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中国美术史

社会状况
士族 玄学 佛教 专业画家 民间美术 风格题材多样化 人物画 八绝之一,最早记载 落墨为蝇,表现技巧高超 人物画为主 谢赫六品第一品,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人物道士 画家,理论家 气韵 眼神 艺术特色 细节 真性情 传神。细节 外形表现内在 成就及影响 线描密体 神韵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顾恺之
• 艺术特色
1.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最早期的理论家 2. 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眼神 3. 绘画语言注重心理和精神面貌的刻画,以细节衬托人物
• 成就及影响
1. 佛像和山水,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真性情,体 现了他敢于对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名仕的赞赏和崇仰
2. 明确提出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注重刻画心理性格,内 在深度,这就是说要注重“传神”,标志的画家对生活 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的新高度
3. 力求通过外形的刻画,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如他 为裴楷画的肖像在面颊上添了三根毫毛,就是形象“神 明殊胜” 4. “笔记周密”的密体,顾恺之在线描有所发展。被后人 形容“春蚕吐丝” 5. 开创了古代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是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 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有画论《画云台山记》 《论画》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绘 画
艺术特点曹不兴源自卫协顾恺之谢谢观赏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
社会状况
1. 士族制度的出现,出现了许多艺术家 2. 思想上出唯心主义玄学影响 3. 佛教的传入,修建大量寺院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特点
1. 出现了专业画家,人才辈出 2. 民间美术活动与专业美术相互促进 3. 绘画风格,题材多样化,显露出当代生活 的兴趣 4. 人物画达到空间水准
• 代表作
《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2 人物画
捣练图 张萱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中晚唐 仕女画
周昉,社会环境影响其作品多反映贵族妇女奢侈生活后的不幸和苦闷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中晚唐 仕女画
2 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顾闳中、 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 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 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雪溪图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三 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创作、理论
荆浩 匡庐图
理论创作:
《笔法记》 六要: 气:心灵主宰 韵:格调问题 思:构图立意 景:观察自然 笔:用笔节奏 墨:用墨浓淡
关 仝
关 仝
关 山 行 旅 图
山 溪 待 渡 图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的兴起
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乱世为 佛教的广泛传布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希望在 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宣扬的灵魂 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他 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佛教美 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 雕塑和壁画。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概况
1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 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大一统,政治昌盛,国力强大, 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 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魏晋南北朝美术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 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 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 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 本。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 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 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 道子的疏体。其理论著作有《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 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 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 象的体验、观察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 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 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 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女史箴图》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2、卫协,西晋画家。师法曹不兴,擅 绘道释人物故事,东晋顾恺之深受其影 响,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评云: “古法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 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 画迹有《上林苑图》、《七佛图》,作 道释人物,冠绝当代,人称“画圣”。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动乱年代 二、思想解放的时代 1、“玄学”的兴起 2、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三、艺术成就 1、文学、文学批评、文艺理论 2、佛教艺术的兴起 3、人物画的新发展 4、山水画的独立 5、最早的画论、理论家的出现 6、书法:王羲之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时代新风的开启者
1、曹不兴(弗兴),三国时东吴的著名的画 家,也是画史最早记载以佛画知名的画家。作 巨幅画像,心敏手运,须臾而成。历史上称其 为“佛画之祖”。 “落墨为蝇”:相传孙权命曹不兴画屏风,图 》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 徐显秀墓壁画生动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 丰富豪华的生活场景,准确地反映了各 色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北齐社会 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极为难得的视觉形 象史资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解析 空间 。
木板漆绘——司马金龙墓漆屏风
• 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 西南。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墓葬规模较 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 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被视作珍贵的古 代绘画实物。 • 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 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 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 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 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 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二、魏晋南北朝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
