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与建设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与建设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与建设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天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来处理废水的工程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雨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景观水体净化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讨论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一、人工湿地的原理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和根系吸收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借助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和消除废水中有害成分的目的。

其主要原理包括:吸附作用、根际区域降解和沉积作用。

1. 吸附作用:植物根系及其周围土壤可以吸附废水中一些有害成分,例如重金属离子等。

2. 根际区域降解:植物根部排出的氧气可以提供给周围土壤中的细菌进行呼吸代谢,从而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3. 沉积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水流速度较慢,能够使悬浮物质沉淀下来,从而减少废水中的浊度和悬浮物含量。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废水特性、系统规模、植物选择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废水特性:在设计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时,需要充分了解废水来源及其特性。

包括废水的污染物种类、浓度、pH值等。

有些废水可能含有高浓度或有毒有害的物质,需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预处理。

2. 系统规模:根据建筑施工项目对废水处理的需求,确定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规模。

通常来说,可以根据每日产生的排放量来估算所需人工湿地面积,然后结合具体场地条件进行调整。

3. 植物选择:在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以及能够耐受底泥富营养化和涝水的植物。

常见的选择包括芦苇、菖蒲等。

4. 水力条件:合理设计人工湿地系统的水力条件,包括进水方式、流速、停留时间等。

这些参数对于废水的处理效果至关重要。

5. 附属设施:除了湿地本身,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还需要考虑一些附属设施的设计,如进水管道、出水管道、排污系统等。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过程,涉及到前期准备、装配与组合、调试等环节。

人工湿地介绍与设计

人工湿地介绍与设计
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 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 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29
1.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 萎或常绿植物;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 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 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 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产生污水量
157 L/人/天
宽度 80 m
等价污染量
2930 人
深度 0.55m
水力停留时间
3.3天
建议各建一个100m x 40m的湿地系统
流入浓度估算 (mg/L)
COD BOD1 TSS FColi1 TN1
面积 倾斜度 NH4+ NO3-
0.8 ha < 0.005% Org N1
43
44
45
4.CW系统的填料及其构成
46
5、CW系统的植物
水上植物、水底植物、浮游植物、大型挺水植物(芦苇)
47
5、CW系统的植物
灯芯草 鸢尾 香蒲 黑三菱
48
单户家庭的湿地系统设计
设计流量
表面流湿地k-C*(模型)
0.785 m3/d
长度 7.5 m
产生污水量157 L/人来自天根系发达,茎叶茂密 抗病虫害能力强 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北美人工湿地常用的 植物有芦苇、香蒲、灯 心草、水葱、竹等
22
在湿地植物根系表面生长的生物膜
23
人工湿地工艺进水布置方式 人工湿地系统组合方式
2
进 水 布 置 及 组 合 方 式
24
技术要求
随着环境保护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湿地 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湿地作为"地球 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 处理功能。由于城市中天然湿地的逐渐 减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 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建造系统,用于提供水质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等功能。

本文将介绍一个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以满足特定的水质改善需求。

目标设计人工湿地的目标是改善特定水体的水质。

在设计之初,需明确主要目标,例如减少某些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或调节水体的酸碱度等。

选择合适的湿地形式根据目标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湿地形式。

常见的湿地形式包括自由水面流湿地(如人工湿地池)、浸没流湿地(如流淌湿地)、湿地滤池和人工湿地堆肥床等。

确定湿地尺寸和布局湿地的尺寸和布局对其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在确定湿地尺寸时,需考虑入水量、水质目标和水体中污染物的初始浓度。

一般来说,湿地越大,其处理能力越强。

确定湿地填料湿地填料是湿地系统的核心,可以提供粘土、沙子、砂石和植物等材料。

填料的选择应基于处理目标和水质特性。

例如,粘土和砂石填料可以吸附和吸附污染物,而植物可以吸收营养物质。

设计湿地流量湿地流量的设计应根据处理目标、水体流量和填料特性进行。

流量过大会影响湿地内的氧气供应,而流量过小则可能无法满足处理需求。

通过调整入水流量和出水流量,可以控制湿地内的水位和水流速度。

设计湿地植被湿地植被在水质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湿地植被,可以增强污染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

