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医学讲义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部感染》课件

《口腔颌面部感染》课件

免疫力下降
免疫力下降或缺陷时,口腔颌 面部易发生感染。
创伤与手术
口腔颌面部创伤或手术操作不 当可导致感染。
其他因素
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等 慢性病也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年龄
季节性变化
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但青少年和老年人群较为常见。
某些季节可能更容易发生口腔颌面部 感染,可能与气候变化、室内外温湿 度差异等有关。
04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的习 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 和适当的运动,提高身体免疫 力。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牙周炎、口腔溃疡等 口腔疾病,控制糖尿病等全身 性疾病。
避免损伤
避免口腔颌面部损伤,如拔牙 、手术等,减少感染机会。
外观。
其他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如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疗法, 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
状。
支持治疗
如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心理治疗
对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 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以帮助患者 保持良好的心态。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早期诊断与治疗
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防止病情恶化。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口腔卫生维护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预防牙周病等感染源。
避免危险因素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避免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避免到卫生条件差的环境等。

口腔医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医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
不同程度張口受限 ➢ 相鄰第二磨牙遠中頸部可探及齲洞 ➢ 第一磨牙頰側瘺管、面頰瘺
治療要點--急性期
局部治療--沖洗齦袋,如有冠周膿腫形成則應切 開引流
藥物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對症處理,必要時 給予支持療法
物理療法:慢性期張口受限、腫脹
下頜智齒冠周炎 沖洗盲瓣
治療要點--慢性期
病灶牙拔除 齦瓣切除術--為正常萌出期智齒,有足
淺部膿腫--波動感 深部膿腫--壓痛點、凹陷性水腫
輔助診斷:穿刺、B超等
波動感檢查
治療
急性期 慢性期
全身---抗菌、支持、對症 局部---膿腫形成後切開排膿 病灶處理
膿腫切開引流指征
發病時間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經抗生 素治療後,全身症狀無明顯好轉者
局部腫脹、跳痛、壓痛明顯者 局部有壓痛點、波動感、凹陷性水腫、穿刺見膿液 腐敗壞死性感染,應早期廣泛切開引流 膿腫已破潰,但引流不暢者 兒童頜周蜂窩織炎(包括腐敗壞死性)早期切開引流
是指皮下、筋膜及肌肉間的結締組織、脂肪、血管等 的急性、彌漫性、化膿性炎症。
間隙--潛在性 感染可沿間隙擴散 位置不同,命名不同 繼發性感染
病因
最常見牙源性感染。 其次腺源性感染。 繼發於創傷、面部癤癕、口腔潰瘍和血源性感染
者少見。
臨床表現與診斷
急性與慢性 局部與全身
膿腫形成的診斷
口腔頜面部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感染:各種生物性因數在體內殖及侵襲, 導致機體產生以防禦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 局部組織反應的疾患。 各種因素——防禦為主的局部反應
感染(Infection) 因素 外源性----致病微生物 內源性----菌群失調

五官类医学课件:第5章 颌面部感染

五官类医学课件:第5章 颌面部感染
化脓性腮腺炎 颌下腺炎和涎石病
2020/性腮腺炎(acute pyogenic parotitis)
2020/9/7
5
概论
治疗
(一)局部治疗 (二) 手术治疗
• 局部清洁
• 减少局部活动度 • 避免不良刺激
• 脓肿切开排脓 • 清除病灶
2020/9/7
6
概论
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
• 炎性病灶已化脓并形成脓肿 • 脓肿已自溃而引流不畅 • 局部炎症明显,病情发展迅速
2020/9/7
7
概论
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的目的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 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
全身抵抗力的治疗为主。 • 慢性期尽早拔除阻生牙。
2020/9/7
26
概论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治疗
局部冲洗 • 常用生理盐水、 1%~3% 过氧化氢溶液 • 2% 碘甘油 • 每日1~3 次 • 温热水等含漱剂漱口
全身抗炎支持疗法
2020/9/7
概论
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部位
2020/9/7
11
概论
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的建立
• 一般口内用腆仿纱条或橡皮片引流 • 口外脓肿可用盐水纱条或橡皮片、乳胶管 • 每日更换敷料 1~2 次 • 腔大、范围广、脓液黏稠时,在更换敷料时应同
时选用l%~3%过氧化氢液、盐水或抗生素液冲洗
• 颌下三角区肿胀、压痛 • 区域性凹陷性水肿,可触及波
动感 • 穿刺抽出脓液
2020/9/7
49
概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下颌下间隙感染 (submandibular space)
治疗
口外切开引流,下颌骨下缘2cm。

