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才禅师 沈祖棻
语文-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小说阅读训练(三)学生版

目录01【2019·新课标Ⅰ卷】《理水(节选)》文/鲁迅02【辽宁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采薇(节选)》文/鲁迅03【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出关(节选)》文/鲁迅04【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髙三9月大联考】《怀石投江》文/曹尧德05【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训练】《公孙鞅》文/杨刚06【北京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苏轼向南》07【江西省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陈公弼与苏东坡》文/申平08【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12月】《辩才禅师》文/沈祖菜09【广州市2023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零模)12月】《听水》文/李拓之10【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质量监测】《飞翔的故事》文/李浩11【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文/冯至12【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驴叫》文/岑燮钧13【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砸缸的人》文/申平【江西省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公弼与苏东坡申平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
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
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苏贤良,你早!”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
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
沈祖棻简介_沈祖棻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沈祖棻沈祖棻姓名:沈祖棻笔名:绛燕、苏珂性别:女出生年月:1909年1月29日籍贯:苏州沈祖棻(1909-1977),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
1909年1月29日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
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1年沈祖棻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当时系中名师云集,学风蔚盛。
沈祖棻得益于家庭熏陶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的写作才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当时院长汪东对她的《浣溪沙》词微婉深刻地反映“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感到惊奇,给予她热情的勉励。
同时,沈祖棻也开始了她的新文学创作。
青春的梦想、细密的心理、纤柔的诗情,在她的各种文体形式的尝试中尽情地舒展着,散见于当时刊物的新诗、、小说、独幕剧等,初步显示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同时与中文系同学程千帆志同道合而相爱。
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历史小说,赢得当时评论界在广泛关注,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
毕业后,沈祖棻一面在各地任教,一面进行新诗和词的创作,动荡的时代,使她的诗词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
建国后,沈祖棻先后在江苏师院等校任教。
文革中,他们夫妇同遭迫害,“历尽新婚垂老别”,艰难坎坷,可见一斑。
然而,她仍用诗歌记录着生活和心灵的真实。
文革结束,她却于1977年6月27日遭遇车祸而不幸逝世。
尽管沈祖棻以春学术研究和词名闻于世,然而她早期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历史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视角回顾与反思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当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意义符号,带着历史所赋予的特殊标记走入历史小说,沈祖棻以深沉的理解和同情展开了对历史的想象,在对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态的探求中获得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生命体验,它读出的那些未曾写出的意义,成为人的现存处境的历史模式的最佳注解,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获得了对“现在”的观照。
