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

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
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

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

车载以太网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最根本的来源则是一本一本的技术规范。这个领域的技术规范非常多,而且多以数字和字母编号,很容易混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对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了总结。如有错误和疏漏,还请同行们指正。

RFC系列:

RFC793 :TCP

RFC768 :UDP

RFC791 :IP

RFC826 :ARP

RFC792 :ICMP

RFC5681 :TCP-拥塞

RFC6298 :TCP-重传

RFC2131 :DHPC

RFC1112 & RFC2365 :IP-组播

RFC4862 :IPv6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RFC2460:IPv6规范

IEEE系列:

IEEE 802.3 bw :100BASE-T1

IEEE 802.3 bp :1000BASE-T1

IEEE 802.1 Q :VLAN(虚拟局域网)

IEEE 802.1 Qav :FQTSS

IEEE 802.1 Qat :SRP

IEEE 802.1 AS :gPTP

AUTOSAR系列:

AUTOSAR_PRS_SOMEIPProtocol :SOMEIP

AUTOSAR_PRS_SOMEIPServiceDiscoveryProtocol :SOMEIP/SD AUTOSAR_SWS_ServiceDiscovery : SOMEIP/SD

AUTOSAR_SWS_SOMEIPTransformer: SOMEIP数据序列化

AUTOSAR_TR_SomeIpExample : SOMEIP

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TCP communication :TCP测试标准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UDP communication: UDP测试标准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IPv4 communication :IPv4测试标准Specification of TCP/IP Stack :TCP/IP软件接口描述

Open Alliance系列:

TC1 :Interoperability & Compliance Tests for 100BASE-T1 PHYs

TC2 :100BASE-T1 Ethernet Channel & Components

TC3 :1000BASE-T1 CMC Requirements

TC4 :tools

TC6 :MII

TC7:1000BASE-RH Gigabit Ethernet over Plastic-Optical-Fiber (GEPOF) TC8 :Automotive Ethernet ECU Test Specification

TC9 :Automotive Ethernet Channel & Components

TC10:Wake-up and Sleep

TC11 :Ethernet switch requirements and qualificationTC12 1000BASE PHY TC14:10BASE PHY

ISO系列(DoIP相关)13400-1 :DoIP协议基础

13400-2 :DoIP3/4层

13400-3 :DoIP 1/2层

13400-4 :DoIP引脚定义

14229-2 :UDS5层

14229-5:UDS7层

广电网络EPON产品--技术白皮书

广电网络EPON产品应用 技术白皮书

目录 1、前言 (3) 2、EPON技术简介 (4) 3、ACE公司EPON产品简介 (15) 3.1 ACE公司EPON产品 (15) 3.2 ACE公司EPON产品功能表 (23) 4、 EPON方式双向改选的业务能力分析 (25) 5、 ACE公司EPON产品与EOC技术的无缝对接 (26) 6、附件1:HFC双向改造成本核算与方案选择 (35)

1、前言 广电网络行业主要负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开发、经营和管理及有线电视节目的收转和传送。 近年来广电行业的迅猛发展,建设投入的增加,其业务也逐渐扩大,逐渐形成了现有的以光纤为主的有线电视光纤、电缆混合网络。有线电视用户可通过有线广播电视光缆网收看到多套稳定、清晰的电视节目和收听多套广播电台高保真立体广播。 随着用户对新业务需求的增加,使得广电网络迫切的需求在开展广播电视基本业务的同时,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宽带网络优势,开发广播电视网络的增值业务,例如宽带IP、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等。由于EPON系统在光纤网络传输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得它在广电网络应用中存在非常大的潜力。

2. 无源光纤网络(PON)技术简介 2.1 PON的演化与分类 业界多年来一直认为,PON是接入网未来的方向,它在解决宽频接入问题上普遍被看好,无论在设备或维运网管方面,它的成本相对便宜,提供的频宽足以应付未来的各种宽频业务需求。 PON自从在20世纪80年代被采用至今为止已经历经几个发展阶段,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开发了多种协议和技术以便使PON解决方案能更好的满足接入网市场要求。 最初PON标准是基于ATM的,即APON。APON是由FSAN/ITU定义了相应G..983建议,以ATM协议为载体,下行以155.52Mb/s或622.08Mb/s的速率发送连续的ATM信元,同时将物理层OAM信元插入数据流中。上行以突发的ATM的信元方式发送数据流,并在每个53字节长的ATM信元头增加3字节的物理层开销,用以支持突发发射和接收。 目前则有两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的PON标准

