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合集下载

姜黄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_陈建平

姜黄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_陈建平

姜黄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陈建平,李琳,苏健裕(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摘要: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姜黄素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运用AAPH诱导红细胞氧化性溶血考察姜黄素对AAPH诱导人血红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

通过MTT方法考察姜黄素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生长状态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数量;运用Western blot测定姜黄素对JNK和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姜黄素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同时,姜黄素能有效抑制AAPH诱导红细胞溶血,当姜黄素为40 μM时,溶血抑制率达到52.78±1.03%。

MTT结果表明,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A375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当姜黄素为40 μM,A375的细胞存活率仅为21.50±1.60%。

流式分析发现,随着姜黄素浓度的提高,细胞凋亡峰(SubG1)的含量逐渐增加。

当姜黄素为40 μM时,细胞内SubG1峰的含量达到了63.30%。

进一步Western blot分析发现姜黄素诱导A375细胞凋亡与上调JNK磷酸化的水平和下调AKt磷酸化的水平有关。

关键词:姜黄素;抗氧化;抗肿瘤文章篇号:1673-9078(2014)12-11-1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4.12.003 Antioxidant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CurcuminCHEN Jian-ping, LI Lin, SU Jian-yu(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of curcumin to scavenge 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 and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s, and the oxidative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induced by 2, 2′-azobis (2-amidinopropane) dihydrochloride (AAPH)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urcumin on AAPH-induced damage to human erythrocytes.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the viability of A375 malignant melanoma cells was measured by MTT assay, 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apoptotic cells was detected by a flow cytometer.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the expression levels phosphorylated JNK and Akt was analyzed via Western blot assay.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curcumin exhibited strong scavenging effects on ABTS and DPPH free radicals in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Meanwhile, curcumin also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AAPH-induced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The hemolysis inhibition rate of curcumin increased to 52.78 ± 1.03% at a concentration of 40 µM. The MTT assay showed that an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curcumin decreased the viability of A375 cells gradually. The cell viability after treatment with curcumin (40 µM) was only 21.50 ± 1.60%. Further flow cytometric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SubG1 peak (apoptotic cells)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curcumin concentrations. The SubG1 peak (apoptotic cells) reached 63.30% when the curcumin concentration was 40 μM. Further studies by Western blot assa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urcumin-induced apoptosis in A375 cells was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 JNK phosphorylation and downregulation of Akt phosphorylation.Key words: curcumi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titumor activity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内自由基产生的损伤可以导致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收稿日期:2014-05-31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20110172120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101278);广东省产学研结合项目(2012B091100075);“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专项资助(201312 H05);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ZZ0069)资助作者简介:陈建平(198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糖类物质及其药物制备与生物利用通讯作者:苏健裕(1979-),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糖类物质及其药物制备与生物利用 免疫系统衰退和细胞衰老等多种疾病[1,2],摄入外源性的抗氧化剂能有效地预防或抑制这些疾病的发生。

姜黄的药理活性及其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的作用

姜黄的药理活性及其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的作用

姜黄的药理活性及其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的作用摘要:姜黄为姜科姜黄属药食两用草本植物,具有行经止痛、通经破血、祛风疗痹等功效,可抗氧化、抗炎抑菌、保肝利胆,还可用作食用黄色素等。

本文着重对姜黄的药理活性及其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姜黄的组方和中药复方配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姜黄;药理活性;中药复方;配伍姜黄又名郁金、宝鼎香、毫命等,是姜科姜黄属药食两用草本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外皮灰黄色。

其性味苦、辛、温,入心、肝、脾经,可行气破瘀、通经止痛、祛风疗痹、防宿醉等[1,2]。

姜黄有效成分主要有总姜黄素、挥发油及多糖等[3,4]。

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脂、保肝利胆,保护心脑血管等药理作用[5]。

本文对姜黄的药理活性及其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姜黄的组方研究提供参考。

1.姜黄的药理活性1.1抗肿瘤作用陈炳忠等[6]采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了姜黄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姜黄能下调cyclin D1的表达;抑制cyclin D1、D2、D3 和cyclin E的转录;改变微丝的结构和功能,抑制癌细胞的运动和转移;上调生长阻滞与DNA损伤诱导基因的转录。