2023届八省联考语文答案

2023届八省联考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
你知道当代有个李清照吗?

你知道当代有个李清照吗?当代李清照——沈祖棻丁启阵人皆有厚古薄今的价值观念,推崇千百年前的古人,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情,而给予当代人物以崇高的评价,除非是其生前友好、写追悼词,一般人、通常情况下都难以做到。
生活于南北宋之际的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6),她的知名度一点儿不亚于文学史上那些一流的男性文学家;而现代的一位女词人,她虽然在公众间的知名度远没有李清照那么高,但论才情学识、诗词造诣,跟李清照相比,可谓旗鼓相当。
她的名字叫沈祖棻。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别署紫曼,笔名绛燕,祖籍浙江海盐,出生于江苏苏州。
1934、1936年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和金陵大学国学特别研究班。
1942年以后,历任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教职,讲授诗词格律等课程。
1976年退休,次年在武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
李清照因为家庭环境,从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沈祖棻则接受过完整的现代文化教育,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教育;李清照跟她的丈夫赵明诚有过琴瑟和谐的生活,沈祖棻跟她的丈夫著名文学史家程千帆先生,更有过前后长达四十年的志同道合、互为知音、相濡以沫的婚姻;李清照曾经因战乱而遭受颠沛流离之苦楚,沈祖棻也饱受过长期政治运动造成的困厄。
可见,两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修养颇有相似相当之处。
在文学创作和学术趣味上,两人也颇为相似。
李清照以词名家,诗写得也很好,因为受丈夫赵明诚的影响,对金石学也颇有研究,此外,她兴趣所至,还曾研究博弈之学。
沈祖棻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文学家、学者,她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格律诗、新诗、散文、随笔,当然写得最好的还是词。
沈祖棻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词和词人的研究,其中宋词赏析文字,深入浅出,能道出词中真味,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
李清照现存的著作,除了五十余首词,十余首诗,还有文章《金石录后序》和三篇关于博弈的文章。
沈祖棻一生著作,行世的有《涉江诗词集》、《微波辞》、《唐人七绝诗笺释》、《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等。
「明暗线」沈祖棻《辩才禅师》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T8第一次联考)

(2023届T8第一次联考)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辩才禅师沈祖棻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
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
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
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
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
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
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
于是姓萧的客人说:“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人生只合住吴城

802012 7文 化Wenhua・文 苑文/ 沈慧瑛人生只合住吴城三月的珞珈山,春意正浓,春色撩人,姗姗来迟的梅花幽香浮动,如淑女般清雅从容。
梅花、樱花、桂花,是武大校园的三花,每到她们绽放的时节,总是游人如织。
此时吸引我们的自然不是梅花,更非樱花,而是曾在这里教书的江南才女沈祖棻。
征集这位苏州女儿的档案资料,是此番赴武汉的一个重要目的。
“沈斜阳”震惊词坛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毫无保留地提供了沈祖棻档案资料。
当我翻看她的各类履历表、“交代材料”、自传、政审结论等档案时,既为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而感慨,又为其特殊年代的自贬检讨而痛心。
