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林场林相改造实施方案
林相改造 实施方案

林相改造实施方案林相改造是指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良,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科学合理的林相改造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森林结构,促进植被生长,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下面将从林相改造的必要性、目标、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必要性。
1.因为林木资源的不断消耗,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恶化,需要进行林相改造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2.根据生态学原理,林相改造可以促进植被生长,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目标。
1.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促进植被生长,增加森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
三、实施步骤。
1.调查评估,对目标林区进行生态环境、植被、土壤等方面的调查评估,明确林相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林相改造实施方案,明确改造的目标、范围、措施和时间表。
3.实施措施,按照制定的方案,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林相改造,包括植被调整、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
4.监测评估,对改造后的林相进行监测评估,分析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造措施,确保实施效果。
四、效果评估。
1.生态效益,通过林相改造,可以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改善等。
2.经济效益,合理的林相改造可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增加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社会效益,林相改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林相改造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林相改造实施方案的研究和推广,促进林相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林场建筑改造方案

林场建筑改造方案林场建筑改造方案一、背景描述林场作为重要的森林资源管理单位,其建筑物的改造非常重要。
目前,林场的建筑物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老化、结构脆弱、环境不佳、功能滞后等。
为了提高林场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水平,对林场建筑进行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二、改造目标1. 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建筑物的改造,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照明和通风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2. 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对老化和脆弱的建筑进行结构加固,确保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3. 提升建筑的功能性: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工作需求,优化建筑的布局和功能分区,提高生产效率。
4. 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节能、环保的设计,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三、改造方案1. 建筑结构加固:对老化和脆弱的建筑进行结构评估和加固设计,确保建筑的安全性能达到要求。
可以采用加固板材、增添支撑柱等方式来加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2. 室内环境改善: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包括加强通风系统、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使空气清新、净化,增加员工的健康感受。
同时,根据工作需求,优化室内照明系统,提高照明质量,减少眼睛疲劳。
3. 功能分区优化:根据不同工作流程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例如,将办公区域和生产区域进行分离,增加会议室、休息室等功能区域。
4. 环境美化建设:改善建筑周边环境,增加绿化、花坛和景观设计,提高员工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
在改造过程中,可以考虑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进行施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节能措施:在改造过程中,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如LED 照明、太阳能热水器等,减少能源消耗。
并在建筑设计中注重隔热和气密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 设施更新:对设施老化和落后的设备进行更新和更换,提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实施措施1. 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包括改造阶段划分、施工流程、材料采购等。
2. 招标选取合适的施工单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优质服务的建筑公司进行改造施工。
林业局林地造林实施方案策划方案

林业局林地造林实施方案策划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了我的书桌上。
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开始构思这份“林业局林地造林实施方案策划方案”。
思绪如潮水般涌来,我尽量用最自然的语言,将这些想法一一记录下来。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近年来,我国林业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迫切需要加大造林力度,恢复林业资源。
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造林质量,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项目实施范围本项目实施范围涵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关注重点生态脆弱区域、重点林业县(市、区)。
三、实施方案1.林地资源调查在项目实施前,要对林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林地分布、土壤类型、植被状况等。
通过调查,为造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林地规划(1)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2)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树种;(3)保护生态环境,兼顾经济效益;(4)充分利用现代林业技术,提高造林质量。
3.树种选择根据林地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
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经济效益的树种,如马尾松、樟树、楠木等。
4.造林技术采用现代林业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
具体技术包括:(1)容器苗造林:采用容器苗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缩短造林周期;(2)生根粉造林:使用生根粉,促进苗木生根,提高造林成活率;(3)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4)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造林成果。
5.后期管理造林后,要加强后期管理,确保造林成果。
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浇水:根据气候变化,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2)修剪树枝:适时修剪树枝,促进树木生长;(3)防治病虫害: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4)监测生长情况:定期监测树木生长情况,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四、项目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项目,出台相关政策,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2.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资金主要用于林地调查、规划、造林、管理等方面。
林相改造实施方案

林相改造实施方案林相改造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林相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林相改造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首先,针对不同地域和生态环境,应制定相应的林相改造方案。
在北方干旱地区,可以通过引种耐旱树种和改良水源等方式来改善林相结构;而在南方湿润地区,可以采取适当的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工程,以促进林相的更新和优化。
其次,要加强对林相改造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通过引进先进的林业科技,推广高效的造林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产量,实现林相的优化和升级。
另外,应加强对林相改造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的林相改造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林相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调整和优化林相改造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要加强对林相改造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林相改造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林相改造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加强对林相改造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林相改造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对林相改造工作的投入,确保林相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林相改造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监测评估的严密执行,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政策资金的全力支持,才能实现林相的优化和提升,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各级相关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能够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林相改造工作,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林业生态整地实施方案模板

