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合集下载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代成化青花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青花龙纹瓷器更是成为了明代瓷器中的一大特色。

明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纹饰,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

首先,成化青花龙纹瓷器的特征之一是其精美的龙纹图案。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因此成为了瓷器装饰中的常见图案。

而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中的龙纹图案则更加细腻、生动,龙身蜿蜒曲折,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龙纹图案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祥瑞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成化青花龙纹瓷器的特征之二是其独特的纹饰风格。

在青花龙纹瓷器上,除了龙纹图案外,常常还配以各种花卉、云纹、浪纹等装饰,这些纹饰与龙纹相得益彰,相互映衬,使整个瓷器更加美观、富有层次感。

同时,这些纹饰也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体现了成化时期瓷器装饰风格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明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以其精美的龙纹图案和独特的纹饰风格成为了明代瓷器中的一大特色。

这些瓷器不仅展现了当时
匠人们的高超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

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明代古代瓷器上行龙纹的形状

明代古代瓷器上行龙纹的形状

明代古代瓷器上行龙纹的形状
明代瓷器上的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明代龙纹的形状经历了一定的演变,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 头部:明代龙的头部通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着突出的额头和尖锐的耳朵。

龙眼炯炯有神,常常是半闭或微睁的状态,给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感觉。

2. 颈部:明代瓷器上的龙纹颈部相对较长,线条流畅,有时会呈现出波浪状的弯曲。

龙的颈部往往装饰有细腻的鬃毛或鳞片,增强了立体感和动态效果。

3. 身体:明代龙纹的身体修长有力,线条流畅,呈现出一种优雅而矫健的姿态。

龙鳞清晰可见,排列整齐,通常呈菱形或鱼鳞状。

龙的肢体强壮有力,爪子尖锐有力,表现出一种威猛之势。

4. 尾部:明代龙纹的尾部长而卷曲,有时会呈现出螺旋状或飘带状的形态。

尾端常常装饰有华丽的羽毛或火焰纹,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5. 附属物:明代瓷器上的龙纹常常伴有祥云、火焰、水波等附属物,这些元素与龙纹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总的来说,明代瓷器上的龙纹形态多样且富有变化,
既有威严庄重的一面,也有优雅灵动的一面。

这些龙纹不仅展示了明代瓷器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影响。

明清瓷器龙纹三爪四爪五爪之别

明清瓷器龙纹三爪四爪五爪之别

明清瓷器龙纹三爪四爪五爪之别明代龙纹: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罕见的纹饰,体形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颌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性,各时代,又好多再有些没有同;明末,龙画得更为冒昧,线条紊乱,颜色浅淡,填涂毛糙。

崇祯时的反面龙,形似老小,毫无生气与严肃,反照见明朝代的执政已此每况愈下,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细弱,龙首上颌唇高突起,下颔一般,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澜状飞起,身躯细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荡,形神凝重严肃。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摆列。

弘治龙纹:龙的两眼对视。

多为五爪。

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眉毛挺立,圆目并列对视刻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平庸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眉毛挺立,圆目并列对视刻板,肘毛短、细花尾。

车把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倒竖正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无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纹:龙多绘双翅,飘动盘旋改变,鬓发挺立,姿势凶悍。

其次要特性是龙的双目,相近偏口鱼的眼睛。

时绘龙纹凶悍,多鬓毛竖立特性。

本朝开端涌现反面龙。

反面龙,方头宽额,部分额上写王”字,壮貌没有足,凶悍缺少。

正面龙,上颌较下颚长,鼻作快意头形,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者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

螭虎龙,描写极端俭朴冒昧,状似蝎虎,有行走状,有团状。

反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万历龙纹:反面龙比宣统朝增加,头巨大,脸饱满,俗名“马头脸”。

鬃发无比密集,以头顶头版头条为界,向两侧纷披。

万历正面龙,车把扁长,似鲸鱼,嘴巴倒闭度很大,吐出飘带形长舌,部分下唇髯毛显现竹叶状摆列,部分系成蝴蝶状。

万历闭嘴龙的下颌多向前伸,将脸部接长,双目圆睁。

龙身的鳞多简化成锯条形,玄色,龙腹部为青花宽线条。

明代奉若神明火德,以是正在龙、狮及兽随身多带有火苗纹。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4陶瓷纹饰 动物纹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4陶瓷纹饰 动物纹

龙纹-唐宋之的前龙纹概述
动物题材的纹样虽然在瓷器纹饰中并不占最主要地位,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麟、 凤、龟、龙,这四者是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祥瑞之兽,谓之“四灵”。麟指麒麟,称 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其次,像鱼纹、鸟纹、马纹、 鹿纹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动物纹饰。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陶瓷的龙纹纹饰: 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是我国古代传 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据记载,龙是由蛇身、驼头、鹿角、鬼眼、 牛耳、鱼鳞、鹰爪、虎掌等组成的一个威猛矫健形象,具有升天 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的非凡本领。
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积都覆盖着水,生存在水中的鱼,种类之多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 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早在遥远的渔猎时代,我国古代先民就把鱼的形象刻画在陶器和玉器上; 进入青铜时代后,在精美神秘的青铜器上又浮现了鱼的身影;从秦汉至明清,鱼纹不仅几乎出 现在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上,而且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其吉祥内涵之丰富,在传统纹样中堪称 无与伦比。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
目 录
陶 瓷