苏州大石头巷是沈祖棻的故园,只是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沧桑,“明月梅花属别家”。
1909年1月29日,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字子,别号紫曼,祖父沈守谦擅长书法,与朱古微、吴昌硕等名士交往颇深,作为长孙女,祖父母将其视若珍宝,疼爱有加。
特别是母亲过世后,祖母更是百般怜惜,正如沈祖棻自传中所言祖母对她的人生、思想影响最大,使其养成了温婉端正的品性。
清末民初的苏州,私立、公立教育十分发达,大量教会学校进入,但家人没有送她进入新式学校,而是让她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
从此,她以诗书翰墨为友,练就了做诗填词的基本功,学会了苏州女孩必做的功课——刺绣,与时俱进地学习英文与算术。
1925年,因江浙军阀混战,全家暂时避居上海,沈祖棻才踏入新式学堂——上海坤范女子中学,不久又回苏,进入苏州女子职业学校读书。
私塾教育,固然为她积累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知识,但也带来令人尴尬的事情,当时读大学一般都在十八九岁的年纪,而她因私塾读书耽搁,进入南京中央大学时已是二十二岁的大姑娘了。
出于少女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她悄悄地将自己的年龄改小两岁,从此档案里记载的出生年月都是1911年2月。
1931年9月,在中央大学商学院读了一年的沈祖棻转向中文系,此时中大文学院聚集了黄侃、汪东、吴梅、汪辟疆、胡小石等一批名师,各有专精,学风蔚盛。
沈祖棻的轶事趣闻有哪些?生平事迹又是怎样的

沈祖棻的轶事趣闻有哪些?生平事迹又是怎样的本文导读:提到沈先生,知道她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正如朱光潜先生曾赞她“易安而后见斯人”。
而她跟李清照确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曾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都出生于诗书世家;都有着与丈夫有志趣相投、尽情酬唱的佳话;也都有非凡的诗词才华。
沈先生也被学者们推崇为上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吴宓曾盛赞:“棻品性纯淑端和,宓所见女士中第一”。
王国维先生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从烈火中获得新生的过程中,先生这位以才智气识证明自身价值的女子,却也在炼狱中历尽了苦难。
1932年,那时的先生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却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
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
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一篇《辩才禅师》已与老舍的名篇《月牙儿》《断魂枪》等同列,她可能便是那时“青年作家脱颖而出,生机勃勃的登上文坛”的一个。
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出当代大师之门,为世间才子之妇”,一时传为佳话。
新婚不到一月,日寇逼近,沈先生不得不与程千帆先生暂时分别,走上了逃难之路,从此这乱离播迁的生活,使她更与南渡逃亡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认同。
《涉江词》在鼙鼓声中揭开扉页,三稿历历记录了流离之苦、重逢之喜、重庆避难、雅安养疴、乐山山居、成都执教……无常的生命历程,其间无数的苦痛悲欢,先生用自己的词一点点的记下。
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
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先生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历经磨难: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
沈祖棻的诗歌10首

沈祖棻的诗歌10首沈祖棻(1909-1977),女,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
浙江海盐人。
教授,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
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
1909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家学优厚。
1931年入南京中央大学。
1977年6月,因车祸辞世。
主要代表作有《别》《赠孝感》《妥协》《早早诗》等,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沈祖棻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浣溪沙·梦外沈沈夜渐长词牌名:浣溪沙|朝代:近现代|作者:沈祖棻梦外沈沈夜渐长,飘灯庭院雨丝凉。
重帷自下郁金堂。
烛有愁心犹费泪,香如人意故回肠。
零星往事耐思量。
玲珑四犯·寄怀素秋用清真体词牌名:玲珑四犯|朝代:近现代|作者:沈祖棻照海惊烽,早处处空城,寒角吹遍。
转尽车尘,才得间关重见。
杯酒待换悲凉,可奈旧狂都减。
未凭高客意先倦,凄绝故园心眼。
夜窗秋雨灯重翦。
有离人、泪珠千点。
伤心更作天涯别,回首巴山远。
愁寄一叶怨题,写不尽、吟边万感。