实验五 SDH实验(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实验五SDH实验(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利用ZXONM E300网管组建传输网络,了解SDH传统业务组网配置和网元的配置;(2)掌握以太网业务配置 二、实验器材 (1)ZXONM E300一台; (2)实验终端电脑一台。 三、实验内容 1.以太网业务配置 四、实验原理与步骤 (1)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CSMA/CD)机制。以太网中节点都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 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 1、监听信道上收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2、若没有监听到任何信号,就传输数据 3、传输的时候继续监听,如发现冲突则执行退避算法,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执行步骤1(当冲突发生时,涉及冲突的计算机会发送会返回到监听信道状态。 注意:每台计算机一次只允许发送一个包,一个拥塞序列,以警告所有的节点) 4、若未发现冲突则发送成功,所有计算机在试图再一次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最近一次发送后等待9.6微秒(以10Mbps运行)。 (2)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ZXONM E300网管、ZXMP S325网元设备和ZXMP S200网元设备共同组成了光传输平台。实验室采用了“3+2”模式,拓扑结构如图7-1所示,即在5个网元节点中,3个网元采用ZXMP S325网元设备,2个网元采用ZXMP S200网元设备。

图7-1光传输平台拓扑结构图 实验说明:以太网业务从NET05的FE1端口进入,经过NET01、NET02,从NET04的FE1端口全部全部下业务,带宽为10M。 图7-2 以太网业务流向 以太网业务配置。 (1)业务配置 左边OL1[5-1-4] 与右边的TFE[5-1-7]连接,12(1)与12(1)相连,点击[确认],全部配置好后点击[增量下发],[关闭]

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专题

资料编码产品名称 使用对象产品版本 编写部门资料版本 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专题 拟制:日期: 审核: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修订记录 日期修订版本作者描述

目录 1 以太网标准 5 1.1 以太网标准 5 1.2 IEEE标准 5 1.3 物理层 8 1.3.1 以太网接口类型 8 1.3.2 电口 8 1.3.3 光口 11 1.4 FE自协商 12 1.4.1 自协商技术的功能规范 13 1.4.2 自协商技术中的信息编码 14 1.4.3 自协商功能的寄存器控制 16 1.4.4 GE自协商 18 1.5 物理层芯片和MAC层芯片接口简介 19 1.5.1 MII 19 1.5.2 MDIO管理寄存器 20 1.5.3 RMII 20

1.5.4 SMII 21 1.5.5 SS-SMII 21 1.5.6 GMII 22 1.5.7 TBI 22 2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 23 2.1 以太网的帧格式 23 2.2 以太网的MAC地址 25 2.3 CSMA/CD算法 26 2.3.1 CSMA/CD发送过程 27 2.3.2 CSMA/CD如何接收 28 2.4 半双工以太网的限制 31 2.5 以太网流量控制 34 2.5.1 反压(Backpressure) 34 2.5.2 PAUSE 流控 34 关键词: 以太网物理层数据链路局域网城域网协议标准祯结构

摘要: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在各个传输层面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以及控制方式。 缩略语清单: 无。 参考资料清单 无。 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专题 1 以太网标准 1.1 以太网标准 局域网(LAN)技术用于连接距离较近的计算机,如在单个建筑或类似校园的集中建筑中。城市区域网(MAN)是基于10-100Km的大范围距离设计的,因此需要增强其可靠性。但随着通信的发展,从技术上看,局域网和城域网有融合贯通的趋势。 1.2 IEEE标准 IEEE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简称,IEEE组织主要负责有关电子和电气产品的各种标准的制定。IEEE于1980年2月成立了IEEE 802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指定有关局域网的各种标准。IEEE 802委员会由6个分委员会组成,其编号分别为802.1

