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惯性定律
怎样避免“温水煮青蛙”的命运-职场

你可以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
无论是销售沟通、还是设立目标、时间管理、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六项通用的心理定律1、坚信定律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常会出现。
3、情绪定律“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因此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4、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5、专精定律只有专精在一个领域,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
所以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业的最顶尖为目标。
6、惯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到沸水里,在顷刻的强烈刺激下,青蛙能够迅捷地跳出去,死里逃生。
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中慢慢煮,等到发现危险来临时,它已经无力逃脱了……在职场中,时时都有着大量同样命运的“青蛙”们——在熟悉的工作中日复一日,慢慢强化了钝感神经,对“压力”已经麻木,动力也似乎总是不够。
如果你也是这样,可要清醒了,否则很可能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等着“安乐死”。
下面三招可以对付职场“安乐死”。
第一招:逐步接近也许你现在做的工作并不喜欢,而喜欢的工作一直无缘去做,那么你可以尝试着先在业余时间接触你喜欢的工作。
也许是通过这个行业的朋友的推荐去做一些兼职,也许是通过参加这个行业的聚会和交流,也许是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
不要小看这样小步子的靠近。
因为它会使你避免仓促进入新行业带来的不适和挫折,也会帮你慢慢适应新工作,取得相应的经验和知识,一旦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的时候,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二招:调低期望我们都希望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驾轻就熟,这样对自己才有充分的自信。
可是实际情况是,任何人学习新的东西都需要一个过程,即使天才也不可能对一件从未接触过的事情立马就上手。
生活中的现象原理有哪些

生活中的现象原理有哪些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的原理。
本文将以不同领域的现象为例,进行探讨和解答。
一、物理学原理: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化学原理:1. 化学反应:原子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例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中和、沉淀反应等。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可以表现出固态、液态、气态。
这是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决定的。
3. 热力学原理:热力学研究热和功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等。
三、生物学原理:1. 万有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传递适应性基因给下一代。
2. 遗传与进化:遗传通过基因的传递,决定了生物特征的遗传规律。
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演化过程。
3. 细胞理论:所有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并通过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实现生命活动。
四、心理学原理:1.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通过反复刺激和奖励,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进行学习和适应环境。
2. 记忆与遗忘:人的记忆是通过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电信号传递来实现的,而遗忘是由于记忆信息不再被使用导致的遗忘过程。
3. 心理暗示:人们对外部刺激的解释和反应是由个人的观点和信念所决定的。
五、社会学原理: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它通过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2. 群体行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倾向受到群体心理和社会影响力的影响,容易形成群体行为现象,如蔓延效应、集体行动等。
3. 社会分工与合作:人们为了提高效率和互利合作,进行不同的社会分工,并通过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原理的名词解释

原理的名词解释一、引言原理是指事物的运作、发展或规律性行为的基本规定或解释。
它涉及各个领域,从物理学到心理学,从经济学到生物学,都有相应的原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原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二、动力学原理在物理学中,动力学原理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牛顿三大定律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说明了力的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会受到与之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些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
三、供求原理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解释了市场价格形成的规律。
供给方面,随着价格的上升,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或服务;随着价格的下降,供给量将减少。
需求方面,随着价格的上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将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将增加。
供求两者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这个原理帮助人们理解市场力量的作用,对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进化原理生物学中的进化原理解释了物种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形成。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原理认为,物种通过遗传变异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特征和能力,从而形成了当前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具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更有可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向下一代传递有利的基因。
进化原理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生物世界的理解,也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学习原理心理学中的学习原理解释了个体通过经验和训练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行为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原理,其中最著名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通过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使得原本对条件刺激无反应的个体产生条件反射。
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
——命运经常被习惯主宰
“惯性定理”即牛顿第一定律
在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保持静 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申到心理学上并总结为:人们心中一旦 形成某种思维定势,便会呈现出一种惯性 状态。无论对待何事,都会自然而然地顺 着过去的习惯去思考,得出结论,最终付 诸实践
两个实验及思考
气球实验 西联公司:顾尔德 100万美元 安插人员 爱迪生的四重发报机专利 内部蚕食和专利 权利 人们会习惯性的依照自己的经验考虑问题, 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源都是科学的、 正确的,在做事情时毫不犹豫的根据这些 经验、认知行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取得了截然不 同的结果,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对待 阻碍性问题时的态度有着紧密关系。成功 之时,能够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认知,认清 顺境和逆境中的不同,在逆境中找到新的 方法,进而养成在多次逆境中寻找便捷方 式的习惯;失败之人,习惯以消极的思维 方式与行为态度,面对顺境时可能不会看 出分晓,可是一旦遭遇逆境便迅速感到迷 茫和无助,以至不知所措、日渐消沉
如何保持良好的自我心理惯性?
这需要我们认清自己现在的状况,了解自 身的处境,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思维,少一 分自负和盲目;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 克服恐惧消极的心理,多一分勇敢和坚定。
生活感悟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困难, 刹住不良心理惯性,正视现实,理智分析 主客观原因,你就能掌控命运,继续前进。 如何克服不良惯性: 思考:如何克服物理惯性? 改变——从一点一滴做起 思考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在施加力, 改变;不同在于一外一内
为什么惯性会像影子一样影响我们?
简单、容易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有的人愈挫愈勇, 奋勇向前,有的人望而却步,一蹶不振。 完全不同的状态行为,决定于人心态中的 惯性心理。前者习惯了勇敢,最终成为胜 利者或成功者;后者习惯了畏惧,最终成 为了失败者或碌碌无为者
惯性定律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