医学口腔颌面部感染医学(0001)PPT培训课件

医学口腔颌面部感染医学(0001)PPT培训课件
切开引流。
脓肿切开引流的目的
1. 使脓液、感染坏死组织迅速排出,减少毒素吸收。 2.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张力,缓解对呼吸道和咽腔的压
1. 全身治疗:休息,进流食,勤漱口,抗生素 2. 局部治疗:冠周冲洗,切开引流
慢性期:去除病因为主,冠周龈瓣切除术或拔牙。
脓肿切开引流步骤及示意图 (1)切口 (2)切开第三磨牙远中龈片 (3)切来颊侧龈片 (4)填入碘仿纱条
智牙冠周炎的治疗
局部处理 1.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
水进行盲袋冲洗,再牙周局部 用抗生素,理疗镇痛药消炎和 改善张口作用; 2.感染形成脓肿者切开引流; 3.波及临间隙的行间隙切开引 流术。
3. 颌面部的潜在间隙。口腔颌面部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一些潜在间隙,相邻间隙 连接薄弱,抗感染力弱而就此途径迅速扩散和蔓延
4. 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颜面区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可通过内眦静脉和 翼静脉丛直接与颅内的海绵窦相同,这些静脉受挤压时会导致血液逆流。感染 也可以通过淋巴管扩散导致引流区域内淋巴结炎。
软、硬组织局部乃至全身的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
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1. 口腔、鼻腔及鼻旁窦长期与外界相通。这些部位常驻细 菌且环境利于细菌滋生繁殖。
2.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牙生长在颌骨内,牙源性感染可通过牙 根尖孔向颌骨及周围软组织蔓延。
2. 症状加重时、局部有自发性跳痛,放射到耳颞区,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全身不适。
3. 第三磨牙冠周牙龈红肿明显,触痛,龈瓣下可有脓液溢出,患侧颌下、颈 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
4.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 5. 有全身症状出现时,表现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口腔颌面部感染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感染ppt课件
• 深度:粘膜下或者皮下,血管钳扩大脓腔 • 长度:≤脓肿大小 • 冲洗:生理盐水,1%-3%过氧化氢,抗生素 • 引流条
33
34
清除病灶——易忽视
牙源性感染——去除病灶牙 颌骨骨髓炎——死骨及病灶清除
35
概 述---治 疗
➢治 疗
全身治疗
支持治疗:充分休息,对症、支持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特异性感染: 结核, 梅毒 ,
艾滋
12
微生物: 宿主:
细菌的毒力、种类、数量
机体的抵抗力、营养状态、年 龄
治疗 :
治疗措施是否得力、彻底,及 时
13
Virulence, quantity of microbes
Balance
Host defense system, treatment
strategy
1. 明确诊断,针对用药 (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 个体化 ( 生理、病理、免疫状态 ) 3. 避免滥用广谱、随意联合 4. 剂量适当 5. 严格联合用药 ( 避免二重感染 ) 6. 合理的预防用药 激素治疗:大剂量有效抗生素.短程适量
36
葡萄球菌---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氯林可霉素 链球菌-----磺胺,青霉素,红霉素 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红霉素 结核-------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真菌-------制霉菌素,酮康唑
❖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全身治疗:支持、抗菌药物。
消除病灶
❖冠周龈瓣切除术 ❖阻生牙拔除术
阻生牙冠周龈瓣切除术
54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讲课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讲课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肿胀、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与颌面部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颌骨骨髓炎、颌周蜂窝织炎等 并发症:感染扩散可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 染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不同类型间隙感染的特点与表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分类
间隙感染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 是由于口腔颌面 部组织间隙内感 染病原体引发的
炎症反应。
病因:口腔颌面 部间隙感染的常 见病原体包括需 氧菌、厌氧菌和 真菌等,其中需 氧菌和厌氧菌混 合感染是最常见
的病因。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 漱口
避免口腔黏膜受损,避免 过度刺激和创伤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防止 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
手术方法:根据感染的病因和部 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切 开引流、脓肿清创等
手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定期换 药、清洗伤口,同时给予抗感染 治疗,防止感染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或切除感染组织。
局部治疗:使用局部药物或敷料进行治疗,如口腔喷雾剂、口腔药膜等。 护理治疗:保持口腔卫生、饮食调理等护理措施对于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 感染也非常重要。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部感染知识内容细讲概论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危险三角2.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2)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4.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局部治疗: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全身治疗目的: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

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

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病因:盲袋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

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
(二)按照病原菌分类
1.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条件致病 菌)等。 2.特异性:结核杆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霉菌等。 3.混合性:多种致病菌、需氧菌+厌氧菌等。
三、导致感染的原因
(一)内因
患者的年龄、发生部位、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对致病微生物的耐受性等。
(三)腐败坏死性
1.局部广泛水肿、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红、热体征可不明显。 2.中毒症状:体温和白细胞有时较低,短期内出现全身衰竭、昏迷、中毒性休克。
三、临床表现
牙源性的表现较为剧烈,腺源性的相对较缓 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有时表现得非常严重 可以是单个间隙,也可以累及多个间隙
颞肌
咬肌

