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技术与组网规范共39页文档
网络规范

40GBASE-SR4 局域网 150 OM4 多模光纤 4*10G(parallel) 8
介质 多模光纤(62.5或50) 多模光纤(62.5或50)或单模光纤(9或10) 150欧STP 5类UTP4对 单模光纤
工作波长 850 1300
10GBASE-LX4 局域网 10000 WDM 单模光纤
10GBASE-SR 局域网 300 850 多模光纤
100GBASE-SR10 局域网 150 OM4 多模光纤 10*10G(parallel) 20
100GBASE-LR4 局域网 10KM OS1 单模光纤 4*25G(parallel) 2
100GBASE-ER4 局域网 40KM OS1 单模光纤 4*25G(parallel) 2
10M/100M光纤链路测试指标:小于等于11/13dB
1G/10G光纤链路测试指标:小于等于2.7dB(300米)
40GBASE-LR4 局域网 10KM OS1 单模光纤 4*10G(parallel) 2
100GBASE-SR10 局域网 100 OM3 多模光纤 10*10G(parallel) 20
10GBASE-LR 局域网 10000 1310 单模光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GBASE-ER 局域网 40000 1550 单模光纤
40G/100G光纤链路测试指标:小于等于1.9dB(100米),传输延时小于79ns。
10GBASE-T 局域网 25~100 - 双绞铜线
3、40G/100G以太网(IEEE802.3ba)40GBASE-R 100GBASE-R
组网技术与配置PPT课件

4 最后讨论企业网组网的技术和方法。
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 2021年7月27日星期2二时22时6分263分93秒9秒
第2页/共101页
2
2
1.1 传输介质及连接器使用
1网络传输介质用来提供信号传输的信道,提供信息传输的通路
4
用于网络连接理想的传输线,这类双绞线最贵,性
能也最好。增加了绕线密度,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
材料,传输速率为100Mbps,用于100base-T网络
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 2021年7月27日星期2二时22时6分263分93秒9秒
第6页/共101页
6
6
非屏蔽双绞线的特点
①无屏蔽外套,直径小,节省所占用的空间。 ②重量轻、易弯曲、易安装。 ③将串扰减至最小或加以消除。 ④具有阻燃性。 ⑤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适用于结构化综合布线。
2有多种物理介质可用于实际的传输
3每一种传输介质在数据传输率、传输时延、安装、维护和成本 上有不同的特性。适应的网络应用环境也不同。
4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5 有线传输介质用于组建有线网络,无线传输介质用于组建无 线网络。
6在有线传输介质中,电信号的传播速度是光速的三分之二,即 每秒20万Km(千米)。在无线传输介质中电信号的传播速度等 于光速,为每秒30万Km(千米)。
10
10
1.1.2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是最早用于数据网和局域网的一种线缆类型。同轴 电缆的结构如图1.5所示,它中央是铜芯,铜芯外包着一层绝 缘层,绝缘层外是一层屏蔽层
用于局域网的同轴电缆有两种:一种是为支持以太网设计的,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定义了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它们决定了局域网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格式。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的标准,包括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以太网的标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的版本是由美国计算机制造商DEC、Intel和Xerox共同制定的。
它采用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的技术,这种技术允许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从而实现了成本低廉的局域网解决方案。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输速率也从最初的10Mbps提高到了100Mbps、1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
其次,以太网的标准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上都有详细的规范。
在物理层上,以太网使用双绞线、光纤等传输介质,同时定义了各种物理接口和连接器的规范,以保证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在数据链路层上,以太网采用了帧格式来组织数据,包括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数据和校验等字段,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接收。
此外,以太网还定义了一系列的协议,如地址解析协议(AR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等,以支持局域网中计算机的通信和管理。
最后,以太网的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演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网络带宽和可靠性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以太网标准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IEEE 802.3标准组织正在推动下一代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以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好的能源效率等特性,以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标准是局域网技术的基石,它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以太网标准将继续推动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网络连接。
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

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车载以太网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最根本的来源则是一本一本的技术规范。
这个领域的技术规范非常多,而且多以数字和字母编号,很容易混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对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了总结。
如有错误和疏漏,还请同行们指正。
RFC系列:RFC793 :TCPRFC768 :UDPRFC791 :IPRFC826 :ARPRFC792 :ICMPRFC5681 :TCP-拥塞RFC6298 :TCP-重传RFC2131 :DHPCRFC1112 & RFC2365 :IP-组播RFC4862 :IPv6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RFC2460:IPv6规范IEEE系列:IEEE 802.3 bw :100BASE-T1IEEE 802.3 bp :1000BASE-T1IEEE 802.1 Q :VLAN(虚拟局域网)IEEE 802.1 Qav :FQTSSIEEE 802.1 Qat :SRPIEEE 802.1 AS :gPTPAUTOSAR系列:AUTOSAR_PRS_SOMEIPProtocol :SOMEIPAUTOSAR_PRS_SOMEIPServiceDiscoveryProtocol :SOMEIP/SD AUTOSAR_SWS_ServiceDiscovery : SOMEIP/SDAUTOSAR_SWS_SOMEIPTransformer: SOMEIP数据序列化AUTOSAR_TR_SomeIpExample : SOMEIP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TCP communication :TCP测试标准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UDP communication: UDP测试标准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IPv4 communication :IPv4测试标准Specification of TCP/IP Stack :TCP/IP软件接口描述Open Alliance系列:TC1 :Interoperability & Compliance Tests for 100BASE-T1 PHYsTC2 :100BASE-T1 Ethernet Channel & ComponentsTC3 :1000BASE-T1 CMC RequirementsTC4 :toolsTC6 :MIITC7:1000BASE-RH Gigabit Ethernet over Plastic-Optical-Fiber (GEPOF) TC8 :Automotive Ethernet ECU Test SpecificationTC9 :Automotive Ethernet Channel & ComponentsTC10:Wake-up and SleepTC11 :Ethernet switch requirements and qualificationTC12 1000BASE PHY TC14:10BASE PHYISO系列(DoIP相关)13400-1 :DoIP协议基础13400-2 :DoIP3/4层13400-3 :DoIP 1/2层13400-4 :DoIP引脚定义14229-2 :UDS5层14229-5:UDS7层。
以太网原理通俗易懂图文说明课件

