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发酵过程作业参考答案
第六章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答案⼀、填空题1、分批培养,细胞的⽣长过程包括延滞期、指数⽣长期、减速期、静⽌期和衰亡期五个阶段。
2、根据发酵过程中物料的加⼊和排除的⽅式不同,发酵可以分为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
3、根据发酵产物的⽣成速率与菌体⽣长速率之间的关联,可分为相关模型、部分相关模型和⾮相关模型三种类型4、细胞反应动⼒学模型根据模型的背景⽽论,可分为数字拟合型、机制型和常规模型模型。
⼆、名词解释1、确定论模型:P107不考虑细胞之间的差别,⽽是取其性质上的平均值,在此基础上建⽴的数学模型。
2、⾮结构模型:P107把细胞视为单组分,则环境的变化对细胞组成的影响可被忽略,在此基础上建⽴的数学模型。
3、⼆次⽣长现象:P109当培养基中含有多余⼀种碳源时,还会观察到多个延滞期的存在。
4、补料分批培养:P129它⼜称半分批培养,或半连续培养,俗称“流加”,是⼀种介于分批培养和连续发酵的特殊培养模式,它是微⽣物的分批培养过程中,向⽣物反应器中间歇或连续的补加供给⼀种或⼀种以上特定的限制性底物,但直到反应结束后才排除培养液的⼀种操作⽅式。
5、连续发酵培养:P139连续培养⼜叫开放培养,是相对分批培养或密闭培养⽽⾔的。
连续培养是采⽤有效的措施让微⽣物在某特定的环境中保持旺盛⽣长状态的培养⽅法.以⼀定的速度向反应器内添加新鲜培养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排出培养液,因⽽反应器的液量维持恒定。
三、简答题1、研究发酵动⼒学的⽬的:ppt1).以发酵的动⼒学模型为依据,合理设计的发酵过程,确定最佳发酵⼯艺条件。
2).利⽤电⼦计算机,模拟最优化的⼯艺流程和发酵⼯艺参数,确定发酵过程中的菌体浓度,基质浓度,温度,PH ,溶氧等⼯艺参数的控制⽅案,从⽽使⽣产控制达到最优化。
3).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优选,为试验⼯⼚数据的放⼤,为分批发酵过渡到连续发酵提供理论依据。
2、补料分批培养的类型p131就补料⽅式⽽⾔,有连续补料,不连续补料和多周期补料;每次补料⼜可以分快速补料,恒速补料,指数补料和变速补料;按反应器的发酵体积分类可以分变体积和恒体积;按反应器的数⽬分类,有单级和多级补料;按补加的培养基成分分可分为单⼀组分和多组分补料。
发酵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温州医科大学

发酵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第一章测试1.发酵工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下列产品中属于发酵第三个阶段代表性的主要产品是()A:酒精 B:青霉素 C:甘油 D:枸橼酸 E:胰岛素答案:青霉素2.下列不属于发酵过程常利用的微生物的选项是()A:霉菌 B:酵母细胞 C:放线菌 D:大肠杆菌 E:CHO细胞答案:CHO细胞3.发酵工程主要涉及内容包括()A:菌的代谢与调控 B:产品的分离纯化和精制 C:发酵反应器的设计与自动控制 D:培养基灭菌 E:菌种构建与筛选答案:菌的代谢与调控;产品的分离纯化和精制;发酵反应器的设计与自动控制;培养基灭菌;菌种构建与筛选4.根据微生物的发酵产物不同分为()A: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 B:微生物酶发酵 C:基因工程细胞发酵 D:微生物菌体发酵 E:微生物的转化发酵答案: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基因工程细胞发酵;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的转化发酵5.维诺格拉斯基(Winograsky)和贝杰林克(Beijerink)建立丙酮-丁醇单菌发酵,实现真正的无杂菌发。
()A:错 B:对答案:错6.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时期,是现代发酵工业的开端。
()A:错 B:对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下列不属于初级代谢产物的是()A:核酸 B:核苷酸 C:色素 D:脂肪酸 E:酒精答案:核酸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一种抗生素只有一种组分 B:一种菌只能产生一种抗生素 C:次级代谢产物在菌体生长阶段大量产生 D:L-氨基乙二酸是青霉素合成底物答案:一种菌只能产生一种抗生素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底物只能被一种酶催化 B:次级代谢产物不需要酶催化 C:次级代谢而产物的合成酶对底物要求的特异性不强 D: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不能共用前体答案:次级代谢产物不需要酶催化4.下列属于青霉素构建单位的是()A:L-缬氨酸 B:L-半胱氨酸 C:L-α-氨基乙二酸 D:L-谷氨酸 E:L -组氨酸答案:L-缬氨酸;L-α-氨基乙二酸;L-谷氨酸5.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后的修饰包括()A:氨基化 B:羟基化 C:酰基化 D:甲基化 E:糖基化答案:氨基化;羟基化;酰基化;甲基化;糖基化6.磷酸化修饰是生物体内常见的调节蛋白活性的方式,即在蛋白质的丝氨酸和蛋氨酸残基的羟基进行磷酸化。
发酵答案

种子的要求:总量及浓度能满足要求;生理状况稳定,个体与群体活力强,移种至发酵罐后,能够迅速生长;无杂菌污染。
四、论述题