• 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 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 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寺院的兴建和石 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 的主流。 • 我国古代自佛教传入以后,便出现了佛教题 材的绘画。佛教画的形式除了画在绢帛上的卷轴 形式而外,更大量的是画在寺庙、石窟墙壁上的 壁画。保存到今天的几乎全是石窟壁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 处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 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 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 石窟中是罕见的。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中国美术史汇总

中国美术史汇总一、魏晋南北朝-隋唐绘画1、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2、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创造了水墨山水派。
3、李思训,唐代书画家。
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
4、吴道子,唐代画家。
5、张萱,著名作品是《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6、周昉,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
7、阎立本作品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8、韩滉代表作《五牛图》。
9、韩干,唐画家。
代表作《照夜白图》《牧马图》。
10、卫贤《高士图》。
11、荆浩,开创以描绘高山峻岭为特色的北方山水画派。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12、关仝五代后梁画家。
13、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
存世作品多为摹本《宫中图》、《苏武李陵逢聚图》、《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太真上马图》。
15、顾闳中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
16、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
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
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
17、黄荃:五代十国西蜀画家代表作《写生珍禽图》。
18黄居寀:〔五代〕代表作《山泽惊鹊图》。
19董源:中国五代南唐画家。
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
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代表作《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
20巨然,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
存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崖丛树图》等。
二、两宋画家1文同:苏轼的表兄。
代表作《墨竹图》2刘永年:《家鹅图》轴相传为其所绘。
3许道宁: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4李公麟: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五马图》为其代表作。
5、王诜:字晋卿,代表作《溪山秋霁图》6、李成:五代及北宋画家,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摘要:一、中国美术史简介二、中国美术史的时间排序1.原始美术2.夏商周美术3.秦汉美术4.魏晋南北朝美术5.隋唐美术6.五代十国美术7.宋元美术8.明清美术9.近现代美术正文: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美术史简介中国美术史是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以丰富的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二、中国美术史的时间排序1.原始美术原始美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有彩陶、岩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为后来的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夏商周美术夏商周美术以青铜器、玉器、壁画等为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形式美和工艺技巧,呈现出神秘、庄重的风格。
3.秦汉美术秦汉美术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汉画像石、壁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在题材、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4.魏晋南北朝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以书法、绘画、雕塑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个性表现和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隋唐美术隋唐美术以壁画、雕塑、书法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形式美和技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6.五代十国美术五代十国美术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笔墨技巧,推动了美术的发展。
7.宋元美术宋元美术以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强调意境、意趣,注重笔墨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明清美术明清美术以版画、年画、壁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9.近现代美术近现代美术以油画、中国画、雕塑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创新和个性,吸收了西方艺术手法,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5.山水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行程,而且越来越明显地肩负起 重要的精神使命,逐步具备了充当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形象表征 的精神品格。 6.花鸟画也受到称赏而在不断萌发之中,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 美对象和绘画科目。 7.佛教题材在绘画中占有突出的位臵,许多著名画家正是在佛 教绘画中创立了成熟的风格得到公众的赞赏。 8.佛教雕塑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气势和精湛的技巧而形成 一个新的雕塑艺术高峰。 9.书法艺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产生了典范性的作品,成为以 后历代师法、尊祟的对象。 “ 10.对于绘画的深入研究,导致出现厂专门件的绘画理论著 作.表达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日益丰富、细微的认识. 11.陶瓷工艺美术中的青釉瓷器以其艺术上的成熟、完美而在陶 瓷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成为唐宋青瓷的先驱。
对书俑 湖南长沙出土 西晋
石麒麟 梁武帝陵前
南朝
第四节 书法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隶书逐渐衰落,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 发展成今草,行书达到完美的境界,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已完 全成为自觉。 一、三国、西晋书法 隶书仍是官方通行书体,当时碑碣大多使用隶书。西晋禁止立碑, 墓志兴起。楷书取代隶书成为必然。 西晋:陆机《平复帖》 魏: 钟繇 二、东晋书法 东晋是行书、草书成熟期。隶书衰落,楷书兴起,章草向今草转 化。今草经王氏父子逐渐定型,达到成熟。行书经王氏父子的革 新,成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书法家: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三、南北朝书法 此时期的碑刻是现存楷书的宝库 南朝碑刻: 龙颜碑、瘞鹤铭 北朝碑刻:比南朝更为丰富多彩 南朝书法家
仪仗图河北磁县湾漳墓
仪卫出行图 北齐 山西太原娄叡墓
运用铁线勾勒,人物力求体态、身段合理,比例适度,面部有神 韵。广泛运用色彩晕染、明暗映村和远近对比的手法,增加人们 形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整个画风已脱离了汉画 单调、比例失调的情况 ,出现了以形写神的 美学风范。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
