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血管造影成像区别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胸部征象]“CT血管造影征”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意义
![[胸部征象]“CT血管造影征”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6a5f17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8.png)
[胸部征象]“CT血管造影征”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意义展开全文CT血管造影征【名词】CT血管造影征英文:CT angiogram sign。
为低密度的实变肺组织内见高密度的树枝样分叉的肺动脉血管影。
【影像表现】CT表现血管造影征见于CT增强检查时,在肺叶及肺段实变中出现血管强化的影像,称为“血管造影征”,表现为行胸部CT增强扫描,实变区内均显示有程度不同的血管影。
实变区强化较明显(CT衰减值增高>20Hu),接近胸壁肌肉组织;平扫密度偏低者,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并与实变区内明显强化的血管有较大反差,出现血管造影征。
见图1。
图1 CT表现【病理机制】形成这一征象的病理基础是实变区的肺泡内充满密度较低的物质而网状支架结构及其内的血管分支基本正常,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呈伏壁式生长。
当癌细胞沿肺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内皮表面蔓延时,分泌大量黏液充满肺泡腔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破坏肺的网架结构,这种病理变化过程的特殊性是形成该征象的重要基础。
显示的血管僵直、管壁毛糙、粗细不均匀。
强化的实变区内未见黏液支气管征(树枝状无强化的低密度影)。
文献报道,在行胸部增强扫描的患者中,大部分的实变区强化明显,可见不同程度显影的血管影,与炎症型实变难以区分。
但有少部分的实变区平扫时CT衰减值偏低,在增强扫描后强化也不明显(CT 衰减值增高低于20 Hu),实变区内可见清晰的分支走行血管影,类似于脂肪肝中的增强表现,即文献中所称的血管造影征。
虽然该表现也可见于淋巴瘤等疾病,但与炎症性实变有明显不同,尤其是密度均匀的肺实变合并血管造影征,多提示为肿瘤。
【临床意义】1.弥漫型肺腺癌CT血管造影征对弥漫型肺腺癌(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具特异性(图2)。
图2纵隔窗显示实变区内显示有强化的血管征象2.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亦可见CT血管造影征。
【鉴别诊断】在肺增强影像上病变区可见血管影像称为血管造影征,此征多可见于弥漫型肺癌、恶性淋巴瘤,有助于与肺炎、肺结核、急性肺梗死及假性淋巴瘤鉴别。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检查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目前,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主要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1. DSA:DSA是最早使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也是目前最准确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它通过注射碘剂,使血管在X光下显影,然后通过电脑进行图像处理,去除骨骼和其他软组织的影像,只留下血管的影像。
DS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位置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价值。
但是,DSA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有一定的风险。
2. CTA: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脑部的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CT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CTA不能显示血流情况,对于一些需要观察血流动态的疾病,如动脉瘤破裂,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
3. MRA:MRA是一种无创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脑部的二维或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MR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MRA不需要注射碘剂或使用放射线,对患者的身体没有伤害。
但是,MRA的图像质量受到磁场强度和梯度场强度的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血管病变,可能无法提供清晰的影像。
DSA、CTA和MRA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心胸外科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和计算机体层扫描脑血管造影

心胸外科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和计算机体层扫描脑血管造影心胸外科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和计算机体层扫描脑血管造影(CTA)是目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
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和适用范围,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
MRA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使用高强度磁场和无辐射的无损扫描方式,可以对脑血管进行影像重建。
在进行MRA前,通常会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更容易被检测到。
MRA可以提供三维血管成像,能够观察到血管的完整结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
MRA的优点在于非侵入性、无辐射、无痛苦,对于儿童、孕妇以及对辐射敏感的人群来说,是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此外,MRA还可以评估血管的病理情况,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可以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然而,MRA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相比于CTA,MRA图像分辨率较低,可能无法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细节。
其次,造影剂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仍需要注意。
此外,MRA对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等辅助设备的敏感性较高,可能会产生异常信号干扰。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计算机体层扫描脑血管造影(CTA)。
CTA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对血管进行成像。
在进行CTA前,通常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更明显地显示出来。
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观察到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以及局部异常病变。
CTA的优点在于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细节。
此外,CTA对于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等病变的检测效果较好。
CTA还可以评估脑卒中的病因,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CTA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CTA需要使用X射线,对于辐射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会存在风险。
其次,CTA的造影剂会经过肾脏排泄,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潜在有一定的风险。