惯性定律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关键信息项:1、惯性定律的定义和核心概念2、常见的消费行为模式3、惯性定律在消费决策中的作用机制4、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与惯性定律的关联5、惯性定律对不同消费领域的影响示例6、打破消费惯性的方法和策略7、培养理性消费习惯的建议11 惯性定律的定义和核心概念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在消费领域,惯性定律可理解为消费者在没有外部强烈刺激或动机改变的情况下,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
111 惯性的本质惯性反映了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一种固有属性。
在消费中,这种固有属性表现为消费者对熟悉品牌、产品或消费方式的依赖和坚持。
112 与消费行为的关联消费者一旦形成某种消费惯性,往往会不自觉地重复相同的购买决策,而较少主动去探索新的选择。
12 常见的消费行为模式常见的消费行为模式包括习惯性购买、品牌忠诚和消费路径依赖等。
121 习惯性购买例如,消费者经常购买某个品牌的牙膏,仅仅是因为过去一直使用,形成了习惯,而不考虑其他品牌的产品特点和优势。
122 品牌忠诚对特定品牌的产品始终保持高度的信任和偏好,即使其他竞争品牌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优惠活动,也不易改变选择。
123 消费路径依赖比如,总是在同一家超市购物,或者总是通过特定的电商平台购买商品。
13 惯性定律在消费决策中的作用机制惯性定律在消费决策中主要通过减少认知负担、降低风险感知和满足心理舒适区等方式发挥作用。
131 减少认知负担消费者在面对众多商品和品牌时,依靠惯性进行选择可以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比较和评估不同的选项。
132 降低风险感知选择熟悉的产品或品牌,消费者认为风险较小,因为过去的经验让他们相信不会出现问题。
133 满足心理舒适区保持原有的消费习惯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14 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与惯性定律的关联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如求稳心理、懒惰心理和从众心理等,与惯性定律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了消费惯性。
什么是惯性的知识点

为什么是惯性的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惯性”这个词来描述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继续保持其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这个概念最初由牛顿提出,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础之一。
然而,这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理世界,它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惯性”是一个常见的知识点,我们将逐步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步:回顾惯性的定义和原理惯性是指一个物体继续保持其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其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一种“惰性”,不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状态。
第二步:探讨物理世界中的惯性在物理学中,惯性是一种自然现象。
物体具有惯性是因为它们的质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具有较大质量的物体会具有更大的惯性,即更难改变其运动状态。
第三步:研究心理学中的惯性在心理学中,惯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在思维和行为上保持原有习惯的倾向。
人们往往倾向于按照既定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来处理信息和行动。
这种惯性可能是由于认知的效率和经验的积累所致,但也可能导致思维的僵化和难以改变。
第四步:探索社会学中的惯性在社会学中,惯性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持续存在和传承。
社会结构和规范往往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决定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种社会惯性可以对个体产生影响,使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符合既定规则和期望的行为。
第五步:思考为什么惯性是一个常见的知识点从物理、心理和社会角度来看,惯性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力量和影响的环境中,这些力量和影响会使我们保持原来的状态或习惯。
正因为惯性的普遍存在,它成为了科学研究和理论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总结:通过逐步思考,我们了解到为什么“惯性”是一个常见的知识点。
无论是物理、心理还是社会领域,惯性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最神奇的50个心理学定律