有人设立患有结肠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并向实验组小鼠给予一定剂量的姜黄治疗,向对照组小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安慰剂治疗,结果实验组小鼠肿瘤组织有所减小,而对照组小鼠变化不大[7]。

1.2降血脂作用姜黄中含有姜黄醇和姜黄素类化合物,可清除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LDL),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液,对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具有良好的作用[8]。

实验组高脂喂养的同时喂养姜黄的提取物,而对照组只高脂喂养。

结果实验组的LDL、TC、TG的总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9]。

临床给予高血脂症患者姜黄胶囊,给予对照组患者相同剂量安慰剂,结果发现情况类似[10]。

1. 3抗炎抑菌作用姜黄可通过增强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减少炎症介质的分泌量。

姜黄素类化合物

姜黄素类化合物

姜黄素类化合物介绍姜黄素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姜黄根茎中。

它是一种多酮类化合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姜黄素(Curcumin)。

姜黄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作用。

近年来,姜黄素类化合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姜黄素的结构姜黄素是一种多酮类化合物,由1,6-二芳基-1,3,5-己三酮骨架组成。

其主要成分姜黄素的分子式为C21H20O6,相对分子质量为368.38。

姜黄素的结构可分为苯环和γ-二酮环两个部分。

苯环上分别连接有两个甲氧基基团,γ-二酮环上则存在两个邻间的羟基。

姜黄素的生物活性抗炎作用姜黄素具有抗炎作用是其最为广为人知的特性之一。

它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姜黄素能够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

此外,姜黄素还能够抑制炎症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抗氧化作用姜黄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防止氧化损伤。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清除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等。

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降低氧化应激水平,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

抗肿瘤作用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肿瘤治疗。

姜黄素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研究发现姜黄素可以干扰多种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等,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抗菌作用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研究表明姜黄素能够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此外,姜黄素还能够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对抗耐药菌株的作用更加明显。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应用药物开发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

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菌等作用使得姜黄素成为了多种疾病的治疗候选药物。

目前,已有多个姜黄素类化合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些化合物已经获得了批准上市。

姜黄素铜螯合物

姜黄素铜螯合物

姜黄素铜螯合物姜黄素(Curcumin)是一种从姜黄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于药物、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姜黄素可以与铜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并展示出一系列有趣的性质和应用潜力。

本文将介绍姜黄素铜螯合物的研究进展和相关参考内容。

1. 姜黄素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 姜黄素是一种二酮类天然黄色色素,分子式为C21H20O6,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呈现黄色,但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 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医药领域。

2. 姜黄素铜螯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姜黄素与铜可以通过静态或动态的方法形成螯合物,螯合反应通常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 姜黄素铜螯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 螯合反应的结果显示,姜黄素通过氧原子与铜形成络合物,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不同的比例和稳定性。

3. 姜黄素铜螯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姜黄素铜螯合物具有改变颜色的特点,可以应用于光学传感器、荧光探针和染料等领域。

- 姜黄素铜螯合物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和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中,显示出良好的保健和抗菌效果。

- 研究还发现,姜黄素铜螯合物可以通过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

4. 相关参考内容- Yu, H., & Huang, Q. (2012).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of curcuminoids in tissue-cultured 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s.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56(9), 1279-1285.- Zhang, C., & Li, C. (2019).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pper curcumin complex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enrichment and separation of proteins. Bioorganic Chemistry, 92, 103259.- Jayachandran, M., et al. (2019). Heteroleptic Copper(I) Phosphine–Phosphite Complexes: Metal-Directing Effect on Intramolecular C–S Bond Activation of Thiocarbamates. Inorganic Chemistry, 58(13), 8836-8849.- Suhagia, B. N., et al. (2011).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urcumin–salicylic acid based molecular hybrids as anticancer agents.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19(24), 7491-7500.- Yuan, M., et al. (2017). [Cu (curcumin) 2] complex-base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albumin.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 166, 103-110.综上所述,姜黄素铜螯合物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和潜在应用,如光学传感器、荧光探针、抗氧化剂和抗菌剂等。