1、室内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常用的培养基有哪些?如何优化设计培养基?
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用土豆培养基即pda。放线菌用高氏一号培养基。
3)消泡器的作用是将泡沫打破
4)空气分布装置:吹入无菌空气,使空气分布均匀。
7、简述气升式发酵罐的工作原理?
原理:把无菌空气通过喷嘴喷射进发酵液中,通过气液混合物的湍流作用而使空气泡打碎,同时由于形成的气液混合物密度降低故向上运动,而含气率小的发酵液则下沉,形成循环流动,实现混合与溶氧传质。
7、抑菌(bacteriostasis):利用某种理化因素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
8、 初级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和繁殖所必需的代谢活动。
9、种龄:指在摇瓶或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10、种子扩大培养的概念: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平皿)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纯培养的过程。
次级代谢:非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代谢活动.
次级代谢的特征:不同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不同;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
6、简述机械通风搅拌发酵罐中搅拌器、挡板、消泡器和空气分布装置的
作用?
1)搅拌器的作用是打碎气泡,使空气与溶液均匀接触,使氧溶解于发酵液中。
2)挡板的作用是改变液流的方向,由径向流改为轴向流,促使液体剧烈翻动,增加溶解氧。防止搅拌过程中漩涡的产生,而导致搅拌器露在料液以上,起不到搅拌作用。
发酵工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信阳农林学院

发酵工程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信阳农林学院第一章测试1.20世纪前,人类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发酵过程来生产酒、醋、酱的过程属于发酵工业的()。
参考答案:原始天然发酵阶段2.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一转折时期是指()。
参考答案:纯培养技术3.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对外排放。
()参考答案:错4.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打破了以厌氧发酵为主的工艺,实现了深层通风培养的划时代飞跃。
()参考答案:对5.微生物药物是由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初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参考答案:错6.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下游工程;中游工程;上游工程7.根据微生物发酵操作方式的不同,将发酵方式分为()。
参考答案: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第二章测试1.下列属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是()。
参考答案:抗生素2.分批发酵时,产生菌生长周期分为三个时期:菌体生长期、产物合成期和()。
参考答案:菌体自溶期3.酶活性调节可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中一个或者几个关键酶的活性来调节代谢速度调节方式。
()参考答案:对4.协同反馈抑制指的是当某一终产物的合成需要两种前体时另一前体物的大量存在可能激活受终产物抑制的酶的活性。
()参考答案:错5.诱导酶是细胞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而临时合成的一类酶。
()参考答案:对6.酶活性调节方式有()。
参考答案:前馈作用;同工酶调节;终产物抑制;补偿性激活7.反馈抑制有哪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协同反馈抑制;累积反馈抑制;增效反馈抑制;顺序反馈抑制8.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特征有()。
参考答案: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特异性;次级代谢产物是菌体特定生长阶段的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不少是结构相似的混合物9.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的主要控制机制有()。
参考答案:反馈调节;酶合成的诱导调节;磷酸盐调节及其机制;菌体生长速率的调节10.微生物调节代谢的主要方式有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参考答案:对11.诱导作用的分子机制可用操纵子学说来解释。