最神奇的50个心理学定律心理学是个有趣的领域,主要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人们可以根据专家总结出的最神奇的心理学定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巧妙运用。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50个最神奇的心理学定律,以助你读懂人心。
*心理学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2、德西效应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3、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
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
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最神奇的心理学定律1、心理暗示定律:别人的心理暗示有时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例《三国演义》里的望梅止渴。
2、定势思维定律:人们在思维上的一种惯性,就是容易用过去的观念来衡量新的事物。
惯性 (人教版)

惯性(人教版)什么是惯性?在物理学中,惯性是指物体维持其运动状态的性质。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它会继续保持静止;如果一个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它会继续保持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改变它的状态。
这是由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所描述的。
惯性的概念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我们常常用到的“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在决策和判断问题时倾向于保持原有的观点和做法,不愿意改变。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运动学、工程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看到惯性的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是基于对物体运动性质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得出的。
它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如下: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始终保持其运动状态(静止或运动)。
这就是惯性的概念。
惯性的实例车辆行驶中的惯性惯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实例。
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惯性。
当我们在汽车中突然加速或刹车时,我们会感受到身体的向前或向后倾斜的力。
这是由于我们的身体具有惯性,想要保持其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当车辆突然加速时,我们的身体会想要保持静止状态,产生向后的力;而当车辆突然刹车时,我们的身体会想要保持其前进的运动状态,产生向前的力。
打网球时的惯性惯性在运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打网球为例,当我们用球拍击球时,球拍和球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球拍对球的作用力会导致球对球拍产生反作用力。
假设我们用球拍迅速向前击球,球会受到球拍的作用力而改变运动状态,从静止转变为高速运动。
同样地,当球拍迅速回到起始位置时,球也会受到球拍的反作用力而改变其运动状态,从高速运动转变为静止或反向运动。
这种变化是由于球的惯性使其希望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并且会继续保持该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惯性思维除了物理学中的惯性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惯性应用于人类的思维方式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的惯性定律
小车往前行驶,当刹车时,车辆还会向前滑行,这在物理学中叫惯性。
人的心理活动也有惯性现象,当一个人说“不”时,他会一直“不”下去;当一个人说的“是”越多,就越会答应某一件事。
可以说,一个善于借助心理惯性来灵活交际的人,必定是个优秀的社会活动家。
人的心理活动的惯性主要存在于交际情感、取向、态度、认知等四个方面。
善于借助心理惯性,就是要擅长“四借”。
一是借助交际情感的惯性
交际活动中,人们会随着所处环境、所历事件的不同,而产生愉快、恐惧、悲哀、厌恶、憎恨、愤怒或者忧伤等等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以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情感的惯性。
利用这种惯性,大有文章可做。
譬如说,说一句赞美的话,无疑会使对方喜滋滋的,因为惯性,这种愉快心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你说出批评之类让他心里难过的话语,由于惯性在起作用,他会依旧保持着美好心情,而不会因为你的批评受到刺激。
在某省一次体育运动会上,有位技术水平高超的乒乓球运动员,可能是因为过于自信的缘故吧,在比赛前夕,沉醉在一些娱乐活动中,不去好好备战。
为此,教练员对他说:“你是一名靠刻苦训练、用心钻研成长起来的运动员,凭你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也是第一流的,将来前途肯定无量。
