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术评分标准
换药术评分标准

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温医)考号姓名单位得分外科换药操作流程一、目的1.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便酌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2.清洁伤口,去除异物、渗液或脓液,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伤口局部外用药物,促使炎症局限,或加速伤口肉芽生长及上皮组织扩展,促进伤口尽早愈合。
4.包扎固定患部,使局部得到充分休息,减少病人痛苦。
5.保持局部温度适宜,促进局邵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环境,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二、适应证1.无菌手术及污染性手术术后3-4天检查刀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
2.估计手术后有刀口出血、渗血可能者,或外层敷料已被血液或渗液浸透者。
3.从位于肢体的伤口包扎后出现患肢浮肿、胀痛。
皮肤颜色青紫。
局部有受压情况者。
4.伤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拔除或全部拔出者。
5.伤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者。
6.伤口局部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7.外科缝合伤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8.需要定时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者。
9.手术前创面准备,需要对其局部进行清洁、湿敷者。
10.各种瘘管漏出物过多者。
11.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浸湿附近伤口敷料者。
三、准备工作1.病人的准备:了解病人的心情,向病人讲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病人的心理恐惧。
病人应保持合适体位,既有利于病人舒适,也有利于医生换药。
2.自身准备:着装符合要求、修剪指甲、洗手。
3.环境准备:操作前半小时停止一切清扫工作。
4.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无菌治疗碗2个、无菌镊子个、酒精棉球树个、盐水棉球树个、分置于无菌治疗碗内,无菌纱布数快,置于无菌治疗碗内、弯盘、胶布或绷带,铺好橡胶单、治疗巾,根据伤口情况可备引流物、血管钳、探针、凡士林纱布或雷夫诺尔纱条等。
四、操作方法1.除去外层辅料:外层绷带和敷料用手取下,紧贴创口的一层敷料用镊子揭去,揭除敷料的方向与伤口纵细方向平行,以减少疼痛。
换药评分标准

换药评分标准换药是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换药物的行为。
换药评分标准是对患者更换药物的行为进行评价的指标,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用药。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换药评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换药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换药的评分标准。
1. 换药的频率。
换药的频率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更换药物的次数。
根据换药的频率可以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低频率、中频率和高频率。
低频率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更换药物的次数较少,中频率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更换药物的次数适中,高频率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更换药物的次数较多。
通过评估患者的换药频率,可以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
2. 换药的原因。
换药的原因是指患者更换药物的动机和目的。
换药的原因可以分为主动换药和被动换药两种。
主动换药是指患者因为药物不良反应、疗效不佳或其他原因而主动更换药物,被动换药是指患者因为医生的建议或其他原因而被动更换药物。
通过评估患者的换药原因,可以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3. 换药的效果。
换药的效果是指患者更换药物后的治疗效果。
换药的效果可以分为良好、一般和不良三种。
良好是指患者更换药物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一般是指患者更换药物后症状有所改善,不良是指患者更换药物后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出现加重。
通过评估患者的换药效果,可以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换药评分标准的意义。