剩断魂夜夜,分付与,寒潮管。
蝶恋花·碧树已调芳草歇词牌名:蝶恋花|朝代:近现代|作者:沈祖棻碧树已调芳草歇。
过了清秋,帘幕多风雪。
昨夜带罗犹未结,梦醒又是关山别。
记取团圞天上月。
常似连环,莫便翻成玦。
绣被馀香终不灭,相思留待归时说。
浣溪沙·折尽长亭柳万条词牌名:浣溪沙|朝代:近现代|作者:沈祖棻折尽长亭柳万条。
天捱吟鬓久飘飖。
秋魂一片倩谁招? 沽酒更无钗可拔,论文犹有烛能烧。
与君同度乍寒宵。
高阳台·访媚香楼遗址词牌名:高阳台|朝代:近现代|作者:沈祖棻古柳迷烟,荒苔掩石,徘徊重认红桥。
锦壁珠帘,空怜野草萧萧。
萤飞鬼唱黄昏後,想当时、灯人笙萧。
剩年年,细雨香泥,燕子寻巢。
青山几点胭脂血,做千秋凄怨,一曲娇娆。
家国飘零,泪痕都化寒潮。
美人纨扇归何处?任桃花、开遍江皋。
更伤心,朔雪胡尘,尚话前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才禅师沈祖棻
辩才禅师垂着眼睑,倚在窗棂沉思。
第二次从长安回来后,他感到体力已大不如前了。
我衰老了么?只是不想动。
一瞥眼,只见一只小小的蚁正奋力从他宽大的襟袍爬上窗棂,他便伸出手指轻轻地将它带到目的地。
没有半分迟疑,这只蚁又奋力从他身边爬到他的襟袍。
为什么这么忙碌啊,倒羡慕它。
禅师沉吟了:“动静岂无知,花月自有心”。
怀中的那本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被他久久按住,已染上他的体温:“秦王当了天子,还是那脾气,哎,我怎舍得把《兰亭序》给他呢?一个皇帝,拥有了李姓的天下,却陷入痴、嗔、怨三毒……劝他三次,他还是不悔悟……他以为他真快乐么?‘朕生平所望无未所得,唯《兰亭序》耳……’,哎,所求即得真就快乐么?……而我,快乐吗?枉作了这么些年禅师……”,他轻抚着真迹,“只有你,是我的生命所在了。
……翩若惊鸿,跤若游龙……你是世上的珍奇……放心吧!我谁也不会给……你是我的……”忽然之间,他又烦躁起来:“唔,我也不是陷入了魔障,枉作这么些年禅师……”他重复着情不自禁皱起眉头,挥挥手似想把这念头挥走,忽然之间他睁开双眼,不知何时已下起了滋滋细雨,探出的手被打湿。
“这天气说变就变,”他叹口气站起来,“人呢,有什么不同吗?”他正发怔的时候,院外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禅师起身照例将《兰亭序》藏到椽上,吩咐小童撑伞去开门,自己在书房内放好楼梯,整好佛珠,然后咿呀一声推门而出,穿过游廊时正见一个年轻人风也似地闯进门,一下子站立不稳,跌了一跤,腋下的长衫掉下来,包裹在长衫中的一卷卷书全散落在地上。
“呀!”看见年轻人没顾上从地爬起来就慌忙地去拾书,禅师忙急步上前欲扶他起来:“这位施主……”年轻人抬起脸,一霎时,禅师失音了,眼前的这副面孔竟如此熟悉,他的双眸清朗如春夜,有着看透一切的智慧,他的剑眉轻扬,隐隐一
股清贵之气。
“我们一定相识,一定,哪怕是在前世抑或一千年前。
”,禅师拼了很大劲才将这句话吞下肚去。
这时年轻人已将书包裹于长衫中,站起,浅浅一笑:“打扰了。
”他身材高大,一口南方口音。
禅师忙道“哪里哪里,敢问施主如此匆匆,去往何处呀?”“到何地去。
”年轻人抖抖发巾上的雨水。
“那,施主又来自哪里,敢问尊姓大名。
”年轻人凝神看了眼禅师:“我姓何,从何方来。
”禅师吟吟大笑:“那么就请何施主随我来陋斋一叙。
”
香茗的轻烟散开来,禅师惬意地看着何生不经意而优雅的品茗,濠濠水汽中他的脸有几分陶然,“好茶。
梅蕊上的雪水果然不同一般。
”禅师有点自得:“好久这斋里没有来往客人了,”顿了顿,“何施主府上哪里?”何生将书带解开,往身边一搁,敞开衣襟:“雪花是天庭的仙乐凝结而成,有的能落在禅师的梅蕊上,有的却只能被我踏在靴底。
”禅师有点惶恐自己的失言。
何生察觉到了,笑道:“人间的一切皆为虚幻,梅蕊和雪泥在佛眼中并没有不同呀。
”,禅师一怔,不禁与何生相对击掌大笑。
接下来的谈话投机而热烈,可惜雨刚过,青年人就要告辞,“是的,可这天还是青的……”,禅师装作不在意地偏头:“可能还会下雨……不过……”他悄悄地用襟袍掩住青年人搁在一旁围带上的系着的玉玦,然后起身送他出门,雨过的禅院的小径被清新的绿意浸染,他的足步响彻耳际。
夜里,禅师久久凝视着玉玦,“他会回来吗?我这算作贼吗?他会认为我是贪财吗?他会……”,白天的青年人似一把火点燃了他的思想,他曾以为已衰老的将随他人木的思想,他只会向《兰亭序》倾诉的思想。
小童将御赐海外进贡的龙
涎香在香炉中点燃,青烟缕缕回旋将禅师包围,他靠在沉香的几上,作了一个关于异邦的迷离的梦。
第二天,青年人果然来了,他根本没谈起玉玦事,只边品着小童奉上的香茗边欣赏着栏外的一座假山:“吁,好精巧啊。
”“是我亲自摆饰的,只不过……”,禅师帮他又续了一些水。
“添之则多,去之则少,可惜!”“有何可惜”。
他瞅着不解的禅师,水样的眼眸明亮起来:“风过石涧可发出八十一种声音,而世界没一种乐器可以奏出,那是因为天然,南越孔雀永无法展翅是因为尾羽太过修辞啊。
”“用心太过即为自扰……”青年人微笑了:“禅师为何把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中?”禅师低头良久,俄顷仰头道:“何施主,昨天我将你的玉玦留下来了。
”他鼻翼翕动,准备着何生的割席之举,“不管怎样,我何苦对他瞒什么。
”禅师紧张地看着他,“什么?”何生有点不解地偏头看禅师,明白后挥挥手:“禅师喜欢就留着吧,系我腰上本就不配。
”
禅师无法形容自己的欣喜,他甚至很少再去欣赏《兰亭序》。
一个鲜活的何等清朗的灵魂啊,而你只是永不懂快乐的冰凉的珍奇。
这是怎样的快乐,明亮而真诚的,笛与箫的和鸣,月光与流水的相溶,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样无需设防的天地自由飞翔,何等畅快无拘啊。
但他就再也没来了。
禅师疑惑了,他反复在月光的小径上踱步,回忆着相送时的一言一语,他似乎清晰地记着自己在月光下的笑容,因激动而现的红润固定在他的鼻尖,他将自己的诗稿送他,他却推却说不懂欣赏。
但他们来回地相送着,就在这条小径上,
两旁扶苏的花木,弥漫着合欢的香味,空气微湿而清爽,蝉声如泣,一切与今夜无异,为什么他不再来了?
