发展
1. 无机分子生成小分子有机物
2. 有机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
3. 生物大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
4. 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
11.2 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
原核生物 蓝藻和细菌 35 亿年前
5-6 亿年前 其他真核藻类
以叶绿素 b 为光系统 II 集光色素
原绿藻 → 真核绿藻 → 高等植物
以藻胆素为光系统II集光色素
被子植物起源于单性孢子叶球类,一个花序演化成一朵花 由麻黄类雌雄孢子叶球演化成被子植物的柔荑花序; 木兰科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
假花说:(恩格勒等)
被子植物起源于两性孢子叶球类,多胚珠,多小孢子囊;
由本内苏铁类两性孢子叶球的植物演化而来; 杨柳科可能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
11.7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子代
5. 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
(1) 无世代交替也无核相交替的类型 (2) 减数分裂在合子萌发前进行(合子减数分裂) 有核相交替无世代交替, 如衣藻、团藻、水绵等
配子N 配子N
植物体(N) 减数分裂 合子(2N)
(3) 减数分裂在配子形成时(配子减数分裂) 有核相交替,无世代交替,只有2倍的植物体 如硅藻、鹿角菜等 精子囊 卵囊 植物体 2 N
3. 生态习性上的演化 水生→陆生 各类群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藻类:生活在水中,无器官分化 苔藓:有茎叶分化,无真根,无维管束 不能长高,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蕨类:有根、茎、叶分化,出现维管束 精子具鞭毛,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种子植物:形成种子,产生花粉管 精子无鞭毛,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4. 繁殖方式的演化 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同配生殖 → 异配生殖 → 卵配生殖 5. 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 (1) 无世代交替也无核相交替的类型 无有性生殖,营养繁殖或孢子生殖 植物体 子代 孢子 植物体
银杏、 松柏和紫杉
[2] 无脉蕨
原裸子植物
种子子蕨) A-D,F. 营养器官 E. 生殖枝 G. 具壳斗种子的外形
H. 壳斗内胚珠的纵切面
I-L. 不同种类的生殖枝
图11-12 拟苏铁类(本内苏铁) A. 孢子叶球纵切; B. 大孢子叶球纵切 1. 种子间生鳞片; 2. 大孢子叶及顶生的胚珠
藻苔 (Takakia lepidozioides)
佛氏藻
2. 起源于裸蕨类
① 裸蕨类中的角蕨属和莱尼蕨属没有真正的叶和根,只在横 生的茎上生有假根,这与苔藓植物相似。 ② 裸蕨类中的角蕨属、孢囊蕨属的孢子囊内,有1中轴构造, 与角苔属、泥炭藓属、黑藓属的孢子囊中的蒴轴相似。 ③ 角苔属中的蒴轴内有类似输导组织的厚壁细胞,在裸蕨类 中也可看到输导组织消失的现象。 ④ 在裸蕨中的孢囊蕨中已具有单一的孢子囊,而在真藓中, 有畸形的分叉的孢子囊,似乎苔藓由裸蕨类退化而来。 ⑤ 从地质年代来看,裸蕨类出现于志留纪,而苔藓植物出现 于泥盆纪中期,苔藓植物比裸蕨类晚出现数千万年。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苔藓植物与裸蕨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 系,两者可能是由水生绿藻平行演化而来。
第四部分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纪
距今年数 (百万年) 现代 更新世2.5 晚25 早65
进 化 情 况
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进一步发育 经过几次冰期后,森林衰退,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地方植物隔离,草本 植物发生,植物界面貌与现代相似 被子植物进一步发育,占优势,世界各地出现大范围的森林 被子植物得到发展 裸子植物衰退,被子植物渐渐代替裸子植物
3. 苔藓植物的演化