常见的湿地植被包括芦苇、蒲草和浮萍等。

确定湿地运维措施湿地的运维措施对其长期可持续运行至关重要。

包括定期清理填料、修剪植被、控制水位和监测水质等。

此外,还需密切关注湿地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操作策略。

结论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水质改善方法,本文提供了一个人工湿地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根据具体需求,可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水质改良效果。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人工湿地是一种以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人工方法构建的湿地系统,可以起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

为了确保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设计与建设人工湿地需要遵循一些规范。

1.湿地选址规范:选择适宜的湿地选址是人工湿地设计的基础。

应根据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流域水质、水文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具有一定面积和适宜水质的区域作为湿地选址。

2.湿地设计原则:人工湿地设计应遵循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的原则,确保湿地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设计中要考虑到湿地面积、湿地类型、流态模式、湿地植被选择等因素,以最佳方式实现湿地功能。

3.水量控制规范:人工湿地设计中要合理控制水量,以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需求。

设计中需要确定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和数量,并根据流量控制要求设置相应的阀门和流速调节设施。

4.湿地植被配置规范:湿地植被是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应合理选择植被类型和配置。

需要考虑植被的适应性、生长速度、抗污染能力等因素,保证湿地植被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5.湿地建设工艺规范:湿地建设工艺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包括土方工程、石方工程、土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防止因施工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6.湿地管理规范:人工湿地的管理是确保湿地正常运行和发挥功能的关键。

管理规范包括定期巡查、检测水质、排除病害、保护植被等。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湿地问题。

7.监测与评估规范:人工湿地的长期监测和评估是保证湿地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植被、动物等。

评估结果可用于调整湿地管理策略,优化湿地运行效果。

8.环境保护规范:人工湿地设计与建设应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将湿地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9.经费投入和使用规范: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管理和维护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环境来提供水的净化和修复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资源等多种功能。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人工湿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适宜的水体。

水体的选择应该根据地理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来进行。

例如,在城市的防洪防涝等问题下,可以选择附近不易流失的地段进行湿地的设立。

对于湿地的类型选择上,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湿地的功能分类。

如果需要净化水质,可以选择湿地的方式包括水稻田、连片湿地、河道等等。

其次,人工湿地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植被的种类和植物的布局。

植被是湿地的核心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因此,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要选择能够适应湿地湿润环境的植物种类以及植物的布局。

通常来说,湿地植物分为浅水带植物、湿地植物和湿润植物。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植物的选择。

第三,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要考虑湿地底质的构建。

湿地底质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根基,具有固定和吸附营养物质的作用。

如果底质不适宜,会对湿地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湿地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底质,例如砂质土壤或混合底质等。

最后,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还要考虑湿地的水体调节和疏浚工艺。

湿地需要保持一定的水位,以维持湿地的生态系统运行。

因此,在设计方案中要考虑湿地的排水和供水系统,以及疏浚工艺等。

在湿地水位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都会对湿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湿地的破坏。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需要考虑适宜的水体、植被种类和植物布局、底质构建以及水体调节和疏浚工艺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建立起一个高效强大的人工湿地,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目录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1)1.1.1.1治理目标 (1)1.1.1.2人工湿地工艺比选 (1)1.1.1.3人工湿地设计 (3)1.1.1.4植物选择 (4)1、配置原则 (4)2、配置分析 (4)3、配置选择 (5)4、种植要求 (5)1.1.1.5工程量统计表 (6)1.1.1.1治理目标本项目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漷县区域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深度净化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使出水达到地表口类标准,本次共建设人工湿地21 座。

选择投资省,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的湿地工艺。

通过工程的实施,改善工程区周边河道水环境质量,同时充分考虑该流域生态恢复及湿地景观效果,利用湿地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搭配,形成缤纷沼泽、芦苇溪岸、栈桥水畔等湿地小品景观。

1.1.1.2人工湿地工艺比选人工湿地类型按照水流方式不同分为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污水在湿地土壤表面漫流,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构造而成,同自然湿地净化原理最为接近,绝大部分污染物的去除是由长在植物地下茎、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

表面流湿地充氧效果好,投资少。

不足之处是这种湿地不能充分利用湿地床及丰富的植物根系,净化负荷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大。

潜流湿地:通过铺设炉渣、沸石、陶粒、砖块、碎石、细砂、土壤等填料层,使污水在湿地地表下渗流,充分利用湿地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各种作用处理污水,具有较高的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水在地表下流动,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水平潜流湿地示意图垂直潜流湿地示意图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工艺与组合对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如下表。

