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四: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中国地理四: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亚热带 热 带
二 、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三条界线: a.800mm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界线 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 沿秦岭——淮河一线 b.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 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界线 c.200mm等降水量线: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界线
⑶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雨热同期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思考:
这样的气候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 影响?
同处于30°N附近的非洲和我国长江三 有利: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角洲地区自然景观却大不相同,为什么? 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 米等喜温作物 不利: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 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 涝现象严重,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 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2.干湿地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 喀拉山——冈底斯山
我国干湿地区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干 湿 状 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森林 东北三省东部和青 藏高原东南边缘. 年降水量﹥ 400㎜ 东北平原、华北平 森林 降水量﹥蒸发量 原、黄土高原南部 草原 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年降水量﹤ 400㎜ 内蒙古高原、黄土 草原 降水量﹤蒸发量 高原和青藏高原大 部分。 年降水量﹤ 200㎜ 新疆、内蒙古高原 多荒漠 降水量﹤蒸发量 西部和青藏高原西 北部。 年降水量﹥800㎜ 降水量﹥蒸发量
26°40′ 43°25′
9时12分 10时43分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1. 气候和气温分布气温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给定地点上的空气温度。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的气候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因素。

气候不仅受纬度、季节和地势等因素影响,还受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和气温分布是不均匀的。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冷是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受纬度影响,赤道地区气温较高,两极地区气温较低。

除了纬度,海洋和大气环流也对气温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温暖的洋流可以使某些地区的气温较高,而寒冷的洋流则使某些地区的气温较低。

2. 温度带温度带是指地球上划分气候类型和分布的一种方式。

根据平均温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的温度带。

2.1 寒带寒带位于两极附近,纬度较高的地区。

由于气温极低,经常有冰冻天气和大量的降雪。

植被稀疏,主要是苔藓、地衣和低矮的灌木。

动物数量较少,常见的动物有北极熊、企鹅和海豹等适应寒带环境的物种。

2.2 温带温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纬度适中的地区。

温带地区有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植被丰富,有森林、草原和农田等不同类型。

常见的动物有鹿、狐狸和野兔等。

2.3 热带热带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的地区。

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

热带地区植被繁茂,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等类型。

动物种类丰富,常见的有狮子、大象和猴子等。

3. 气温变化和人类活动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气候和气温产生了重要影响。

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规模森林砍伐等行为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气候变暖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温度带的分界线也受到影响,向两极方向移动。

寒带的范围缩小,而温带和热带的范围扩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积极采取行动。

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适应措施,以保护地球的气候系统。

4. 总结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是地球气候和气温分布的重要概念。

高中地理PPT课件中国气候

高中地理PPT课件中国气候

二、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1、四城市从南向北排列依次是 _____ 武汉 、_____ 广州 、_____ 北京 、 _______ 哈尔滨 。 2、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_________________ 4、5、6、7、8、9 月,武汉为 __________________ 3、4、5、 6、7、8 月,北京为______ 7、8 月。 7、8 月,哈尔滨为_____
湿润地区
新疆西北部有半干旱区分布原因 是: 受来自大西洋气流影响
黑龙江西北也有湿润区原因 是 : 纬度高,蒸发小
干湿地 区 湿润地 区 半湿润 地区 半干旱 地区
干湿状况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分布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地区东北三省东部 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植被
森林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年降水量>400mm 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 降水量>蒸发量 高原东南部 年降水量<400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降水量<蒸发量 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年降水量<200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 降水量<蒸发量 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作物熟制
东北和内蒙古大 部分、新疆北部
一年一熟,春小麦、 大豆、玉米、谷子、 高粱等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 荞麦,后冬小麦复种 玉米、谷子、甘薯
暖温 带
亚热 带 热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 地区和新疆南部
3200— 4500℃
4500— 7500℃ >7500℃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滇、粤、台的 南部和海南省
中国的气候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特征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影响因素:

气温及温度带

气温及温度带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图
七月平均气温图
0 360千米
49.6℃
℃ 32 28 24 16 8
夏季极端最高温: 49.6℃(吐鲁番)
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 2.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3.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4、 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
夏 季 南 北 普 遍 高 温
温度带
读一读:
生长期: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当日平 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 因此把≥10 ℃的持续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及农业生产实际,我国自 南向北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 和寒温带。(特殊地区:青藏高原区)
寒温带
一年一熟
气温(℃)
30
23℃
20
气温(℃) 30
28℃
20
10
10 13℃
0
0
-10
-20 -19℃ 1 47
10(月)
哈尔滨
-10
-20
1
4
7 10(月)
广州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9
10