纹 饰

赏章





陶 瓷

纹 饰

赏 析




陶 瓷

纹 饰

赏 析




陶 瓷

纹 饰

赏章




陶 瓷

纹 饰

的章



Hale Waihona Puke 史陶 瓷第
纹 饰

概 述

第十讲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主(下)

第十讲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主(下)

第十讲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主(下)作者:李卫东清代瓷器上的龙纹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又该从何处入手鉴定断代呢?这一讲我们就来讲一讲清代瓷器上龙纹的的特征。

清代龙文与明代龙文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明代龙纹的龙嘴上颚长下颚短,清代龙纹上颚短下颚长。

爪子明代是呈轮状圆形,清代是拇指和食指是呈一字型。

明清龙纹对比(一)明清龙纹对比(二)清早期五彩龙凤小盘顺治龙纹第一个变化就是上颚短下颚长。

这样更符合我们现在认识的龙纹。

顺治龙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云龙三现。

即不是将整个龙画出来,它是画一个头,画一段身子,再画一段尾巴,就是说龙头、龙爪、龙身在云当中露出了三段,而云纹一小部分是画的云气,但民窑瓷器上面大部分像中国水墨画,云纹就是画的苔点,这种苔点跟龙的身体的苔点有明显的不同,它是靠点点点点出来的一种云气纹,有水墨画的效果,比较淡雅,然后突出了龙在云气当中那种矫健的身姿。

顺治的龙纹是非常凶猛的,它没有元代或者明代早期那么写实。

到了顺治龙肘是非常粗壮的,肘毛向胡须一样。

它的毛发没有一个规律,有时候它会往前仰,又时它会往后仰。

跟明代不同的地方是毛发更像我们的头发一样一丝一丝一丝的。

更具有现代人的审美观。

明早期的龙纹头发是一根一根的往前翘起来。

到了康熙,龙纹的气势就显露出来了。

第一是雄壮凶猛。

第二是像鬼头一样。

第三是龙身常常为扭曲的像一个拉的弓一样,张驰力度更强。

所以,到了康熙这个龙纹就完全不同了,而且从康熙开始龙纹就成了定式。

康熙龙纹的腹部象蟒蛇的腹部一样叫蛇腹,一条一条勾勒的非常清楚。

从这以后一直到宣统,这个蛇腹非常明显。

龙鳞采用勾描之法,非常有立体感,层层叠压,你可以看到龙鳞与龙鳞之间是一层一层叠压过去的。

第四点就是龙爪刚劲有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时代越早越写实越有力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细小的细节上。

还有就是从康熙开始,官窑的龙纹就以鬼头龙的画法定式一直传承到宣统。

鬼头龙越凶恶时代就越早,反之,就越晚。

凶恶主要体现在头部,如:清代康熙蓝底黄龙纹的头部,面部上面凹凸不平,增加了龙的凶恶感,这与明代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以青花瓷龙纹小知识为题,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瓷器的特点和相关知识。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青花瓷中的龙纹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纹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花瓷龙纹的一些小知识。

第一,青花瓷龙纹的起源。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龙纹常常出现在宫廷用品和贵族生活用品中。

而青花瓷龙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的瓷器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花瓷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而龙纹的应用则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尊贵和权威。

第二,青花瓷龙纹的特点。

青花瓷龙纹通常采用青花彩绘技法,即在白瓷胎上用蓝色矿物质彩料绘制图案,然后通过高温烧制而成。

这种绘画技法使得瓷器表面的蓝色图案鲜艳而富有层次感。

而龙纹的形态则多种多样,有的是单个龙形,有的是多条龙组成的图案。

龙纹的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第三,青花瓷龙纹的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尊贵的神兽,被视为吉祥和权威的象征。

青花瓷龙纹所蕴含的寓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龙纹寓意着龙腾虎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的龙纹寓意着风云际会,象征着人生的成功和辉煌。

因此,青花瓷龙纹常常被用来作为吉祥的礼品或装饰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第四,青花瓷龙纹的收藏价值。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备受珍视和收藏。

而青花瓷龙纹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更是备受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追捧。

青花瓷龙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保值和升值空间。

因此,现在市面上的青花瓷龙纹作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总结起来,青花瓷龙纹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经典纹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特点是采用青花彩绘技法,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青花瓷龙纹所蕴含的寓意丰富多样,常常被用来作为吉祥的礼品或装饰品。

同时,青花瓷龙纹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希望通过这些小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和欣赏青花瓷龙纹的魅力。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一、枢府瓷:1、“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