姜黄素类化合物

姜黄素类化合物

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中最为知名的代表是姜黄素。

这种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近年来,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研究和开发新型药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概述1.1 定义姜黄素类化合物是指一类含有苯并环和丙二酸二甲酯结构的天然产物或人工合成产物。

其中最为知名的代表是姜黄素(Curcumin)。

1.2 结构特征姜黄素类化合物通常具有以下结构特征:(1)苯并环结构:由苯环和呋喃环组成。

(2)丙二酸二甲酯结构:由两个丙二酸二甲酯基团连接在苯并环上。

(3)亚甲基(CH2)连接:苯并环上两个丙二酸二甲酯基团之间通常存在一个亚甲基连接。

1.3 分类姜黄素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特征和来源可以分为多个亚类,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1)姜黄素:是一种天然产物,存在于姜黄根茎中。

(2)二甲基巴豆酚:是一种人工合成产物,具有与姜黄素相似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3)芦荟大黄素:是一种天然产物,存在于芦荟中。

二、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1 抗炎作用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炎症反应。

其主要机制包括:(1)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如抑制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的合成。

(2)减轻氧化应激:可以降低氧自由基的生成,减轻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3)调节免疫系统: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增强机体对抗感染和肿瘤等外部侵袭的能力。

2.2 抗氧化作用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其主要机制包括:(1)清除自由基:可以清除多种自由基,如羟自由基、超氧化物自由基等。

(2)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可以增强多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

(3)调节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Nrf2-ARE通路、NF-κB通路等,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2.3 抗肿瘤作用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姜黄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姜黄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南、 台湾等地 , 其块 茎 中大约 含有 3 一 % 的姜 黄素 。姜 黄素 B nr 等 也发现姜黄索可 以显著抑制 鼠高转移性 黑色 素瘤 细 % 6 ae i j (ucm n 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 的根茎 中提取 的一种 天然有效 胞的 MMP一 cru i) 2的活性。使膜 I 型基质金属 蛋 白酶 ( P 一M ) Mr1 MP 成分… 。1 1 90年 Lm e等 首 先 阐明 了其 化学 结构 。其 分子 和细胞 内信 号途 径 中 的局 部粘 着 斑激 酶 ( A 的表 达下 降 。 ap F K) 式为 C 相对分子质量为 38 3 g m l熔点为 13C。姜 ( ) H 0 , 6 .7 / o, 8o 2 血管新 生是指一个新 的毛细血管的形成过程 , 被认为对肿瘤 黄素具有较好 的生物和药理活性 , 有抗 炎 , 氧化 , 菌 , 具 抗 抗 抗病 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J 。姜黄素作为有效 的抗血 管生成
摘 要 : 综合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综述了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现有
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 探讨 姜黄素类化合物结构与其抗肿瘤活性关系 , 探讨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姜黄素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 其结构与抗肿瘤 活性密切相关 , 是有研究前景的抗肿瘤化合物 , 有望通过构 一效分析进
3R tes n e i , ua e m n C l a a oa r r acr eerh N 8 5 U A) ugr U i rt S snL h a u m nL brt f n e sac , J 8 4, S vs y l o oC y R 0
Ab t a t h e e r h prg e s y te i n tu t r s r c :T e rs ac o r s ,s nh ssa d sr c u e—a tvt eai n hi fc r u n a ao u swee s mma ciiy r lto s p o u c mi n l g e r u — rz d.By rfri g t h ae t ee a tp p r ie ee rn o t el ts l v n a e s,ma trb scmae a nd s rig,ea o ae r se a i tr la o tn i l b rt d,t e sr cu e—a tvt ea h t t r u ciiy rl —

