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寺简介

合集下载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又称「辩颇和尚斋」,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将军乡东
新村,距市区20公里,靠海拔2700多米的悬崖而建、相传建于唐代
隋末。

历经千年的变迁,它依然保存完整,成为令人折服的宝藏。

古刹法源寺地处于山林,景物宁静祥和,面前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而后山腰悬空在天空中,山上翠绿的松树,构成一片浓郁的山水之景。

古刹法源寺自古就是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因其建筑式样精美,古
朴典雅,所以又受到本地民众的向往,历史上也有不少名人来过此处。

其中,最具有名气的当数巴厘象王“空行天士”。

据轶闻,在唐
末到宋初的时候,空行天士来到古刹法源寺,就经历了一段绝妙妙的
变化,他对寺庙建筑、汉白玉雕塑、山水画进行了精心设计,令人刮
目相看。

古刹法源寺另一大特色,就是藏传佛教的传承,至今仍然保存许
多古老的佛经,同时也有不少传说,十分有意思。

古刹法源寺在古代也是一座出神入化的古刹,它蕴藏着深厚的佛
教文化,是一处安静清禅的圣所,也是一处传承中华文明的圣地。


论是游客、也好,还是佛教信众,都可以在此享受一段恬静清雅的灵
修之旅。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位于北京海淀区,是一座集景观、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博物馆、寺庙及庭园式公园。

它起源于南朝动乱时期,据说是由一位禅师乔安建立的,后来更名为”法源寺“,见证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

古刹法源寺拥有宏伟的古建筑,融合了佛、道两宗而兴起。

在这里,你可以参观到五十三座寺庙建筑、一座水井、一座蒙古包、一座牵牛树、多处古城墙遗址和古典园林。

此外,法源寺的重要建筑,禅宗经历了文化变迁的过程,有意思的建筑如藏经楼、藏经堂、景仰楼和仪楼,令人叹为观止。

法源寺的各种建筑和文物都能让游客领略北京的历史景观。

此外,法源寺还设有多个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如草堂室内剧场、文物馆、文化园区、美术展览馆等。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见证北京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古刹法源寺是北京十大古刹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景点,为游客带来许多古老的文化历史和信仰。

如今,古刹法源寺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景观和历史文物,它不仅仅是一处文物古迹,更是一座怀着古老时光的文化宫殿,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它的神秘和历史感。

古韵风情感受日本京都神社的文化遗产景区

古韵风情感受日本京都神社的文化遗产景区

古韵风情感受日本京都神社的文化遗产景区日本京都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城市,被誉为和风之都。

在这座城市里,有着众多的神社,它们是日本古韵风情的代表,也是京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览京都神社不仅能够感受到古老的宗教氛围,还能够体验到丰富的文化传统。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京都神社,并深入探索其文化遗产。

清水寺是京都最著名的神社之一,也是一座日本国宝级别的佛教寺庙。

它位于东山的山顶,坐落在一片茂密的树木中,给人一种静谧祥和的感觉。

登上清水寺的主殿,远眺京都市的全景,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清水寺内还有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三重塔,这座古老的塔楼拥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京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下樱之洞神社位于京都市中心的一处幽静地带,是一座以樱花为主题的神社。

每年春天,当樱花盛开时,数百万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感受樱花的美丽。

神社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樱花隧道,数百米长的隧道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樱花树,形成了一道绚丽的景观。

穿行其中,仿佛置身于粉色的海洋中,令人陶醉其中。

八坂神社则是京都最受欢迎的观光景点之一,也是一处文化遗产丰富的神社。

每年的祇園祭都是京都的一大盛事,吸引了游客和当地居民。

祇園祭是一个为了祈祷丰收和消灾的盛大庆典,八坂神社作为祇園祭的主神社,承载着重要的祭祀仪式。

此外,八坂神社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可以俯瞰整个京都市的清和殿。

京都最具规模和历史的神社之一是伏见稻荷大社。

这座神社以其醒目的红色鳥居而闻名于世,成为京都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参拜伏见稻荷大社的游客络绎不绝,鳥居之间的道路被成千上万的参拜者占据,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神社内部,还可以欣赏到许多奉献于神明的狐狸雕像,这是伏见稻荷大社独特的守护神形象。

无论是清水寺、下樱之洞神社、八坂神社还是伏见稻荷大社,它们都是京都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古韵风情的代表。

游览这些神社,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老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严,品味传统文化流传的珍贵。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译名为“法源释迦之殿”,始建于1937年,位于湖
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宝顶山脚下,是武汉佛教文化的古老遗迹。

