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女娲造人》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女娲造人》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的课文,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神话色彩。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神话传说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女娲造人的故事并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结构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背景,体会课文中的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3.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生字词。
3.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女娲造人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吗?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感受女娲造人的神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对生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女娲造人的过程、人类的特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5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5篇《女娲造人》教案5-篇一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1、增强对“人”自身的思考与认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清晰地了解这个神话是如何展开想像的。
3、进一步把握神话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章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研讨的兴趣。
本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自读能力;二是联想与想像的能力;三是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开门见山导入师: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民间传说。
这些传说非常有趣。
请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出示课题《女娲造人》。
2、阅读译文,尝试想像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看看此题中两则短文的译文。
这两则译文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概括的语言尽可能简洁,在能够说清楚的前提下,字数尽可能少一些。
请把概括内容批注在书上。
生:(独立阅读,概括批注)。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段译文有哪些要点。
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1)天地无人;(2)女娲造人;(3)造更多的人;(4)婚姻育人。
师:这四点基本上能够概括这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语言也很简洁。
我们看原文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生动的情节,但有人将这则短文扩展成一个栩栩如生、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神话故事。
要扩写这必须展开想像,加入一些内容。
请同学们合上书,围绕刚才提炼出来的四个要点,快速展开想像,自编一个神话故事,并在草稿纸上记录自己的故事提纲。
生:(构思自己的神话故事)。
师:大家相互讲,讲了故事后,请推荐一位构思奇妙、讲述生动的同学上台,把自己的故事奉献给全班同学。
生:(一位同学上台讲述故事)。
师:(点评。
点评的标准是:(1)故事是否紧扣了四个要点?(2)想像是否奇妙,大胆?(3)叙述是否生动?)3、阅读课文,比较想像师:我们自己编述了故事,也听了同学讲的故事,四川新繁有一位名叫袁珂的作家,他根据这四点内容编写了一个名《女娲补天》的故事,作家和我们都是根据同一个材料编的故事,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他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
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2.朗读课文,品赏女娲形象。
3.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领悟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
传说,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后,女娲又做了一件千古传颂的好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二、初读,回顾学法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初读感受预设(1)女娲有超能力,神通广大,能用泥巴捏人,还能用藤条甩出人来,比我小时候捏泥巴有趣多了!(2)故事情节很有趣,天地间原先只有女娲一个人,后来女娲造出人后,都叫她“妈妈”,女娲有了心爱的孩子。
……2.回顾学法师:同学们,这篇神话故事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需要深入阅读才能发现。
我们运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所用到的学习方法,展开深入阅读活动。
回顾一下,《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生交流明确)课件出示:快速阅读,梳理情节。
美读“精要”,品赏形象。
合作探究,领悟主旨。
3.交代自学目标、自学方法师:这节课,我们这样自学《女娲造人》。
课件出示:①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梳理情节,复述故事;②用美读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的方法,品赏女娲形象;③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品悟课文丰富的想象,合作探究课文主旨。
【设计意图】课文本身很有趣,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体。
初读以还原学生自由阅读的状态,了解学生阅读的初始水平。
在此基础上,回顾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实践教读课得法,自读课用法,并以此指导学生自主深层阅读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
三、速读,复述故事1.生快速阅读2.生梳理出故事的情节预设课件出示:女娲造人的缘由——女娲造人的过程——女娲想出人类繁衍的方法3.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内容要点,准备绘声绘色复述故事4.师指名生复述故事【设计意图】这个教学板块旨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女娲造人》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用黄土捏造人类,赋予他们生命和智慧的过程。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神话色彩。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神话传说可能了解不多。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女娲造人的神话情节产生好奇心,同时对于文中的想象力和社会意义有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领悟文中的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神话故事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想象力和社会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和表现手法,领悟故事的社会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课堂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女娲造人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神话故事的意义和本文的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掺合()2.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⑴人的身体小,据说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
