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器设计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凤纹的研究

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凤纹的研究

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凤纹的研究一、综述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其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装饰图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对凤纹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的研究,探讨其演变过程、象征意义以及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凤纹起源于远古时期,最早的凤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

随着历史的推移,凤纹逐渐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凤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优雅的美感。

在唐宋时期,凤纹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陶瓷装饰的主流图案之一。

元明清时期,凤纹继续发展壮大,与其他图案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陶瓷装饰风格。

凤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凤作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幸福的生活。

在古代人们常以凤为图腾,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安宁、家庭幸福。

其次凤作为皇室的象征,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在封建时代,凤被视为皇帝的专属图案,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凤还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高贵,因此在古代女性的服饰、饰品中也常常出现凤纹图案。

在现代陶瓷设计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装饰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设计师将传统凤纹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陶瓷作品。

同时凤凰图案也被运用到建筑、家居等领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一抹古典韵味。

凤纹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使其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其装饰技艺也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陶瓷装饰图案,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因此对凤纹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陶瓷的历史演变、审美观念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凤纹有助于揭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技艺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设计概论(原始社会陶器)

第三章设计概论(原始社会陶器)
艺术设计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之陶瓷
我国的陶器究竟始于何时?还难以定其上限时期,随着考古的不断发 掘,还会不断有新的认识。根据距今约8000年前在河南新乡裴李岗、河北武安 磁山遗 址中出土的陶器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的陶器可知, 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能利用可塑性粘土,将其加水调合,手捏成 坯体,干烧后再用火烧成陶器。至于是否用窑烧成,迄今无发掘资料实证,但 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瓦族保留的原始制陶方法启示,可能在 新石器时代 初期是采用柴草就地篝火烧陶,此种烧陶方法 现统称为“无窑烧陶”。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期间,始发现用泥土筑堆的简易穴式窑, 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与河南陕县庙底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
《花瓣型彩陶盆》—以点定位,大花瓣纹的组合利用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现藏北京故 宫博物院。泥质红陶,器表磨光。钵体盆 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 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 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 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 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装饰:旋涡纹、葫芦纹、锯齿纹 表现手法:多效法、双关法 风格:秀丽精巧 代表作:《彩陶菱形纹罐》—多效法的应用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 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 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 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 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 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 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 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中国古代日用陶瓷设计的“礼”与“理”

中国古代日用陶瓷设计的“礼”与“理”

中国古代日用陶瓷设计的“礼”与“理”【摘要】古代中国陶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体现了礼与理的设计理念,也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礼方面,陶瓷设计融入了宗教祭祀和宫廷礼仪的元素,展现出祥瑞吉祥的图案和象征意义。

在理方面,匠心和工艺的结合使得陶瓷制作精湛,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也得以体现。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陶瓷设计的“礼”与“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启发,将其运用到当代陶瓷产业中。

理解中国古代陶瓷设计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文化传承的珍视与探索。

【关键词】古代中国陶瓷、礼、理、宗教祭祀、宫廷礼仪、吉祥图案、象征意义、匠心、工艺、美学观念、审美标准、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结合、当代陶瓷产业、价值、意义。

1. 引言1.1 古代中国陶瓷的重要性古代中国陶瓷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

陶瓷制品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华夏文明的灿烂成就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古代中国陶瓷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文化内涵的深厚。

古代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

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到商周青铜文化时期的青釉陶器,再到汉唐时期的三彩、窑变等工艺,中国陶瓷工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术。

古代中国陶瓷制作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更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

古代中国陶瓷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器皿,还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宫廷礼仪、宴会娱乐等场合。

古代中国陶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实用功能,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代表着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对古代中国陶瓷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辉煌。

1.2 礼与理在古代陶瓷设计中的体现古代中国陶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实用功能上,更体现在其设计中蕴含的“礼”与“理”思想。

商朝的陶器制作古代陶瓷艺术与工艺

商朝的陶器制作古代陶瓷艺术与工艺

商朝的陶器制作古代陶瓷艺术与工艺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阶段。

在商朝期间,陶器制作达到了独特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古代陶瓷艺术与工艺。

一、商朝陶器的起源与发展商朝的陶器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但真正进入辉煌时期是在商朝早期。