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工艺研究

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工艺研究

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工艺研究姜黄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活性化合物,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研究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工艺,对于激发其生物活性的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的合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通过对姜黄素的亲核加成反应进行合成。

亲核加成反应是通过将一种亲核试剂(如苯甲醛)与一个电荷云密度较高的亲电试剂(如α,β-不饱和羧酸酯)的π电子系统进行反应,从而合成目标分子(如姜黄素)。

该反应的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反应时间较短,产率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姜黄素的合成中。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也被用于合成姜黄素,如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等,这些方法都对实现姜黄素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姜黄素存在于姜黄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提取工艺研究对于大规模获取姜黄素具有重要意义。

提取工艺主要包括溶剂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法提取等。

溶剂提取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提取方法,其步骤包括粉碎姜黄、用溶剂(如乙醇)浸泡姜黄,再将溶液过滤、浓缩、干燥,得到姜黄素。

超声波辅助提取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快速脉动作用,增加溶剂与姜黄素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提取效果。

微波辅助提取是利用微波加热作用,加快溶剂对姜黄素的渗透速度,从而提高提取效率。

酶法提取是通过使用酶解剂对姜黄进行酶解,分解其细胞壁,提高姜黄素的提取率。

这些提取工艺相较于传统的溶剂提取具有提取效率高、时间短、对环境的污染小等优点。

在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工艺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影响因素,如原料质量、温度、酶解剂浓度、反应时间等。

这些因素对于提高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效率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研究中需控制好这些因素,从而获得较好的合成与提取效果。

综上所述,姜黄素的合成与提取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姜黄素合成方面,亲核加成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但也存在其他合成方法。

对于姜黄素的提取,溶剂提取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但也存在其他提取方法。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
河 南 化 工
2 1 5月 0 0年
第2 7卷
第 5期 ( 下)
HENAN CHEMI AL I C NDUS RY T
・3 ・
姜 黄 素 类 化 合 物 的 生 物 活 性 及 研 究 进 展
徐 帅 。 德 禹 胡
( 贵州 大学精 细化工研究开发 中心 , 贵州 , 阳,50 5 贵 502 )
【 摘要】 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抑菌 、 抗癌 、 消炎 、 抗氧化等多种 生物活性 , 医药和农 药领域有 着广泛 的应用 。以姜 黄素 在
为 先 导 化 合 物 , 行结 构 修 饰和 改 造 , 进 已经 成 为 药 物 领域 的 研究 热 点 。
【 关键词 】 姜黄素 ; 生物活性 ; 进展 【 中图分类号 】 T 6 2 1 E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3 6 (0 0 1 — 0 3— 2 03— 4 7 2 1 ) 0 0 0 0
2 纪8 O世 0年代后期开始 , 内外从多个领域 、 国 多种角度
对姜黄 素开展了基础 研究 和应用 研究 , 果表 明 : 黄 素具 结 姜
图 1 化 合 物 1a~1 的 合 成 c
20 0 6年 , 陆鹏等瞳 报 道 了姜 黄 素类 衍生 物 2 化 合 物 2 , 能抑 制人膀胱癌 E 细胞增值 , J 其对人 肾小管 上皮 HK C细胞
设备 占地面积节省得 多 ; 便于操 作管 理 , 台大设备 比一 台 几 小设 备在检测 、 修和 管 理等 方 面都 比较 方便 这 些显 著优 维 点 。当然 L G储 罐的大型化 也是 要适度 的 , L G储罐 的 N 而 N 常压 化可以使 L G储 罐在 建 造过 程 中可 以节 省更 多 的人 N 力、 物力 , 并且 也降低了在 L G使 用过 程 中的危 险 。由此可 N 见综合考 虑各 方面因素 , 大型常压 储罐是大 势所趋 。 目前 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6个姜黄素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

方法分别用芳醛和2,4戊二酮的硼化合物为原料在正丁胺的催化作用下,80 ℃反应3 h,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Hoechst 染色法、DNA凝胶电泳法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