”运动员听后,心里非常激动。
接着,教练员又说:“在这关键时刻,你是不是应该注意调整休息、养精蓄锐呢?”不用说,运动员愉快地接受了批评。
在第二天的比赛中,他发挥出色,一举夺魁。
在这个事例中,如果批评不当,定会影响第二天的比赛。
该教练员批评有方,不但使运动员改掉不是,而且激发了干劲。
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赏后,再听到对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这是因为惯性——喜悦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起作用。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感受,由于惯性的作用,它不但会影响交际双方在当前事情上的处理,而且还会影响到在下一件事情上的处理。
一个成功的交际者,要善于提倡、引导有益交际活动发展的情感,并且善于调节、疏导阻碍交际活动发展的情感,如此,才能使得交际活动灵活自如,并且充满真情。
二是借助交际取向的惯性
奥佛斯屈教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不’坚持到底。
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这个‘不’说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
既然说出了口,就要坚持下去。
”这种现象就是交际取向的惯性在起作用的结果。
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给予赞许后,对紧接着的下一件事也很有可能给予赞许;两个人对某一件事达成一致意见后,对紧接着的下一件事也很有可能达到一致意见,这都是因为交际取向的惯性。
一个人如果想说服另一个人,在提到正题以前,一定要避免在其他问题上同其争论、抬杠,而是应该同他保持一致。
某公司原来考虑买一辆4吨卡车,后来为了节省开支,打算改买别家工厂的2吨卡车。
生产4吨卡车的汽车厂闻讯,立即派员找到买方,说:“你们需要运输的货物平均重量是多少?”买方说:“2吨左右吧。
”厂方说:“有时多,有时少,是吧?”买方回答:“是。
”厂方接着说:
“选择何种型号的车,一要看载重量,二要看道路状况,是吧?”买方说:“是。
”厂方又问:“在丘陵地区行驶,汽车承受的压力要比在平地上大,是吧?”买方回答:“是。
”“据我所知,贵公司的车辆主要行驶在丘陵地带,是这样的吧?”厂方问。
“是的。
”买方回答。
“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购买汽车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对吧?”厂方说。
“应该是的。
”买方答道。
厂方又说:“从不超载的汽车,它的寿命肯定比经常超载的汽车长,对吧?”买方响亮地答道:“是的!”厂方笑着说:“如果多花几千块钱,购买我们的4吨卡车,就可以多使用几年,在这几年里,就能够为贵公司赢利几万块,对吧?”“您说得没错,”买方笑着说,“贵厂的4吨卡车,我要定了。
”该汽车厂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与对方观点不同时,不讨论分歧,而是强调彼此的共同点,和谐的谈话气氛加上“是”、“是”的惯性,从而巧妙地做成了这笔买卖。
三是借助交际态度的惯性
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如果以轻蔑、敷衍、冷漠、虚伪、高傲的态度对待别人,那么在随之而来的下一件事情上,也极有可能以同样消极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以尊重、认真、热情、坦诚、谦逊的态度对待别人,那么在下一件事上,也会以这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对方,这就是交际态度惯性起作用的原因。
一个成功的交际者,要善于把对方的交际态度转逆向为顺向,变消极为积极。
几年前,某种人寿保险在国内刚刚兴起,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看不到这种保险的益处,并且有的还存有误解。
营销员小陈到王女士家几次推销,都被冷漠地拒绝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陈听说王女士喜爱集邮,她认为这个消息非常重要,于是找到了一些集邮方面的书籍,了解了其中的不少常识、奥妙。
等到再次上门拜访的时候,围绕集邮这个话题,小陈同王女士交流了半天。
奇迹出现了,等再扯到保险的时候,王女士愉快地同意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好效果呢?原因就是,小陈同王女士谈论集邮,引起了她的极大热情,等转到保险这个话题时,由于惯性的作用,王女士对此也产生了极大热情。
四借助交际认知的惯性
人与人交往,“印象”很重要。
好的印象,对交际活动有着激发和促进作用;不好印象,则对交际活动起着抑制和阻碍作用。
其实,印象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关于守信、正直、稳重、文雅等等的积极评价,或者失信、奸滑、轻浮、粗鲁等等的消极评价,另方面则是这个评价的惯性。
时间久了,印象就会淡化,也就是惯性减小;时间短了,在一件事上对某个人的评价,由于惯性的作用,会影响到下一件事情的办理。
有家私营企业,极想聘请一位退休的工程师,可是不论如何劝说,不论出多高的薪金,这位固执的工程师就是不同意。
为什么呢?因为这位私营企业主是位打扮非常时髦的青年,在工程师眼里觉得信任不过,于是就一再拒绝。
说来也巧,一次偶然的机会,工程师无意间看到了这位青年正在弯腰捡拾路上的一枚小小铁钉,以防扎伤行人。
工程师看后,他觉得这位青年是个心细之人,是心善之人,与这类人合作肯定非常愉快。
这时,“时髦打扮”,在工程师心中,不但不反感了,反而觉得这是工作需要。
工程师对这位青年有了一个好印象,他认为,对于这样的各方面都不错的青年,不应该拒绝他。
于是,等再次见到这位青年的时候,工程师决定发挥自己的余热,并且不计较薪金的多少。
半年后,该工程师设计的新型产品问世了,畅销各地。
为什么工程师改变主意呢?原因是该青年私营企业主无意间的举动,使工程师对他有了一个特别好的印象,由于惯性的作用,使工程师转变了不加盟该企业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