商朝的陶器主要包括瓮、罐、壶、盘等各种形状。

这些陶器使用陶土为原料,通过手工制作和烧制而成。

二、商朝陶器的特点1. 细腻的质地:商朝的陶器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

这是由于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对温度和氧气的控制,以及艺人们的巧妙处理所致。

2. 简洁的造型:商朝的陶器造型相对简洁,注重几何形状和线条的表现。

这种简洁的造型体现了商朝人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技能的发展。

3. 独特的纹饰:商朝的陶器纹饰通常以刻划、雕刻的方式表现。

常见的纹饰有人物、动物、花纹等,寓意丰富。

这些纹饰的形式和图案反映了商朝的社会、宗教和文化特点。

三、商朝陶器的制作工艺商朝的陶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选材:选择合适的陶土作为原料,根据陶器的用途和特点进行筛选。

2. 制作:根据陶器的设计,通过手工技艺将陶土塑造成特定的形状和大小。

3. 干燥:待陶器塑造完成后,置于阴凉通风处进行自然干燥,以使陶器内部的水分蒸发。

4. 烧制:将干燥的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

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于陶器的质量至关重要。

5. 上釉:部分陶器在烧制后会进行上釉的处理,使其更加光滑和美观。

四、商朝陶器的意义与影响商朝的陶器制作技艺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代的陶瓷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还促进了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商朝的陶器制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陶器作为生产和居住的日常用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商朝的陶器制作是古代陶瓷艺术与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为后世的陶瓷艺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

•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 纹饰而著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比拟,其烧 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 史中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惟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 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轨制的完备 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
青铜器
•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 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 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 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 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 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 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 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 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 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 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 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人面鱼纹彩陶盘
• 这是半坡类型彩陶盆, 以简洁的点线面构成关 系,勾画出了完整的构 图形式。用斜线破面, 用直线进行分割,使得 画面疏密对比关系活现 于眼前。
• 庙底沟彩陶 •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 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 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 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 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陶器
•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 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 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中国古代日用陶瓷设计的“礼”与“理”

中国古代日用陶瓷设计的“礼”与“理”

中国古代日用陶瓷设计的“礼”与“理”“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统,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在陶瓷设计中,“礼”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

陶瓷器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贵重的礼物,常常作为宝贵的礼品赠送给贵族和高官。

陶瓷设计需要体现出高贵和尊贵的特质,以展示对接受者的尊重和敬重。

“礼”也体现在陶瓷器的功能方面。

在中国古代,陶瓷器被广泛用于宴会和仪式上。

宴会和仪式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陶瓷器的设计需要适应这些场合的需求。

在宴会中,陶瓷器的设计需要能够容纳各种食物和饮料,并具有便于使用和观赏的特点。

“礼”还体现在陶瓷器的装饰方面。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采用了各种技法,如刻花、彩绘、釉上彩等。

这些装饰不仅要美观,还要符合礼仪规范。

在中国古代,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在陶瓷器的装饰中常常使用红色来代表喜庆和吉祥。

除了“礼”,中国古代陶瓷设计还注重“理”。

理,意味着中国人对于和谐和宇宙法则的追求。

在陶瓷设计中,理体现在陶瓷器的形状、比例和结构上。

中国古代陶瓷器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简洁的美感。

中国古代的青瓷器,其形状大多为简单而平衡的圆柱体或碗状,没有过多的花纹和装饰,体现了对于简约和自然美的追求。

陶瓷器的比例和结构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宇宙法则,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

陶瓷设计中的“理”还表现在中国古代对于天人合一的理念的追求。

中国古代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陶瓷设计从材料的选择到工艺的运用都需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注重利用天然材料和绿色工艺,以尊重自然并实现与之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陶瓷设计注重“礼”与“理”。

礼体现在对接受者的尊重和敬重,以及适应礼仪需求的功能和装饰;而理体现在对和谐、宇宙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求。

通过“礼”与“理”的体现,中国古代陶瓷设计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和谐与和平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陶器设计

中国古代陶器设计

中国古代陶器设计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这之前,人类只能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并只改变外在形状。

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

这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陶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应根据不同用途对原料进行加工。