它是以
西藏传教士甘德章的现世像为核心的藏传佛教旅游文化景点,也是一
座集佛、道、儒三教一体的大型宗教文化景点。

这里有真正的藏式佛
教建筑,精美的施食堂,圆台,花树亭台,以及雄伟壮观的佛殿,能
够让游客体验宗教文化的底蕴。

法源释迦之殿建筑虽然历经百年沧桑,但品质却不减当年。

在主
殿内,游客可以欣赏到20多尊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等佛像,另外还
有状态完好的绿柱立方,巨大的佛印,以及雨林石,极具历史沧桑感。

法源释迦之殿的古色古香,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古刹法源寺还有各种其它的佛教活动。

如种植桑枝松,在
佛殿中拜佛,在这里调理心情,举行佛祖庙会,以及“天上人间”的
盛大佛教节日,被誉为宝顶山法源大寺的活动。

每年3月15日-16日
正月十五,众少年便前来庙中烧香膜拜,献礼崇拜,叩拜慰问,让宝
顶山法源大寺荣耀复苏,宝顶山茂盛昌隆。

如今,古刹法源寺已成为一座古老的宝藏,它把民俗文化、传统
文化与宗教文化密切的融合到一起,承载了湖北武汉传统文化的历史
精神,为游客带来了古老的文化魅力,让游客仿佛置身古老古刹中,
体验佛教文化。

留存至今,值得一去的中国十个道观

留存至今,值得一去的中国十个道观

留存至今,值得一去的中国十个道观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宫观。

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

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

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

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便门外白云观街道。

始建于唐,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名天长观。

金世宗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金末重建为太极宫。

白云观内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宝”: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

五仙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233号。

现寺观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

该观属道教,坐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五仙古观”四个大字。

五仙观依山而建,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

五仙观为[1] 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

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

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延庆观,原名重阳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夏市旅游景点介绍

临夏市旅游景点介绍

临夏市旅游景点介绍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松潘藏族自治州的东部,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以下是临夏市的几个著名旅游景点介绍:
1. 飞云湖:位于临夏市区南部,是一个人工景观湖,湖面宽广,湖水清澈。

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欣赏湖光山色,还可以乘船游览湖中的小岛。

2. 昆仑神山:位于临夏市北部,海拔约为3800米。

这座雄伟
的神山被当地藏族人民视为神圣的山峰,被誉为“天然博物馆”。

登临昆仑神山,可以欣赏壮丽的雪山风景,还能领略到当地藏族的文化和生活。

3. 白水瀑布:位于临夏市西北部的白水河上,是中国境内黄河的上游之一。

瀑布宽阔,水势汹涌,被誉为“黄河第一瀑”。


客可以在瀑布前感受到冲击力十足的水流,并欣赏到宏伟壮观的景色。

4. 柳湖旅游区:位于临夏市东南部,是一个以湖泊和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区。

柳湖清澈宁静,湖岸边绿树成荫,是临夏市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在旅游区内还有一座古老的佛寺——水观音寺,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

5. 麦积山石窟:位于临夏市南部,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石窟内共有202个洞窟,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被誉为“活化石”。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壁画,了
解到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以上是临夏市的几个著名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验。

成都12个最有名的拜佛圣地_排行榜

成都12个最有名的拜佛圣地_排行榜

成都12个最有名的拜佛圣地_排行榜12、应天寺应天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镇南边胜利镇境内的牧马山麓。

距成都市市区约14公里。

沿成都至新津之大件路行至双流界牧马山麓,千年古刹应天寺就坐落在这里。

现在的应天寺,寺庙殿堂虽不似文殊院、昭觉寺等庙宇那样终日香火缭绕、信众如织、钟磬齐鸣、法事不断,却也有不少人专程到此,烧香拜佛。

一九九零年佛智法师住持以来,新建殿堂四座、荼毗塔院和普同塔,以及生活用房等,大悲殿傍的诗屏上,前镌刻欧阳炯长诗,后镌刻佛智法师玉佛殿开光五言古风,颇有“异代诗人音韵通”之感。

11、白岩寺(四川省成都市)白岩寺位于成都市大邑县金星乡,位于一块巨大的白色沉积岩下,故名白岩寺。

据说在东汉永平16年,由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尊者创建。

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寺庙看点:独特的藏地风格,有常见的转经筒;还有极为精致的印度佛塔,那可算得上建筑美学上的宝贵财富。

参天古银杏,多由明朝僧人所种,据说还有一株的历史季金色的树叶飞舞,煞是好看。

10、龙潭寺(四川省成都市)龙潭寺,历史悠久。

相传,三国时期某年六月,蜀汉皇帝刘备之子刘禅路过此地,因天气炎热,便到一水池里沐浴,后刘禅称帝,人们便把此池故名“龙潭”。

因龙潭右侧有一寺庙而得名“龙潭寺”。

龙潭寺是“东山五场”之首,也是东山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区,这里90%以上的人都是“湖广填四川”时迁移至此的客家人后代,他们讲着有别于四川方言的客家话。

