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流传于华夏大地的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经过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和吸纳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样的面貌。
本文将会从古代神话传说、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神话传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之前的上古时代,那个时候由于文字未能出现,人们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文化。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神话人物常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始祖和精神导师,如女娲补天、伏羲和神农氏创造人类的传说。
这些神话故事体现了宇宙观、人伦观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思想是以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为核心的孔孟之道。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伦理和家庭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根本之道”。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在,以及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辅相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思考和个体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通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皆虚妄”,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和丰富多样的一个方面,包括了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等。
中国民间文化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此之前,我国的祖先们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通过世代相传的传说、神话和故事等方式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来的几千年。
儒家思想主张以道德伦理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从战国时期开始,道家、墨子学派等其他思想流派也纷纷兴起,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家和道家等思想相互交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演化和发展。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化教育普及化,文人雅士的兴起也为传统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此期间,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乱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然而,在中国文化的韧性和有力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作用下,传统文化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有着更强烈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丰富多样的。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美学的结晶,也是中国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 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等。
整理ppt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
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整理ppt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整理ppt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理ppt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整理ppt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整理ppt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念中,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背景下扎根。
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例如,儒家思想的兴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以仁爱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哲学思想的孕育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众多哲学思想的孕育与传承密不可分。
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各具特色,互相影响、相互补充。
儒家强调仁爱道德,培养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墨家强调兼爱、非攻,提倡世界和平;法家强调法治,主张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体系相互渗透、糅合交融,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基石。
三、文艺的繁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思想层面上,也表现在文艺展示中。
中国古代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描绘了丰富的人生百态和社会风情,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古琴、古筝等乐器的演奏、京剧、评剧等戏曲的表演,无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画家们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作品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成就。
四、节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节日习俗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刻,更是人们欢聚一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从春联、红包、年夜饭,到踏青、祭祖、赏月等活动,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中国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艺术表现等的总和。
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明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祖先们主要依靠狩猎为生,逐渐形成了部落文化。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耕文化逐渐取代了部落文化,人们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氏族制度。
这种氏族制度在后来的夏、商、周等朝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奠定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相继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提倡达观宽容的生活态度。
墨家注重以爱互利为原则的宽容与和平。
这些思想体系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封建王朝通过儒家思想维系社会秩序,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局限性。
然而,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两个重要特点,即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以及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央集权使中国保持了较高程度的统一,同时又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这种政权结构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和谐共生的观念则体现在中国人民对待自然、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态度上。
这种观念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深远。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互助与和谐关系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
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
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
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官僚政体(Bureaucrary)是利用法的形式和等级 制的结构使国家的权力和中央集权合法化,相对于 贵族政体,这种体制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行政 机构,表明有组织的国家的发展。官僚政体至今仍 在运转(包括被誉为“民主”国家的美国),不同 于古代的是,现代官僚制在于“人类组织规模、大 小、复杂程度和技术都在爆炸性的发展”,适应现 代社会的政治走向,相应产生“分赃制”(Spoils system)、“专家制”、“文官制”等技术方面的 组织建制。由于技术性的掩饰和偏重经济意识形态 的规范,现代官僚制中的中央集权的行为是“被忽 视”或“无从觉察”的。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 • “但是,地理环境毕竟 对于人类,尤其是对 外在于人类社会,当 人类的生存来说,无 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 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后,地理环境的影响 甚至在人类的早期社 便不居主要地位了。 会,地理环境间接作 换言之,对人类社会 用于人类心理,其效 的发展和民族性格来 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说,地理环境是一种 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更不是主导因 素。”