林业生态整地实施方案模板一、背景介绍。
林业生态整地是指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林地进行整治和改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林业生态整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2. 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3.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
三、实施内容。
1. 林地调查评估,对林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土地类型、地形地貌、植被状况等情况,为后续整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林地规划设计,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林地规划设计方案,确定整地范围和目标,合理布局各项工程。
3. 土地改良工程,包括水土保持、地貌修复、土壤改良等工程,以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适应性。
4. 植被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方式,恢复和改良林地的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5. 生态保护工程,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林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整地方案,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整地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工期。
2. 组织实施,成立整地工作小组,组织实施整地方案,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3. 监督检查,加强对整地工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整地工程的顺利进行。
4. 效果评估,对整地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术。
五、实施保障。
1. 资金保障,加大对林业生态整地工程的投入,保障整地工程的顺利进行。
2. 技术支持,加强对整地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整地工程的技术水平。
3. 法律法规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为整地工程提供法律保障。
六、总结。
林业生态整地工程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林场整改方案

林场整改方案背景林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管理单位,其职责是保护、开发和管理林业资源,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林场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乱象、非法砍伐和采伐等,这些问题威胁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林场整改方案,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标本林场整改方案的目标是:•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行林区科学管理和发展,促进森林可持续利用;•形成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发展需要的林业管理模式。
主要内容本林场整改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根据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林场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优化人员职责和分工等,实现科学管理。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针对近年来林业资源破坏和乱采乱伐的问题,采取打击制度、加强巡查等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依靠政府部门、林业工作者和社会力量等联合防范,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修复生态环境加大生态修复投入,选取适宜的生态修复工艺和技术手段,采取植树造林、引进适生树种等措施,恢复生态平衡,提高森林覆盖率。
强化林业服务加大农村林业服务力度,推广科学的林业技术和经验,提高农民林业生产水平,加强农林互惠,增加农民收入。
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保知识普及和宣传,强化对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环保意识。
建设环保社区,促进社会的环保行为。
实施步骤本林场整改方案的实施步骤如下:1.制定整个项目的实施方案,包括预算、人员安排、任务安排等,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2.分阶段实施,具体实施各项措施,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和推进森林资源保护;3.定期检查和评估,监督方案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并纠正偏差。
总结本林场整改方案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修复生态环境、强化林业服务以及普及环保知识等方面入手,解决当前林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林场改革的实施方案