换药评分标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换药评分标准,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换药评分标准也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乙醇流入创口扣2分
清洁伤口先由创缘向外擦洗;(未按此操作扣2分)。
8
4.处理创面:
直接用左手的无菌镊子取无菌治疗碗内的盐水棉球,传递给右手的镊子,轻轻清洗创面,禁用干棉球擦洗创口,以防损伤肉芽组织。后用干棉球擦洗伤面周围多余盐水。
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标准分100分)
科室:姓名:
项目
考核评价要点
评分细则
分值
扣分
操作
准备(口述)
1.操作人员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帽子
差一项扣2分(4项)
8
2.用物准备:换药包(无菌治疗碗2个、弯盘1个、镊子2把);75%酒精棉球;生理盐水棉球若干及生理盐水纱布1-2条;纱布块及干棉球若干;胶布与剪刀;一次性治疗巾。
未充分暴露创面者扣2分
未遮挡其他部位者扣1分
3
操作流程
1.操作者准备完毕,洗手后报告评委(开始计时):戴手套
手套污染扣6分
6
2.揭开敷料:用手揭开外层敷料,(胶布应由伤口外侧向伤口方向揭去)。再用镊子轻夹内层敷料,若粘连较紧,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揭去内层敷料时应和伤口纵向保持一致,以免伤口裂开。
更换下来的敷料未集中放于弯盘内扣4分,未倒入污桶扣3分
未冲洗换药碗、镊子扣3分
15
评价
操作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6
操作流程正确
6
操作熟练,仪表大方
5
评委:实得分:
未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扣2分;
外科换药操作评分标准

5
5
3
5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未做不得分,欠规范酌情扣分
少一样扣1分(包括物品摆放有序)
摆放混乱不得分
缺一项扣1分
操
作
流
程
质
量
标
准
60分
(举手示意计时开始)
1.暴露换药部位,评估伤口(按10cm长污染伤口操作)
2.打开换药包外层,戴无菌手套
3.打开换药包内层,查看包内灭菌指示卡变色是否达到标准色,夹取换药用品
4.揭去外层敷料,用无菌镊子取下内层敷料,放入弯盘内;若内层敷料与创面粘连较紧,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揭开
5.观察伤口情况,按污染伤口由外向内用碘伏消毒液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2遍(范围≥15cm)
6.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清洁伤口,亦可用3%双氧水清洁伤口
7.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胶布固定
8.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及床位
外科换药操作评分标准
项目
总分
考核内容
应
得
分
实
得
分
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则
准备
质量
标准
20分
1.仪表端庄,衣帽整齐,佩戴胸卡
2、规范洗手,戴口罩
3.备齐用物:无菌换药包、敷料、棉球、持物缸、持物钳或镊子、胶布、无菌生理盐水、碘伏消毒液
4.物品摆放合理,便于操作
5.检查换药包是否合格口述:(灭菌指示胶带上的品名、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有无湿包和破损)
9.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利器等
10.操作完毕去除手套
(举手示意操作结束,停止计时)
3
12
5
10
10
5
7
2
3
外科换药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最终版)

编号:成绩:
程序
规范项目
分值
评分标准
扣分
得分
用物
5分
快速手消毒剂、换药包、0.5%碘伏棉球(2%碘酊、75%酒精)、无菌纱布(无菌敷贴)、胶布、无菌手套、无菌线剪、清洁弯盘,必要时备绷带、生理盐水、H2O2、无菌刀片,换药车下层医疗废物桶,车旁有锐器盒。
5
缺一项扣0.5分。
10
一处不合要求扣1分。
终末处理15分
更换下来的敷料集中放于弯盘内,倒入污桶(医疗废物处理)。
5
一处不合要求扣1分。
术后用物处理(器械放入回收箱清洗灭菌)。
5
一处不合要求扣1分。
操作时间
操作时间10分钟
5
超时1分钟扣1分
监考人员:日期:
准备
10分
口。
换药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含取无菌物品方法)
多个病人换药时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
体位:原则上应能充分暴露创面,取坐位、卧位、侧卧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0
未查对及解释各扣2分,患者伤口处暴露不好扣2分,病人体位不舒适扣2分,为保护患者隐私扣2分,未遵守无菌原则扣2分。
操作
程序
与
步骤
65分
术者洗手(六部洗手法)、戴口罩、帽子,仪表端庄。
5
一步不正确扣1分。
嘱患者取适当体位,取下伤口原有的敷料,外层敷料可用手取下,戴无菌手套(正确无污染戴无菌手套),内层敷料应用镊子除去(两把镊子的分工及正确使用)。