此外,有关CTA的成像结果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对于不熟悉CTA的医生来说,可能会存在诊断偏差的可能。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在脑血管检查项目中,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都属于重要的检查手段,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两者的呈现效果越来越接近,但实际上它们还是有区别的,那么CT脑血管成像和脑血管造影的区别是什么、该如何进行选择呢?1有无创伤差异对于CT脑血管成像与脑血管造影来说,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检查时患者是否有创伤,前者属于无创检查,而后者则是有创检查。
脑血管造影需要在介入手术室内完成,它是通过导管把造影剂注入到人体的血管内,让脑血管显影;接着再使用DSA快速相片和摄片把脑血管的形态清晰地显现出来,让医生更好地诊断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脑血管造影属于脑血管诊疗方面比较先进的方法,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但脑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其检查过程就相当于给患者做了一场手术,患者需要住院才能检查。
另外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中,有的患者担心会有不良反应,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脑血管造影只使用少量且浓度比较低的造影剂,此外在检查中还进行基他方式的介入治疗,患者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CT脑血管成像检查其实相当于增强检查,患者只需要在CT室中来进行,医生快速地在患者周围静脉中注入造影剂,然后通过快速CT扫描、重建,从而得到血管的图像。
它主要适用于人体大血管,属于无创检查,患者不需要住院,但这种检查方式会有伪造影出现的可能,比如当患者血管发生扭曲时,那么就有可能被误判为血管瘤,进而影响到医生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2清晰方面差异在清晰度方面,CT脑血管成像与造影也存在着差异,脑血管造影相对更加清晰。
脑血管造影可以展示患者血管的形态,特别是对血管闭塞、狭窄、出血、痉挛、畸形等进行比较真实的显示,在检查中脑血管造影还能依照血管所处位置的形态,确定患者血管内是否有占位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在图像显示清晰度及诊断疾病的准确性方面,脑血管造影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随着CT技术和核磁共振的发展,多排CT脑血管成像在检查效果方面和脑血管造影已经非常接近,比如在周围血管病变或者颅内占位病变等方面的检查,应用CT脑血管成像技术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CT脑血管成像可以取代脑血管造影,特别是在细微处成像方面,脑血管造影的优势仍然不可代替,如有的患者属于蛛网膜下出血,原因大都是因为血管畸形或者颅内动脉瘤等因素造成的,而颅内动脉瘤非常细小,如果使用CT脑血管成像技术来检查可能无法清晰地显示出来,如果漏诊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评价探究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方法:从我院中抽选66例来我院接受诊断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中心,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
结果:经手术治疗检查后确证66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共检查出74个病灶,经过3D-CTA诊断后66例患者中共发现颅内动脉瘤体数为66个,而3D-DSA检查后共发现68个病灶处,其漏诊率分别是10.81%、8.11%,两组差异无明显区别,研究无统计学价值(P<0.05)。
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检查,选用3D-DSA的检出率略高于3D-CTA,但两种检查方式均可以作为该病的诊断筛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参考数据。
【关键词】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各种原因所致动脉瘤发生损毁,进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头痛、呕吐以及视力下降等。
诱发此病产生的病因与先天遗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因素先关,其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需及早诊断、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效果[1]。
针对此病临床所采取的诊断方式有CT血管造影、3D-CTA、3D-DSA等,不同的检查方式产生的检查结果不同,本文将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行3D-CTA与3D-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自的检查效果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阶段为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研究调查主体,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3D-CTA和3D-DSA进行诊断检查,接收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3~72岁,平均(49.22±3.84)岁,Hunt-Hess分级,I级17例,II级22例,III级12例,IV级10例,V级5例。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血管畸形表现为血管走行异常 ,呈团块状或蚯蚓状。
脑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时,血管壁可 出现钙化斑块,管壁僵硬 ,失去弹性。
烟雾病
烟雾病时,造影可见脑底 动脉环狭窄或闭塞,同时 可见异常血管网形成。
颅内肿瘤
部分颅内肿瘤可压迫脑血 管,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肿瘤本身在造影中也可 显影。
脑静脉系统
脑静脉系统在造影中通常不显影 ,仅在特殊情况下,如静脉窦血 栓形成时可见显影。
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
血管狭窄或闭塞
脑血管病变时,造影可见血管 管径变窄或完全闭塞,血流受
阻。
血管扩张
部分脑血管病变可引起血管扩 张,表现为血管粗细不均,走 行迂曲。
动脉瘤
动脉瘤表现为血管局部膨大, 呈囊状或梭形扩张。
03
04
缺血性病变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 缺血,如脑梗死。
出血性病变
由于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 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畸形
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如脑 血管畸形和烟雾病。
动脉瘤
由于血管壁薄弱导致血管扩张 ,如颅内动脉瘤。
02
脑血管造影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总结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通过数字化处理,减少影像背景噪音,突出血管影 像的技术。
VS
详细描述
CT血管造影技术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 获取一定厚度的组织数据,经过计算机后 处理重建出血管影像。该技术能够获取高 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同时还能显示血管与 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适用于脑部血管病 变的诊断和手术前评估。
03
脑血管影像表现
正常脑血管影像表现
脑动脉系统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造影显示脑 动脉系统呈对称、规则的分布, 管径粗细均匀,走行自然。
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对比

