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道德教育(马桂新著)思维导图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环境保护专题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考点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以及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可能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也可能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考点三】环境问题的表现生态破坏是环境问题的一种表现,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全球环境变化也是环境问题的表现,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考点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以及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典型例题2009福建高考】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
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考点一】水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水污染主要有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类型。
这些污染的成因包括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泄漏的石油等。
思维导图助力“环境化学”课程的“教”与“学”

思维导图助力“环境化学”课程的“教”与“学”作者:高树梅赵国华刘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11期[摘要] “环境化学”课程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教学,将课程中复杂凌乱的知识点整理归纳在一张思维导图上,在授课过程中,逻辑结构和知识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教学。
同时通过学术沙龙、分组授课、小组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为“环境化学”课程的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实用高效的工具和方法。
[关键词] 思维导图;环境化学;逻辑结构;教与学[基金项目] 2018年度嘉兴学院课程群建设项目“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实验”(1089719103);2018年度嘉兴学院应用型特色教材建设项目“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实验”(002CD1904-5-B61824);2020年度嘉兴学院重点SRT项目“高温热水解餐厨垃圾生产液体有机肥料的研究”(CD8517203263)[作者简介] 高树梅(1981—),女,山东沂南人,博士,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固废资源化理论研究;赵国华(1980—),女,山西运城人,博士,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理论研究;刘娟(1987—),女,山东临朐人,博士,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藻类资源化利用机理与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1-0157-04 [收稿日期] 2020-12-20思维导图是由著名的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的[1],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通过运行一些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具有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并促进大脑开发等典型特征[2]。
思维导图法是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3]。
第八章德育思维导图

第八章德育思维导图
第八章德育
概念:广义:社会、社区、学校、家庭
狭义:学校
功能:个体性功能(生存性功能、发展性功能、享用性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性功能(教育或价值属性)
德育目标分类: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基本矛盾:道德要求与已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原则:
导向性:理想性和方向性
疏导性: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马卡连柯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家、校、社会(5+2=0)
因材施教:个别差异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知行统一原则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
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学会关心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替代性学习)
德育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基本)
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组
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
德育方法:
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
榜样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陶冶教育:情境(潜移默化)
实际锻炼法(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品德评价(表扬奖励)
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激励、自我反思)。
按“图”索“骥”,玩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思维导图的应用

课堂按“图”索“骥”,玩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思维导图的应用汪丽璐摘要:20世纪90年代思维导图传入我国,在教育领域受到了极大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
本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力、培养思维品质为目的,进行了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尝试,期望以此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头脑基金会总裁、“心智文化概念”的创作人东尼·博赞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就是表达思维发散的有效工具,又叫心智导图、脑图或思维地图,它是通过记录关键词或关键信息,借助颜色、符号、图形采用游戏和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方式。
一、思维导图的意义思维导图具有简单方便、易学易用、图文并茂等特点,它通过运用多变的图形与多彩的画面来展示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符合人的思考方式,便于记忆,此外思维导图采用类似于我们神经元一样的网络状来展现,便于我们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以一个知识点为展开,向四周有关知识点扩散,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思想的迸发。
二、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策略从思维导图的绘制来说主要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是画主题,对于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来说,主题一般都是我们每节课的框题;第二是理分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框架主要是单元标题、课题、框题和目题,一般来说如果把一框作为主题的话,目题就是主题的分支;第三是找关键词,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和零碎,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对知识点把握不够系统,而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可视化、系统化、层次化,因此我们在法治课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导图的应用。
教学内容正式开始前,教师先提出相关的问题,并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学生结合自己制定的思维导图和教师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过程中,扩散学生思维,对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添加和修改,有了完善的思维导图,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答。
人教版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课件 (共27张PPT)

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 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 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环境观发展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 协调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 以成鱼鳖之长。
在春季三个月里,为使山上的草木与河湖中的鱼鳖得 以生长,不允许携带工具登山砍伐和下河湖捕鱼。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可明年持无续兽。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用排干湖水的办法捕鱼,怎能捕不到鱼?但明年就无 鱼可捕了。用烧荒的办法打猎怎能得不到猎物?但明年就 无兽可猎了。
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
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B )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 宿”,这些思想反映了( C )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环境观
课堂小结
人地对立
征服自然
“天人合一”
新的环境观
“人地归一”
内涵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到折辱,懂得适 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失败,才会长久持续。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社会系统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