林场改革的实施方案林场改革是当前林业领域的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提高林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强林场规划管理。
1. 对林场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建立健全林场资源数据库,为林场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并实施林场保护规划,明确林场资源保护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林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优化林场经营模式。
1. 推动林场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林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管理,提高林场经营效益。
2. 加强林场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引进,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和林场旅游,拓宽林场经营的多元化渠道。
三、加强林场资源保护。
1. 加大对违法砍伐、滥用化肥农药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林场资源保护的监督检查机制。
2. 推动林场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退化林地的治理和恢复,提高林场生态环境质量。
四、完善林场管理体制。
1. 建立健全林场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林场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2. 推动林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林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五、加强林场人才队伍建设。
1. 加强对林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林场管理和经营水平。
2. 加强对林业科研机构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在林场改革中的应用,提高林场资源利用效率。
六、促进林场改革政策的落实。
1. 加强对林场改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高林场相关人员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2. 建立健全林场改革政策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跟踪政策实施效果,推动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
以上就是我们制定的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动林场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林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林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地改造工程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
林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是指根据相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
本文档旨在对林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以便工程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工程的相关要点,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二、施工目标林地改造工程的施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保护自然环境。
2.促进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3.改善生态景观,提升生态旅游价值。
4.保护水土资源,维护水源涵养功能。
5.培育经济林,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三、施工内容根据林地改造工程的特点和施工目标,施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更新: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植物繁殖和更新。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合理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
2.林地整理:对现有的森林进行整理和修剪,清除病虫害和有害植物,保证林木的健康和生长。
3.水土保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措施,保护水土资源。
包括建立水土保持设施,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等。
4.河流治理:对河流进行河道清淤、护岸修复等工作,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5.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采取措施,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
6.经济林培育: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培育经济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7.生态旅游开发:对林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提升当地的生态旅游价值。
四、施工方法根据施工内容的不同,施工方法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施工方法:1.人工造林: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森林更新和繁殖。
2.机械整理:利用机械设备对森林进行清理、修剪等整理工作。
3.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修建沟渠、建立拦沙坝等,以保护水土资源。
4.河道整治:通过挖掘、清淤、护岸修复等方式,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5.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置保护区、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一批省级森林植被恢复费示范点建设项目—句容市东进林场林相改造和场区绿化造林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实施单位:句容市东进林场2012目录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意义 (2)2 现状分析............................................................................2.1 改造区范围与林分现状分析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设计原则...........................................................................4. 实施方案...........................................................................5 林相改造后效果预测 ................................................................5.1 林木生长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林相整体面貌得以改观 (6)5.2 现有群落进展演替的速度得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提高 (6)6 工程投资概算 .......................................................................7. 组织方式与保障措施...............................................................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林场危旧房改造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和谐社会的阳光洒向林场,让小康成果惠及林场职工的工程,随着改造的逐渐深入,原来分布山区各处的职工居住点都都已拆除,且大多分布在景观道路的两侧,影响景观;又因为东进林场地处茅山风景区核心区域之内,尤其当下是一个讲求低碳环保的社会,目前正争创5A级风景区,所以景区对我场提出了更高的绿化要求,认真而努力地打造新型景区,合理景区,为民众营造出健康的林地,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1.2 项目区位及自然条件设项目区位于著名的江苏省级森林公园、4A级旅游胜地茅山,交通情况便捷,旅游专线穿过项目建设区,项目区气候带为北亚热带中部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2°C,年均降雨1011.7mm,常年平均光照2158小时。