(1)认为苔类植物原始。
由绿藻类中的鞘毛藻演化面来,苔类原始,藓类进化。 (2)认为藓类植物原始
由轮藻类演化而来,藓类植物原始,苔类植物进化。
(3)认为角苔类植物原始 来源于裸蕨类,角苔类为原始,再由角苔演化为其他苔类 和藓类植物。 苔藓植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也是进化的旁枝
原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可能的演化史
11.6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单元说 二元说 多元说
1. 起源时间:
中生代侏罗纪 1.9亿年前开始出现(发现化石) 白垩纪末期 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 种子蕨类可能是最早的祖先
2. 起源地:
赤道带及其附近
3. 被子植物的祖先:
真花说:(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等)
11.4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古生代志留纪泥盆纪 4.35亿年前开始出现 二叠纪 2.8亿年前木本蕨类衰退 裸蕨类是最原始的蕨类 起源:一种认为起源于绿藻
一种认为起源于角苔
演化:三条路线 [1] 石松类演化路线
裸蕨类→刺石松→典型的石松类植物
[2] 木贼类演化路线
裸蕨类→古芦木属、海尼蕨属→木贼植物
1. 恩格勒系统 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1892年编制的,是世界上第一 个完整的分类系统,假话说 2. 哈钦松系统 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1926、1934年发表 真花说,单起源,木本原始, 木兰科和毛茛科平行进化 3. 塔赫他间系统 原苏联塔赫他间1942年提出,起源于种子蕨,单起源 木兰目最原始 4. 克朗奎斯特系统 美国人克朗奎斯特1958年发表 真花说,单起源,起源于种子蕨 分成11个亚纲,83目 383科 适合于教学,被普遍采用
[3] 真蕨类演化路线
裸蕨类→小原始蕨、古蕨属植物→真蕨类植物
裸蕨属 1. 假根;2. 根状茎;3. 气生茎; 4. 刺状突起;5. 枝尖;6. 孢子囊
大莱尼蕨 1. 根状茎;2. 地上茎;3. 孢子囊
化石蕨类
A. 刺石松 B. 星木属 C. 鳞木属 D. 封印木属
E. 芦木属
F. 小原始蕨
11.5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1.8 植物的进化方式和进化趋势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个体从发生到死亡的过程 系统发育:某一个类群发生发展的过程 1. 植物形态结构上的演化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细胞结构: 原核细胞 → 中核细胞 →真核细胞 (蓝藻) (裸藻) (其他植物)
2. 植物体形态 单细胞→群体→多细胞 如:衣藻 → 盘藻 → 实球藻 → 空球藻 → 团藻 多细胞: 不分枝丝状体 → 分枝丝状体 → 片状体 → 薄壁组织体 → 产生组织分化 → 有茎叶分 化 → 形成各种器官 如:藻类 → 苔藓 →蕨类 → 种子植物
蓝藻 → 红藻 以叶绿素 c 为光系统 II 集光色素 隐藻门、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等
11.3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 起源于绿藻
① 苔藓植物的叶绿体与藻类的载色体相似,具有相同的叶绿 素和叶黄素。 ② 角苔中具有蛋白核,储藏物为淀粉,与绿藻中的相似。 ③ 苔藓植物生活史中的原丝体与丝藻很相似。 ④ 苔藓植物的游动精子具有两条等长的顶生鞭毛,与绿藻的 精子相似。 ⑤ 苔藓植物的合子发育在配子体内发育,与丝藻中的鞘毛藻 属(Coleochaete)的相似。 ⑥ 绿藻类中的轮藻,植物体分化明显,其卵囊与精子囊也与 苔藓植物的颈卵器和精子器相似。 ⑦ 苔藓植物中的藻苔 (Takakia lepidozioides)和绿藻门中的 佛氏藻(Fritschiellla tuberosa) 相似
裸子植物
石炭纪
古生代
345
晚360
蕨类植物
泥盆纪
中370 早390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远古代 太古代
435 500
藻类植物
570 570—1500 1500-3500
初期出现真核细胞藻类植物,后期出现了与现代藻类相似的 类群 生命开始出现,细菌和蓝藻出现 原核生物
11.1 生命的起源与原核生物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