9、铁像寺铁像寺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郊,据《华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掘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铁像名寺。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及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屡次重修。

四十年代,由爱国高僧能海上师进藏学法后开创为汉族地区(简称汉地)七个金刚道场之中唯一的尼众道场。

开放至今,来寺闻法修慧朝拜的信众盛多。

信众们深感每来一次,受益匪浅,能听闻正法,净化心灵。

8、大慈寺(四川省成都市)大慈寺是成都著名的古寺,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区,坐北向南,前为糠市街北口,后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国名刹,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

苏州十大著名道观介绍

苏州十大著名道观介绍

苏州十大著名道观介绍说起苏州啊,那可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人家,美得跟画儿似的。

在这块儿宝地上,还藏着不少有名的道观,每个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苏州的十大著名道观,带你走进那些仙气飘飘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提提玄妙观,这可是苏州城里的老大哥了,历史悠久得跟老酒似的,越品越有味儿。

一走进观里,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好像能洗净你一身的尘埃。

观里的建筑啊,雕梁画栋,精致得让人咋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着历史的沧桑和匠人的智慧。

接着,咱们去逛逛西园寺,这地方不光香火旺,景色也是一绝。

春天的时候,满园的樱花盛开,粉嫩嫩的,美得让人心醉。

寺里的和尚们都很和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在这儿拜拜佛,许个愿,心里头那个舒坦啊,别提了。

再来说说报恩寺吧,这名字一听就让人想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

寺里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佛像庄严,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心。

据说啊,这寺里还有个传说,讲的是报恩的故事,感人至深,让人听了心里暖洋洋的。

然后,咱们去寒山寺转转。

寒山寺啊,那可是因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扬天下的。

那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知道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

到了晚上,寺里的钟声一响,整个城市都好像静了下来,只听得见那悠远的钟声在耳边回荡,让人心旷神怡。

还有啊,白鹤寺也是个好去处。

这寺建在山上,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得跟洗过似的。

寺里的和尚们每天都会打坐念经,那份虔诚和专注让人感动。

站在寺前远眺,整个苏州城的美景尽收眼底,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

当然啦,还有太平宫的庄严、城隍庙的热闹、玉皇宫的神秘、观前玄坛的灵验……每一个道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在苏州的这些道观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个供奉神灵的地方更是一个个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的活化石。

它们见证了苏州的变迁和发展也承载着苏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源寺简介
道源寺原名观音寺,位于辽宁海城接文镇三家堡自然保护区。

是辽宁海城毛祁镇曹家堡大悲寺的下院。

现有僧众五十余人,发心出家众三十人左右,加上临时来寺院发心干活居士,常住人口百人左右。

道源寺僧尼秉承六和敬依八敬法修行,每半月至上院大悲寺请教诫,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节夏安居,每年八月十五行脚乞食,行头陀行,道源寺日中一食,每日一点五十打板,跑香,打坐。

基本介绍
道源寺周遍的山水很美丽,潺潺流动的山水很甘甜。

春季,山里长道源寺外貌满了各种野菜。

秋季南果梨各种水果满山遍地。

山中各种中草药也很多,白色的狐狸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

是省原始林保护地区。

道源寺的修行方法和大悲寺的修行方法是一样的。

持不捉金钱戒、日中一食、每天晚10点开始休息,晨2点起床。

几乎断绝外缘,上人的家风在这里也充分的体现。

寺院没有电脑、电视,不做佛事。

僧人和发心出家者,平时不得外出。

如有事情需要办理,如生病等,常住安排人员统一外出。

现在有僧众约40人,在这里出家的女众要经过2—3年的考验之后,才可以剃度。

这里需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没有认识到,习气很重盲目的剃度,不是还俗,就是违反戒律。

不珍惜身上的袈裟,和求道心相
违背。

这里发心出家者,似乎没有脾气,依教奉行是这里每一个人的自律。

早要和尼僧一同上殿,必须要出明相后才可以。

于尼师相对而过,往往要注意保持距离。

也要不抬头看师父,因为这里是戒律的实施、行持的体现。

在家人,应该好好护持僧人的戒行与戒体的清净。

另外这里没有嬉笑、没有随意的言谈。

传说故事
圣源寺原名圣元寺,寺里有一块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立的《重修圣元西山记道源寺旁流水》,从碑文看,这个寺又叫圣元西山。