高中生物《发酵工程》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发酵工程》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果胶酶可从黑曲霉中提取,下列适于黑曲霉扩大培养的培养基是()A.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培养基B.尿素固体培养基C.MS培养基D.添加蔗糖的豆芽汁培养基2.下列关于培养基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合适的培养基可实现分离、鉴定微生物等不同目的B.固体培养基中加入的琼脂能提供额外的碳源和氮源C.对有特殊生长条件需求的微生物要对培养基做调整D.无论是固体培养基还是液体培养基,配置时都要加水3.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进行果酒发酵时,需密封气体入口B.进行果酒发酵时,培养基装量需预留约 1/3 空间C.进行果醋发酵时,最好在气体入口处塞脱脂棉球D.进行果醋发酵时,加入的酒-水混合物需调 pH 至 8.04.常用于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是()A.肉汤培养基B.查氏培养基C.LB培养基D.麦芽汁琼脂培养基5.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即葡萄)、蜜等酒独不用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装置密闭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变化是先增加后趋于稳定B.“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说明葡萄酒的酿制不需要微生物C.酿酒中期起泡现象是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D.工业发酵中为降低杂菌污染,发酵前需要对器具、原料等进行灭菌6.下列关于发酵技术的应用,有关叙述合理的是()A.将葡萄汁煮沸冷却后灌入发酵瓶,密闭发酵即可自制葡萄酒B.家庭制作果醋时,在液体的表面能形成单菌落C.从传统作坊中分离和筛选优良菌种可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泡菜D.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7.下图表示探究高效耐低温原油降解菌YF28-1(8)降解原油的最适温度实验的结果,5组实验中的温度t1~t5逐渐递增。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对本实验中使用的接种工具——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法灭菌B.实验中应注意控制温度、接种的菌液量等无关变量C.温度为t1的培养皿为对照组,其他4组均为实验组D.若要确定更精确的最适温度,应在t2~t4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8.如图为腐乳制作过程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B.毛霉为需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放置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C.加卤汤、密封腌制过程中,毛霉不断增殖,并产生大量的酶,分解蛋白质D.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9.将大肠杆菌接种到适宜的细菌培养基上,加盖后,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并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所得结果列表如下: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所作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编号a和f比较可知,有大肠杆菌培养基的表面会变浑浊B.根据编号b和c的观察结果,可知抗生素Y比抗生素X的杀菌能力强C.将编号e和a的结果比较可知,0℃的环境不适合大肠杆菌生长D.若揭开编号f的盖子,24小时后可观察到培养基表面会出现浑浊10.有关平板划线操作正确的是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C.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人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二、综合题11.发酵工程填空(1)分离微生物的方法_______,_______;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_______。
发酵工程复习参考题及答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初级代谢产物什么是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哪些种类初级代谢:指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和繁殖所必需的代谢活动而言的。
初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初级代谢产物。
次级代谢:是指非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代谢活动而言,也就是说这种代谢对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和繁殖关系不大,生理功能也不十分清楚,但可能对微生物的生存有一定价值。