下颌骨
下颌舌骨肌
• 水平面观感染向前后、内外扩散途径
• 冠状面观感染向上下扩散途径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感染向颌周间隙扩散的途径
• 下颌第三磨牙慢性冠周炎 • (可见第三磨牙萌出不全、冠周 • 和咽侧软组织红肿、张口受限)
• 慢性冠周炎引起的皮瘘
பைடு நூலகம்
五、诊断
(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口腔检查和X线片等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二)应注意与第一磨牙的感染、磨牙后区的癌肿、扁桃体周围脓肿引起的疼痛和张口受限鉴别
切口设计切开咬合面龈瓣
切开颊侧龈瓣在颊侧放置引流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脓肿切开引流
切口切除后缝合 冠周龈瓣楔形切除术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的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弥散期称蜂窝织炎,化脓局限 时称脓肿。
(二)颌面部的潜在间隙
皮下组织、肌、唾液腺、颌骨之间充填有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血管、神经、淋巴管、唾液腺导 管走行其间,相邻的结构之间相互连通,生理上具有缓冲运动产生的张力的作用,当感染侵入这 些间隙时,疏松结缔组织液化、炎症产物充填时才显出间隙。
眼上下静脉 眶下静脉
面静脉
海绵窦 翼丛
• 面部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
(一)按照感染途径分类
1.局限性:冠周炎、疖、痈、毛囊炎、痤疮等。 2.局部扩散性:间隙感染(脓肿)、坏死性肌筋膜炎。 3.血循性:败血症、脓毒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 4.腺源性:淋巴结炎(婴幼儿多见)。 5.逆行性:化脓性腮腺炎、颌下腺炎。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一)口腔、鼻腔、鼻旁窦常驻有各种细菌 (二)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三)感染容易沿潜在的筋膜间隙扩散 (四)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 (五)经内眦静脉、翼静脉丛等颅内外交通 (六)颜面部皮脂腺、毛囊和汗腺丰富
内眦静脉 上唇静脉 下唇静脉
面静脉
• 面部的“危险三角区”
第二节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一)定义
一、基本概念
1.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2.常见于18 ~ 25岁的青年
(二)病因
1.人类进化,下颌体缩短,萌出空间不足 2.阻生或正在萌出的牙冠周围软组织盲袋,不易自洁,适宜致病菌生长繁殖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萌出压力、咬伤、抵抗力下降
(三)颌面部的间隙
咬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 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 舌下间隙、颏下间隙 颊间隙、眶下间隙 尖牙凹间隙、眶周间隙 颞间隙、颞下间隙
一、基本概念
(一)牙源性感染
二、病因
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
(二)腺源性感染
扁桃体炎、唾液腺炎、淋巴结炎扩散。
(三)血源性感染
六、治疗
(一)急性期
1.局部以消炎、镇痛、建立引流为主 (以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用钝头针依次冲洗盲袋,擦干,上10%碘合剂和冰硼散或冠周炎膜;有 冠周脓肿时应切开引流) 2.全身应注意休息、流食、勤漱口、抗生素
(二)慢性期
以去除病因为主,可视具体情况或消除盲袋、或拔除病灶牙(有经久不愈面颊瘘时可搔刮或切 除之)。
败血症。
(四)其他原因感染
创伤、疖痈、坏死性黏液腺周围炎。 病原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性细菌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为急性炎症过程
(二)化脓性
1.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蓄脓较浅时常可扪及波动感,脓肿深在时局部凹陷性水肿和压痛。 3.中毒症状: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纳差、全身不适。
(二)外因
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毒力、数量。
四、诊断
(四)物理检查
皮温、压痛、波动感。
(五)化验
血常规、分泌物涂片。
(六)特殊检查
超声波、影像学、穿刺、活检、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五、治疗
(一)全身支持疗法
营养、水电解质平衡、控制体温等。
(二)抗生素治疗
合理使用、足量有效。
(三)局部治疗
1.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充分引流。 2.脓肿未形成——理疗。 3.急性炎症控制后——清除感染灶,如病原牙、死骨、异物等。
• 牙冠周围的盲袋和感染的关系
(一)炎症早期
二、临床表现
磨牙后区不适,轻微疼痛,无全身症状
(二)炎症加重
1.自发性跳痛,可放散至耳颞区
2.波及咬肌时,出现不同程度张口受限
3.咀嚼、吞咽时疼痛加剧
4.口腔清洁差而有口臭
5.全身不适,发热、畏寒、头痛、纳差、便秘等
6.白细胞总数稍有升高
三、口腔检查
口腔颌面部 感染医学 (0002)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作者:张琪
单位:中国武警总医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重点难点
掌握 颌面部感染的特点,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 颌面部各个间隙感染的来源、表现和脓肿切开引流的位置
了解 各种颌骨骨髓炎的表现、诊断;颜面部疖痈的治疗原则
(一)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 (二)牙冠周围软组织红肿、糜烂、触痛 (三)在肿胀的龈瓣下可触及牙冠 (四)盲袋内常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形成冠周脓肿 (五)严重者可见舌腭弓和咽侧壁红肿 (六)患侧下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四、主要并发症
冠周炎骨膜旁脓肿颌周间隙感染、脓肿
向下颌支外后:咬肌间隙脓肿、边缘性(低毒性)骨髓炎 向下颌支内后: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扁桃体周围脓肿 向下颌体前下方: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迁延性脓肿、瘘 向下颌体内侧:下颌下间隙脓肿、口底蜂窝织炎 向前外方:颊部脓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