一般要选取细腻的黄土,淘去杂质,如需高温火烧,则要掺入沙子,以防燥裂。

制作陶器最早是用手捏制,对于较大的器物,则搓成泥条,再盘筑成器形,后来又逐渐发展成转轮成形。

在仰韶文化时期即有初级形式的陶轮出现,其结构简单,转动很慢,一般称为慢轮。

当时陶器的成形、修坯甚至某些纹饰的制作,就是借助于这种慢轮进行的。

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贮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新兴的容器,陶器这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新的功能要求。

但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来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特点。

早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显然是模仿其他材料做成的常见器物,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在装饰上也留有模仿的痕迹,如席纹、绳纹的广泛使用。

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

陶器表面加工有多种方法:压模,即用平滑的石头在陶坯上压模使之光滑;施加陶衣,进而加以彩绘;压印,用特制工具在陶坯上压出绳纹或条纹,既使陶壁坚实,也使压纹成为一种装饰,增加美观。

此外还有堆贴和刻划等多种加工方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水平,能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彩陶多用手工捏制,然后打磨绘色,再入窑烧制。

彩陶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反映了先民的艺术创造力。

在陕西半坡遗址中有各种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陶器,如水器、饮食器、储盛器及炊器等,这些器皿的造型已初步标准化,其中以卷唇圜底盆最为典型。

这种陶盆造型简洁优美,而又非常实用,与现代的盆器很相似。

卷唇的边缘既可增加强度,也方便了使用,隆起的圜底则使盆能在土坑中放置平稳。

中国古陶器形制

中国古陶器形制

中国古陶器的形制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瓮、甑、釜、鬲、鬶、鼎等。

以下是这些形制的部分特点:
1. 瓮:形体高大,深腹,腹以下渐收。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烧制,夏代至汉代较为流行。

2. 甑:形体似盆或罐,深腹,平底,底有许多小孔,作圆形、长方或不规则状。

用途像蒸锅。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及商周、战国遗址都有出土。

3. 鬶:新石器时代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

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鋬,三实足;中期器腹渐扁,直颈前移,鸟嘴形流口,三实足;晚期足部演变为袋足。

4. 鼎:常见的青铜器形制,在古代被用作煮食的器具。

此外,还有釜、鬲等不同形制的陶器。

这些陶器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于各种生活场景中,如炊煮、盛放、贮藏等。

它们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礼仪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古代设计
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设计
2.1 陶瓷发展简史
陶瓷的区别: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2.1 陶瓷发展简史
2.1.1 陶器的起源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九千年。

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内涂泥或用粘土手捏成器皿,然后放在露天火堆上烧制。

特点:类型简单,火候低,质量不高,颜色不纯。

新石器时代陶器外表颜色:彩陶、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等;
种类:后世的陶器和瓷器中的主要器形,在新石器时代大都能够找到其实物或类似样式的实物。

2.1.2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夏代: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作原料,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商代早期:制陶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灰陶和白陶的技术较夏代有明显提高。

商代中期:陶和瓷的分野已出现,烧制原始瓷器。

建筑陶器开始烧制。

西周:灰陶和白陶烧制向精细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始瓷器烧制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

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

西晋时器形较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

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

东晋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

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

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系的开关也更加复杂。

2.1.3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其他各地,使用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由于分割割据,陶器呈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秦汉时期,陶瓷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至汉初六七十年,陶器地方特色逐步衰弱,官府控制的制陶作坊,侧重于建筑用陶的烧造;
第二阶段,西汉武帝至汉末,陶器地方色彩明显减弱,统一性初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
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浙江地区出现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2.1.4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陶瓷史承前启后的时期。

瓷器继东汉烧造成功之后,南方青瓷广臻成熟,黑瓷也有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

与此同时,釉下彩出现。

隋唐时期:我国瓷器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南青北白”。

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出现那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新形式和新手法。

代表越窑(青瓷,浙江诸窑之冠胎骨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瓯窑、岳州窑、刑窑(白瓷,河北类银类雪,釉白而微闪淡黄或淡青)、定窑、巩县窑、长沙窑(又称铜官窑)等。