万兆以太网规范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0GBase-ER 5.5.1万兆以太网规范 5.5.1万兆以太网规范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得出,就目前来说,万兆以太网标准和规范都比较繁多,在标准方面,有2002 年的IEEE ,2004 年的IEEE ,2006 年的IEEE、IEEE 和2007 年的IEEE ;在规范方面,总共有10多个(是一比较庞大的家族,比千兆以太网的9个又多了许多)。在这 10多个规范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二是基于双绞线 (或铜线)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三是基于光纤的广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下面分别予 以介绍。 1 ?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 就目前来说,用于局域网的基于光纤的万兆以太网规范有:10GBase-SR、10GBase-LR、10GBase-LRM、10GBase-ER、10GBase-ZR 和10GBase-LX4 这六个规范。 10GBase-SR 10GBase-SR中的"SR"代表”短距离”(short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 64B/66B的短波(波长为850nm)多模光纤(MMF ),有效传输距离为2?300m,要支持300m 传输需要采用经过优化的50艸线径0M3 (Optimized Multimode 3,优化的多模3)光纤(没有优化的线径50 ^m光纤称为OM2光纤,而线径为叩的光纤称为OM1光纤)。 10GBase-SR具有最低成本、最低电源消耗和最小的光纤模块等优势。 10GBase-LR 10GBase-LR中的"LR"代表"长距离”(Long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 64B/66B的长波(1310nm)单模光纤(SMF),有效传输距离为2m到10km,事实上最高可达到25km。 10GBase-LR的光纤模块比下面将要介绍的10GBase-LX4光纤模块更便宜。 10GBase-LRM 10GBase-LRM中的"LRM"代表"长度延伸多点模式"(Long Reach Multimode ),对应的标准为2006年发布的IEEE。在1990年以前安装的FDDI ?m多模光纤的FDDI网络和100Base-FX网络中的有效传输距离为220m,而在OM3光纤中可达260m,在连接长度方面,不如以前的10GBase-LX4规范,但是它的光纤模块比10GBase-LX4规范光纤模块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电源消耗。

H3C以太环网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 关键词:RRPP 摘要:以太环网解决方案主要以RRPP为核心的成本低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 缩略语清单: 1介绍 在数据通信的二层网络中,一般采用生成树(STP)协议来对网络的拓扑进行保护。STP协议族是由IEEE实现了标准化,主要包括STP、RSTP和MSTP等几种协议。STP最初发明的是目的是为了避免网络中形成环路,出现广播风暴而导致网络不可用,并没有对网络出现拓扑变化时候的业务收敛时间做出很高的要求。实践经验表明,采用STP协议作为拓扑保护的网络,业务收敛时间在几十秒的数量级;后来的RSTP对STP机制进行了改进,业务收敛时间在理想情况下可以控制在秒级左右;MSTP主要是RSTP的多实例化,网络收敛时间与RSTP基本相同。 近几年,随着以太网技术在企业LAN网络里面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以太网技术开始在运营商城域网络发展;特别是在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向IP融合的趋势下,增强以太网本身的可靠性,缩短网络的故障收敛时间,对语音业务,视频等业务提供满意的用户体验,无论对运营商客户,还是对于广大的企业用户,都是一个根本的需求。 为了缩短网络故障收敛时间,H3C推出了革新性的以太环网技术——RRPP(Rapid Ring Protection Protocol,快速环网保护协议)。RRPP技术是一种专门应用于以太网环的链路层协议,它在以太网环中能够防止数据环路引起的广播风暴,当以太网环上链路或设备故障时,能迅速切换到备份链路,保证业务快速恢复。与STP协议相比,RRPP协议具有算法简单、拓扑收敛速度快和收敛时间与环网上节点数无关等显著优势。 H3C基于RRPP的以太环网解决方案可对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做出快速的保护倒换,协同高中低端交换机推出整体的环网解决方案,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2技术应用背景 当前多数现有网络中采用星形或双归属组网模型,多会存在缺乏有效保护和浪费网络资源等诸多问题,如下图所示:

