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语文《词四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 28页

合集下载

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6页)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6页)语文九年级下册

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


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遇 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京 口 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读诗
译诗
品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读诗
译诗
品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字音
挑 tiǎo 弦 xián
麾 huī 霹 pī
炙 zhì 雳 lì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朗读节奏
八百里分麾下炙 马作的卢飞快
五十弦翻塞外声 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壮阔的军营生活
用“形”突出军容浩壮,用“声”突出军乐雄壮, 以形声之壮表现军队士气之壮。
壮景
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具体描绘渲染 了军中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壮烈的战斗场面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词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实现了吗?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
壮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壮阔的军营生活 壮烈的战斗场面
壮景

抗金报国的 雄壮之志
壮志
壮情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最新版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9页)ppt精品课件

最新版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9页)ppt精品课件
情感上:《渔》中有思乡之情,《破》中有报国无门的 无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2 课《词 四首— —破阵 子·为 陈同甫 赋壮词 以寄之 》(29 页)ppt 精品课 件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2 课《词 四首— —破阵 子·为 陈同甫 赋壮词 以寄之 》(29 页)ppt 精品课 件
宋词的发展

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
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
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晚唐、五代,
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
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
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

响雷,震雷。这里喻 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了结,完成。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里指收复北方 失地的国家大事。
可惜。
译文: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 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 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2 课《词 四首— —破阵 子·为 陈同甫 赋壮词 以寄之 》(29 页)ppt 精品课 件
边塞诗的主题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2 课《词 四首— —破阵 子·为 陈同甫 赋壮词 以寄之 》(29 页)ppt 精品课 件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2 课《词 四首— —破阵 子·为 陈同甫 赋壮词 以寄之 》(29 页)ppt 精品课 件

12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共16张PPT).ppt

12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共16张PPT).ppt

八百里分麾下炙,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
五十弦翻塞外声。 壮的军乐鼓舞士气。战场上进行着秋季
沙场秋点兵。
大阅兵。
用典 、 对偶 、 视听 结合。 渲染了军中战前的生活气息。
原文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 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视听 结合、 比喻 、 夸张 。生动地描写 了惊险壮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 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作者虽闲居,但仍 留恋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驰骋疆场、杀敌 报国。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 失地的大业,博取生前的功勋
表达了作者要辅佐君王完成收复北方的大业、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 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 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 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汉都坚决主 张抗金,收复中原,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被罢官。他 们的友谊,是建立在抗金,反对投降基础上得战斗友谊。 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等待杀敌机会的到来。 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壮”字统领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 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 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 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 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 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八百里 五十弦 塞外声 的卢 天下事
字词疏通 牛,这里泛指酒食 本指瑟,泛指乐器 悲壮粗狂的军乐 刘备的快马,能一跃三丈 此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事
麾下 翻 点兵 霹雳 身后
部下 演奏 检阅军队 响雷、震雷 死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已寄之》课件(20张ppt)精选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已寄之》课件(20张ppt)精选课件
2.沙场秋点兵”的“秋”字有何表达效果?
“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氛围, 隐含了诗人企愿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 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本 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谴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的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 耳离弦。描写了想象中的激烈的战斗场面。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
学习 目标
了解作者及 时代背景
反复诵读, 达到背诵
体会本词的涵 义及写作手法
感悟诗人的 内心世界
学以致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
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
翻分
塞麾 外下
角联hu灯看ī 营剑
x名ían事 。 , 声 炙 。 ,
。,
。,

辛 弃
以 寄
疾之
破阵子
为/陈同甫/
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我阳踏请或或请云 阳 们光着别许许抬端 光 心,荆忘心脚头的
感谢收看! 中 才 棘 中 下 仰 阳 的会, 会会望光 每照穿 有有 一进过 彷刺 个 风 徨芒 地霜 方
•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 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每一 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 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 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志当存高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信心, 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也,而不可夺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天下 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故能成其私。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 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慈故能勇;俭故 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一个实现梦想的人,就是一个成功的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0张PPT
请品一品此词,寻找词中的“壮”。
理解词作
壮景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奏乐 啖肉 豪迈 热烈
《史记 》“五十弦瑟,声音悲切。”
沙场秋点兵
临敌出征 豪气满怀
雄壮
军营生活
分食酒食、翻奏军乐、检阅 军队,具体描绘了军中的战 斗生活气息,表现了官兵们 昂扬的壮志。
战斗场面
惊险壮烈的战斗场面,进一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 国的抗战英雄形象。
拓展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 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 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旆,兼引马军入场,尤为壮观。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 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 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力主抗金,与当政的 主和派政见不合,屡受打击,隐居上饶20年。曾 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壮志难酬,临终时还 大呼“杀贼!杀贼!”。抱恨而终。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 恨。
词作风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四首PPT精品课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四首PPT精品课件

体 知
派别
词的特点

内容:侧重儿女情长 婉 结构:缜密
约 语言:清新绮丽
派 风格:音韵谐婉,具有柔婉之美
代表人物
柳永、 李清照
豪 内容:多为军情国事
放 风格:气势恢宏,汪洋恣肆,崇尚直 苏轼、

率,境域宏大
辛弃疾
文言知识积累



麾( huī )下
·
炙( zhì ) ·
文言知识积累

今 异
可怜白产生( 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 ) ··

课文初读感知


朗读描写军旅生活、战斗场面的部分时,节奏要


明快,声音要嘹亮,气势要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最后一句应读
出悲愤、失落之感。
课文初读感知

