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的阐释

合集下载

罗斯金 政治科学(第六版)笔记

罗斯金 政治科学(第六版)笔记

《政治科学(第六版)》罗斯金华夏出版社第一编政治基础第1章关于政治的科学一、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即围绕政府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和竞争,集中于两个问题:1、领导者为何及如何做决定?2、为什么公民遵守绝大部分决定而有时却不遵守其他部分?二、合法性的三个方面:1、合法性:A:政治科学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最初含义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意思增加,不再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利”。

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

B: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如《独立宣言》中所说的“对统治的同意”。

C:政府获得合法性的方法有四:①长时间的存在;②良好的政绩;③组成结构;④操纵国家象征。

2、主权:A:最初含义是独裁者统治其王国的权力,后来词义扩大为民族国家对其领土的控制,即成为其地盘的主人。

B:主权与合法性相互关联,合法性式微的国家很有可能丧失主权,也很容易成为邻国扩张的对象;C:一个国家能够从其他国家获得越多的外交承认,就越能维持它的主权与合法性。

3、权威:A:指特定的领导人赢得服从的能力。

常与影响、操纵、说服和强制区分开来,只有权威才依赖于人们服从领导的义务,这种服从来自于领导者所属职位的合法权力,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服从权威。

B:权威来自于职位,但它也必须加以培养,它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联,并且需要结构性的制约支持;C:权威还必须让自己受到尊重。

4、合法性、主权和权威三者相互关联:A:三者其实是合法性的不同说法,如果一个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它就具有合法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存在是合法的,它就拥有了主权;如果一个领导的统治是合法的,他就是有权威的。

B:合法性是对政府的遵奉,主权是对国家的遵奉,而权威则是对领导者个人的遵奉。

三、政治权力1、权力的定义: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做某事的能力;2、关于政治权力的解释:A:生物学: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生物学解释,“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

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有: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极权主义_精品文档

极权主义_精品文档

极权主义引言极权主义是指一种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其特点是集中化的政府权力、强制性的社会控制以及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严格限制。

极权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尤其是在纳粹德国和苏联斯大林时期。

虽然这些政权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具有诸如独裁领导、压制异议、统一意识形态和对社会和经济的广泛控制等共同特点。

极权主义的产生与背景极权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首先,一些国家面临着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的挑战,人们对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不满渐渐积累。

此外,一些领导人利用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工具,煽动种族歧视和仇恨,以达到他们的统治目的。

极权主义还利用了大规模宣传和媒体控制,对社会进行广泛的操纵和洗脑。

最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也为极权主义提供了机会,使其得以在动荡的时期迅速崛起。

极权主义的特征极权主义的特征有许多共同点,它们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限制、对个人意见和思想的控制、对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镇压以及对经济和资源的广泛控制。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的特征:1. 集中化的权力:极权主义政府通常具有集中化的权力结构,一个个人或一个小的政治团体垄断政权,并通过恐怖、镇压和迫害来维持其统治。

2. 社会控制:极权主义政权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社会,包括强制教育、大规模宣传和对媒体的严格控制,以操纵公众意识和思想。

3. 压制异议:极权主义政权对异议声音持不容忍的态度,通过恐吓、逮捕、监禁和甚至处决来打压任何反对者。

4. 统一意识形态:极权主义政府通常试图通过强制实施特定的意识形态,如纳粹主义、共产主义或宗教极端主义,来统一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5. 经济控制:极权主义政府对经济和资源实行严格的控制,包括国有化和中央计划经济,以确保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历史上的极权主义政权纳粹德国和苏联斯大林主义是20世纪最著名的极权主义政权例子。

纳粹德国建立了一个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政权,通过压制少数族裔、政治异见人士和其他被认为不符合纳粹意识形态的群体来实现其统治。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有其特定的‎语境(和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可以为我‎所用,拿来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之‎一环的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在绪论中,作者声明书‎中所使用的‎“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 es of the press‎,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9‎56出版,新闻传播学‎压箱底大作‎,西学中无法‎饶开的媒介‎理论。

所谓拾遗,就是拣到了‎一点当初不‎知道的,也算纪念吧‎。

法哲学家p‎a ul ricoe‎u r 认为,对文本有两‎种解读方式‎:1(hyper‎c onte‎x taul‎i sati‎o n)高度语境化‎解读;2 (decon‎t exta‎u lisa‎t ion)去语境化解‎读。

