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及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及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及现状1. 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传承和保护。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知识、技能、经验的传统性和持续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85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333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达到了1910项,分布在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其中包括中国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竞技、传统手工艺等多个类别。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芳龄逐渐增长,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威胁。
另城市化进程、商业化冲击、文化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利影响。
5. 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为传承人提供荣誉和保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力度。
6.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根和灵魂。
只有通过重视传统,才能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基本情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保存着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州级民族村寨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个。
**县从2006年开始“非遗”普查工作至今,已普查到资源总量120项,其中:民间文学27项,以苗族《刻道》歌、苗族《古歌》、苗族十二路《大歌》和苗族十二酒歌等高坡苗、河边苗等传统的叙事民歌为主,忠实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貌、风俗和进化过程;民间音乐19项,最有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飞歌”、“情歌”和“游方歌”,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以歌动人、以歌传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舞蹈8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踩鼓舞和捞虾舞,是集祭祀性、欢乐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舞蹈,是苗族群众精神上的释放和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民间美术5项,分别是苗族服饰、银饰、挑花、刺绣和剪纸;民间手工艺15项,以苗族服饰制作、苗族银饰制作和苗族织锦制作为代表,代表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民间曲艺2项,分别是苗族便哦和苗族嘎百福;传统戏剧1项,是当地汉族群众在春节前后表演的一种传统剧花灯;民间竞技5项,目前保存较好的端午节龙舟竞赛和苗族斗鸡、斗牛、斗鸟;民俗29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二月二架桥和祭桥、丧葬、****地区玩水龙等5项,展现了**祭祀文化和民间崇尚;传统知识11项,主要是***境内民族医药,多数具在自己的特色。
2、传承与保护现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非物质文化也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首先在民文学方面,除苗族《刻道》歌已得到专项保护外,其余的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各国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以及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
这包括口头传统及表达、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等。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1.传承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不加以保护,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
2.促进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可能导致一些小众文化被忽视或消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3.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例如,通过节日庆典和传统工艺的展示,吸引游客,提升地方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1.法律法规: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实施细则,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地方社区的参与。
必须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教育和宣传: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和媒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利用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传承传统技艺,使其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全球化大潮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那些蕴含着智慧和价值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能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面临严重流失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流失。
一些古老的手工艺技艺、传统的音乐表演、民间故事传说等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难以传承和发展,有的甚至已经失传。
如中国的“老字号”、“非遗”项目,其传承人口逐渐减少,技艺和传统经验在一些地区已经断代。
2.缺乏保护意识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较为淡漠。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新潮的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依赖于当地民间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这种缺乏保护意识必然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影响。
3.管理和保护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健全。
由于涉及的文化形式多样性和地域性,无法通过一揽子的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率的管理措施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开发或者无人问津,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害不言而喻。
1.宣传和教育重要的是要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电视节目等形式,让公众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保护的积极性。
2.建立保护制度应当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明确相关的管理部门和责任。
通过专门的法规和政策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同时也可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挖掘和培训传承人才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技艺传承人才的培训力度,通过挖掘和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国文化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意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保护工作的动力不足。
2.缺乏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但现阶段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
3.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传承为主,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4.外部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全球化的冲击等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5.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1.加强意识宣传: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其在文化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投入,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保护人才。
3.建立保护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提高保护的专业化水平。
4.研究和传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推动相关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5.整合资源:整合政府、民间、学术界等多方资源,形成保护工作的合力,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7.创新保护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保护手段,包括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特定的社会实践和传承,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威胁,因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多样性的需要。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传承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历史记忆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历史记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空间受到挤压。