以太网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以太网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以太网的发展,带宽从最初的2Mbps增长到目前的10Mbp,已经增长了千倍以上,对现有的SDH 网络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用户带宽和网络稳定性要求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的传送方式、传送功能和组网方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各种组网方式。针对我公司发展现状,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以太网业务对我们在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以太网业务 SDH VCTRUNK 近年来,通信网络技术因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而飞速发展,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视频点播、网络生活等的需求不断地增长,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业务量迅猛增长,互联网的用户数呈现指数增长的规律,对带宽的需求永无止境。与此同时,作为基础传送网的SDH,其关键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的SDH设备具有高集成度、对ADM 集成和灵活的业务调度能力、多业务传送能力、智能化管理的特点,它采用灵活可变的带宽来适应以太网业务的实际传送。SDH将在业务汇聚层起到协议透明传输和带宽管理的作用,很好地发挥现有网络的功能,配置和控制带宽,动态地从包交换和TDM业务中直接分配带宽,提供逐渐增长的数据带宽。 一、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传送 1.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传送方式 传统的SDH传送网络主要针对语音业务,缺乏面对指数型增长的带宽需求和以IP数据为主流的网络所需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在可预见的未来,面向TDM业务的SDH传输体制将继续存在。但数据业务的增长使得业务提供商和运营商们正在寻求一种方案,从现有的静态TDM复用时代过渡到动态IP业务网时代。 基于下一代SDH的多业务传输平台灵活可变的带宽来适应以太网业务实际传送带宽变化范围大的需求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ML-PPP,灵活捆绑多个VC-12/VC-3通道传送以太网帧;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多个VC-12/VC-3、VC-4级联或虚级联通道来传送。因为虚级联可以兼容传统的SDH网络,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2.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传送功能 1.1透明传输功能 以太网业务透明传送功能是指将来自以太网接口的信号不经过以太网交换,直接映射到SDH的虚荣器(VC)中,然后通过SDH设备进行点到点的传送。 基于SDH的具备以太网业务透明传送功能的业务传送设备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⑴链路带宽可配置。 ⑵接收的正常数据帧必须能完整的映射到虚容器中,应保证以太网业务的透明性,包括以太网MAC帧、VLAN标记等的透明传送。 ⑶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应采用PPP协议或者LAPS协议和GFP协议。 ⑷数据帧可以采用ML-PPP协议封装或采用VC通道的连续级联或虚级联映射来保证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完整版)以太网控车基础技术规范-

名称以太网控车基础技术规范编号 版本

目次 1.目的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缩略语 (2) 4.设备规格 (3) 4.1 以太网线 (3) 4.2 通信连接器 (3) 4.3 终端设备 (3) 4.4 交换机 (4) 5.以太网配置 (5) 5.1 MAC 地址分配 (5) 5.2 IP分配 (5) 5.3 线序及模式配置 (5) 6.数据帧格式 (5) 7.过程数据端口及周期分配 (7) 8.安全通信相关要求(关键设备:网络主控、牵引、制动、信号) (7) 8.1 数据表示 (7) 8.2 安全措施 (8) 8.3 校验(SC-32) (8) 8.4 源设备身份标识(SID) (9) 8.5 安全数据报文(VDP) (10) 8.6 排他性 (11) 8.7 时间参数配置(以下参数均由应用程序参考下方说明进行设置) (11) 8.8 安全数据源(SDSRC) (11) 8.9 安全数据宿(SDSINK) (11)

1.目的 本文档作为以太网控车的基础技术规范,用于规范参与以太网控车的通信介质、车载设备电气接口、通信接口,指导以太网控车的方案执行。 本文档适用于采用以太网控车的动车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序号标准 18 IETF RFC 1901 3.术语缩略语