15
一处不合格扣1分。
创面清洁,消毒的处理原则:
1.对清洁伤口先用0.5%碘伏棉球由里向外消毒3-5cm。
2.对感染伤口则用0.5%碘伏棉球由外向里消毒皮肤,继之用生理盐水小棉球清除创面脓液,最后用0.5%碘伏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换药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换药技能操作评分标准换药是外科临床上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对于伤口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换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以下换药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一、准备工作(20 分)1、操作者准备(10 分)着装整洁,戴口罩、帽子,洗手(5 分)。
若有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熟悉患者病情及伤口情况(5 分)。
未了解患者病情及伤口情况不得分。
2、物品准备(10 分)换药包(内有镊子两把、剪刀、纱布、棉球等),无菌生理盐水,碘伏,胶布等(5 分)。
每少一项物品扣 1 分。
物品摆放整齐,便于操作(5 分)。
物品摆放混乱酌情扣分。
二、操作流程(60 分)1、暴露伤口(10 分)协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伤口(5 分)。
体位不当影响操作酌情扣分。
拆除伤口外层敷料,若敷料粘连,用生理盐水浸湿后缓慢揭开(5 分)。
操作粗暴导致伤口损伤不得分。
2、消毒伤口(15 分)用镊子夹取碘伏棉球,以伤口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消毒范围应超过伤口边缘 3 5cm(10 分)。
消毒顺序错误或范围不够酌情扣分。
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5 分)。
次数不够不得分。
3、处理伤口(15 分)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分泌物或坏死组织,用镊子、剪刀进行清理(10 分)。
清理不彻底酌情扣分。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覆盖伤口(5 分)。
敷料选择不当不得分。
4、固定敷料(10 分)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敷料,松紧适度(5 分)。
固定不牢或过紧过松酌情扣分。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5 分)。
未告知患者不得分。
三、无菌观念(10 分)1、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无菌观念,镊子、剪刀等器械使用规范,避免触碰非无菌物品(5 分)。
违反无菌原则不得分。
2、换药完毕,整理用物,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分类处理(5 分)。
未正确处理医疗废物酌情扣分。
四、整体评价(10 分)1、操作熟练,动作轻柔,有条不紊(5 分)。
操作生疏、动作粗暴酌情扣分。
2、与患者沟通良好,体现人文关怀(5 分)。
医师换药术考核评分表

二把镊子混淆使用,造成污染,-5分;清洁创面手法不轻柔,-5分;清洗时未由内向外,-10分
7、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冲洗。
10
观察创面不细致,冲洗液选择不正确,-5分;创面冲洗不彻底,-5分
8、创面肉芽组织小或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5%高渗盐水湿敷;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除或专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
医师换药术考核评分表
操作步骤
分值
扣分标准
1、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5
一处不合格,-2分
2、备齐用物,放在换药车上,推到病人床旁,查对病人床号、姓名。
5
缺一项,-2分
3、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尽量取卧位,除便于操作外,尚可减少虚脱的发生。
5
病人卧位不适不得分
4、查对换药包消毒日期,按无菌操作原则,正确开启换药包。换药碗等用物合理放置。
10
一处不合要求,-2分;用物整理不妥,敷料乱扔,各-5分,特殊敷料处理不当不得分。
10
开包前未查对换药包,-2分;开包手法不对,-5分;换药包污染不得分
5、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灭菌盐水浸湿后再揭去。
10
取外层敷料时用镊子,造成污染,-3分;与伤口粘住的内层敷料,未用盐水浸湿立即揭开,-5分
6、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清洗时由内向外。
15
对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剪除不彻底或处理不当,-10分;手法不熟练,-5分
9、清创后,一般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换药拆线评分标准