陶器方面,其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集中体现在唐三彩上。

五代时期:虽战乱不止,但瓷器的烧制较前代有显著进步。

2.1.5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制瓷技术无论质料、颜色,还是烧制和装饰工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瓷窑体系,官窑、定窑、哥窑、汝窑和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辽金:辽国的制瓷业烧制水平很高,由于技术受中原影响,所以其烧制工艺与中原北方各名窑大致相似。

金国陶瓷产品大多数属日用粗瓷,金代前期的瓷器釉色单调,造型朴拙,缺少装饰。

金国后期,陶瓷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金大定年间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名窑。

元:元代制瓷业的突出发展集中体现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

其中突出的是青花、釉里红的正式烧制成功,使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两宋
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制瓷技术极为精湛,有人将宋代称为“瓷的时代”。

宋代的瓷窑分布在全国各地,创造出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

期间釉色增多,除了传统的青瓷、白瓷和黑瓷,还创造了彩瓷、花釉瓷。

装饰方法也是丰富多彩,有刻花、印花、堆贴、绘花等。

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几乎代替了金属和漆器等制品。

通常人们把官窑:定、汝、官、哥、钧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这是不确切的。

宋窑中的官窑的确工艺精美,但民间的北方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和江西景德镇瓷窑等都有着很高的烧瓷技术,并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定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其瓷史可以上溯到晚唐,曾受邢窑的影响,入北宋而臻于极盛。

(二)汝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天河南省临汝、宝丰一带。

汝窑盛产青瓷,釉色十分匀净,并常有细小开片(瓷釉上的裂纹)。

汝窑的精品是入贡的器物。

(三)官窑
北宋的官窑窑址据记载是设在汴京(今开封),但具体窑址至今未发现。

官窑也以出产高质的青瓷而出名,但质色较深,极为润泽,质感如玉,釉面普遍带有疏密不一的开片。

(四)哥窑
哥窑在南方龙泉一带,与之并驾齐驱的还有附近的龙泉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也是釉面有开片。

哥窑的釉色有粉青和米色等。

(五)钧窑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

钧窑原属青瓷系统,它的釉色呈乳浊现象,有磷酸和还原铁结合的成分。

由于原料中的铜元素,经还原焰烧制而呈现出绿或紫红色斑(这一变化被称为“窑变”),打破了青釉的统一色调,形成妍丽的艺术风格。

(六)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是典型的民间窑场。

磁州窑产瓷以白瓷和黑瓷为主,也烧制三彩瓷器。

磁州窑瓷器的瓷面装饰丰富多彩,其中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所用图案往往是民间精彩的绘画资料。

二、辽夏金
(一)辽
辽地使用的陶瓷有两类,一类从北宋输入,另一类则是当地生产。

白釉的风靡是辽瓷的一大特点。

此外,便携器物的盛行以及用陶瓷模仿其它材质也是辽代陶瓷工艺的重要特点。

(二)西夏
西夏也拥有比较发达的陶瓷业。

从各地出土的西夏器来看,它们多粗朴豪放,白釉、黑釉是最常用釉色,刻花、剔花是主要的装饰手法。

同样,宜携带的器形也是西夏陶瓷的代表器形。

(三)金
金朝的陶瓷生产起先主要依靠辽地的民间旧窑,产品质量不高。

后金人海陵王定都燕京,利用北宋的北方诸窑为其生产瓷器,这使得金的陶瓷水平提升许多。

唐代的青花瓷器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在中国范围内,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为1970年代,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唐青花残器(片),解决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争论。

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2.1.6 明清时期
明代:制瓷业走出了元代的低谷。

陶器制作方面,逐渐出现新的风格,琉璃和珐花制品的日渐繁荣,成为中国古代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明代陶瓷生产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以吹釉代替蘸釉,以陶车旋坯代替竹刀旋坯。

陶瓷品种繁多,大如龙缸,薄如卵幕,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发展高潮。

清代的陶瓷产地虽然十分广泛,但和明代一样,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是瓷都景德镇,而景德镇由于在明末遭兵火被毁,其制瓷业的完全恢复晚至康熙时期。

清代瓷器的生产,除景德镇外,几乎遍及全围各地,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种:陕西青花、博山黑釉、广州广彩等。

清朝陶器的烧制,其生产状况和工艺水平主要集中反映在宜兴的紫砂器和广东的石湾窑所出产品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