次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次级代谢产物。
通常在细胞生成的后期形成。
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生物碱、色素和毒素等。
2.典型的发酵过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发酵产物包含哪几类发酵过程组成:(1)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2)发酵与酿造原料前处理及培养基制备;(3)发酵与酿造操作方式;(4)产物分离、提取与后加工。
发酵产物:(1)菌体或菌体部分成分;(2)初级代谢产物如醇、酸、糖、蛋白质等;(3)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色素等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发酵工业用菌种应具备哪些特点(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高产和稳产所需的代谢产物。
(2)可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的酶活性高。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快,发酵周期短。
(4)副产物尽量少,便于提纯,以保证产品纯度。
(5)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6)对于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发酵产品以及进行食品发酵,其生产所用菌种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2.什么叫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诱变育种的实质是什么(1)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称为自然突变或自发突变;人为地用物力或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叫诱发突变。
(2)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变基因突变进行的筛选。
3.突变分为哪两种类型,举例说明。
(1)点突变:碱基对置换和移码;(2)染色体畸变:在染色体上发生大的变化,如断裂、重复、缺失、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化等结构变化。
4.何为转化、转导、DNA体外重组技术举例说明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试题及答案

发酵工程试题及答案一、名称解释1、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2、发酵生长因子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3、菌浓度的测定是衡量产生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菌体量的变化,一般前期菌浓增长很快,中期菌浓基本恒定。
补料会引起菌浓的波动,这也是衡量补料量适合与否的一个参数。
4、搅拌热:在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中,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发酵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摩擦,产生可观的热量。
搅拌热与搅拌轴功率有关5、分批培养:简单的过程,培养基中接入菌种以后,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除了空气的通入和排气。
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
6、接种量:接种量=移入种子的体积/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7、比耗氧速度或呼吸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重量的细胞所消耗的氧气,mmol O2?g菌-1?h-18、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物质,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
9、实罐灭菌实罐灭菌(即分批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加热至灭菌温度后维持一定时间,在冷却到接种温度,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实罐灭菌,也叫间歇灭菌。
10、种子扩大培养: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11、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初级代谢产物。
12、倒种:一部分种子来源于种子罐,一部分来源于发酵罐。
食品科学技术:发酵工程找答案

食品科学技术:发酵工程找答案1、名词解释拟反馈抑制正确答案:根据反馈抑制的原理,用人工合成的产物类似物来反馈抑制代谢通路。