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2本项目湿地形式选择,主要从污染物去除效率,占地面积、建设投资、运行原理等多方面考虑,建议采用水平潜流湿地作为本方案的湿地建设工艺。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 CW)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模拟湿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过程,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等生物活动,处理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水体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和机械法,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效果好、工艺简单、经济性好、环保性强的优点,在城市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中有广泛应用。

1.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湿地类型包括自由水面流式湿地、水平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

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要考虑到处理水体的性质、水质目标和项目财力等因素。

2.设计适当的湿地尺寸:湿地面积和深度是湿地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

湿地面积要根据处理水体的流量和负荷来确定,一般采用最大日流量的1.2倍作为设计流量。

湿地深度一般为0.3-1.0米,需要根据不同湿地类型和处理水体的不同污染物浓度来确定。

3.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吸收、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同时为微生物提供生境。

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要考虑到其耐短暂淹没、耐盐碱和抗病虫害等特性,一般选择芦苇、蒲草和菖蒲等湿地植物。

4.设计适当的湿地流态:湿地流态是指水体在湿地中的流动方式,包括自由水面流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自由水面流动适用于水质较好的情况下,水平流动适用于水质中等的情况下,垂直流动适用于水质较差的情况下。

根据处理水体的水质要求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考虑,选择适当的湿地流态。

5.设计适当的湿地进水与出水方式:湿地的进水和出水方式对于处理效果和工艺运行都有很大影响。

进水方式可以选择表面进水或底部进水,根据处理水体的水质目标和湿地自洁能力来确定。

出水方式可以选择自由出水或收集出水,根据处理水体的营养盐排放标准和后续处理工艺考虑。

6.设计适当的湿地监测与维护:湿地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系统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湿地监测包括水质监测和植物监测,水质监测通过监测处理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指标来评估系统的处理效果;植物监测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转化能力来评估系统的生物群落健康状况。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一种将自然生态系统规模缩小并模拟自然湿地功能的人工建筑物。

它是水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设计一个高效的人工湿地系统,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湿地类型选择、湿地植被选择、水体进出口规划、水流控制、氧化还原条件等。

本文将列举一些设计方案的关键要点。

首先,在选择湿地类型时,可以考虑席位湿地、人工湿地或潜流湿地等。

席位湿地主要利用该区域原生植物根系的拦截作用来净化水体,适用于处理水质相对较好、流速相对较小的情况。

人工湿地则是使用人工构建的湿地来模拟自然湿地功能,一般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种类型。

自然湿地通过鼓励湿地植被的生长、运用湿地透水材料等方式,实现水体的净化。

人工湿地则是通过人为构建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被和湿地材料,实现水质的净化作用。

潜流湿地主要通过地下流动的水流来处理水体,适用于处理水体较为复杂、水体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

其次,在选择湿地植被时,应该优先选择适应水位波动、水质变化能力强的湿地植被。

例如,芦苇、香蒲等常见湿地植被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净化能力。

湿地植被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的污染物,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

同时,湿地植被的根系也能增加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促进污染物的降解。

此外,在设计水体的进出口规划时,需要合理规划水流的流动路径和进出口的设置。

通常,进水口应该设置在水体污染物较高的区域,出水口应该设置在水体污染物较低的区域。

通过合理规划水流路径,可以使水体在湿地系统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从而提高湿地系统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水流控制是人工湿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湿地系统中,水流速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湿地植被的生长和水质的净化效果。

合理控制水流速度,可以使湿地植被有足够的时间摄取水中的营养物质,并提高其吸附能力。

同时,水流速度的大小也影响着水体的悬浮物沉降速度,对于湿地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氧化还原条件也是人工湿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流式人工湿地设计计算书
设计规模300t/d ;水质类型,农村生活污水。

1、集水调节池基本参数
有效容积:V V =V VVV ×VVV =12.5×6=75m 3 式中:Q max —设计进水流量,m 3
HRT —水力停留时间,h
调节池高度取3m ,其中超高0.5m ,有效池深2.5m
有效面积:Ae =
VV
V V
=
752.5
=30m 2
式中:he —调节池有效高度
集水调节池主要作用是均匀水质,稳定水量,起到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