1=结合并还原‎作者历史背‎景。

2=从读者自身‎出发,对现实反思‎,解决实际困‎境。

报刊的四种‎理论就需要‎这两种阅读‎法。

已知,四种理论是‎:1Auth‎o rita‎r ian theor‎y集权主义‎论2Libe‎r tari‎a n theor‎y自由主义‎论3Soci‎a l respo‎n sibi‎l ity theor‎y社会责任‎论4Sovi‎e t commu‎n ist theor‎y苏共论1 解释pre‎s s此处的pr‎e 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后现代性除魅—阐释吉登斯现代性理论

后现代性除魅—阐释吉登斯现代性理论

后现代性的妖魔化——解释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摘要]现代性理论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理论。

在当代关于现代性的争论中,吉登斯反对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性,而是认为我们仍然处于现代性时期,只是目前一些现代性问题已经被高度热炒。

为此,吉登斯也用“高度现代性”一词来描述我们目前所处的激烈而充满风险的“生活世界”。

这对于当下的“后现代”理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

[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吉登斯将现代性定义为17世纪出现在西欧并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模式或组织模式。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局限于*一时期的独特的生活模式,从而抛弃了“宏大叙事”的论述。

他批判了所谓的“宏大叙事”,即历史可以借助一条贯穿始末的“故事主线”,将我们置于一个过去确定、未来可预见的历史之中,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路线。

他分析说,我们之所以被“宏大叙事”所迷惑,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纠结于大量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事件,这些事件基本上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而且,这些事件让我们怀疑自己,也就是说,不可能获得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知识。

然而,吉登斯认为,为了解释这种情况,发明一些新的术语如后现代性和其他是不够的。

相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征。

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是如此肤浅,以至于有人认为现代性已经消失或者应该被后现代性所取代。

但是,吉登斯以其对现代性的独特理解,有力地驳斥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我们并没有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一个现代性的后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普遍的阶段。

这种全新的“后现代性”秩序轮廓,与目前很多人所说的“后现代性”截然不同,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征。

现代性特征1,现代性的断裂。

“断裂理论”无疑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断裂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断裂”,是指现代社会制度在*些方面是独特的,在形式上不同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关于极权主义的思考

关于极权主义的思考

关于极权主义的思考——从《动物庄园》说起09级思政一班伍慧群200911022936《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奥威尔的成名作之一,曾经极富盛名,并被作为冷战时期西方反苏的武器之一。

本书以童话的形式告诉我们,什么是革命?它是怎么发生的?以及革命成功后的状况等。

主要内容是,庄园农场里的一群动物在意识到自己被人类压迫之后,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并成功地赶走了农场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动物庄园,之后在猪的领导下过着大不如从前的悲惨生活。

本书以苏联为原型用具体的情节说明了革命后统治的残暴,其中充斥着极权主义色彩,并让我们意识到了极权统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如果不谈革命和政治,不谈极权主义,仅仅是把它当作一般的童话书来读,我也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同是动物,为什么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那头该死的猪,凭什么可以掌握其他动物的生死?难道是因为在动物庄园里,猪最聪明,猪会思考,且思考地比其他动物深刻,思想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那么我以后骂人不会再骂别人是猪了,那不是抬举对方了吗?!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恰恰是相反的,所以想想,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安排猪作为领导者,是尽了讽刺之能事,他让我们想到,那些革命的领导者或许就如一头猪,或许连猪都不如,但他还是可以让忠厚老实的人为他当牛做马,让如小绵羊一样温顺的人为他唱着“咩咩”的歌曲,让巧舌如簧的人去愚弄群众……,大手一挥,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就为之振臂欢呼,大喊“万岁!”崇拜得不得了。

不管是苏维埃共产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还是中国共产主义,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个人崇拜(中国特指文革时期),个人崇拜是一切恶的根源,也是极权统治得以存在的基础。

因为个人崇拜和迷信,所以道德和法制都无法起作用,但统治者并不是仅仅依靠谎言和灌输的手段来树立自己的英明形象,还通过强迫和暴力达到这一目地,民众也不仅仅是因为无知和愚昧才陷入领袖崇拜的圈套,只是面对强大的宣传机器和恐怖审查手段的猛烈攻势,理性和独立判断又能起多大的作用?!既然个人崇拜在极权统治中充当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统治者是如何一步步得逞的呢?看看那头叫拿破仑的猪是如何发迹的吧,首先老少校的言论让原本活的心安理得的动物们躁动不已,让它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压迫,这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而《苏格兰的生灵》这首歌又以美好的愿景和珍贵的自由让动物们激动不已,在狂热和愤怒的驱动下,动物们悲愤难抑,从而把农场主给赶跑了,老少校的理论和歌曲彻底发挥了作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