大理白族地区有许多佛寺都称“山”,如班山(感通寺里的寺)紫云山、彩云山等,这是白语称寺为“山”的缘故。

据碑文载,圣元寺始建于南诏,到大理国时已经是香火旺盛的佛寺了。

寺的建筑原来坐北朝南,经过明代的重修,到了清康熙年间修葺时改寺为坐西朝东的四合院。

现在我们看到圣源寺的格局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时定的。

圣源寺历经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要来一番修建,可见它在白族佛寺中的重要地位。

寺的正殿为5开间,南北厢房各5间,东厢房共7间,中间一间为门道。

圣元寺因曾经保存《白国因由》一书的雕版,以及正殿20扇格子门上以观音十八化为题材的精湛浮雕而远近闻名。

《白国因由》是现在所见到的记载白族神话传说的唯一的古本专集,内容与格子门的浮雕题材相同,其中“观音服罗刹”尤其脍炙人口,
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但里面保留了大量民间白语。

这本书是清康熙四十五年圣元寺住持寂裕刊刻的,称得上是一本奇书,可惜雕版和格子门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

离圣元寺西南约15米的地方,又有坐西向东的观音阁。

这里原来是属于圣元寺坐北朝南的钟楼,与寺同一时期修建。

清康熙年间重修圣元寺时,将寺和楼用墙隔开,变了朝向,定名为道源寺主持提语观音阁。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军从苍山花甸坝攻打杜文秀政权,双方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激战,圣元寺被焚毁,独有观音阁幸存下来。

这个阁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木结构亭阁式建筑,上有砖雕仿木构斗拱,保持元末明初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现在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中年代较早的一处,它对于研究白族建筑史有一定的价值。

寺内主持
当家妙融师父很有修为,满身的戒疤,左手无名指已经供佛。

妙融师父虽然文化不高,说法的时候,很摄受人。

是很有智慧的比丘尼。

她在盖县茅棚时候,当地某部门刁难,索要金钱,否道源寺内则云云。

师持金钱戒律,不攀缘、不化缘、不求人。

带一女众居士,来到医院——卖血!钱,让女居士交给某部门人员。

得到钱的人,都受因果所报。

妙融师父常说的一句话是:众生欢喜,我就欢喜。

道源寺当家妙融师父,师父的鞋前后脚掌都磨损得不一致了,后掌的左右两侧磨损严重。

有居士要给师父换双鞋,师父说这就挺好的,
不用换。

边说着,边截取塑料袋做为补丁掌在鞋不平的地方,并将左鞋穿到右脚,将右鞋穿到左脚。

以致于在以后师父行走的过程中,看着师父的鞋十分别扭。

师父在休息的时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百衲衣,张居士发现,络满补丁的百衲衣又有多处小洞待补。

在一个比较陡峭的土坡,妙融师父背着大包第一个迈上来,之后马上回身,伸手拉扶后面的师父,直至最后一名随行的居士。

这就是妙融师父,或许她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或许看起来她很严厉,但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她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僧团,是她的每一位弟子。

危险的事情,她总是冲在最前面;劳累的事情,她总是自己先做。

有反对日中一食的人说,妙融师父身体不好,就是因为道源寺主持妙融师父吃日中一食。

妙融师父每天为这个七八十人的僧团是殚精竭虑,为教化每一个弟子是多么的耗费心血。

在道源寺,和大悲寺的修行方式一样,每天睡眠四个小时。

但是,妙融师父每天的睡眠只有两个多小时。

白天,天南海北的电话和不断地开示来往的众生;晚上,又将精力贡献给了僧团和发心出家的居士。

而她自己的休息时间从来都没有按计划执行过。

很多人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五浊恶世,再也不要来了。

师父每当听到这句话,都是微笑地鼓励她们好好用功,好好修行。

师父平静的说:“五浊恶世誓先入…将此身心奉尘刹。

”为了给大众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师父首先舍出的是自我。

师父从来不说什么往生的想
法,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要生生世世来这个世界度众生。

可能,这就是大乘菩萨和凡夫的差别吧。

生活环境
道源寺位于辽宁海城,一个古老的小城,古称临溟。

几十万年以前的道源寺后放生池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县的建制,历经各个朝代文明的洗礼,保留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形成了文风斐然,民风淳朴的地域风俗。

道源寺是大悲寺下院的尼众道场,位于海城市东部,接文镇三家堡村。

距离大悲寺60多公里,离海城市火车站50多公里。

道源寺的活很多,深山沟里,自给自足,从搬石头起房子,到种植、收割、洗炊。

从师父到居士,都是一身本事。

然也不过指月之手,籍此以为修行,否则与世间劳作何异,因有佛法指引修行之道,持戒精严,住阿兰若,是为清净沙门。

日常细节,处处遵从妙祥和尚的指导,虽不时在课堂和文字纸张打架,然而读的也是无字真经,更多个“行”字。

心地法门,直指人心,是真的善超诸有。

是时来到僧寮,传了师交代清楚,回去客堂,那里离不开人。

豆子很多,有部分发霉了(这里凡发霉的“捂”)。

黑豆子、黄豆子、绿色圆豆子;饱满豆子、干瘪豆子、捂豆子;各色挑道源寺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