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满庭芳》赏析(一)

李清照词《满庭芳》赏析(一)
《满庭芳》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赏析
此词录题为“残梅”,是借咏残梅抒怀之作。
阁小,窗闲,春藏,昼锁,这正是典型的词境。
词境以深静为佳。
这是一个狭小而深邃的,自我封闭的空间,它形象地具现了李清照那最隐蔽、情感最丰富的内心的一隅。
篆香,一种盘成篆形文字的香。
篆香烧尽,作为时间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推移。
李清照静对手种之梅,孤芳独赏,竟不知日影西斜。
寂寥中,人与花已融为一体,对语、交流,恰似何逊在扬州的以梅花为伴。
下片从赏梅写到赞梅、惜梅。
“梅以韵胜”是文人传统的看法。
韵,在这里指梅花抗寒傲雪的贞刚、高洁的内在美反射出来的神韵、风骨。
它与世俗格格不入,难禁风雨的摧残。
藉、揉二字,既惜花,更惜人。
“横笛”数句,由形而声,用“梅花落”的曲调来渲染由梅花引起的由物及人的联想。
于是由“惜”而“愁”,由“愁”而恨,恨人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在“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伤
下匆匆消逝。
但字面上词人偏不说恨,而说“莫恨”。
用自宽自解的口气,相信纵使梅花香消雪减,落英无迹,但是它的清韵高格,将长留人心。
结末以不言言之。
但借溶溶月色下梅花的横斜疏影来展示自己那种难以描述的,既清淡,又深沉的幽怨情怀。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赏析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赏析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金锁,管是客来唦。
寂寞尊前席上,惟□□、海角天涯。
能留否?酴醾落尽,犹赖有□□ 。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龙骄马,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这首词创作于1138年,时值宋高宗定都临安,是年,金国遣使欲让南宋对其称臣,一时朝野震动,反对议和的声浪极大,但奸臣当道,忠臣遭黜。
此年,李清照已54岁,亦迁到临安居住。
首三句写实景:“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这是一个黄昏庭院的景象,芳草与池塘两意象,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谢灵运自己也最为得意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宋诗宋词中这种意象组合有30处之多,如: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
”李之仪《清平乐》“春风芳草池塘。
”毛滂《浣溪沙》“芳草池塘新涨绿,官桥杨柳半拖青。
”赵鼎《画堂春》“空笼帘影隔垂杨。
梦回芳草池塘。
”朱淑真《鹧鸪天》“萋萋芳草傍池塘。
”草意象在易安词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仅有4次,提到“芳草”二字的除本首,还有一首《点绛唇》“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与离别相关。
草意象本就和柳一样与分别有着紧密的联系,只不过柳指代不舍,有望留的心愿。
而草意象则有更深的忧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将对远游人的牵挂与春草相联系,后世诗词多有引入此意。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有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韦庄《春日》诗有句“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
”等而第二句“绿阴庭院”两意象的组合亦多有出现,宋诗词中共出现16次。
举几个例子,如:田为 《南柯子/南歌子 春思》“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陈造 《闲居十首》“晚晴庭院绿阴多”姜特立 《阮郎归 寄人》“绿阴庭院记年时”贺铸 《冠氏县斋书事寄滏阳朋游》“翠苔庭院绿阴风”以上例子中田为与陈造的作品与本词词意相似,因句后接了一句“晚晴寒透窗纱”,点出了此刻的时间是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李清照《⼀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残⽟秋,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题⽬】 1.对这⾸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项是 A.上⽚⾸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深秋,接下两句写词⼈轻轻解开丝罗的裙⾐,⼩⼼登⾈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来书信?我正在明⽉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前三句的意思是说,⾃⼰与丈夫分居两地,“⼀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流”⼀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词的分,不完全正确的⼀项是 A.上⽚写词⼈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写离愁⽆法派遣。
B.上⽚写相似,虽⽆⼀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的主观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
3.“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三句历来为⼈称道,请试作分。
【参考答案】 1、A 2、C 3、“情”⾄于要⽤“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计可消除”。
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且从⼀“下”⼀“上”之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以⽆尽的遐想,表现出词⼈深婉细腻的风格。
【赏】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李清照的《⼀剪梅》 这⾸词在黄《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情的。
伊世珍《琅记》说:“易安结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剪梅》词以送之。
《满庭芳》全文注释赏析