集水调节池设计规模为300m 3/d ,即12.5m 3/h ,水力停留时间HRT 按6小时计算,调节池有效容积为75m 3。

考虑现场实际情况, 调节池设计尺寸为:L ×B ×H=8×4×3m ; 实际有效容积L ×B ×H=8m ×4m ×2.5m=80m 3。

2、污水提升泵泵参数 流量:Q=10m 3/h ; 数量:3台,两用一备; 扬程:15m ; 功率:0.75KW ; 效率:40%。

3、人工湿地基本参数
人工湿地面积:A=V ×(V 0−V 1)×10−3
V VV

式中,
A---人工湿地面积,m 2;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 3/d ; C 0---人工湿地进水BOD 5浓度,mg/L ; C 1---人工湿地出水BOD 5浓度,mg/L ; q os ---表面有机负荷,kg/(m 2·d);
经计算,理论人工湿地面积A=300×(50−10)×10−3
100×10−4
=1200 m2。

本项目受场地限制,人工湿地面积为750 m2。

表面水力负荷V VV=V
V =300
750
=0.4m3/(m2·d)。

人工深度一般小于2m,本项目设计取值1.5m,其中基质层厚度1.2m,超高0.3m。

水力停留时间t=V×V
V =750×1.2×0.4
300
=1.2d。

式中:
t—水力停留时间,d;
V—空隙率,%;
V—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3;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水力坡度i=V
V
×100%,宜为0.5%-1%,本项目设计取值0.8%。

i—水力坡度,%;
△H—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长度的水位下降值,m;
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

4、平面设计
潜流湿地面积为750 m2,长宽比一般控制在1至3之间。

考虑湿地与周围景观相融合,将湿地分为三块,每一部分尺寸为L=25m,B=10m;
进出水系统的布置:
湿地床的进出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

进水管应比湿地床高出0.3m。

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出水区的末端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

穿孔管可设置于床面以下,长度宜略小于人工湿地宽度。

穿孔管相邻孔距一般按人工湿地宽度的10%计,不宜大于1m,孔径宜为2cm-3cm。

本项目设计穿孔管采用DN65PE管,长度8m,孔距60cm,孔径3cm。

填料的使用:
潜流人工湿地填料主要组成、厚度及粒径分布如下表,
表1 人工湿地填料分析表
进水区和出水区放置粒径为40-80mm的卵石和砾石,长度为1-1.5m,分布于整个湿地床宽。

防渗层:
防渗设施的作用是防止湿地系统因渗漏而污染地下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时,应在底部和侧面进行防渗处理。

当原有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0-8m/s时,应构建防渗层,一般采取下列措施:
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渗(刚性防渗):砖砌或毛石砌后底面和侧壁用防水水泥砂浆防渗处理,或采用混凝土底面和侧壁,按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要求进行建造。

塑料薄膜防渗:薄膜厚度宜0.5-1.0mm,两边衬垫土工布,以降低植物根系和紫外线对薄膜的影响。

宜优选PE膜,敷设要求应满足《聚乙烯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等专业规范要求。

为防止床体填料尖角对薄膜的损坏,施工时宜先在塑料薄膜上铺一层100mm厚的细砂。

黏土防渗:采用黏土防渗时,黏土厚度应不小于60cm,并进行分层压实。

亦可采取将黏土与膨润土相混合制成混合材料,敷设不小于60cm的防渗层,已改善原有土层的防渗能力。

对于渗透系数小于10-8m/s,具有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或致密岩层,可不采取其他防渗措施。

综上所述,刚性防水的整体性较好,但造价较高,如工程无特殊要求一般不采用。

黏土防渗施工较为方便,工艺相对刚性防渗及防渗膜防渗较为生态,施工技术要求不高,但适用范围有限。

塑料防渗膜防渗工艺造价较低,施工速度较快,适用范围很广,是较为理想的防渗措施。

5、植物配置
根据项目区的特点,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应选择耐污能力强、净化效果好、根系发达、
经济和观赏价值高的湿地植物,并需要较强的耐寒能力。

最常见的湿地植物有芦苇和香蒲,但这两种植物在景观上表现过于单一。

因此,对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配置上,遵从一下原则:
1)多年生植物,兼顾净化和美观效果;
2)尽可能选择土着或已驯化的植物;
3)具有观花、观叶效果的植物要求花期长;
4)尽量保持根系能够越冬生长。

表2 人工湿地种植种类与种植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