一年一熟

暖温带

带 温
两年三熟

高原气候区
暖温带

秦岭—淮河线
一年两熟

亚热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 气候区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热带
一年三熟 热带
本课要点小结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 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我国的五大温度带
选择题
1.海南岛的作物可以达到( D )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板书]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洋流、山脉等因素进行分类划分。

普遍采用的分类是以地球赤道为基准,向南、向北各延伸23.5度,共分为5个气候带:•热带气候带:北纬23.5度到北纬热带蟹回归线,南纬23.5度到南纬热带蟹回归线。

•赤道气候带:北纬热带蟹回归线到北纬赤道线,南纬热带蟹回归线到南纬赤道线。

•温带气候带:北纬赤道线到北纬北极圈,南纬赤道线到南极圈。

•寒带气候带:北纬北极圈到北极,南极圈到南极。

•极地气候带:北极和南极两个极地区域。

每个气候带的气候特征逐渐由赤道向极地转变,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风速等多个方面。

其中,温度是刻画不同气候带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气温分布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各个地区的气温存在显著差异。

全球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地球公转、自转–地球公转时,冬至时太阳照射到南半球,夏至时太阳照射到北半球。

–地球自转会引起日出日落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同的地理位置之间差异显著。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海洋比陆地热惯性大,即海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多于陆地。

–气候带的起伏主要由陆地的分布状况,如大陆的面积、高度影响。

•热带、温带和寒带不同的气候特征–该不同气候带的位置不同,气候特征也不同,因此不同气候带的气温有很大的差异。

如在赤道地区气温高,而在南极地区气温极低。

推论气温分布与温度带的关系紧密,温度带的划分是根据气温的变化划分的。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气温的分布情况都不同。

以中国为例,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各地区气温有较大的差异。

江南地区气温平均偏高,受太平洋暖流等因素影响,年平均气温约在16℃以上。

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因海拔高度较高,年平均气温约在-5℃以下。

在海南岛地区,气温平均高,因位于热带气候带,年平均气温约在23℃以上。

此外,各个地区的气候及季节性气温变化都会对当地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各种影响。

高考地理笔记:中国气候

高考地理笔记:中国气候

地理笔记:中国的气候一、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划分 1.我国气温分布: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

原因:1.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远2.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冬季风南下 3.北方太阳高度低,南方太阳高度高;北方白昼时间短,南方白昼时间长 我国 1 月 0℃等温线的特点:东段大致与纬线平行(或大致呈东西走向),西段在青藏高原 东南边缘弯曲。

成因:东段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西段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地区 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的东部气温低。

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普遍高温。

除青藏高原外。

原因:(1)纬度位置: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2)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 (3)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时间长,光照时间短。

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 太阳辐射量。

答题模板: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低纬度地区气温大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①海拔高,气温低;②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气温高;③谷地 形状与风向一致,利于暖湿(干冷)气流长驱直入;(狭管效应)④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 低。

⑤下沉气流: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焚风效应)。

(3)海陆位置:沿海温差小,内陆温差大。

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白天: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1(6)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 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 2.我国温度带: ①温度带划分(生长期和积温):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导因素。

当日平均气温 稳定到 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 10℃以上的持续 日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 做积温。

②温度带划分依据——积温多少: 根据≥10℃积温的多少二、降水特征和干湿地的划分21.我国降水空间特征: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原因:我国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及温度带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及温度带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及温度带我国地域辽阔,纬度跨度广,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冬夏气温分布特征也有较大差异。

根据气候特点,我们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五个主要的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温带、暖温带、热带和亚热带。

寒温带位于我国的北方边境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这个地区的冬季非常寒冷,气温极低,常年冰雪覆盖,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

夏季虽然相对较短,但仍然是凉爽的,气温适宜。

温带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黄淮和长江流域地区。

这个地区的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我国冬夏季温差较大的地区之一。

冬季气温通常在0摄氏度左右,夏季气温则在30摄氏度左右,四季分明。

暖温带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包括江南、华南和福建地区。

这个地区的冬季较为温暖,气温很少降到冰点以下,夏季炎热潮湿,气温高达35摄氏度甚至更高。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这个地区最宜人的季节。

热带位于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温一年四季都很高,冬季也很温暖,气温很少低于10摄氏度。

夏季炎热潮湿,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是我国最炎热的地区之一。

亚热带位于我国的中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温较高,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四季分明。

冬季气温很少低于5摄氏度,夏季常常超过35摄氏度。

总的来说,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征是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同时,由于地形和气流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西北地区的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少,干燥寒冷;西南地区的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多,湿润炎热。

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及温度带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旅行、居住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提供参考。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做好防寒保暖或防暑降温的准备,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

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
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

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

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表一(冬季)
表二(夏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