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对比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影像学检查中,造影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影像清晰度和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造影剂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风险,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轻微的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等,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心衰、休克甚至死亡。
不同类型的造影剂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造影剂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肾功能等因素。
本文旨在比较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探讨造影剂的选择、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的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造影剂的特点和不良反应,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平衡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性。
1.2 目的引言本文还将讨论影像学检查中造影剂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患者情况和检查需要选择合适的造影剂,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我们将展望未来,希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技术的进步,能够开发出更安全和有效的造影剂,为影像学检查提供更好的支持。
2. 正文2.1 造影剂及其分类造影剂是一种在影像学检查中使用的药物,能够增强器官或组织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病变部位。
根据其成分和作用机制,造影剂可以分为分为正电荷的阳性造影剂和负电荷的阴性造影剂两类。
阳性造影剂主要包括碘、锗、铁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吸收X射线,使器官或组织在影像上呈现明显的高密度影像。
而阴性造影剂则是一些密度较低的物质,能够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显现出一些特殊结构或腔隙,如气体、水或碳。
不同类型的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此外,造影剂还可以根据其渗透性和排泄路径进行分类,如静脉造影剂、膀胱造影剂和消化道造影剂等。
静脉造影剂主要用于血管造影和脏器成像,通过静脉注射进入循环系统;膀胱造影剂主要用于泌尿系统成像,经尿道或膀胱直接注入;消化道造影剂主要用于胃肠道成像,通过口服或灌肠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常用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简介
1、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与CT及常规放射学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MRI成像固有的是生理对比剂。
流体在MRI影像上的表现取决于其组织的特征,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方向、流动方式及所使用的序列参数。
常用的MRA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TOF)法和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PC)法。
三维TOF法主要优点是信号丢失少,空间分辨率高,采集时间短暂,它善于查出有信号丢失的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二维TOF法可用于大容积的筛选成像,检查非复杂性漫流血管;三维PC法可用于分析可疑病变的细节,检查流量与方向;二维PC法可用于显示需极短时间成像的病变,如单视角观察心动周期。
2、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图像重组技术,可立体地显示血管造影。
主要用于:头颈血管、肾动脉、肺动脉、肢体血管等。
对中小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均可显示。
CTA所得信息丰富,无需插管,无创伤,只需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检查;因此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检查方法。
CTA 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可获得血管与邻近组织的同时立体显影。
仿真血管内镜可以清楚显示血管腔,可用于主动脉夹层和肾动脉狭窄等。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得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根据将对比剂注入动脉或者静脉而分成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
由于IADSA 血管成像比较清楚,对比剂用量较少,是目前主要选用的办法。
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
对心内解剖结果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
对冠状动脉也是最好的显示方法。
显示颈段和颅内动脉清楚,常用于颈段动脉狭窄或者闭塞、颅内动脉瘤、动脉闭塞和血管发育异常,以及颅内肿瘤供血动脉的观察等。
对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及肢体大血管的检查,DSA同样也有效果。
三种血管检查方式的优缺点
一、MRA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如下:
1)、无X线电离辐射,对人体安全无创。
2)、具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检出率较高,性价比较好。
3)、可进行功能化成像和生化代谢分析。
4)、MRA对脑实质的血管畸形(如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显示良好,检出率较高。
2、局限性如下:
1)、禁忌症:患者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如钢板、钢钉等),心脏起搏器、早起妊娠、有闭恐惧症患者。
需要带监护设备的危重病人不能进行检查。
2)、检查设备价格昂贵,检查费用偏高。
(检查价格:头颅MRI平扫=约750元/次,头颅MRA=约1500元/次)
3)、MRA检查时间偏长,大约20-30分钟不等,如果患者不配合时,检查效果差。
4)、对钙化灶的敏感度远远不如CT,难以对病理性钙化为特征的病变作出诊断。
5)、对质子密度低的结构(如肺部、骨皮质等)显示不佳。
6)、MRA图像容易产生不同类型的伪影,例如各种图像处理伪影、运动性伪影、外磁场不均性伪影、磁化率伪影、梯度相关伪影何流动相关伪影,这些伪影目前暂不能完全消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效果。
7)、MRA所用的对比剂虽然很少引起副反应,但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可以发生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8)、MRA容易血管搏动的影响,对颈部血管的显示较差。
二、CTA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如下:
1)、检查时间比MRA短,与DSA相比CTA属于无创性检查。
2)、可以较好地显示颅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指导诊疗方案的选择。
3)、便于发现超早期血管病变(如早期血管硬化、血管毛糙等),对钙化病灶显示良好。
4)、可以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观察处于隐蔽部位的血管病变,且有利于筛查早期、
无临床症状的动脉瘤。
2、局限性如下:
1)、CTA使用X线,且辐射剂量显著高于传统X线检查,对于孕妇、幼儿慎用。
2)、检查价格相对较高。
(检查价格:约1400/每部位)
3)、CTA使用的对比剂,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骨髓瘤患者,有过敏史的患者慎用。
三、DSA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如下:
1)、对血管分辨率高,对比剂用量少,且属于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2)、具有实时成像和绘制血管路径图的能力。
3)、可以在诊断的同时,便于介入治疗操作。
2、局限性如下:
1)、DSA属于有创性检查,且检查价格比较高。
(检查价格:3000元/次)
2)、DSA使用X线,且辐射剂量显著高于传统X线检查,对于孕妇、幼儿慎用。
报告者:李清金
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