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商颂》的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的价值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的价值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的价值和影响力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

它由305篇诗歌组成,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数百年间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以及民生百态。

《诗经》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历史的发展,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艺术价值1. 语言艺术:《诗经》以简洁、明快、饱含感情而脍炙人口的语言形式为特点。

它运用对仗、押韵等技巧来塑造鲜明的形象和表达思想感情。

2. 音乐艺术:每一首《诗经》都有指定的曲调,在演唱时能够配合相应的音乐,形成完整而动听的艺术作品。

在演唱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美学价值:《诗经》中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人情世故为主题,其意境深远、含蓄而富有感染力。

它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大千世界的美与哀,折射出人类文明共通的精神追求。

历史价值1. 史书补充:《诗经》记载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帮助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

2. 周礼文明:由于《诗经》是在周室建立早期创作和传唱的,其中许多篇章反映了周朝社会制度、礼仪规范等方面内容,也提供了对周代文明发展的一种见证。

3. 文化传承:《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演进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道德观念、思想形态等精华,对于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影响力1. 建立价值观念:《诗经》中反映的美德、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塑造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成为后代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文化符号传承:《诗经》中的许多篇章被广泛运用于祭祀、婚嫁等重大仪式,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持续发挥着吉祥、美好的象征作用。

3. 国际交流与传播:《诗经》虽然最早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流传,但随着历史演变逐渐成为文学形式。

它也成为中国文化交流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使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化。

《诗经》里的那些故事:商颂

《诗经》里的那些故事:商颂

《诗经》里的那些故事:商颂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血脉上可以追述到炎黄,下可以回忆尧舜禹汤。

没有哪个民族可以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历经数千年还可以在先辈的诗歌中感受荣耀,瞻仰那一个个披荆斩棘肇立文明的伟岸身影。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诗经》背后的故事,看一看那些安邦定国的伟人,互述衷肠的痴人,或者渴望幸福的普通百姓……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商朝的始祖名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时,发现燕子下了一个蛋,吃了之后便怀孕生下了契。

于是便有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到了商汤继位时,商国已经成为夏朝中极具实力的诸侯,坐镇一方,对周围邻国虎视眈眈。

而此时的夏朝却一直在走下坡路,自孔甲开始,历代夏朝君主沉迷酒色,打猎游玩,不断透支着夏朝的国力,对属下方国也渐渐失去了威慑力。

到了最后一任君主夏桀时,更加变本加厉,除了普通的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外,夏桀还残酷的剥削奴役本国国民及下属方国。

如此种种,使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夏朝更快的朝着崩溃的深渊滑落。

反观此时的商国,凭借着数代人励精图治攒下的丰厚家业,开始不断的向周边扩张。

但是,如此强大的国家以及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势头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夏桀的注意,虽然夏桀暴虐无道,但是面对威胁统治的因素他还是坚定的清除的。

就这样,数百年的积威一朝展露,轻而易举的将商国的君主汤囚禁了起来。

索性夏桀本性贪婪,目光短视。

在商国君臣的宝物美女的攻势之下,夏桀轻而易举的释放了被囚禁起来的商汤。

夏桀囚禁商汤在本意是为了消除对自己统治的威胁,但是仅仅一年就释放了。

但是这带来的影响确实极其深远的,作为一个大国诸侯,商汤随便就被夏桀囚禁,导致其他方国对夏朝蛮横的统治越加恐惧和不满,加速了夏朝统治基础的分崩离析。

诗经的功能

诗经的功能

诗经的功能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文献和文化宝库。

在中国文化史上,诗经的地位无可替代,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探讨诗经的功能。

一、历史功能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大雅》等篇章,记录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国风》则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文化功能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经中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而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已。

”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表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三、艺术功能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诗经中的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表现了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和形象性。

例如《诗经·小雅·车辚辚》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不仅表现了古代交通工具的声音和形象,而且具有鲜明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四、教育功能诗经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感、思维和品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诗歌,不仅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而且具有思维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功能。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诗经中的审美意义与文化价值