《女史箴图》
①东晋顾恺之
②依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分九段,内容是进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
(开卷以故事为例榜出古代忠于帝王社稷的宫廷后妃。
后段阐述道德哲理内容)。
③人物身材秀美,仪态端庄,云髻高耸,衣袋迎风飘举,显示了高雅而优美的风度。
注重用线造型(高古游丝描),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
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洛神赋图》
①东晋顾恺之
②据曹植《洛神赋》而画。
③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
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线路,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和对他们之间情感动态的描绘,形象的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而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的“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①南朝·宋江苏南京出土
②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他们以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
荣启期则是战国时的隐士。
③砖画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种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
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割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
北朝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①北魏山西大同出土
②出土了10座漆画屏风,一件五扇,两面绘制,分上下四层,内容为烈女、孝子故事。
漆画以朱漆为底,墨线描绘,榜题黄底黑字,题材内容以及一些画面的处理(带有南方风格)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
《兰亭序》
①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
②行草序中所记他与志同好友、萧散明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休禊,“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隔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法书精品。
南朝帝陵石雕
①在江苏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
②陵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
石兽一般通称辟邪。
形如是自而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于墓前取其驱邪或求仙的含义。
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体型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其夸张,整块石头雕凿的兽形一般身体颀长,腰部弯曲,头小颈长,昂首阔步,整个体态形成有力的曲线。
虽身上雕出飞翼,但绝无轻灵欲飞之状,而是强调以体积感和重量感来突出轩昂威严的气势,以此来表现墓主人无上尊贵的身份。
具有代表性的宋武帝陵前的石兽齐武帝萧颐景安陵前的麒麟
③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
可溯源到古代波斯雕刻,利用整体石材,
以洗练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
重要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东晋顾恺之,宋齐陆探微,萧梁张僧繇
①顾恺之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
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如“春蚕吐丝”。
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
②陆探微运用草书的笔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细润媚”、笔力遒劲如锥刀。
创造“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
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③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成为有别于顾、陆的“疏体”。
独创“点、曵、斫、拂”四大基本技法。
吸取天竺画法,“凹凸花”;“面短而艳”的人物形象。
宗炳的山水画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画山水序》。
宗受玄学影响很深。
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以其外形体现“道”。
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
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地作了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
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画云台山记》(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和《论画》
明确提出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
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审美主题)必须通过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而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作到“神仪在心”,才能塑造出高于外在形态美的内在精神美的神象,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
他还认为具有生命力和思想感情和处于变化运动中的对象为画家在形神的掌握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更易使画家“迁想妙得”。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世态感受。
妙得为迁想的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对包括了人物、山水、动物在内的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也是指导其自身艺术实践的准则。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强调“传神”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悟对通神”。
被后人称作“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乎”的铁线描法,正与他创造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表里,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般的整体。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
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开创了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理论。
简述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艺术风格。
①规则宏大,平面呈椭圆形,立面为穹窿顶,造像多为三佛,设计别具匠心。
五个窟主体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主尊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
一的象征。
雕像粗壮雄伟,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处理也比较简洁质朴,显然受了西北地区凉州造像的影响,并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谢赫,《画品》。
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
《画品》中提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其中把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是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技术等绘画造型基础和技巧。
“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总结性意义,夹叙夹议,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以后美术史及评论著作多沿此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