句容市东进林场总面积2.2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5﹪,现有人员3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人。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茅山位于常绿阔叶林带的北部边缘,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区,植被类型属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
茅山主要植被有朴树、杉木、马尾松、痳栎、毛竹、香樟等。
1.3 项目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要求更多的接触大自然,获得娱乐和休养,从而缓和紧张工作的心情,调节生活节奏,丰富生活的内容,促进身心健康。
基于国有林场做出的特殊贡献,林场职工又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特殊政策,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倍加珍惜,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推进和实施好这项工程。
要强化责任,带着感情去工作;周密部署,肩负责任去推进;规范操作,怀揣爱心去实施,真正把中央惠民政策落实到国有林场职工的头上,给职工一个绿树鲜花的生活环境,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同时还能提高景区绿化面积,美化景观,并且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通过林相改造将满足景区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此外,林相改造的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首先,景区景观质量的提高,可有力促进周边土地增值,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其次,沿盘山道路的生态林相改造可明显改善道路的行车环境,优美的道路景观会给司机及游人良好的视觉感受,通过视觉的识别性和景观的秩序性给司机及游人某种心理的提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此外,通过林相改造建设的示范作用,为把茅山建成富有江南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对改善景区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 现状分析2.1 改造区范围与林分现状分析改造区即位于景观道路两侧,面积约320亩。
改造区内的现有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麻栎、黄檀等;灌木树种主要有:山胡椒、野蔷薇、刺莓等;地被植物主要有麦冬、马兰头、蓬藻、鳞毛蕨、葎草等。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内病腐木多而杂乱;乔木密度较稀,景区的马尾松种植于1960~1980年间,树龄在30~50年之间。
树势生长缓慢,树梢枯黄、枯死树逐年增多的现象,由于松材线虫病连年出现片、块状死亡,远观呈烧焦状。
死亡率高发区主要是在密植的纯林,所以应对开始退化的马尾松计划的清除卫生间伐,把细小的和病害严重的马尾松去除烧毁,林下灌木种类稀少,主要是上层乔木的更新苗。
再加上盘山公路的建设,使山体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及危旧房的拆除使得景观破碎化严重,严重影响其生态系统的稳定,降低了景观质量并严重影响了森林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1)林分密度过稀,林木生长不良调查地内林分密度过稀,平均密度30余株/亩,林地使用率、林地效益非常低。
(2)珍稀树种较少,景观价值低林内多为本土树种,珍稀树种很少,且层次结构简单,缺乏季相变化;此外,林内病虫害严重,卫生状况较差。
这些都极大降低了森林的景观效果。
(3)生物多样性低林内常绿树种只有马尾松,林下灌木种类及其稀少,基本为上层乔木的更新苗;地被种类也较为稀少,生物多样性低。
(4)林相较差,缺乏景观亮点由于盘山公路的建设,导致景观破碎化严重,极大降低了景观质量;公路沿线缺乏景观亮点,不足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休闲的需求。
3. 设计原则(1)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结合;(2)乡土树种与适生外来种相结合;(3)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4)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相结合;(5)观花树种与观果树种相结合;(6)香化树种与彩化树种相结合;(7)乔木灌木相结合。
4. 实施方案项目内容为东进林场危旧房改造区周边绿化和林相改造。
景观绿化大苗区100亩,位于五里亭工区纺工林班10、15小班;林相改造区220亩,其中速生丰产杉木120亩、抗病体马尾松100亩均位于老虎洞工区笠帽顶林班1号小班。
五里亭工区纺工林班10、15小班100亩景观大苗补植区,树种配置模式:乔木以香樟+乌桕+高杆女贞+红叶石楠为主,伴生树种有朴树、榉树、栾树等。
香樟的平均密度约为76株/亩,平均胸径10cm,平均树高3m;乌桕平均密度为76株/亩,平均胸径13cm,平均树高6m;高杆女贞平均密度为220株/亩,平均胸径5cm,平均树高4m,红叶石楠的平均密度约为220株/亩,平均蓬径80cm,平均树高 1.5m。
整地方式:清理病腐木,平整林地,挖树穴,乔木树穴规格为70×70×70cm,灌木树穴规格为40×40×40cm,在平整场地时做好杀菌、病虫害防治及清除杂草等工作。
采取株间混交的栽植方式,栽植树种土球移植,在空间上应均匀分布;目前已完成补植,于2012年6-9月进行三次造林抚育。
老虎洞工区笠帽顶林班1号小班申请更新马尾松改造杉木120亩。
树种配置模式:.速生丰产融水红心杉木苗,平均密度为300株/亩,作业方式方式:清场、采伐、烧荒、挖机全面深翻平整林地于2012年秋、冬季进行放样打点、挖树穴、购买种苗栽植,乔木树穴规格为70×70×70cm,于2013年的6-9月进行三次造林抚育。
老虎洞工区笠帽顶林班1号小班抗病体马尾松100亩,树种配置模式:抗病体(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苗(江苏省林科院引种在句容林场培育的容器苗)。
采取株间混交的补植方式,在空间上应均匀分布;补植密度为83株/亩,作业方式方式:清场、放样打点、挖树穴、调入种苗栽植,树穴规格为70×70×70cm,目前补植已完成,于2012年的6-9月再进行三次造林抚育。
5 林相改造后效果预测5.1 林木生长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林相整体面貌得以改观经过更新、补植,原有的病枯死木得以清除,弱势树木比例极大降低,林分密度得到合理调控,林中的通风光照条件得以改善,林下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树木长势渐渐恢复,再生新枝叶,林相衰弱的面貌得到改观。
5.2 现有群落进展演替的速度得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提高随着新植树木的补植与成活,现有林分由结构单一的单层林逐渐演替为生物多样性较高、具有乔灌草等多个层次的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在以下方面得以提高:(一)充分利用营养空间:通过耐阴性、根系深浅、生长特点以及嗜肥性不同树种的搭配,可较充分利用地上、地下营养空间,有利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深度范围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
(二)改善立地条件:改造后,林内光照条件得以改善,气温、地温变幅小,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
混交林的林冠层厚,叶面积指数大,枯落物较多,成分较复杂,比单纯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三)改善行车环境:通过透光抚育间伐,现有林分的通透度得以提高,旅客的视觉范围得以扩大,能减轻旅客的视觉疲劳;同时通透度的增大,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在风力的作用下,汽车尾气得以透过林木向外扩散,车道上空的有害气体浓度大幅降低,从而使行车环境得以改善,安全性得以提高。
(四)更好地发挥生态防护效益:森林的防护效益主要取决于林分结构。
具有丰富层次的混交林林冠浓密,叶面积指数大,根系深广,枯落物丰富,地上地下部分结构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滞尘、减弱噪声、降低大气污染等方面的效益均大大优于单层林。
(五)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混交林树种多,生境条件好,使一些害虫与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机会,同时条件改善,能招来益鸟,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改造后的林分,物种多样性进一步丰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步提高,林相景观得以改善,通过本项目的示范,可以将风景区林相改造的新模式推广应用到句容市境内的“宝华山、茅山、九龙山”三大风景区中,改变句容市林相单一、林分质量不高、山地造林成活率差、景观效果差、病虫害发生严重的不良状况。
6 工程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36万元。
其中:种苗费用16万元打点栽植3万元清场整地5万元抚育管护10万元病虫防治及肥料2万元项目资金来源:申请2012年省级森林植被恢复费示范点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及自筹。
7. 组织方式与保障措施组建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林相改造地块的规划、项目实施、资源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