“啊,你怎么来了!”这天夜里,青年人闯进他的书房时,他正临摹着王献之的《桃叶渡》。
“吁,人生聚散苦匆匆,忍见洛城之水各西东!”他醉了:“归燕宿雕梁,珠丝结缔窗,男儿本赵燕,富贵若等闲”,禅师忙给他醒酒,呈上了珍藏的玉脂杯:“为什么说你不懂诗,哎,和我还瞒什么。
”他嘻嘻笑着,不理会:“玉脂杯不能装茶的,要装女儿红。
玛瑙所盛女儿红,色沉得像敌人的血,不抚媚,太妖异。
玉脂杯盛女儿红像少女的脸颊,瑰姿艳仪,漾动流情呵,哈哈,人生得意须尽欢……”他纵情欢笑着,醉态可掬,禅师对他无可奈何,将他带到院外的山溪边,他纵身跳进清池,一边欢歌一边向禅师招手:“兰有芬兮桂有芳,佳人远兮各一方……”禅师看着他,忍不住启颜而笑,坐下来看着他,心中竟异样的轻松。
那夜,醒酒的茶换成了陈年的酒,禅师破例饮了几大杯,恍惚中他邀着何生来到书房,一人抚琴一人挥毫,连风都陪着他俩翩翩而舞。
醒来时,禅师发现何生正趴在他的墨宝上睡得正酣。
“昨夜,天啊,昨夜我怎样了,好像畅快地哭了,即使哭,也是愉悦的泪水啊。
他对我说为他书法开蒙的正是二王的后裔……”扶何生上僧床后,他反复看着何生的笔墨:“好书法!好书法!他说他一生唯以书法为嗜好,凭他的聪颖,果然,果然颇得二王的妙处。
”禅师沉思了,目光停在房椽上。
几天后,何生正坐在胡床上为瑟调弦,并未在意禅师推门进来。
“何生,我有东西给你看。
”何生抬起脸,不经意的眼神忽地热切起来,他的面色苍白,他
的指尖轻颤,他甚至屏住了呼吸。
禅师欣赏地看着他的每一分变化:“交给他没错呢,”“噌一一”在这寂然无声的一刻,何生手中的弦断了。
“对,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直在我手中,从今以后你就拿着吧。
”何生有点迟疑,有点木讷,忽然,急忙抬脸去看禅师的双眼,他的表情无助得像个孩子。
“只要你懂得兰亭,愿你能将他保存下去。
”何生莫名地脸色苍白:“不,不,我不要”,“拿着吧。
”他们又走到溪边,鸟鸣上下,涧青天明:“我身体越来越差,这真迹总要托给你,早晚的事。
”他不言不语。
“我知道你一定会视它如珍宝,不过别太过了,这本书在心中可重过一座山啊。
”禅师以竹为杖,笑容智慧深不可测。
第二天一早,御史传禅师人府,禅师坦然地整理行装,如果秦王再回向他“索要”,他就告诉他,他在这次权利与智慧的周旋中失败了,坦诚地恳求他远离欲望,以开普渡之门。
府内很静,御史在内室等他,他有点迟疑但终于推门了。
门内的人正面朝他静立着“啊!何生!”他顿时目眩,“不,我姓萧,梁元帝萧绎之曾孙……”,他脸色苍白,双眸失去光华:“圣人派我来取《兰亭序》。
”禅师痛苦地迸出泪来,双手握紧门框以站稳。
萧御史想来扶他。
禅师推开他拾起惊落在地上的绿竹杖,缓缓地开了口:“谢谢圣上给了更宝贵的东西……”,御史怔了怔,忽然抱住他放声大哭。
“请相信我不是情愿,我……”禅师含泪笑了:“我知道。
”
李世民不久后下令重修禅师的寺院,而禅师早系上草鞋作起了一位行脚僧,他在静夜的梦中常想起关于兰亭序的片断,精妙绝伦的,非人间的美。
一天,他走在春天的草原上,两个孩子相约踏青,天边的大雁飞过,童稚的争吵让禅师叹息了“大雁!看大雁!”“啊?哪里!哪里?”“可惜飞过了!”“明明在天上,哪里
飞走了!”他习惯性地按住胸口:“明明在这里,哪里取走了。
”伸出手去取,却是一块玉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