序号标准 19 WNDS 4.设备规格 4.1 以太网线 以太网电缆应采用符合ISO/IEC 11801 的超 5 类屏蔽双绞线。车辆内部连接以太网电缆和跨车辆(永久车钩或半自动车钩)连接以太网电缆的线径应至少采用22AWG。如果以太网电缆应用在自动车钩上,应考虑使用更大线径的以太网电缆,终端设备与交换机设备之间,交换机设备与交换机设备之间以太网线缆需采用交叉线。 4.2 通信连接器 以太网连接器采用符合DIN EN61076-2-101的M12 D型编码连接器。在设备端采用插孔,电缆端采用插针。临时设备(例如PTU)可采用RJ45 连接器。M12 连接器示意图如下: 4.3 终端设备 以太网终端设备包括TCU、BCU、APU 等具备以太网接口,连接至以太网交换机上的设备。终端设备的参数要求见下表:

华为-VLAN技术白皮书

VLAN技术白皮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中路3号华为大厦 100085 二OO三年三月

摘要 本文基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Quidway 系列以太网交换产品详细介绍了目前以太网平台上的主流VLAN技术以及华为公司在VLAN技术方面的扩展,其中包括基于端口的VLAN划分、PVLAN,动态VLAN注册协议,如GVRP和VTP等等。本文全面地总结了当前的VLAN技术发展,并逐步探讨了Quidway 系列以太网交换产品在VLAN技术方面的通用特性和部分独有特性,并结合每个主题,简要的介绍了系列VLAN技术在实际组网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 VLAN,PVLAN, GVRP,VTP

1 VLAN概述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IEEE于1999年颁布了用以标准化VLAN实现方案的802.1Q协议标准草案。 VLAN技术允许网络管理者将一个物理的LAN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或称虚拟LAN,即VLAN),每一个VLAN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工作站,与物理上形成的LAN有着相同的属性。但由于它是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所以同一个VLAN内的各个工作站无须被放置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即这些工作站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理LAN网段。一个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中,从而有助于控制流量、减少设备投资、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VLAN是为解决以太网的广播问题和安全性而提出的一种协议,它在以太网帧的基础上增加了VLAN头,用VLAN ID把用户划分为更小的工作组,限制不同工作组间的用户二层互访,每个工作组就是一个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的好处是可以限制广播范围,并能够形成虚拟工作组,动态管理网络。 VLAN在交换机上的实现方法,可以大致划分为4类: 1、基于端口划分的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比如Quidway S3526的1~4端口为VLAN 10,5~17为VLAN 20,18~24为VLAN 30,当然,这些属于同一VLAN的端口可以不连续,如何配置,由管理员决定,如果有多个交换机,例如,可以指定交换机 1 的1~6端口和交换机 2 的1~4端口为同一VLAN,即同一VLAN可以跨越数个以太网交换机,根据端口划分是目前定义VLAN的最广泛的方法,IEEE 802.1Q规定了依据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VLAN的国际标准。 这种划分的方法的优点是定义VLAN成员时非常简单,只要将所有的端口都指定义一下就可以了。它的缺点是如果VLAN A的用户离开了原来的端口,到了一个新的交换机的某个端口,那么就必须重新定义。 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每个主机的MAC地址来划分,即对每个MAC地址的主机都配置他属于哪个组。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当用户物理位置移动时,即从一个交换机换到其他的交换机时,VLAN不用重新配置,所以,可以认为这种根据MAC地址的划分方法是基于用户的VLAN,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初始化时,所有的用户都必须进行配置,如果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用户的话,配置是非常累的。尤其是用户的MAC地址用变换的时候就要重新配置。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所付出的管理成本比较高。 3、基于网络层划分VLAN

SDH网络组网、配置、操作和管理及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专业实习 题目:SDH网络组网、配置、操作和管理及以太网业务配置 实验 2016-5-13