《满庭芳》全文注释赏析
《满庭芳》全文注释赏析
满庭芳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垆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①,飘流瀚海②,来寄修椽③。
且莫思身外④,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⑤,容我醉时眠。
[注释]
①社燕:燕春社来,秋社去,故称社燕。
②瀚海:大沙漠。
③修椽(chuán):屋顶盖的长大木条,此指屋檐。
④莫思身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第四:“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
⑤簟(diàn):竹席。
[赏析]
周邦彦于哲宗元八年任溧水(属今江苏)县令。
此词正是作者被贬时心中愤愤不平,而又求自我解脱的一首抒情之作。
上阕系凭栏所见,有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
“地卑”两句转写卑湿之地令人不适。
“人静”三句又描画出一种风景宜人的境界。
“凭栏久”将自己的处境与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相比较。
下阕写凭栏所想,写逐客之悲。
以飘流的“社燕”自比,将为宦亦喻为寄人篱下,可见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
只好在酒里去寻求暂时超脱。
此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都不能使自己完全忘却现实。
所以总是陷于沉郁顿挫之中。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李清照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明诚之父)请救其父。
当时的朋党之争非常强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
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
B.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
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
C.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
D.“道人憔悴春窗底”,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
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
(2)“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皆得梅花之神。
”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尾联的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雁(其一)唐·杜甫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释】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妄说;乱说。
④故山:喻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满庭芳》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满庭芳》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满庭芳》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作者遭外放而感慨万千,欲求自我解脱的一首抒情之作。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满庭芳》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译文]空山人静,乌鸢无拘无束,怡然自乐,小桥外边,绿波荡漾,水色澄清,鸣声溅溅。
[出自]北宋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
注释:溧水:今江苏省县名。
莺(yīng):黄莺,又称黄鹂、仓庚等。
乌鸢:即乌鸦。
溅溅:流水声。
九江船: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温,黄芦苦竹绕宅生。
”社燕:子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
翰海:沙漠。
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修椽:长的椽子。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译文:风已老,莺正年轻。
梅子熟了,果肉鲜圆,正午茂密的经树酒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
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
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
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折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复一年。
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
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
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
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赏析:周邦彦于公元1093年(哲宗元祐八年)任溧水(今江苏溧水县)令,时年三十七岁。
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山上无想寺(一名禅寂院)中有韩熙载读书堂。
韩曾有赠寺僧诗云:“无想景幽远,山屏四面开。
凭师领鹤去,待我桂冠来。
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
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满庭芳》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满庭芳》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9分)满庭芳[宋]苏轼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
淮水浅冻,久留郡中。
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
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
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①。
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
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②。
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
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注】①巉(chán):山势峭拔险峻。
②攕(xiān):手纤细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三十三年”既点明了与故人分别时间之久,也饱含了对各自生涯的无限感慨。
B.词中“烟浪”“云帆”两个意象,表达了词人相信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
C.“莫上孤峰尽处”既是词人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旧友的殷殷寄语,表达委婉含蓄。
D.词的上阕因事起情,下阕缘景抒情,全词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写作技法高超。
【答案】B【解析】“烟浪”“云帆”是词人对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宦海沉浮的总结,并不能表达“词人相信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
2.请赏析词的最后三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的精妙之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情感表达上: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构思巧妙。
②手法运用上:借“松杉”这一意象,化抽象的思乡之情为具体的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
③结构安排上:以对故土的思念作结,是对开篇他乡遇故知场景的呼应。
《满庭芳》原文赏析

《满庭芳》原文赏析《满庭芳》原文赏析《满庭芳》原文赏析1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赏析】:此词当为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是首咏梅词。
与李清照《孤雁儿》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不同于一般的咏梅词。
作者将梅放在人物的生活、活动中加以描写和赞颂,把相思与咏梅结合起来,托物言情,寄意遥深。
《满庭芳》原文赏析2满庭芳·茶原文作者:黄庭坚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满庭芳·茶译文及注释译文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
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
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
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司马相如虽有渴疾,一觞一咏,引来群贤宾客。
相如起做灯前,酒兴文采,风姿挺秀。
竭尽胸中万卷诗篇,文辞充沛,犹如三峡落水。
相如酒醉,很晚才归家,文君并没入寝,两人相对,坐在小窗前面。
注释①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
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
②北苑春风:北苑,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
春风,据蔡襄《北苑焙新茶诗》序云:“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临近社日)即入贡。
”因此“春风”二字,即指社前之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①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 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③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④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5分)
参考答案
①(3分)B
②(4分)BD
③(3分)C
④(5分)【评分标准】文化积累结合准确,梅花精神阐述合理,语言表达顺畅。
译文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我喜爱梅
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
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赏析:
《满庭芳小阁藏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这是一首咏梅词。
词人咏残梅以自比,是她当时生活、感情的真实写照,并充分显示了她孤高清傲,不同流俗的性格特征。
全词意境相谐,词调低沉,风格深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
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
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
藏与锁互文见义。
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
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
小阁设画堂里侧。
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
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
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
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
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
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
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
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
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
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
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
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
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
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
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
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
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
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
花整体的赞语。
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
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
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
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
这是花的命运。
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
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
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
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
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
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
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
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
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
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
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
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
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
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