诗经中的审美意义与文化价值

诗经中的审美意义与文化价值1. 引言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一部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歌集,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和其对中国文化的价值。

2. 诗经概述诗经由305篇诗歌组成,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时间跨度广泛,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

这些诗歌以鲜明的形象描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着丰富多样、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2.1 风风是民间歌谣形式,以乡村生活和爱情婚姻为主题。

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易懂,表达出普通人民内心深处真挚而直接的情感。

2.2 雅雅是宫廷音乐歌咏形式,主题较为庄重、正统。

通过脍炙人口的描述来讴歌君王和贵族阶层,并传承并维护了封建礼仪体系。

2.3 颂颂是以祭祀和宗庙仪式为背景的讴歌形式,旨在歌颂君主的美德和功绩。

诗经中的颂赞表达了社会团结、治理正义和忠诚崇高等思想观念。

3. 审美意义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杰作,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

3.1 美感表达诗经以独特的词语和韵律,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以及情感体验的描绘,展现了深刻而纯粹的美感。

这些作品既凝聚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感受,也蕴含着对人性、爱情、家庭等永恒主题的思考。

3.2 音乐与节奏诗经古代注重音乐伴奏,在原本文字上配合演唱,使得其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每篇诗歌都有明确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音乐性给予读者一种悦耳动听之感,并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3.3 情感共鸣诗经中所描绘的情感体验丰富多样,涉及爱情、离别、思乡等各个方面。

这些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广泛存在,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和共同的人情之感。

4. 文化价值除了审美意义外,诗经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4.1 历史研究作为最早的诗歌文学遗存之一,诗经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其中描绘的人物、事件以及社会风貌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

4.2 社会伦理诗经表现出尊重家庭亲情、崇尚正直勇敢、注重友情团结等积极社会伦理观念。

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

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了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地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

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

①从出士的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

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的好坏乃是殷民族最为关心的大事。

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的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

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

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宝藏,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依据。

作品中饱含着多彩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在创作手法上表现出的卓越艺术成就。

首先,诗经在文学抑扬顿挫的表现手法上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成就。

以《国风·商颂》为例,它采用抑扬顿挫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是生机勃勃的节奏,以象征性的形式展现出人类生活
作物花草状的情绪变化,描绘中华大地处处充满繁花。

此外,诗经中独特的韵律节奏也体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它采用五言七言格式,牢牢把
持住旋律节奏,运用韵脚、韵头、韵尾、韵首等传统韵律书写技法,塑造出不同意象,提
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令人难忘。

最后,诗经作品中及其丰富的内容构图也反映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以《小雅·夔之》为例,它把古代内容流派描绘地简洁有力,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的运转状态,揭
示出古代文化品格的深刻内涵,对研究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诗经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称颂的成就,是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宝藏,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商颂·那》译文及创作背景

诗经《商颂·那》译文及创作背景

诗经《商颂·那》译文及创作背景《商颂·那》这首诗中所叙述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商颂·那》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商颂·那》先秦:佚名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颂·那》译文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商颂·那》注释猗(ē)与那(nuó)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

与,同“欤”,叹词。

置:植,竖立。

鞉(táo)鼓:一种立鼓。

简简:象声词,鼓声。

衎(kàn):欢乐。

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汤孙:商汤之孙。

奏假:祭享。

假,“格”的假借。

绥:赠予,赐予。

思:语助词。

成:成功。

渊渊:象声词,鼓声。

嘒(huì)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

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於(wū):叹词。

赫:显赫。

穆穆:和美庄肃。

庸:同“镛”,大钟。

有斁(yì):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万舞:舞名。

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亦不夷怿(yì):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

夷怿:怡悦。

作:指行止。

执事:行事。

有恪(kè):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短镜原文与解析

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短镜原文与解析

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短镜原文与解析《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短镜原文与解析商颂是《诗经》中的一篇赞美商朝的颂歌。

