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与老王比较阅读
《老王》教学现状反思和教学内容重构

《老王》教学现状反思和教学内容重构作者:林佳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散文,特别是经典散文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散文的成功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由于各种原因,散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诸多病症,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尤其突出。
《老王》作为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名篇,问题同样层出不穷。
本文试图通过对散文教学现状的追踪找出《老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老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期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老王》现状反思教学内容重构一.散文教学现状反思由于散文自身的特点和我国抒情文学的传统,散文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始终独占鳌头,虎虎生威。
散文虽然作为初高中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但很多一线教师的散文课堂却是低效的,毫无“干货”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茫然无措。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课改的进行,很多一线教师努力尝试运用新的教法,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法,语文“怎么教”的问题得到了关注,语文课堂热闹了,好看了,但语文课依然没有质的飞跃。
为什么?归根结底,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可以说妥善地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无疑是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1]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但下面总结归纳的四个方面是一线教师散文课堂的通病,比较具有代表性和警示作用。
(一)无视作者散文教学的落点应该是“这一篇”作者独特的情感和认知。
然而我们很多的一线教师却在散文教学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无视作者,只关注言说对象而忽略言说主体,更有甚者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之上。
散文的言说对象固然是散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但绝不是主要内容,它不过作为一个跳板,读者通过这个跳板,最终要体认感悟的是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
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孙世梅教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包子王①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会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荠菜粥,再沿着秦淮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②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但有秦淮河岸鼓出叶芽的河柳,还有老王只做这20来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霉干菜肉丁包、马齿苋香肠包。
③就是一两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就说了个事:老王有一回路过逸仙桥,看到那边的市民广场有人玩大石锁,玩家三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鼓鼓囊囊的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
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都用“你真不晓天高地厚”的神情睨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宽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自己。
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呆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圆,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④老王就笑:我还有二两力,那是在南京城剁了1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
⑤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一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大摇其头:绞馅机省力归省力,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于都是菜渣渣,木渣渣的纤维塞牙不说,还含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
手剁的馅芯,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会有灌汤效果。
⑥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
他那个只有四平米的包子铺,黄金时代是在春天,万物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
太阳加大了它的热力,老王老婆撑出的竹杆上,霉干菜一挽一挽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调子;腊肉香肠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一切都恰到好处。
⑦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在沸水中煮去涩味,可像剁白菜一样粗切细剁。
剁起来万马奔腾,嚓嚓作响。
剖析底层人生,彰显人性大美 ——《老王》教学案例

剖析底层人生,彰显人性大美——《老王》教学案例-中学语文论文剖析底层人生,彰显人性大美——《老王》教学案例薛瑞雪【案例背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
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滴汇聚成篇,展示了一个虽穷苦、卑微的底层人物却有着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不幸者”的爱心。
【案例描述】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学习中可以先整体把握内容,概括理解作者与“老王”交往的事件及表现出的人物的品质,然后在具有有深意的语言学习中,获得内容深层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提高参与主动性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高效的起点。
导入问:“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课文题目‘老王’能不能改成‘三轮车夫’或者‘王老’呢?(这一问题目出乎同学们的预料,于是他们自主思考或合作谈论作答,最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改)生概括答:①“老王”这个称呼比较口语化、比较亲切,显现了作者与这个三轮车夫的熟悉,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的友善;②“三轮车夫”是对拉车的社会上地位比较低的一类人的称谓,没有指点具体的人,另外这也有着蔑视和瞧不起的味道;③“王老”是对人的尊称,往往是对德高望重的王姓长者的称呼,这里虽有对这个三轮车夫的敬意,但是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
引入课文问:“同学们回答的是比较准确的,这表明同学们课前预习中对内容研究得比较到位,那么,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分析下老王的身份,概括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如此,我们学生定位了阅读方向,也有自主学习的任务,能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二、深入文本,提高分析概括能力课前预习,学生大致把握内容,也能自主地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但是精准的分析出“老王”的形象,通过事件的概括中折射人物的品质需要老师指导和提高。
杨绛《老王》和高尔斯华绥《品质》对比阅读

杨绛《老王》和高尔斯华绥《品质》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
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
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
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乙“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再读《老王》 改说“素养” ——《老王》教学设计探究

生的内心激不起很多涟漪。文本中明明字里行间潜藏着那么
多“动人”笔触,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感动。笔者以为,关键问题
在于,学生没有走进“人”的内心世界。这个人当然是“老王”,
更是作者杨绛。学生未曾读到老王文本背后的深层底蕴,只见
冰山一角,却不知其下根之沃硕。
怍”。只有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不安,才是触及内心,才是作
者不敢说的不安。
进一步探究原文: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
现代汉语对“愧怍”的解析: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
而感到不安。倘若说作者自觉得是个幸运的人,那老王又“犯
下”何种错误,以至自责悔恨呢?也许是身体健康的幸运比较
身体缺陷的老王,显而易见,我们是幸运的;也可能是我这个
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很低,身体残疾,靠拉车为生,经济拮据,
无亲无故,孤独但精神纯洁的人。
在这个环节中,为增加学生对老王形象的理解,笔者特意
设计场景续描活动——描写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时的动作,以及
杨绛收了礼物之后,老王的心理感受。
通过学生活动,老师进一步引导:老王送出鸡蛋时的表情
动作,倘若着更多的笔墨,也许会颤颤巍巍,伸着双手,双手毕
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关键词:老王;幸运与不幸;愧怍与自省;素养
杨绛先生的《老王》,收入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
作为经典篇目、名家作品,向来是人们称道的一篇佳作。对文
本内涵、人物形象的解读也是读者们喜欢深入研究的话题。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构思的重点,传统地都偏向讲老王形
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而
课堂激趣的几种方法