一、实验目的 (1)利用ZXONM E300网管组建传输网络,了解SDH传统业务组网配置和网元的配置 (2)创建网元,并完成各网元之间的业务配置 (3)完成时钟源和公务配置,修改网元网元状态、下载网元数据 (4)掌握以太网业务配置 二、实验器材 (1)ZXONM E300一台; (2)实验终端电脑一台。 三、实验内容 (一)SDH传统组网配置及网元配置 (1)按照ZXONM E300配置手册将设备与PC机互联; (2)连接网管 ①使用交叉网线连接网管计算机和网元A子架接口区的网管接口Qx(此步骤跳过)。 ②修改网管计算机IP地址为193.55.1.5、掩码为255.255.255.0、网关为193.55.1.18。 (3)创建网元 表6-3 各网元信息表 网元 A B C D E 参数 网元名称NET01 NET02 NET03 NET04 NET05 网元标识 1 2 3 4 5 网元地址196.1.1.18 196.1.2.18 196.1.3.18 196.1.4.18 196.1.5.18 系统类型ZXMP S200 ZXMP S325 ZXMP S325 ZXMP S3325 ZXMP S200 设备类型ZXMP S200 ZXMP S325 ZXMP S325 ZXMP S325 ZXMP S200 网元类型ADM® ADM® ADM® ADM® TM 速率等级STM-4 STM-16 STM-16 STM-16 STM-4 在线/离线离线离线离线离线离线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配置子架主子架主子架主子架主子架主子架(4)安装单板 ①在客户端操作窗口中,双击拓扑图中的网元图标,进入单板管理对话框 ②所有网元单板安装完成保存后,再次双击该网元,各网元的单板管理对话框中的模拟子架应显示所安装单板 (5)建立连接

简单以太网组网及双绞线电缆的制作

实验一简单以太网组网及双绞线电缆的制作 1.实验目的 (1)掌握以太网卡的安装与配置 (2)掌握Windows中的TCP/IP或NetBEUI协议的设置 (3)掌握以太网平行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电缆的制作方法 (4)学会使用测试工具对双绞线电缆进行测试 (5)掌握集线器或简单交换机的使用,学会利用集线器组建简单的以太网 2.实验设备和环境 (1)5类双绞线电缆3×2米 (2)RJ-45插头6个 (3)RJ-45压线钳一把 (4)双绞线电缆测试工具(ST-248)一台 (5)PC机两台 (6)带有RJ-45接口的网卡两块 (7)集线器(或交换机)一个 3.实验内容 (1)安装TCP/IP和NetBEUI协议,对于TCP/IP协议应注意IP地址的设置 (2)利用ipconfig命令查看IP地址等网络基本配置信息 (3)制作两根平行双绞线电缆 (4)用双绞线测试工具对制作好的平行双绞线电缆进行测试,注意分析测试结果 (5)打开集线器(或交换机)电源,观察集线器和网卡的状态灯,判断它们的工作情况(6)利用制作的两根平行双绞线电缆将两台PC机和一台集线器组建成一个简单的以太网,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7)双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图标,查看局域网中的其他计算机 (8)将一台计算机中的某个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在另一台计算机上通过局域网访问该文件夹 (9)制作一根交叉双绞线电缆 (10)用双绞线测试工具对制作好的交叉双绞线电缆进行测试,注意分析测试结果 (11)用制作好的交叉双绞线将两台PC机对接起来,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 4.背景知识 1)NetBEUI是什么 NetBEUI是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局域网上的程序可以使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API)。NetBIOS为程序提供了请求低级服务的统一的命令集,这些服务是管理名称、执行会话和在网络节点之间发送数据报所要求的。 NetBEUI则是NetBIOS的扩展用户接口,是Microsoft网络的本地网络协议。它通常用于小的、有1~200客户的部门大小的局域网。它可以使用令牌环源路由作为其路由的惟一方法。它是NetBIOS标准的Microsoft实现。 2)交换机的应用 交换机是交换式网络上设备的公用连接点。交换机包含多个端口。计算机用网线和交换机相连的方法是:将双绞线的一端RJ-45接头插到交换的一个口上,另一端插到计算机网卡上的RJ-45插座上。如果所有设备都已接通电源,那么交换机上的连接指示灯就会显示连接状态,可据此判断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华为FTTH技术白皮书V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TTH技术白皮书 1 FTTH技术简介 1.1 光纤接入网(OAN)的发展 接入网作为连接电信网和用户网络的部分,主要提供将电信网络的多种业务传送到用户的接入手段。接入网是整个电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信网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电信网中技术种类最多、最为复杂的部分。电信业务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接入网也必须向着宽带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传统语音业务逐渐被移动、VOIP蚕食,宽带业务成为给固网运营商带来收入的主攻方向,运营商希望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体验来吸引用户。业务的发展尤其是视频类业务的逐渐推广,使用户对网络带宽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光纤成本的下降,网络的光纤化成为发展趋势,原来主要用于长途网和城域网的光纤也开始逐步引入到接入网馈线段、配线段和引入线,向最终用户不断推进。 通常的OAN是指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泛指端局或远端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或部分采用光纤做为传输媒体的系统,采用基带数字传输技术传输双向交互式业务。它由一个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至少一个光配线网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至少一个光网络单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光接入网参考配置 OLT的作用是为光接入网提供网络侧接口并经一个或多个ODN与用户侧的ONU通信,OLT 与ONU的关系为主从通信关系。 ODN为OLT与ONU之间提供光传输手段,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光信号功率的分配任务。ODN 是由无源光元件(诸如光纤光缆、光连接器和光分路器等)组成的纯无源的光配线网。 ONU的作用是为光接入网提供远端的用户侧接口,处于ODN的用户侧。 1.2 光接入网的几种应用类型 光纤接入网(OAN)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即本地交换局和用户之间全部或部分采用光纤传输的通信系统。光纤接入网又可划分为无源光网络(PON)和有源光网络(AON),相比这两种光网络,从成本上看,无源光网络发展将会更快些。按照ONU在光接入网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不同,可以将OAN划分为几种基本不同的应用类型:FTTCab,FTTCub,FTTB,FTTH和FTTO。 (1)光纤到交接箱(FTTCab) 光纤到交接箱(fiber to the cabinet,FTTCab)是宽带光接入网的典型应用类型之一,其特征是以光纤替换传统馈线电缆,光网络单元(ONU)部署在交接箱(FP)处,ONU下采用其他介质接入到用户。例如采用现有的铜缆或者无线,每个ONU支持数百到1 000左右用户数。 国内外与FTTCab概念相当的其他术语有:光纤到节点或光纤到邻里(fiber to the node 或neighborhood,FTTN),光纤到小区(fiber to the zone,FTTZ)。 (2)光纤到路边(FTTCub)