其中的一句“长发短镜,奄有理邦”引起了广泛的解读和讨论。

本文将对商颂中的长发短镜原文进行解析,并就其意义进行分析。

商颂原文如下:商之子矣!商之子维,民之贞矣!矧伊皇考,亦不遐荒?商之子矣!商之子维,民之败矣!矧伊皇考,亦不遐荒?维此有商,于邑于阿,民之讹言,实胡协矣。

长发短镜,敦近牧人。

维此有商,于邑于㚣,民之讹言,实胡败矣。

长发短镜,瞻尔须臾。

维此有商,于邑宁那,羔牂孙子,亦百辞焉。

长发短镜一词出现在商颂的第三、第五、第七节,分别是“长发短镜,敦近牧人。

”,“长发短镜,瞻尔须臾。

”和“长发短镜,犬尔颯颯。

”这三节以长发短镜为引子,表达了对商朝统治者的称颂。

解析一:首先要解释“长发短镜”这一词汇的具体含义。

在古代,长发是指人的头发长而健康,短镜则是指用来整理头发的工具。

长发和短镜被放在一个句子中,形成了一个修饰牧人的短语。

这一短语充满了对牧人的赞美与尊重。

从整体上看,这个短语表达了商朝领导者的善政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维护。

解析二: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长发短镜”在两个场景中的出现。

第一次是在“于邑于阿,民之讹言,实胡协矣。

”这句话中,长发短镜被用来描述商朝统治者对农民的关心和呵护。

第二次是在“于邑于㚣,民之讹言,实胡败矣。

”这句话中,长发短镜被用来表达商朝领导者对商朝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对比,可以看出商颂中“长发短镜”一词的多义性。

它既可以表示领导者对人民的关心,也可以表示对国家兴衰的担忧。

解析三: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商颂的最后一节中,“长发短镜”这一短语被用来赞美商朝的统治者羔牂孙子。

羔牂孙子是商朝末年的统治者,他的政绩被表达为“百辞焉”。

这表明商朝在他的统治下繁荣昌盛。

以“长发短镜”作为结束语,表明商朝的统治者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善政让商朝达到了巅峰。

综上所述,“长发短镜”作为商颂中的关键词汇,是对商朝统治者的赞美和颂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诗经?商颂》的文化价值作者简介:彭海玲(1987.6-),籍贯:江西永丰,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引言《诗经》中的颂诗总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周颂》和《鲁颂》的作者作期很容易确定,古今学者的意见一致。

但是《商颂》的作者作期在学术界一直还没有达成共识并各持两端,其争论始于汉代的今古文之争,以毛诗为代表的古文学派认为《商颂》作于商代的贵族阶层,以鲁、齐、韩三家为代表的今文学派则认为《商颂》作于周代的宋国正考父。

这两种观点的论争从汉代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而这种观点的不同,又直接关系到对整部《诗经》作期及其性质的认识。

“根据清代学者魏源、皮锡瑞、王先谦和近人王国维等的详细考证,认为《商颂》五诗非商诗,而是春秋时代的宋国之诗,这几乎已成定论”[1]刘大杰、游国恩、郭玉衡等编写《中国文学史》教材时也一致认定商颂是宋国人写的作品,因此“宋诗说”影响较大。

周武王灭纣之后,封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都于商丘。

是为宋之始祖。

宋发展到宋襄公,国力渐强,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史记·宋微子世家》称:“宋襄公之世,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其大夫正考夫美之。

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

作《商颂》。

”[2]因此可以看出,《商颂》五篇是周代宋国的作品。

本文在论述《商颂》的作者作期时也将主要采用“宋诗说”的观点。

《诗经》的精华部分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十五国风”,而“颂诗”由于是朝廷宗庙的祭祀乐歌,让人们感觉枯燥无味而被忽视。