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为“二府”。

元代仍延用这个制度。

元代军事为重。

“枢府”的权位更高,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也就是元代的官窑器。

2、枢府瓷的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说,比青白瓷为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而近似鹅蛋色)。

典型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但在传世或出土的器物中,虽具备胎较厚而釉又失透,然而非卵白色而是青白色。

这类器物是青白釉过渡卵白釉的中间阶段。

(3)、枢府瓷器型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

最典型的枢府瓷以碗为小底足。

这类小足的足径,一般为碗口径的三分之一。

而到了明代,枢府瓷继续在烧,但底足变大,这一点尤为重要,鉴别的不要弄混。

(馆藏模印凤纹龙柄枢府釉壶)(4)、枢府器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5)、枢府瓷中的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钉突起。

(6)、枢府瓷图案纹饰主要为印花,图案纹饰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云雀、孔雀、牡丹等。

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印花图案浑圆而不太清晰。

(印花缠枝莲纹)(枢府龙纹砚洗)(枢府龙纹砚洗,盖上的龙纹十分精致)(7)、枢府瓷的铭文以“枢府”两字最为典型,一般都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两字分别在相对的位置。

除“枢府”字样外,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铭文。

(鱼藻纹盘局部,左上角“府”和右下角“枢”字很清晰)(枢府铭文鱼藻纹盘)二、元代青花瓷1、青花瓷的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盏托等。

其中以大件器为多。

最常见的有玉壶春瓶、梅瓶、大罐、盘、碗等。

玉壶春瓶梅瓶罐青花碗青花盘扁瓶蒜头瓶执壶高足碗2、青花瓷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从器底和断面可清楚地观察到胎质不如明、清瓷胎细腻洁白,略显粗松,并有细小气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除了缠枝花卉纹之外,「龙」也是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

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因此本文按照时代先后,说明青花龙纹的演变概况。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例如图一为元代的青花龙纹,此龙位于元代青花扁壶上,该器的壶身略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表面用云头纹区隔出二种纹饰题材,在云头纹内部绘满繁密的缠枝花卉纹,并有两只凤鸟穿梭其间;而在云头纹以外的器表上,则有两个龙纹以一升一降、左右并列的形态,戏耍于波涛之上。

我们从图中所撷取的局部特写里,看到元代龙纹以粗细并用的线条勾勒出张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长条状的毛发分散飘扬,以富有律动的线条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风格。

相同的龙纹也可见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虽然该器的壶口改用金质套管,肩上双系也已缺佚,但是壶身仍旧完好,表面除了有云头纹包围的缠枝花卉之外,正中处描绘一个龙纹,独自飞舞于波涛上方,龙纹的肢体灵活弯转,长须和毛发冉冉飘扬,从它的眼镜眼、鹰爪、吐舌、前额微凸、体施鳞片及分开飘带状的毛发来看,都是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例如图二为明代宣德朝所制作的青花葵口盘的局部特写,盘的内底以青料描绘一个昂首挺胸、跨步行走的游龙,身边缀以云朵,犹如在云中翻腾一般。

龙首部份维持眼镜龙的形式,然而嘴巴闭上,唇部向上翘起,额头较平,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身体表面以青料涂绘一片片的鳞片,五根脚爪分布均匀,好似风车一样,整体风格显得颇为稳重。

而这种眼镜眼、翘嘴唇、平额头、风车爪及成束往前飘的毛发,正是明代龙纹的最大特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即有不少以龙纹为饰的钵、碗、杯、盘等器物,都具有上述的特质。

不过,到了明代嘉靖时期以后,青花龙纹在绘画技法的改变下又有一些变化。

例如图三为明代万历朝青花盘的局部特写,图中所示的龙纹绘于圆盘的内底,龙首仍是斜角侧视像,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张开的五爪如同风车,造形与宣德时期近似。

但是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

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后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例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属于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

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征。

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

此处因为缺乏青花龙纹图片,所以暂时用图四所示的黄地绿彩龙纹来做说明。

此一龙纹绘于黄绿彩盘的内底处,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龙首作张口咆啸状,眼睛略为突出,额头向上隆起,下巴长如戽斗,头上的毛发蓬松散乱,身上的鳞片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五爪张开成「四加一」的形式,犹如鸡爪一般,四肢关节毛短少,成为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相同的龙纹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康熙朝青花海水云龙纹瓶与青花海水龙纹印盒上,其扭身腾跃、威猛有力的形象,呈现康熙龙纹特有的气势与精神。

到了乾隆时期,以正面像为首的龙纹开始兴起,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是由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亲自设计,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器物。

该器的瓶身呈六边形,由瓶口至圈足各有不同的纹饰,其中位于器身腹部的六个龙纹是全器的主纹,龙首由正前方取像,额头高高凸起,双眼圆睁,嘴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由双颊两侧及头顶处向上飞扬,正是乾隆朝龙纹的最大特色。

然而,到了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如图五所示的龙纹来做说明,此龙绘于光绪朝青花龙纹盖碗的内底,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

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