次 上阕(①):描述军营生活,表达了词人期望再有机会参军


杀敌、建功立业的心情。
下阕(②):描写猛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军旅生活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2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基调,体会作者的情
感。
重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四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3 掌握典故表达的意思及在词中的作用。
重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4 了解词的特点及其韵律美,了解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
上的差异。
重点
品行素养
领会词中大方激昂的感情,激发爱国热情,培养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文全篇探究
[发散思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作者有意作“壮 词”,“壮”是这首词的风格,请体味作品是怎样体现“壮”的。

第12课《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3张ppt)

第12课《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3张ppt)

作者简介
辛弃疾一生经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23岁以前):年少有为,参加义军 ,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率万余人 归南宋。曾率领五十个骑兵,冲入金营,活捉了叛 贼张安国,后将他斩首,骁勇善战、有胆有识。 第二个时期:(24岁----42岁)南归以后的仕宦 生涯,虽屡遭排挤和打击,但痴心仍不改,始终致 力于国家的统一。 第三个时期(43岁---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 ,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
作,像……一样。
响雷,震雷。
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
了结,完成。
的国家大事。
可惜。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 同震雷一般使人心惊。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 的国家大事,取得生前的功勋和身后的美名。可惜梦醒后 才发现壮志未酬,而白发已生!
分析词作
7.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的卢”的典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 法 ) ,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 地 再现了紧张而 激烈的战斗场面,衬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表现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分析词作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著名 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谥“忠敏”。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 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 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 《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共30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共30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精读细研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 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 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精读细研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 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 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 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像,如。 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了结,完成。
博得。 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死后。
可惜。
译文: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跃驰骋,弓箭像惊雷一样震 耳离弦,令人胆战心惊。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 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我壮志未酬 ,却已经满头白发,空怀一腔报国热血却无人赏识啊!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 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精读细研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 “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 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精读细研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遣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 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 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 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 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 批评如 同灯光 ,指引 着作品 从暗处 走向前 台。近 些年的 诗歌批 评中, 不乏这 样的经 典或中 肯之作 。

2.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 势越来 越明显 ,不少 诗歌批 评为了 应酬需 要,违 心而作 ,学术 含量可 疑,甚 至堕落 为诗人 小圈子 里击鼓 传花的 游戏道 具。这 类批评 对诗歌 创作来 说类同 饮鸩止 渴,还 不如索 性没有 的好。
知晓词意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准
重 点
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
词 际也不忘抗敌。
语 释
八百里:本指牛;语出《世说新语》。这里熟
意 牛肉。。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
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关头,把一个以身许 国的志士从他的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的闲散境地; 一番凌云壮志无法施展,一腔报国热情付之东流,染白了双 鬓,蹉跎了岁月,理想在现实中幻灭。
文题解读
1.“破阵子”是词牌名 ,“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为题目 2.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 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二人因为共同的抗金理想而成为挚友, 这首词既是写给陈亮,也是以此词与 陈亮共勉。
这位英雄是谁?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 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目标导航
1.有感情地吟诵全词,能够读出词内在的底蕴; 2.在反复的吟咏之中体会“壮”词的内涵;赏读 词句,想象词中展现的画面,体悟词人的情感; 3.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之情。
含英咀华
5.“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 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 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 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 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 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 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 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 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课文诵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tiǎo
辛弃疾
zhì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huī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dílú
沙场秋点兵。
pī lì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liǎo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课文诵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含英咀华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几 句写了什么内容?
典故1
“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晋王恺有一 条良牛名“八百里驳”。一次王济与王恺比箭, 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 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 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含英咀华
典故2
“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史记.封禅 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 禁不住。这与悲凉苍茫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宋】辛弃疾
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给大家讲述一段英雄的故事。他22岁时, 曾组织一支义军部队抗金,后与耿京义军合并,并说 服耿京南下归宋,就在联系事宜时,军中出了一个秦 桧般的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营。此事被 他得知后怒不可遏,率五十旧部连夜直闯五万金兵大 营,活捉张安国,重新鼓舞了士气,就连当朝的皇帝 也不禁“三声叹息”。
板书设计
军旅生活
战斗场面
看宝剑 听号角 分麾下炙 听塞外声 沙场点兵 骑着快马 拉满雕弓 收复失地 赢得美名
抒发了词 人豪壮的 报国情以 及报国无 门、壮志 难酬的痛 苦和悲愤。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 28张
实战演练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 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 28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 28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 28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 28张
知人论世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 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21岁参加抗金义军,投 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 抗击敌人。
回归南宋后,他力主抗金,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 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 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 且两次被弹劾革职。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 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抱恨终身。
实战演练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 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破阵子》中描写军营火热生活的的词句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 28张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 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含英咀华
8、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 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 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 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 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 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 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 “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 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文题解读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 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 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 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 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 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 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 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 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 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文前《破阵子》。
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 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 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 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 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 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 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 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 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 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
含英咀华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 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 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这里有两个 “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 “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 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剑是 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 蕴含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李白说:“抽刀 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后醉里,满腹 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此句刻画 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含英咀华
辛弃疾是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也是老当益壮, 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你知道辛弃疾写这首 词的时候是几岁吗?——这首词是1205年,辛 弃疾66岁的时候写的,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是1188年49岁的时候写的。
含英咀华
7.“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 己经老了吗?
——第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 怜; ——第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 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第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 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 国的情景,可怜。
含英咀华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 诗中看到的场景。
典故3
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 的卢“一踊三丈”,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 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檀溪”。
含英咀华
——对仗。《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出现了 “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 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 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 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 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知晓词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 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 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