3.万兆以太网规范

5.5.1 万兆以太网规范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得出,就目前来说,万兆以太网标准和规范都比较繁多,在标准方面,有2002年的IEEE 802.3ae,2004年的IEEE 802.3ak,2006年的IEEE 802.3an、IEEE 802.3aq和2007年的IEEE 802.3ap;在规范方面,总共有10多个(是一比较庞大的家族,比千兆以太网的9个又多了许多)。在这10多个规范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二是基于双绞线(或铜线)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三是基于光纤的广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 就目前来说,用于局域网的基于光纤的万兆以太网规范有:10GBase-SR、 10GBase-LR、10GBase-LRM、10GBase-ER、10GBase-ZR和10GBase-LX4这六个规范。 10GBase-SR 10GBase-SR中的"SR"代表"短距离"(short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短波(波长为850nm)多模光纤(MMF),有效传输距离为2~300m,要支持300m传输需要采用经过优化的50μm线径OM3(Optimized Multimode 3,优化的多模3)光纤(没有优化的线径50μm光纤称为OM2光纤,而线径为62.5μm 的光纤称为OM1光纤)。 10GBase-SR具有最低成本、最低电源消耗和最小的光纤模块等优势。 10GBase-LR 10GBase-LR中的"LR"代表"长距离"(Long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长波(1310nm)单模光纤(SMF),有效传输距离为2m到10km,事实上最高可达到25km。 10GBase-LR的光纤模块比下面将要介绍的10GBase-LX4光纤模块更便宜。 10GBase-LRM 10GBase-LRM中的"LRM"代表"长度延伸多点模式"(Long Reach Multimode),对应的标准为2006年发布的IEEE 802.3aq。在1990年以前安装的FDDI 62.5?m多