课堂激趣的几种方法作者:马金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2期我有幸参与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想就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来谈谈我的一些心得:利用专题进行比较阅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在学习“底层的光芒”(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这个专题时,我把《品质》、《老王》进行比较阅读。
我先写下板书:“鞋匠”、“车夫”,学生将其与“光芒”、“人格”这类词汇相联系的较少见,所以我从这样的认识“盲区”导入。
“鞋匠”和“车夫”是往往被归入底层社会的人。
所谓“底层”是指从社会地位、生存环境来划分人。
它是划分人的常见尺度之一,但“社会等级”却不是而且从来不是认识人和评价人的唯一标准。
接着我又让学生比较两人的外貌描写,如称格斯拉为“皮革制成的人”,如说老王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如称老王“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成一堆白骨”。
对两人的形象描绘是与他们的职业密切相关的。
再比较两人的结局:《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艺,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老王》中的车夫老王生活贫苦,却在文革前后一如既往地关心照顾作者一家,直至病死。
从前面的概括、分析来看,格斯拉与老王都是很有“个性”的人,他们似乎都不懂“顺应时代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的道理:格拉斯坚守着好手艺最后却饿死,老王是“好出身”的车夫却一如既往关心地位不断下降的知识分子夫妇。
利用问题进行导学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作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有时还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课型。
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1. 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一项是()A. 铜盏.(zhǎn)撬.开(qiào)尴尬.(ɡà)B. 舀.米(yǎo)胯.骨(kuà)凹凼.(dànɡ)C. 涎.水(xián)嵌.着(qiàn)筹.划(chóu)D. 烟瘾.(yǐn)黏.性(zhān)痴.笑(chī)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菩萨衰悼辫子瓦罐B. 渴幕福橘门框磕碰C. 门槛粗拙厚道镶嵌D. 怨恨竹杆紧绷啃食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光头强的形象真是家喻户晓....,连他用的锯子都被做成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
B. 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明朝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C. 对于地球环境污染的加剧,仍有些人不以为意....,漠不关心。
D. 他终于呕心沥血....地赶上了高铁末班车,可以安心回家了。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A. 志愿者不怕付出,当他们默默奉献爱心的时候,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B. 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C. 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打折销售部分特价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D.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看视频,还能看新闻,看直播,深受用户欢迎5.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程度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③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 ①②③⑥④⑤B. ①③⑥④⑤②C. ③①④②⑤⑥D. ③⑥⑤①④②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写法,塑造了一个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长妈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语文(上海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全解全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老王(节选)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乙】
卖油翁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6.甲文选自《_____》,乙文作者是_____。(2分)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文言文阅读(27分)
(一)默写(10分,每题2分)
上海市松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
7.(2分)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8.(2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让他无话可说
9.(2分)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根据课本所学可知,甲文《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乙文《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中重点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空间:
?《老王》一文结尾写“那是一个幸运的人 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格斯拉和老王是 不是不幸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幸”与“不幸”是对照的。作者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去 看,会认为格斯拉和老王是“不幸者”。格斯拉有着最 好的制靴手艺却饿死,他已经注意到社会的堕落,他是 不幸的;然而他恪守了自己的做人准则,因而谈不上 “不幸”。从所介绍的老王的生存质量看,他的命运其 实是很不幸的,但是老王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不幸,就 在那样的状况下,他还能关照别人,保持本色,这是非 常难得的。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 锡,生于北京。丈夫是《围城》作者钱钟书。 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 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关于 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 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 成各种语言。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 1988 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 一群知识分子在 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 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 同心态和表现。
思维空间: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 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 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时代中的“变” 与“不变”?)
?“文革”期间,车夫老王的“社会地位” 是在上升的,他却一如既往地对作者夫妇 予以照顾,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作者 主人公 身份 时代 地点 故事 性格 主题 共同主题
《品质》
《老王》
主题:
?《品质》赞美了底层人物格斯拉在工业时 代对职业道德品质的坚守。
?《老王》赞美了老王在动乱时代对淳朴人 性的坚守。
共同主题:
底层人民对道德、品性的坚守,对社会 良知的执著。
思维空间:
?格拉斯和老王,从世俗的观念看,都属于 “底层”人物,说说作者对这些人物倾注 的是什么样感情?
《品质》与《老王》
比较阅读
作者 主人公 身份 时代 地点 故事 性格 主题 共同主题
《品质》
《老王》
约翰?高尔斯华绥 (1867-1933 ),英国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 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 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金。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初英国社会为背景,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对道德问题 和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法律具有 揭露和批判的意义。著有系列长篇小说《福尔赛世 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 租》),《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银 匙》、《天鹅之歌》)、《尾声》(三部曲:《女 侍》、《开花的荒野》、《河那边》)。代表作 《福尔赛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