1.戴好帽子口罩, 七步法洗手(5分)
5
2.打开换药包, 准备物品, 用持物钳钳夹用物, 原则遵循先干后湿, 先无色后有色的原则。(10分)
10
3.去除伤口敷料, 观察伤口, 外层用手除去, 内层用镊子, 干结者需沾湿除去。
5
4.消毒伤口:清洁伤口由里向外, 感染伤口反之。范围:伤口周围3-5cm, 后一次消毒范围不应超出前一次范围, 次数:2次以上。(10分)
换药拆线考核评分标准
姓名: 科室: 得分:
项目
总分
内容及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评估准备
20分
1.人员准备: 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洗净双手、核对患者、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10分)
10
2.物品准备:换药包一个、线剪一把, 胶布, 络合碘、持物钳等, 检查物品是否合格, 灭菌日期及有效日期(10分)
10
操作程序与步骤
5
评价
20分
1.简要告知伤口愈合情况(5分)注意事项(5分)
10
拆线时间:
头、面、颈 术后4-5天;
下腹部、会阴部切口 术后6-7天
上腹部、胸部、腰部、臀部切口 术后7-9天
四肢切口 术后10-12天
减张缝合线 术后14天
10
考核者: 时间:
10
5.拆线:一手用镊子提起线头, 另只手持线剪, 靠近皮肤剪断裸露体外较短的线头, 将内缝线拉出。(10分)
10
6.再次消毒伤口:清洁伤口由里向外, 范围:伤口周围3-5cm, 后一次消毒范围不应超出前一次范围, 次数:2次以上。(5分)
10
7.覆盖敷料: 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所用敷料(5分)
5
8.粘贴胶布:与身体纵轴垂直, 给病人整理衣物, 处理污染敷料及药包, 洗手 (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温医)
外科换药操作流程
一、目的
1.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便酌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2.清洁伤口,去除异物、渗液或脓液,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伤口局部外用药物,促使炎症局限,或加速伤口肉芽生长及上皮组织扩展,促进伤口尽早愈合。
4.包扎固定患部,使局部得到充分休息,减少病人痛苦。
5.保持局部温度适宜,促进局邵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环境,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二、适应证
1.无菌手术及污染性手术术后3-4天检查刀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
2.估计手术后有刀口出血、渗血可能者,或外层敷料已被血液或渗液浸透者。
3.从位于肢体的伤口包扎后出现患肢浮肿、胀痛。
皮肤颜色青紫。
局部有受压情况者。
4.伤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拔除或全部拔出者。
5.伤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者。
6.伤口局部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7.外科缝合伤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8.需要定时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者。
9.手术前创面准备,需要对其局部进行清洁、湿敷者。
10.各种瘘管漏出物过多者。
11.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浸湿附近伤口敷料者。
三、准备工作
1.病人的准备:了解病人的心情,向病人讲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病人的心理恐惧。
病人应保持合适体位,既有利于病人舒适,也有利于医生换药。
2.自身准备:着装符合要求、修剪指甲、洗手。
3.环境准备:操作前半小时停止一切清扫工作。
4.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无菌治疗碗2个、无菌镊子个、酒精棉球树个、盐水棉球树个、分置于无菌治疗碗内,无菌纱布数快,置于无菌治疗碗内、弯盘、胶布或绷带,铺好橡胶单、治疗巾,根据伤口情况可备引流物、血管钳、探针、凡士林纱布或雷夫诺尔纱条等。
四、操作方法
1.除去外层辅料:
外层绷带和敷料用手取下,紧贴创口的一层敷料用镊子揭去,揭除敷料的方向与伤口纵细方向平行,以减少疼痛。
2.冲洗
2.1原则:无菌技术
2.2物品准备:无菌冲洗包;无菌手套;医嘱规定的冲洗液或生理盐水;无菌18或19号针头和7号头皮针;无菌棉纱敷料(填充用);无菌4×4纱布;普通手套;纸胶布;垃圾袋;护肤液(安息香酊等);无菌30ml或50ml注射器。
2.3洗手,戴普通手套;
2.4测量及评估伤口;
2.5除去用过的手套,洗手;
2.6以无菌技术打开无菌冲洗包将纱布,注射器,针头,头皮针放入冲洗包;
2.7倒无菌溶液至无菌冲洗盒内;
2.8戴无菌手套,将头皮针剪去针头备用;
2.9冲洗
①用注射器吸满无菌溶液,接上针头,握住注射器和针头,由伤口上方跑
2.5-5cm距离向下冲洗,用手的力量控制冲洗速度,轻轻的冲洗肉芽组织,而用力冲洗黄或黑的坏死组织;
②移走针头,接上头皮针导管,把导管顶端放入潜行伤口或很难冲洗到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