结果 6种姜黄素类化合物可明显地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且随浓度增加化合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结论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结构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抗肿瘤药姜黄素黑色素瘤构效关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synthesize six curcumin derivatives and evaluate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Methods Aromatic aldehyde and 2,4pentanedione was used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s, which were dissolved in ethyl acetate in the presence of boron oxide and n butylamine. The reaction was kept at 80 ℃for 3 h. MTT metho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were used to evaluat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these derivatives. Result and Conclusion Curcumin derivatives had significant apoptotic effect on A375 cells.
Key words:curcumin;chemical synthesis;antitumor activity 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酚性色素,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等。

有报道指出姜黄素是有效的抗致突变剂,
能够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抗肿瘤药[1]。

姜黄素在1910年通过合成的方法获得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但合成反应需要八步,而且产率很低。

Pareira等将香草醛、戊二酮及硼化合物(2∶1∶2)加热30 min来合成姜黄素,一步反应,产率达10%,而后他们又对此方法进行改进,产率大大提高[2]。

为更好地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本文用芳醛类化合物和2,4戊二酮为原料在正丁胺及氧化硼的催化作用下,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硼酸三丁酯为除水剂,合成了6个姜黄素类化合物。

此合成路线简单、产率高且产品纯度高,其中CU1、CU2、CU3为新化合物[3]。

并通过测定6个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S2)生长的影响,以探讨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4]。

此构效关系对于合成具有较高抗肿瘤活性的姜黄素类新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成路线见图1。

图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Fig.1 Synthetic route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1 合成实验
1.1 仪器与试药
BRUKER ARX300型核磁共振光谱仪,EQUINOX55 FT IR 红外光谱仪(美国BRUKER公司),PE2400元素分析仪(美国PE公司),WRR熔点测定仪(上海精密科技仪器公司)。

香草醛(沈阳市试剂三厂),氧化硼(上海开原化学试剂厂),N,N二甲基甲酰胺(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戊二酮(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一厂),硼酸三正丁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
一厂),正丁胺(中国医药公司北京采购供应站),醋酸(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1.2 Curcumin的合成
香草醛1.9 g(0.0125 moL),氧化硼0.42 g(0.0062 moL),N,N二甲基甲酰胺3 mL(0.164 moL),戊二酮0.63 mL(0.00625 moL)、硼酸三正丁酯 2.9 mL(0.0125 moL)加入到三口瓶中,回流搅拌至80 ℃,在1 h内滴加入正丁胺0.25 mL(0.0025 moL),继续反应 3 h,倒入60 ℃ 40 mL 5%(质量分数)HAc溶液中酸化,搅拌1 h左右,抽滤水洗,呈橙色粉末固体,再倒入35.7 mL 75%(质量分数)HCN 溶液中,加入活性碳,水浴上煮沸,趁热滤过,滤液倒入锥形瓶中,置冰箱内放置过夜,得淡黄色针状晶体1.7 g。

1.3 CU1的合成
萘醛3.6 mL(0.0225 moL),氧化硼0.84 g(0.012 moL),N,N 二甲基甲酰胺6 mL(0.124 moL),2,4戊二酮1.26 mL(0.0125 moL)、硼酸三正丁酯5.8 mL(0.025 moL)加入到三口瓶中,回流搅拌至80 ℃,在1.5 h内滴加入正丁胺0.5 mL(0.005 moL),继续反应3 h,倒入150 mL 5%(质量分数)HAc溶液中酸化,室温搅拌1 h左右,将水溶液倒出,用丙酮将瓶壁上的固体全部溶下,蒸干后,用丙酮反复重结晶,得橙色粉末3.5 g。

1.4 CU2的合成
向三口瓶中加入肉桂醛 1.26 mL(0.01 moL)、戊二酮0.51 mL (0.005 moL)、N,N二甲基甲酰胺1 mL和硼酸1 g,水浴加热5 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