2、问答题简述泡沫给发酵造成的影响正确答案:泡沫给发酵造成的影响包括:1)泡沫过多,升(江南博哥)到罐顶从轴封渗出,易造成染菌;2)使发酵罐装填系数减少,降低了设备利用率;3)影响通风搅拌正常进行,影响氧的传递,妨碍菌的呼吸;4)增加菌群的非均一性,微生物随泡沫漂浮;5)造成产物的损失;6)加入消泡剂给下游提取工序带来困难。
3、名词解释薄层色谱法正确答案:将固定相(如硅胶)薄薄地均匀涂敷在底板(或棒)上,试样点在薄层一端,在展开罐内展开,由于各组分在薄层上的移动距离不同,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测定各斑点的位置及4、名词解释液体发酵正确答案:液体发酵是相对于固体和半固体发酵而言,是从培养基的状态对发酵的一个分类。
当然,由于培养基状态不同也影响了发酵过程的很多因素,如发酵的条件,发酵设备等。
5、填空题淀粉水解的方法有三种:()、酸解法、酸酶复合法。
正确答案:酶解法6、判断题能异养菌以有机物作为呼吸底物,以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氧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正确答案:对7、问答题提高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有哪些?正确答案:提高初级代谢产物方法1.使用诱导物2.除去诱导物——选育组成性产生菌3.降低分解代谢产物浓度,减少阻遏的发生4.解除分解代谢阻遏——筛选抗分解代谢阻遏突变株5.解除反馈抑制——筛选抗反馈抑制突变株6.防止回复突变的产生和筛选负变菌株的回复突变株7.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8.筛选抗生素抗性突变株9.选育条件抗性突变株10.调节生长速率11.加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2.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方法:1.补加前体类似物2.加入诱导物3.防止碳分解代谢阻遏或抑制的发生4.防止氮代谢阻遏的发生5.筛选耐前体或前体类似物的突变株6.选育抗抗生素突变株7.筛选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8.抗毒性突变株的选育8、判断题从微生物中发现的抗生素,有约9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正确答案:错9、名词解释fermentation(发酵)正确答案:利用生物细胞(含动植物、微生物),在合适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菌体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发酵过程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补料分批发酵的定义及优缺点、分类。
(20分)
答: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或培养,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4分)补料分批发酵与传统分批发酵相比,其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
低基质浓度的优点: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致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2)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
3)与连续发酵相比,补料分批发酵不需要严格的无菌条件,也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抗生素、氨基酸、酶蛋白、核苷酸、有机酸、及高聚物等、4)在发酵的不同时间不断补加一定的养料,可以延长微生物对数期的持续时间,增加生物量的积累和静止期代谢产物的积累。
(8分)补料分批发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a: 单一补料分批发酵:在开始时投入一定量的基础培养基,到发酵过程的适当时期,开始连续补加碳源和(或)氮源和(或)其他必须基质,直到发酵液体积达到发酵罐最大工作容积后停止补料,将发酵液一次全部放出。
这种操作方式称为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由于受发酵罐工作容积的限制,发酵周期只能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
(4分)b 重复补料分批发酵:重复补料分批发酵是在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每隔一定时间按一定比例放出一部分发酵液,使发酵液体积始终不超过发酵罐的最大工作容积,从而可以延长发酵周期,直至发酵产率明现下降,才最终将发酵液全部放出.这种操作方式既保留了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点,又避免了它的缺点。
(4分)
2、通过哪些手段可提高发酵过程的溶氧量并分析比较各种措施的效果。
(30分)
答:(1) 提高KL a
KL a 与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可以使用下式表示:
对于牛顿型流体发酵液, KL a 的关联式可简单表示为: (2分) ①搅拌效率对KL a 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高转速可有效地提高 KL a ,但太大或搅拌器的类型不当也会损伤菌丝,或产生漩涡,反而降低混合效果。
对于高粘度的流体,转速、器型的影响会更明显。