2. 全球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价值受到冲击。
3. 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影响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失,造成传统技艺的失传和衰退。
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全面了解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 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和政策,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培养传承人和专业人才。
4.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促进传统文化的生活化、现代化传承。
五、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1. 采取实际行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注重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3.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4.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
六、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守护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
xxx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阐述

xxx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阐述简介本文旨在对xxx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进行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知识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文化资产的总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xxx地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xxx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和挑战。
威胁和挑战1. 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使用变更,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被拆除或改建,导致传统文化活动无法继续进行。
2. 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外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数减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3. 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冷落。
4. 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威胁。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xxx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措施可以得到采取:1.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力度。
2. 文化教育: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3. 传承人培养: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知识。
4. 地方政府支持:加强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5. 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护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xxx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确保其传承和发展,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现状一、介绍非遗保护传承的意义及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存在,而是以技艺、表演、口述传统、社会实践、仪式及相关实践等为物质基础,以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传承方式等为非物质载体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传承人口老龄化、技艺传承断裂、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二、政府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努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责任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规定了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此后,政府还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办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
除了政策的支持,政府还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费投入。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如昆曲、京剧、皮影戏等。
政府还鼓励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使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国际认可和保护。
三、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参与除了政府的重点关注与支持外,社会力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团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组织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一些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和传授活动,帮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我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内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年来,我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础——农耕文明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削弱至在部分地区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等,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甚至有所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消亡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批有历史价值、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
特别是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亡。
为此,全面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极为迫切、刻不容缓。
区委、区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入政府重要工及、作议事日程,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在保护工程启动之初,参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南》及《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由区文体局以“两办”名义起草制定了《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南》,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将保护工作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7年,为普查和抢救阶段,全面深入的调查本地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实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准备第一手资料。
2008年至2010年,全为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分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单、传承人名录。
2010年至2012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我局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下,聘请若干名多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及专业人赶不士,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深入全区16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不断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和论证。
走访调查民间艺人300余个,拍摄影像料1000余分钟,制作CD碟片30多张,制作项目申报文本及电子文本30余个,拍摄民俗照片1500余帧。
