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2022齐齐哈尔] 从教材学中考请谈谈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答案] 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拓展思考题
1.[2022贺州] 选文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 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
考虑,想到
2.<zzd>相与</zzd>步于<zzd>中庭</zzd> 相与:_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
共同,一起
院子里
3.庭下如积水<zzd>空明</zzd> 空明:______________
形容水的澄澈
4.<zzd>盖</zzd>竹柏影也 盖:________
问题探究
统编教材思考题
1.[“思考探究”第一题]分析本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说说它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 本文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给人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2.[“思考探究”第三题]细读本文,分析作者的心境。
2.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
[答案] 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以感受到;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的心境中可以感受到;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景物描写中可以感受到;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默读文章抒情部分,结合全文,理解“闲人”的意思。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自嘲: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不 能施展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②自许:正是因为颇具闲情雅致,才能在人生低 谷时仍然看到美景,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 度。
拓展延伸
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任务叁 悟“游”之心
精读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拓展延伸
资料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 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 台诗案”。苏轼入狱期间,几次濒 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 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 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 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 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此文作于作者被贬黄州 的第四年。
竹子象征着清高的气节、坚韧不拔的性格,正 直清高、虚怀若谷、超凡脱俗;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柏象征着坚贞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高风亮 节,傲骨铮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练习】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 的句子是__庭__下__如__积__水__空__明____,__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__。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含蓄地表达对“忙人”的鄙夷和讽刺的 句子是:__何__夜__无__月____?__何__处__无__竹__柏____?__但__少__闲_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_者__耳___。
找生字、读准音
解( jiě )衣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

上一页 下一页
2中02考0年 语中 文考 古语 诗文古 阅诗 读文 复阅 习读 课复 件习 :课件 内 : 文课 言内 文 文 上言 记文 承 天寺8上夜 游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问题2: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参考答案: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 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感慨世人忙于 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评析:文章通过写月夜访友赏月,传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上一页 下一页
思维导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寻(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副词,只是)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副词,只)
上一页 下一页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理解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 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十分美好,)(于是我)高 兴地起身出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 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7页)

环节四:精讲点拨,、句 3、课后练习题 4、拓展题 文言文与现代文、课内与课外要融会贯通,迁移运用。
环节五:有效训练,迁移运用(10分钟)
完成《面对面》75页第一大题1--4题。(共8分)
时间:7分钟。 要求:书写认真,答题规范。
小组活动(3分钟): 批改: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同桌互批,算出分数。 统计:组长统计本组得分情况(最高分、最低分、均 分)和错题情况。 纠错:参考答案,自主纠错。
1、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院中的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只是缺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环节四:精讲点拨,方法归纳
1、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从写作手法赏析此 句。
六、课堂小结,感悟收获(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2)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分享经验) (3)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作业:
1、 做《面对面》76页剩余各题。 2、 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及小活页相关练习题。
环节二:自主复习,排查问题(10分钟)
1、结合课下注释,识记作者、作品。 2、自由背诵全文,重点字词可边背诵,边在习题本上书写。 (要 求背诵时全体起立,会背后方可坐下) 3、翻译全文,识记重点实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4、参考《面对面》P73“文章结构”和“词句自测” ,用框架法形 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5、识记核心要点探究1、4题答案。
复习课“六环节”教学课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环节一:目标引领(2分钟)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全文。 2.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情感。 4.体会作者对于月光的描写。

中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二)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 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 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 旷幽绝,蕲①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②当洞庭青草之中, 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 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③,阆风、 瑶台、广寒④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 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 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语段(一)中,“闲人”包含苏轼哪些感情?(2 分) ①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②人生的感慨惆怅和贬谪的悲凉。③闲 适自得的心境和豪放旷达的情怀。
3.细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 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教材课后题】
答案:“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 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闲人”包含了作者仕途失意、郁郁不得 志的悲凉心境,也带有些许赏月的闲适。
二、主旨情感类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 的感情?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 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抒发作者复杂微
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 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 包含其中。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 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随笔式小品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 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 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陕西)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第18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陕西)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第18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三、问题探究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 写月色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方法: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 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2.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域 。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
的连词) ②月色入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其他实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②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③怀民亦未寝. 睡觉 ④遂.至承天寺 于是 ⑤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⑦盖.竹柏影也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 ⑧解.衣欲睡 脱,脱下
D.稍畜钱粮待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是“闲人”,他真的是“闲人”吗?请结 合选文分析。 不是。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苏轼为民请命减少赋税、救济灾民、救治难民等, 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所以他并不“闲”,“闲”在这里表明了苏轼豁达乐 观的胸怀和聊以自慰的人生态度。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 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 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 “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 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3、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它与“ 解__衣__欲__睡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 伏,一沉闷,一活跃.
6.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元_丰__六__年__十__月__十__二__日夜 地点__承__天__寺_________ 人物:__我__和__张__怀_民______ 事件:_夜__游__承__天__寺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 2、翻译重点语句 3、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作者将月色比喻成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 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的藻、荇, 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 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你是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的?“闲” 在文中具体包含哪些感情?
闲人:(1)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即政治上清闲的人。
闲“情”: (1)贬谪的悲凉;(2)人生的感慨; (3)赏月的欣喜;(4)漫步的悠闲。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 吗?(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 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 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 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 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地。自比“闲人”则 有多少意味尽含其中啊。作者才华横溢且素有 大志,但不被重用,以闲人自喻,及表现了仕 途失意的落寞,有表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
复习指导一: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于是,就 4、怀民未寝 寝:睡觉 5、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原盖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复习指导二、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 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 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景物)的清澈 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侧面写月光)参差 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的点染出一个空 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表现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 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二).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 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融记叙、描写、抒情 于一炉,而广为传颂的还是他的“十八字写 景”,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当堂训练
(一)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月__下__美__景_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壮__志__难__酬__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乐__观__、__豁__达__的心境。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_欣__然__起__行_________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 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复习指导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 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 )寻伴夜游。(叙述,交代游历缘由) 第二层:(4句 )观月赏景。(写景、描绘庭中美景) 第三层:(后3句)月夜抒怀。(议论,表明旷达襟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