鄙人认为“颂诗”作为春秋宋国的祭祀乐章,应该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通过对《商颂》的探讨,从商周礼乐、商王朝神话和历史以及语言艺术这三个角度来论证《商颂》的文化价值。

《商颂》作为宋国君王祭祀祖先的乐歌被流传下来,保留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为我们研究商周时代的礼乐文化和商王朝的神话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

下面具体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商颂》所反映的商周时期的文化。

(一)《商颂》折射的礼乐文化《毛诗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3]《商颂》五篇,通过殷商后裔宋国修订的祭祖乐歌,反映了殷商时代的社会背景。

从殷商奴隶制社会过渡到春秋时期的封建社会,整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期望和平统一,但又避免不了战争,于是寄希望于他们的祖先和神灵,希望得到祖先的荫庇和上天的佑助,给予他们力量,助他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君王在征战前后定会到宗庙祭祀拜献。

在这个需要圣人与英雄的时代,社会需要缅怀先烈,成就英雄,赞美与歌颂成为时代的历史使命。

时代的一些特征显现在《商颂》的作品中。

《公羊传·成公十六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时代的使命是追求诸夏内部的团结,共同抵抗夷狄等外部民族的侵略。

国家的统一乃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英雄,反映在《商颂》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玄鸟》)“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深入其阻,裒荆之旅。

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殷武》)《商颂》以其祭祖祀宗、敬天重神、歌颂战争等内容,而因此折射出商周时代的礼乐文化。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商周远民深好祭祀,以求神人之和,因此引发玄鸟生商的灵异神话,诸王征战前后的宗庙祭祀。

《商颂》这五组祭颂诗描述了歌舞娱神、虔诚祭祖的恢宏场面,《那》《烈祖》这两首祭祀乐歌描写了宋君以歌舞迎祖、酒馔美食献祖的肃穆情形。

诗中歌颂先祖伟业时多出现对战事的描写,如在《玄鸟》《长发》《殷武》诗中对武汤、高宗等殷商先祖讨伐荆楚氐羌、打败暴君夏桀、统一九州充满着无比崇尚与赞美。

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包涵了殷商图腾崇拜的宗教文化气息,殷商远民以玄鸟作为他们的始祖之源,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朦胧的天命论思想。

这些都表明了商周时代的人们重祭祀、拜祖先、敬天常、喜乐舞、尚战争的礼乐文化。

《商颂》以音乐舞蹈的形式来作为祭祀祖先的仪式,以此来渲染祭享祖先时盛大而又隆重的场面,显示自己对先祖的无比虔诚和敬意。

《商颂》中的《那》篇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

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管、磬、庸,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

对鼓声的摹写也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我们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节奏、力度和音色。

形容鼓声用“简简”、“渊渊”,写管声用“嘒嘒”,描绘磬声用“穆穆”,用“有斁”来形容庸声,用“有奕”来形容万舞的姿态,我们可以想象殷商远民有着擅长歌舞爱好音乐的传统和浓厚的乐舞祭祀文化。

《烈祖》是一首祭献祖先的乐歌,从中可以窥测出商周时代人们的祭献礼仪。

诗中的祭者用“清酤”、“和羹”来奉享祖先,在我们今天的传统节日里以美酒佳肴来祭拜祖先也应该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绥我眉寿,黄耇无疆”、“自天降康,丰年穰穰。

来假来飨,降福无疆”是宋君祭拜先祖时向祖先神灵祈福的誓言,由此可以看出商周人民祭祀礼仪之隆。

(二)《商颂》反映的神话历史文化在《商颂》五首祭颂诗中,“《玄鸟》和《长发》皆具有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结合的特点,而且富有商族史诗的的色彩。

”[4]《玄鸟》与《大雅·生民》一样可以称得上是民族史诗,具有浓厚的神话学价值。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玄鸟》)浚哲维商,长发其祥。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长发》)这两首诗中道出了商始祖契神奇非凡的诞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那么由“天”、“玄鸟”、“有娀”、“商王”这四个人物构成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呢?根据陈子展《诗经直解》整理的材料及其本人的说解:“今读是诗,觉其具有史诗性质。