目前,我区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1个,省级保护项目8个(尚未公示),市级保护项目24个,县(区)级保护项目25个,申报项目名列全市之首,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2006年,我区天水雕漆髹饰技艺、天水木雕、天水木雕制作技艺、秦州小曲、秦州唢呐艺术、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玉泉观上九朝观、秦州夹板舞、秦州民间的故事、天水地毯纺织技艺、天水古琴曲等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天水非物质新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07年7月下旬,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专题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
认真研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
该年度我区申报的天水洒歌、秦州鞭杆舞、秦州山歌、天水竹雕制作技艺、天水打梭游戏、天水泥塑制作技艺等13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同时,秦州唢呐艺术、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等8个项目已上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让天水雕漆髹饰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家小组及专业人士多次研讨、论证、审核和修订文本及制作电子文本,我局主要领导及工作人员与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领导专程赴京积极争取。
最终天水雕漆髹饰技艺于2007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公布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示名单。
使这一具效的保护和传承,使这一无形的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永续的利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报送工作,从陶艺、漆艺、民间维修、泥塑、秦州小曲、古琴制作、秦州唢呐等民间工艺中筛选出22名农村实用文化人才积极上报省文化、人事部门。
截止目前,我区已有4人被省文化厅、省人事厅评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职称,有8人被评为农村实用人才中级职称。
(2)我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春节、“节会”期间展演情况期间,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雕漆髹饰技艺、天水木雕、秦州唢呐、秦州夹板舞、秦州鞭杆舞、秦州黑社火等传统技艺和节目进行了原生态表演和展出,观众如潮,赢得了外地嘉宾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受到了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的致好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范围、方式与主要内容(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范围1、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族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编织等)2、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世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3、民族民间文学(包括民族民间谚语、歌谣、故事、山歌、民歌等)4、民族民间特色活动(包括民俗活动、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传统游艺活动等)以及其他人保护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重在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和原初场所。
(二)基本保护方式1、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
2、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以及举办活动或发展览馆等方式妥善予以展示、保存。
3、论证建立地域文化生态度恶劣保护区、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长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实施动态式持续性保护。
4、对传承人给予扶持和鼓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
(三)主要内容1、全面普查,模清家底,造册登记。
2、精选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论证建立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实施动态式持续性保护。
4、对传承有给予扶持和鼓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
(三)主要内容1、全面普查,摸清家底,造册登记。
2、精选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分级分别建立保护制度和保护机制,建立区、乡(镇)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积极有力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实行认定和培训,通过采取政策支持金扶持手段,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6、发现、筛选、推荐一批具有民俗民间技艺的优秀人才,通过逐级上报,由有资质的部门或委会进行评审,给优秀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和命名“大师”、“名艺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鼓励民间艺人传承技艺,提高我区优秀民间艺人在国内处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7、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产业),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8、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相关知识,提高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珍惜和保护本土文化的责任感。
9、建立任务明确、运转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
10、整理出版天水市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音像制品,把我区各类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字、录音、影视、图片等完整记录下来,整理翔实的档案资料。
11、征集、收购、收藏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实物。
12、初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育一大批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技术精湛、乐于奉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
13、积极创造条件,筹建天水市秦州区文化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中心和专题性民俗陈列馆,使其成为收藏保护、学术交流、宣传展示的阵地窗口。
冯国瑞院简介冯国瑞院位于秦州区大城共和巷33号。
1989年秦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组宅院建筑具有浓厚的北方住宅特点,在纵贯南北的轴线上对称摆布房屋而形成一进二院的型制。
其东南角避辟门,门内迎面建一影壁,磨砖对缝镶砌海棠池,出檐砖雕斗拱。
自此西进二门到前院。
南侧有硬山顶锁子厅式倒座三间,面阔通长12.8米,进深宽7.2米,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当年冯国瑞先生客厅。
前院东西侧各建单坡水厢房面阔3间,通长12.8米,进深宽4.9米,前出廊式,柱与额枋间施以透雕雀替,装饰性很强。
其北建硬山顶过厅面阔3间,通长12.6米,进深宽8.8米,前出廊式,坐斗枋上罩栌斗与抱头梁麻叶头相交,形成斗口出跳,柱枋间亦施透雕雀替。
过厅现封闭明间通道改作前院正厅。
从前院东侧拱形耳门到夹道。
夹道东侧建厨房3间,由此折西径宝瓶门可入后院。
院北正厅面阔3间,通长12.1米,进深8.1米,硬山顶,其梁架结构和装修与前院过厅基本相同,唯后檐出廊,室内以木雕隔扇分割成小间,明间正面配臵方桌长案,对称陈摆古椅,纸糊天花,构成古朴素雅的格局。
正厅左右附耳房各1间。
后院东西侧亦建厢房面阔各3间,通长8.6米,进深宽5米,建筑型制与前院厢房相同。
冯家院现存建筑大部分为冯氏后裔所居,保存完整,是清至民间时期天水地区典型宅院建筑之一。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古民居的保护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连片保护,分片保护、重点保护”的原则,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保护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要求名人故居所有人和使用人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保护维修,做到原汁原味,整旧如旧,在保护维修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进行。
在日常监管中,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古民居保护责任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办事处社区文保小组确定专人对古民居保护进行日常监管和巡视,及时发现和解决古民居存在的问题,真正把古民居保护工作落到位实处。
贾家公馆基本情况简介贾家公馆为缵绪的私宅,贾缵绪(公元1865年—1936年),字宇清,秦州花南埠(今天水市麦积区)人。
清光绪年间中乡试副榜,任四川西充知县、南充道台等职。
民国时任安肃道尹、泾源道尹、甘肃教育厅厅长等。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被选派总办甘肃烟酒事务。
1926年,陇东镇守使张兆甲“有异谋,将妄动”,贾劝告张不采纳,贾一气之下,辞官归里。
贾归里后,一心为桑梓事业服务,热心地方文教、史志修纂,以及实业、民生、慈善等各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
1929年,贾受地方人士推选担任《天水县志》总纂、《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总办的职务。
1933年,天水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炳兴火柴公司的经理哈锐逝世之后,贾宇清任该公司经理。
贾宇清虑事总以乡人利益为先,常不顾个人安危,不畏强暴,能为民请命。
1930年四月初八日马廷贤率部万多人攻陷秦州城,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贾面见马廷贤,义正词严地向马申说“不得残害无辜、不得枉杀平民百姓”,马遂纳之谏言,下令部队停止杀戮,并布告全城执行,于是存活百姓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