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思考

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思考

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思考极权主义是一种政治制度或思潮,它强调集中权力和无限制的国家控制,剥夺个人自由和权利。

它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和人权,并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极权主义在历史上多次出现,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苦难,因此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极权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集中和个人自由的限制。

这种政治制度通常由强大的领导人或政权所控制,他们通过镇压政治异议、控制媒体和宣传机构,以及限制公民权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极权主义有时候以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或者其他形式的意识形态来巩固其统治。

然而,尽管极权主义在理论上似乎很有吸引力,它却使社会陷入混乱和压迫之中。

极权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极权主义政权往往在实施其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滥用权力,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

例如,纳粹德国、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和今天的朝鲜,都是以暴力和恐怖手段统治国家的典型例子。

极权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导致滥用和腐败的问题严重存在。

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思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极权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极权主义是对人类基本自由权利的侵犯,是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否定。

理解其危害性,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和抵制极权主义的蔓延。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极权主义的根源。

极权主义出现的原因复杂多样,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往往是其滋生的土壤。

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预防和避免类似的政治制度再度兴起。

第三,我们需要重视教育对抵制极权主义的作用。

教育是防止极权主义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培养公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加强对人权和民主的意识教育,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辨别极权主义的危害。

第四,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对抗极权主义的威胁。

极权主义的蔓延不仅威胁着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还可能引发地区冲突和全球动荡。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通过外交、经济和人权方面的合作来推动民主和自由的普遍价值。

最后,我们作为个人也要承担起对抗极权主义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权主义的阐释
【摘要】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是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借由果尔德施坦因叙述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文本对于极权主义的经典阐释,极权主义的看似合理的注脚通过以上三点得以体现。

【关键词】无知;战争;自由;极权主义
奥威尔曾在1949年写给朱丽安·西蒙斯的信中这样描《1984》:这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出现的乌托邦。

而在这部乌托邦式的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断章残篇,那就是在书的一开头被表述为一本可怕的书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它的作者是奥威尔笔下的果尔德施坦因,虽然所有老大哥领导下的人们驳斥、嘲笑、抨击他,但是想了解他的人却并没有减少,当大家提到他的作品时只说那本书。

后来书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终于得到了它,在这部经由主人公的阅读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断章残片中,奥威尔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在书的开头部分,奥威尔通过一些细节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极权主义的统治,老大哥统治下的国家机器都有着十分悦耳动听的名字: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富裕部。

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音乐、教育、艺术;友爱部负责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负责经济事务;和平部负责战争。

国家机器的名称在这里似乎都代表了美好
的愿景,但是实现的方式是与愿景背道而驰,通过这样一种悖反的方式来为国家机器命名也表明了奥威尔对于极权主义的态度。

不容忽视的是,在真理部的外面有着党的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三句口号也是《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三个集中阐释极权主义的重要章节。

战争即和平。

极权主义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为战争正名,阿伦特在《论革命》一书中指出:“在传统上,为战争正名显然不以自由为论据,而是把战争当做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

”与传统不同的是,极权主义将战争美化为一种交战双方之间的目标有限的交锋,现代战争的目的是尽量用完机器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经济水平,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似乎并没有像越战那样使得美国陷入战争的泥淖,反而拉动了美国国内的内需,由战争而带来的资本支出、消费者支出、国防支出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

在极权主义的理论体系里,战争和暴力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能够使极权主义者达到美化战争这一目的的重要原因是不论是人们
所追求的革命,还是带来苦难的战争,二者都要通过暴力的方式。

国家的军事力量失去了原有的打击暴力的功能,而成为了统治者开疆拓土和施行暴力的工具。

一旦军队的功能扭曲或丧失,战争也就成为了所谓实现和平的必要条件。

除此之外,为了给战争正名,现代战争变成了一国统治者对自己的老百姓进行的,为了达到维持既有社会结构不变的目的途径,
正如书中写到的三个超级大国采取的通过战争方式来维持既定的
结构不变。