⑴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还没有终止。
⑴这世间,怎样说吧,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4.读课文回答:⑴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⑴女娲是怎样造人的?5.根据提供的语境,扩展语段。
要求:从颜色、香气、体态三个方面状写普通的花;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是一种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春天开花的日子,日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
花的颜色;花的香气;花的形状。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现在,许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弟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这个村今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谷子,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
c.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d.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黄帝的臣子里面,有个叫仓颉的人,长着四个眼睛,炯炯有神,闪闪发亮。
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喜欢察看天上的星象,考察乌龟背上的花纹,鸟雀羽毛的文采,以及山川起伏的曲折线条。
他往往一看就是老半天,而且还在手心里或者地上指指画画。
长大后,根据对大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仓颉悟出了怎样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脑子里各种想法的道理,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尝试,终于创造出了文字。
人类有了文字,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案范例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案范例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
本店铺整理了女娲造人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女娲造人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話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話故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話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話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时采用文图转化的方式,并在文图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独立思考并讨论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径,培养创新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与指导,激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神話知识导入1.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
(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2.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話。
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話呢?师:神話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你还知道哪些神話?(引出女娲造人)【设计意图】了解神話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話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話的兴趣。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欢迎参考阅读。
女娲造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
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1、正音正字2、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发挥想象力3、初步体味神话里面蕴藏的文化、精神气。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性、联系性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明确:除中国的女娲造人外,西方传说是上帝造了人:上帝先造了亚当,后来怕他一个人寂寞,便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他俩在伊甸园偷食了禁果后,便开始繁衍人类。
师:这就是神话,神话是我们人类的童年,在那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里,人类通过想象,来了解人类文化,来认识人类社会。
女娲又是通过怎样的想象来造人呢?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篇神话。
二、培养学生综合性、联系性提问题的能力。
1、小组内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合作提问题(发给学生问题单,小组充分讨论、合作完成:我们小组能解决的问题有,我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呈现各组都已经解决的问题2、实物投影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把相同的问题进行合并,合并成几个问题投影出示)3、全班充分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理性归纳学生提问题的角度。
过渡:(解决以后,归结提问角度以后。
)各小组能不能提一个更好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三、训练:从归纳出的几个问题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提问题,这个环节看时间取舍,没时间当作业。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的问题1、女娲为什么造人?浅层性提问2、女娲怎么造人?浅层性提问3、女娲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浅层性提问4、女娲是从哪里来的?阅读经验5、女娲是人是妖?阅读经验6、女娲的妈妈是谁?生活经验7、女娲造的人为什么这么有智慧?书本8、为什么造的是人?书本9、为什么是女娲造?书本10、女娲为什么叫女娲?书本(对书本背后的信息进行推测)11、为什么那些造的小生物一开口就叫妈妈而不是爸爸?生活经验12、女娲造人为什么这么快乐?书本13、为什么用黄泥造人?文章细节14、为什么给造的这些小生命取名叫人?文章细节15、女娲造的第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书本(对书本背后的信息进行推测)16、女娲造的人为什么也会死去?书本17、女娲造人和西方上帝造人有什么不一样?书本推测(对书本背后的信息进行推测)18、为什么这些小生命一落地就活了?书本19、为什么泥娃娃落地就会叫妈妈?生活经验20、为什么是女娲,而不是男娲?书本21、女娲的意愿是什么?书本师要追问:什么时候的意愿22、女娲为什么会持之以恒地造人?书本23、为什么女娲创造的泥人会有一种非凡的气概?书本24、为什么女娲造人后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书本25、女娲为什么要这样夜以继日地造人?书本26、女娲造人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书本27、女娲为什么要造,而不变?书本28、为什么女娲造的人一出生就能说话?书本等等附部分资料包:1、女娲的母亲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伏羲和女娲之母。
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有感而孕,生伏羲。
在中国陕西一个叫华胥的地方,古往今来,上百种中华典籍中均记载着一个叫华胥氏的氏族女首领及其儿女伏羲、女娲的故事。
2、神话特点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具有丰富的想象与神奇的幻想,但又紧密联系现实生产生活。