氏族文化产生的标准: ——农耕技术的出现和 使用; ——出现跨地域集中管 理(如氏族联盟); ——出现原始文字或记 事符合。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三种论调: 大陆文明说——海洋文明 大陆文明 开放型文化 封闭型文化 黄色(黄土)文明说——蓝色文明 黄色文明 国家的经济支柱: 航海、商业 农业 大河文明说——大河对文化起源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独特的社会结构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 自然 人 • 提供生存条件 劳
创 造
动
指 导
• •
文 认识和改造
化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 贵族体制
• 民主体制
人治 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某个人就是权威 民治 没有(不需要)权威 法治\科举 用统一恒定的制度管理 国家,国家就是权威。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 官僚体制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贵族政体是在社会尚未完全脱离宗法 氏族关系时产生的体制,较为典型的有 两种:一种是贵族寡头专政,一种是贵 族君主专政。贵族君主专制以宗法等级 制为特征,中国的夏、商、周,中世纪 的西欧封建制国家等都曾建立了贵族君 主专制政权。其表现是没有国家行政管 理机构,即没有官僚。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三)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先秦 文献、秦汉史籍有不少提到朝鲜、越南、日本、印度 (身毒、天竺)、中亚细亚等国的地名,足以证明中国 与周边国家的渊远关系。如《山海经· 海内经》有“东 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的记载,《尚书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概括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历史,
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 第一,中国所谓“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 从秦汉算起,已经存在了2000年,但是,中国人并未 放弃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和接纳。汉唐时代,中外文化 交流的繁荣,正来自人类对地理隔绝的突破。 •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阶段性开放的特点,即抱着对外 部世界的兴趣,同化和吸收来自异域的文化。这种开 放性主要表现在“和”的传统机制上,它使中国人的 探索视线不断延伸,视野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而至 整个中国疆域,又从中国而至域外,再继续扩大到遥 远的西方。没有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便没有中国延绵 5000年而又不断进化的文化史。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 华夏文化形成
•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华夏族的直接祖先是 活跃于黄河上游谓水流域到甘陇一带的羌、 氐族。
• 氐——姬姓黄帝部落
华族
夏族
华夏族(前 25-23世纪)
(少典氏) (轩辕氏)
羌——姜姓炎帝部落
(有蟜氏) (烈山氏)
华夏文化圈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宽待政策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1、“和亲政策”——政治联姻 • 2、“自治政策”——设立自治州, 唐时称“羁縻州 ”,州内民族可保 留原有习惯,自行管理,并享有各 种优惠,如夷傣之户皆半输(免去 半数)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总的说来,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在古 代基本上是输出的趋势大于输入,这是符合 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文化在进化的过程 中,具有先进文化向落后区域流动的特征, 而5至15世纪正是欧洲文化近千年的沉寂黑 暗期,中国文化则处于相对昌盛繁荣时代, 古代科技水平一直居领先地位,这势必影响 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主体动向。因此,中国 古代对外来精神文化的接纳,仍以邻近的印 度、中亚细亚诸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主。中西 文化交流则延至近现代方才进入高潮期。
上图提供了两条信息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历史就是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 马坝人 (几十万年前) 石硖人 (几千年前) 沙漠“绿洲”(现代) 环行、环卫人造生物圈(未来)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也 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些优势条件,直到可以在 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 • 另一方面,自然是不同于人类的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 独行不改的自然规律。因此,即使是相对独立于自然界之 外的人造文化景观,也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也就是说, 人类在创造文化景观和各类物品时,必须服从和遵守这种 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黄河文化
• 圈
华夏文化圈 (黄河西部)
农牧部族 龙 游牧部族 鸟
鸟夷(东夷)文化 (黄河东部)
部族特征 图腾
部族凝聚剂 血缘关系
原始宗教
夏(公元前21世纪) 周(公元前11世纪)
商(公元前16世纪) 秦(公元前221年)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在黄河文化形成之际,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 域和珠江流域等也有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周至秦时期,是 黄河、长江乃至五大河流域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版 图正是在这种融合中扩大的。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二)华夷(或称夷夏)文化融合
在武功拓疆
经济、文化交往
中实现融合 汉 促进融合 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几种 途径: 1、经济交往使各民族文化互相同化; 2、贸易之路成为联结各民族文化的纽带 3、成功的民族宽待政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前 提。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பைடு நூலகம்化修养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
• 中国文化不是一种依线性进化方式发 展的单元个体,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其历史的轨迹中,曾出现四次明显 的文化融合的转折点: • 华夏文化形成; • 华夷(或称夷夏)文化融合; • 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 自从私有制将人类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以后, 国家随之产生。古代、近代历史经历的国家政治体 制大略有三类:一是民主政体,一是贵族政体,一 是官僚政体。 古代国家的民主政体极为罕见,希腊城邦时期的 雅典,自公元前6世纪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后, 在奴隶主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民主政体。在古代世界 里,类似雅典城邦这样的民主政体相当特殊,只有 在“小国寡民”、贵族力量相对薄弱而平民阶层拥 有相当实力、社会分化不太剧烈、工商业区域不占 主要地位等条件并立的情况下方可实现。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三、独特的社会结构
•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较为独特 的内容,一个是官僚体制,一 个是宗族,其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较大的影响。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早熟的官僚体制促进传统典籍文化的发展,中国传 统文化丛形式上可区分为三类:
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人民相依相存, 各异质文化互为吸纳和融合,奠定了建立 共同政治实体的基础,至清代最终实现全 国空前的大统一,完成了各民族共同融合 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各具特征的民 族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系统不断进化 的最基本条件。 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多元一体的文 化,但“多元”的含义并非单纯地指中国 各民族间的交流,也包括中国文化与外来 文化的交流。
• 旧石器时代——约距今2、3百万年前至1万 年前。人类的工具和武器是石器。 • 中石器时代——约1、2万年前。出现弓箭 和用石器打制出来的箭簇。 • 新石器时代——约8、9千年前至4、5千年 前。出现磨制石器和陶器。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文化产生的条件:
一位欧洲哲学家认为: ——国家产生; ——文字产生; ——金属工具的出现和 使用。 (“国家文化”产生的 标准))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向外沟通的海上交通线,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 终抵“大秦”(古罗马)的“海上丝路”; 一类是中日、中朝间的海上交通。“海上丝 路”,有史籍可考的,始于西汉,鼎盛于宋 元。中日海上交通正式辟于东汉,以后逐渐 发展为三条以上的航线。 中西文化交流约始于汉代以前。是时, 中国的商品已经由西域转输到欧洲。《史 记· 大宛列传》称:“在大月氏西可数千 里……其西则条支,北有奄蔡、黎轩”。黎 轩即罗马(后称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