华为802.1X技术白皮书

华为 802.1X 技术白皮书
华为802.1X技术 白皮书

华为 802.1X 技术白皮书
目录
1 2 概述...........................................................................................................................................1 802.1X 的基本原理..................................................................................................................1 2.1 体系结构...........................................................................................................................1 2.1.1 端口 PAE...................................................................................................................2 2.1.2 受控端口 ...................................................................................................................2 2.1.3 受控方向 ...................................................................................................................2 2.2 工作机制...........................................................................................................................2 2.3 认证流程...........................................................................................................................3 3 华为 802.1X 的特点.................................................................................................................3 3.1 基于 MAC 的用户特征识别............................................................................................3 3.2 用户特征绑定...................................................................................................................4 3.3 认证触发方式...................................................................................................................4 3.3.1 标准 EAP 触发方式 .................................................................................................4 3.3.2 DHCP 触发方式 .......................................................................................................4 3.3.3 华为专有触发方式 ...................................................................................................4 3.4 TRUNK 端口认证 ..............................................................................................................4 3.5 用户业务下发...................................................................................................................5 3.5.1 VLAN 业务 ................................................................................................................5 3.5.2 CAR 业务 ..................................................................................................................5 3.6 PROXY 检测 ......................................................................................................................5 3.6.1 Proxy 典型应用方式 ................................................................................................5 3.6.2 Proxy 检测机制 ........................................................................................................5 3.6.3 Proxy 检测结果处理 ................................................................................................6 3.7 IP 地址管理 ......................................................................................................................6 3.7.1 IP 获取 ......................................................................................................................6 3.7.2 IP 释放 ......................................................................................................................6 3.7.3 IP 上传 ......................................................................................................................7 3.8 基于端口的用户容量限制...............................................................................................7 3.9 支持多种认证方法...........................................................................................................7 3.9.1 PAP 方法 ...................................................................................................................7 3.9.2 CHAP 方法 ...............................................................................................................8 3.9.3 EAP 方法 ..................................................................................................................8 3.10 独特的握手机制...............................................................................................................8 3.11 对认证服务器的兼容.......................................................................................................8 3.11.1 EAP 终结方式 ..........................................................................................................8 3.11.2 EAP 中继方式 ..........................................................................................................9 3.12 内置认证服务器...............................................................................................................9 3.13 基于 802.1X 的受控组播.................................................................................................9 3.14 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10 4 典型组网.................................................................................................................................10
1

网络设备技术规范..

一、1310光发射机 (2) 二、光接收机 (7) 三、放大器 (11) 四、线路供电器 (14) 五、光缆 (16) 六、同轴电缆 (19)

器材清单

施工费用 一、1310光发射机 参考依据 《GY/T 143-2000 有线电视系统调幅激光发送机和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GB/T 11318.1-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通用规范》 类型要求 安装方式:19英寸机架式; 输出光路数:单路; 输入射频信号:1主路,不少于1路支路 环境适应性 要求具有高、低温的适应能力:工作温度范围要求为-5℃~+55℃,贮存温度范围为-25℃~+55℃。中间检测项目为光输出功率,合格判椐为:光输出功率相对于初始值的偏离在±0.1dB以内。 技术要求 1 采用双电源支持电源热备份。AC 160~250V或DC -48V可选。 2 应采用高线性直接调制DFB激光器,必须采用全新原装进口的DFB激光器器件。 3 应具有预失真校正电路。 4 光输出功率:按需指定。 5 应支持以下控制功能:电平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光功率控制(APC),自动温度控制(ATC),手动、自动光调制度控制功能。 6 应支持报警功能:具有温度报警、输入信号电平报警等功能。 7 网管监测参数至少包括输出光功率、激光器偏流、激光器温度、制冷电

流、射频输入电平、工作电压等。 8 支持2类网管,承诺开放网管MIB库并配合广电网络做第三方网管集成。性能要求表 光特性 波长[nm] 输出光功率[dBm] 电特性 工作带宽[MHz] 47~1000 平坦度[dB] <±0.5 (47 ~1000MHz) CNR [dB] CSO [dBc] CTB [dBc] 控制接口 光连接器 光纤标准单模光纤9/125μm 射频主信道输入电平[dBμ 73~83 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