3、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正如潘世东先生指出的那样“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古代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各自流传下了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故事。
其中有很多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带有各自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4、普罗米修斯造人他“知道天神的种子隐藏在泥土中,所以他撮起一些泥土,用河水使它湿润,这样那样的捏塑着,使它成为神祗——世界之支配者的形象”。
但是这些“泥巴人”并没有存活多久。
随着人类的一步步堕落,愤怒的宙斯联合众神掀起滔天的洪水毁灭了人类。
只有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夫妇事先得到父亲的警告,乘早就准备好的小船幸免于难。
劫后余生的两人得到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帮助,向身后丢石头重新又创造出了人类。
5、炎黄子孙对黄色、对泥土的眷恋女娲“抟黄土做人”,中华民族的先民发祥于黄河流域,最早的活动范围也在今天的黄土高原一带。
母亲河里奔腾咆哮的血液和雄伟壮丽的大地颜色浑然一体,也是我们民族的肤色。
我们甚至自称为炎黄子孙,这固然是对黄帝的一种尊敬,但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们民族对黄色乃至对泥土的眷恋。
6、“娲”字的读音“娲”字读音模拟的是勺子在锅底摩擦刮过时发出的“嘎嘎”声。
娲读wā,嘎读gā,读音相近。
娲的本字应该是“呙”。
“呙”字为一种器物名称,这种器物经常被歪斜,被剐而发出“嘎嘎”声,并且与禾有关,是古代一种用来烧煮食物的“锅”。
生火做饭向来是女人的事情,古人记录到女娲氏时,在“呙”字上配上一个女字符号而造出“娲”字,其实正是家庭主妇的形象。
7、女娲的姓和名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
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8、“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
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9、女娲造人,其他神灵来帮忙《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认为,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
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
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
10、“天作之合”的传说亲兄妹不能成婚是人类这一高级动物的原始伦理道德,但不婚配何以生子?人种何以延续?灭种的威胁成为兄妹二人面对的严酷现实。
蒙昧时代的崇拜惟苍天大地至上。
二人商议决定,两人各在骊山高处的东顶、西顶两处同时点烟火,能在空中合为一股乃苍天同意亲兄妹婚配,否则不婚。
择日点火,朗朗天空,两缕青烟徐徐升起,冉冉飘渺,慢慢接近。
然而此时,骊山九道山梁微风四起,从九个方位吹向峰巅。
两股青烟驾长风旋转腾升,在高空合为一股直冲云霄,苍天在上作媒,同意兄妹婚配,今天我们仍称婚娶曰“天作之合”,溯源应该归宗于此。
11、“洞房”的传说拜完天地后,女娲、伏羲携手并肩面对苍茫大地,仰天长啸。
心情豁然开朗,久久困扰的疑惑被解开,积压心头的重负被释放,人类生殖繁衍的使命开创了新的起点。
夫妻二人如一对彩蝶,勇敢面对生存挑战。
大地百花齐放,长空微风习习。
终于展翅的彩蝶,比翼飞舞在无垠的绿色丛中,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双双回到栖身的山洞,共同生活在一起。
朝夕相处,恩爱与共,辛勤劳动抚养着儿女。
我们今天结婚最后的大礼呼曰“入洞房”,二人夫妻生活的空间在“洞房”里,应该来源于此。
洞房是家庭创始的开端,构成了社会最小的单元。
伏羲、女娲的夫妻洞就在半山坡上,一个洞房安置一对夫妇,一夫一妻,这一伦理习俗,至今仍是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原则。
12、《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13、各宗教、各民族造人传说中国:女娲造人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上帝先造亚当,后取亚当肋骨造女人,住在伊甸园里。
西藏:天女下凡与猴子交媾生人。
14、“土地神”人类源于土地,土地又滋养着人类,人类最终又归于土地。
过去人们把土地奉为神,“土地神”保佑农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千百年来人类对土地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在土地上耕作、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对土地极为尊崇。
15、“入土为安”的丧葬文化人的大限到了,免不了要把这取之自然的一点骨血,再还给大自然。
对炎黄子孙来说,“入土为安”这一古老习俗,仿佛是人生的最佳归宿,从来没有衰落过。
范成大有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16、甲骨文“人”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17“人”的初始字是“大”这是个象形字,有首,有四肢,有躯干,就像人平展双臂、岔开两腿站立的样子。
后来造“大”da字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字的字义很抽象,不好表达,必须有所比较才能显示字义,于是就把“大'ren假借(也是一种造字法)过来,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人为大,因而就把“大”由ren变成了da。
成了会意字。
18、西方上帝造人上帝先造了亚当,后来怕他一个人寂寞,便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
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创造者和造福者普罗米修斯就是一位男性,而他最先造出来的也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中国女娲造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人。
19、马克思说:“神话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折射出各个民族不同的童年,从而为我们探求不同民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依据。
”潘世东说:“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20、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21、《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内容改编而成,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讨论并归纳:课文增加了:A. 女娲造人的动机B.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C. 人造出来之后的欢欣喜悦的场面D.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E. 作者的评述22、女娲功德与精神:“女娲身世———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补天———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女娲造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女娲作笙簧———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
23、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说文》24、《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礼记•礼运》25、现代史学认为,原始社会曾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根据“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传说中的“三皇”时期大体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早期即母系氏族社会,而“五帝”时期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即父系氏族社会。
26、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赤帝(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北方黑帝颛顼高阳氏。
(与《吕氏春秋》合,但非采自其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