②气体流速对KL a 的影响:由上式得知:提高WS ,即提高通气量Q ,也可以有效的提高KL a 。
研究表明,当通气量Q 较低时,随着通气量Q 的增加,WS 空气表观线速度也会增加。
但Q 过大时,搅拌器不能有效地将空气气泡充分分散,而在大量气体中空转,形成所谓的“过载”现象 。
会导致Pw/V 会随着Q 的增加而下降,即单位体积发酵液所拥有的搅拌功率会下降。
③设备参数的影响:式中的α、β与发酵罐的大小、形状、搅拌器的类型等因素有关。
Bartholomew 研究指出,9L 的发酵罐的α为0.95;0.5m3的发酵罐,α变为0.67;而27~57m3的发酵罐的α变为0.5。
搅拌器的类型不同,α、β值的大小也不相同,对于α值,弯叶>平叶>箭叶;对),,,,,,,(g D W N d f K L s L a σρη=βαs w L W V P K K a )(=
于β值,则箭叶>弯叶>平叶。
④发酵液的性质:在发酵过程中,菌体本身的繁殖、代谢还会引起发酵液物理化学性质的不断改变。
如改变了培养液的表面张力、pH、粘度和离子强度,进而影响到培养液中气泡的大小、气泡的溶解性、稳定性以及合并为大气泡的速度。
发酵液的物理性质还会影响液体的湍动以及界面或液膜的阻力,因而显著影响溶氧传递速率。
(每点3分,共12分)
(2) 提高氧的传递动力(C﹡-C) (每点2分,共6分)
氧传递动力中的饱和溶氧浓度C﹡,受菌体生长、生产对发酵工艺要求的限制,C﹡的变化幅度并不大。
提高罐压,对增加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对提高(C﹡-C)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在溶氧浓度增加的同时,代谢产物CO2等在发酵液中的浓度也会增加,同样也不利于菌体的正常代谢。
利用纯氧,虽可提高发酵液中溶氧浓度,但会导致生产成本高;在发酵罐中局部氧的浓度高,引起菌体的氧中毒;而且纯氧易引起爆炸,增加了生产管理的难度。
3、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5分)
答:在发酵过程中,既有产生热能的因素,又有散失热能的因素,因而引起发酵温度的变化。
Q发酵[kJ/(m3.h)]=Q生物+Q搅拌—Q蒸发—Q显—Q辐射。
它就是发酵温度变化的
主要因素。
4、简述在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
(16分)
(1)在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决定于所用菌种、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在产生菌的代谢过程中,菌本身具有一定的调整周围pH的能力,建成最适pH的环境。
(4分)(2)一般在正常情况下:
1)生长阶段在菌体生长阶段pH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4分)
2)生产阶段在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产物合成的范围;(4分)
3)自溶阶段菌丝自溶阶段,随着基质的耗尽,菌体蛋白酶的活跃,培养液中氨基氮增加,致使pH又上升,此时菌丝趋于自溶而代谢活动终止。
(4分)
5、试分析发酵过程中溶解氧的异常情况.(14分)
在发酵过程中,有时出现溶氧浓度明显降低或明显升高的异常变化,常见的是溶氧下降。
可能有下列几种原因:①污染好气性杂菌,大量的溶氧被消耗掉,可能使溶氧在较短时间内下降到零附近,如果杂菌本身耗氧能力不强,溶氧变化就可能不明显。
②菌体代谢发生异常现象,需氧要求增加,使溶氧下降。
③某些设备或工艺控制发生故障或变化,也可能引起溶氧下降.如搅拌功率消耗变小或搅拌速度变慢,影响供氧能力,使溶氧降低。
又如消沫油因自动加油器失灵或人为加量太多,也会引起溶氧迅速下降。
其他影响供氧的工艺操作,如停止搅拌等。
(9分。
每点3分) 引起溶氧异常升高的原因:
在供氧条件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要是耗氧出现改变,如菌体代谢出现异常,耗氧能力下降,使溶氧上升。
特别是污染烈性噬菌体,影响最为明显,产生菌尚未裂解前,呼吸已受到抑制,溶氧有可能迅速上升,直到菌体破裂后,完全失去呼吸能力,溶氧就直线上升。
(5分)
6、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式有哪些及工业上主要采用那两种方式?(10分)
泡沫的控制通常采用两种主要途径:
一是调整培养基中的成分,如少加或缓加易起泡的原材料,或改变某些发酵控制参数,如温度、通气和搅拌功率,或改变发酵方式,如采用分次投料,以减少泡沫形成的机会。
但这些方法的效果有一定的限度。
(2分)
二是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机械消泡或化学消泡这两大类方法来消除已形成的泡沫(2分。
另外,近年来也从生产菌种本身的特性着手,从遗传的角度来预防泡沫的形成。
(2分
(2分)
工业上主要采用机械消沫和消沫剂消沫两大类方法。
1)机械消泡法:
这是一种物理消沫的方法,利用机械强烈振动或压力变化而使泡沫破裂。
机械消泡:有罐内消沫和罐外消沫两种方法。
前者是靠罐内消沫装置消泡;后者是将泡沫引出罐外,通过喷嘴的加速作用或利用离心力来消除泡沫。
该法的优点是节省原料,减少染菌机会。
但消沫效果不理想,仅可作为消沫的辅助方法。
(2分)
2)消沫剂消沫
这是利用外界加入消沫剂,使泡沫破裂的方法。
消沫剂的作用是降低泡沫液膜的机械强度,或者是降低液膜的表面黏度,或者兼有两者的作用,达到破裂泡沫的目的。
常用的消沫剂:主要有天然油脂类,高碳醇
(十八醇)脂肪酸和酯类,聚醚类,硅酮类4大类。
其中以天然油酯类和聚醚类在微生物
药物发酵中最为常用。
天然油脂类中有豆油、玉米油、棉籽油、菜籽油利猪油等。
油不仅用作消沫剂.还可作为碳源和发酵控制的手段。
(2分)
7、发酵过程杂菌的污染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