诗中人物为半神半人之英雄人物,所叙史事亦杂有神话传说之成份。

《列女传》云:‘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

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邱之水,有玄鸟含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

简狄与其妹娣兢往取之。

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总之,《玄鸟》一诗当与《生民》一诗同读。

不妨同视为商周时代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自道其先祖开国之史诗。

契为商祖,正与稷为周祖同。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姜嫄履大人跡而生稷,同属无父而生子之神话。

此《说文》所谓‘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者也。

窃尝论之:古史相传简狄为帝喾之次妃,姜嫄为帝喾元妃,稷契同时,故有同为帝喾子一说,稷母姜嫄当是有邰氏部落之女酋长,契母简狄当是有娀氏部落之女酋长,同为原始氏族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由杂婚群婚向对偶制过渡,此一历史阶段中神话式之女性英雄人物焉。

”[5]殷商远民因其原始朴素的文化结构,而生成一种“天人合一”、“神人相通”、“神话与历史渗透”的思想观念。

因此在记录始祖的诞生和民族的发展历史时常常融入神话传说。

《长发》叙写和歌颂成汤及历代先王的功德,却从“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及“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的神话故事写起。

“在这些诗篇中,历史与神话直接相接,一贯而下,历史的叙述内在地体现着宗教观念,外在地与神话直接结合,神话与历史的结合可谓达到了彻里彻外,彻头彻尾的程度。

世界神话史证明‘在重要的历史关头,神话也可能现实地载入史册’(注:戴维·利明等《神话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7页。

),商民族始祖的诞生对于商民族来说当然是重要的历史关头,他们这样写,自有其原因和观念根据。

在他们看来,神话可以理解为历史——不是历史的影子,而是历史本身,历史的源头是神话,人的王国来源于神的王国;神话与历史不过是历史一元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

”[6]人们曾经用各种方法对人类及其意识发展的历史进行概括和解释,《商颂》的作者以诗歌的形式蒙胧地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

结语《商颂》的五篇作品被载入《诗经》当中流传至今,被人们传颂。

作为祭颂诗的典型代表,其对后世之文的影响非常深远。

《商颂》的前两篇《那》和《烈祖》是祭祀祖先的乐歌,前者是迎祖的序曲,后者是祭献的乐曲,成为后代为祭祀祖先制作的祭颂乐歌的蓝本,后世多据此内容、形式而制作演唱祭祖歌辞。

《玄鸟》、《长发》两篇写到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始祖诞生具有神话传说的性质,将历史与神话融合书写历史,是神话历史化的前奏。

在其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有些也以神话写历史,可以说受其影响很大。

《殷武》篇,是写宋君修建庙宇祭祀祖先的颂诗,这在后代的颂诗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庙寝修建完毕祭祀歌颂祖先的颂辞。

《商颂》的内容是祭颂先祖先王的功德伟业;其句式以四言为主,每篇的句数章节相对固定;语言凝重质朴。

《商颂》的这种内容体制影响了后世的刻石之文和祝酒铭颂,秦汉兴起的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大都采用类似的内容和结构体制,如秦相李斯的《邹峄山刻石文》、《琅琊刻石文》就是这种形式的勒石记功的文章。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铭、颂也是如《商颂》诗文的形式体制。

《商颂》作为《诗经》中颂诗的一个部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不朽的文化价值展示着颂诗独特的内涵,使其同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闪烁着艺术的光芒,呈现了商周时代的社会面貌,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

参考文献[1] 王海延.诗经今注今译[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2] 沈泽宜.诗经新解[m].学林出版社,1983年.[3]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 倪明威.浅论《诗经·商颂·玄鸟》一诗[j].城市文学(网站),169.[5] 陈子展.诗经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6] 赵沛霖.论《诗经》的神话学价值[j].文艺研究,199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