在战争氛围下,形成一种“打击反人民分子的临时的战争状态”,在这样一种临时战备状态下,高压手段显然成了很自然的措施,观之我们自身,不妨将1966-1976十年间那段近乎疯狂的历史作为极权主义“战争即和平”的注脚,当儿童们都被武装,爬上讲台去殴斗他们曾尊敬的老师,青年们冲进教授们的住宅,烧毁书籍,甚至于连死去的人都未能幸免,被残忍地掘出来鞭尸,这种全民皆兵却一直对内的战争氛围足可作为极权主义之下发动人民
内部战争的充分诠释。

无知即力量。

在苹果公司的广告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手持着铁锤的女运动员跑向大屏幕上老大哥那张阴郁的脸,台下的人似乎都是同一张不变的脸,表情麻木,眼神空洞。

这些千篇一律的脸无疑极权主义之下无知即力量荼毒的产物。

在我们的国家,上个世纪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景象,那时,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城楼下,高举着红宝书,疯狂的背诵着一条条的语录,bbc的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里记载下了这样的画面。

而在这个文本中,有这样一段总结“了解越多,错觉越大;人越聪明,神智越不清醒”,这似乎是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的原因。

由无知而引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都不足以撼动权力中心的地位,相反却成了其巩固和发展的方式,这两种状态一种是由无知而带来的冷漠,冷漠而产生的怠惰使得人民努力争取而来的民主又被新的独裁所代替,个人的独裁
变成了少数人的独裁,本质上还是独裁,权力的拥有者变成了权利的所有者,对于政治参与的怠惰使得人们逐渐接受一个宣布为了人民利益而不受立法机构制约的极权主义政府。

旧政权的瓦解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一个之前领导者鼓吹的那样民主的政府,而是用另一种独裁代替了现有的独裁,正如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经历一系列政策的变更最后却又回归到了恐怖统治。

自由即奴役。

自由这一概念并没有通过这篇断章来阐释,但是从主人公的叙述中我们却还是能找到些蛛丝马迹,正如奥威尔借主人公温斯顿所说的:“所谓自由便是2+2=4的自由。

”他在致h·威尔摩特的信中写到:希特勒可以说是犹太人发动了战争,如果他能坚持下来,这就将成为官方的历史。

他不能说二加二等于五,因为,比方说要发射导弹的话,二加二就只能等于四。

但是在老大哥那里,这种模棱两可的叙述话语也有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所谓的双重话语,也就是说通一种叙述有两种叙述模式,双重话语的所有者们拥有着双重思想,可以同时保存并且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

这有点像当下的双重标准了,老大哥通过真理部来实现对全民的监控和舆论的导向,大众媒体丧失了本有的使公众了解真相的功能,人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永远看不到真相,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成了叙述的历史和像小丑一样被任意涂抹的历史。

正如那些尘封的档案一样,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文革的真实景象,只能从零星的叙述中去窥探当年的历史,然而当这些叙述者们走入历史的尘埃,这段历史会
不会随着时间而被人们所遗忘。

现有的对于文革历史的研究并不详细,国家似乎也无意让我们知晓,但是国外的许多学者却把它作为极权主义研究的样本来分析。

极权主义成为一种高压政治和中央极权的政治模式是有迹可循的,不论是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还是斯大林时期的统治,亦或是十年的文革,为了保障人们的全部权利和自由,个人却又不可避免地服从着控制着所有权力的国家。

为了达成自由的暂时目的,奴役又成了途径,妥协意味着自由的不复存在,为了达到一种所谓的共同意志,那么其他的都要被消灭,为了实现一种共同,所有与其相悖的也要被消灭。

老大哥统治之下,话语权掌握在他那里,就如同他施行的消灭词汇一样,以消灭反义词为例,当一个词作为另一个词的反义词而存在,那么这个词在正在进行消灭词汇工作的人那里便没有了意义,消灭词汇意味着人们的话语权彻底丧失,失去了表达的自由,当语言中连表述的词汇都没有了,那么表述的自由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当全体表述一致时,自由才能出现,那么自由的意义何在?
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温斯特了解了方法,却并不知道原因,他知道自己坚持的是真理,但是他却无法冲破这困境。

生活在极权主义之下的人们享受着极权的民主而浑然不觉,“如果不向极权主义宣战的话,极权主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取得胜利”,奥威尔的预言似乎在今天已经初见了端倪。

【参考文献】
[1](英)奥威尔.奥威尔书信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英)乔治·奥威尔.1984[m].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