• 交换机接收完数据包的前64字节(一个最短帧长度),然后根据头信息 查表转发。
• 结合了直通方式和存储转发方式的优点。
第20页/共44页
20
全双工简述
全双工简 述
. 1.实现全双工的物质保证 . 2.全双工对以太网技术的影响 . 3.支持全双工的设备
第21页/共44页
21
自动协商
双工方式 全双工 半双工
为什么使用L2会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以太网的安全性?
第25页/共44页
25
课程内容
第一章 以太网基本概念 第二章 HUB和L2交换机出现 第三章 VLAN和L3交换机出现 第四章 GE/10GE以太网出现
第26页/共44页
VLAN的起源—— 基于端口分组
VLAN的起源——基于端口分 组
解决广播泛滥问题的主导思想:将没有互访需求的主机隔离开
关
29
解决办法(二) ---单臂路由
解 决 办 法(二) --- 单臂路由
使用支持VLAN属性的路由器连接不同的VLAN
前提: VLAN和IP子网间是一 对一的关系
10.110.10.0
工程部 VLAN
10.110.20.0
市场部 VLAN
10.110.30.0
销售部 VLAN
SWITCH
第30页/共44页
以太网原理---CSMA/CD
• CS :载波侦听。 •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 MA :多址访问。 •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 CD :冲突检测。
•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 后继续 发送。
冲突的检测: 由于两个站点同时发送信号,经过叠加后,会使线路上电压的摆动值超
第4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要点

批准时间 1983 1988 1990 1995 1995 1998
速率 10Mbps 10Mbps 10Mbps 100Mbps 100Mbps 1000Mbps
1998 2002 2002
1000Mbps 10Gbps 40/100Gbps
4.2 以太网的网络组件
4.2.1 集线器和交换机
2. 交换机 交换机(Switch)又称为多端口网桥,是一个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 络通信设备,用于构建星型拓扑结构的以太网。
交换机能识别数据帧,并能根据收到的帧中的MAC地址决定数据帧应 发向交换机的哪个端口,不会干扰其他主机通信,因此各个端口独享带 宽。
在OSI模型标准化之前,IEEE已开发了这些标准,但IEEE 802标准仍 被作为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具体规范。
4.1 以太网的相关标准
4.1.1 IEEE 802 标准
标准
IEEE 802.1a/b IEEE 802.2 IEEE 802.3 IEEE 802.4 IEEE 802.5 IEEE 802.6 IEEE 802.7 IEEE 802.8 IEEE 802.9 IEEE 802.10 IEEE 802.11 IEEE 802.12 IEEE 802.13 IEEE 802.14 IEEE 802.15
教学要求:
知识要点 以太网标准 网络组件 组网结构 组建以太网
能力要求 了解以太网的主要标准 掌握交换机、集线器、网卡,制作UTP 理解局域网的两种组网结构 掌握组建小型以太网的基本过程
相关知识 IEEE 802.3标准 EIA/TIA线序标准 单一结构、级联结构 组网、测试
第三章:以太网的组网技术

学习内容: 以太网组网类型和传输速度 组网所需的器件、设备和传输介 质 单一集线器的组网配置规则 多集线器的级联
3.1以太网的相关标准
标准 10BASE5 10BASE2 10BASE-T 主要使用的传 输介质 速率(M/S) 物理拓扑 总线 总线 星形 星形 星形 50W粗同轴电缆 10 50W细同轴电缆 10 3、4、5或超5 类UTP 10
多集线器组建以太网的配置规则
10M以太网:
100M以太网:
每段UTP电缆长度为100m。每段UTP电缆长度为100m。 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多有 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多可
以经过2个集线器。 5个网段,经过4个集线器。 集线器之间的电缆长度不 整个网络的最大覆盖范围 能超过5m。 为500m。 整个网络的最大覆盖范围 网络中不能出现环路(闭 为205m。 合环)。 网络中不能出现环路(闭 合环)。
集线器的功能和特性:
作为以太网的集中连接点。 放大收到的信号。 通过网络广播信号。 无过滤功能 无路径检测或交换功能 不同速率的集线器不能级联。
集线器的图示及其介绍
工作机理: 当数据传入一个端口后,集线器不经 过路径检测和过滤处理,直接将信息广播 到所有的端口。
3.2.2 10/100M网络接口卡
3.2.3 10/100M 以太网中的非屏蔽双绞线
相对于屏蔽双绞线,UTP价格便宜并 且易于安装,是最常用到的网络电缆。
作为10BASE-T和100BASE-TX标 准网络的传输介质,仅利用其中两对 线进行传输。就是1、2作为自己的发 送线,3、6作为自己的接收线。
直通的UTP电缆
由于集线器内部发线和收线进行了交叉,因此计 算机连入集线器需要使用直通UTP电缆,水晶头 中线的接法:
第3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基础PPT课件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2
工程篇: • 网络规划与设计 • 网络工程实施 • 网络设备与系统选型 •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教材:《全新计算机网络工程教程》
郭诠水 主编 王宝智 编著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补充内容:无线通信网
23.11.2020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3
本课程特点
• 要求学生在己具有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 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计算机组网原理
马范援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23.11.2020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1
讲授内容
原理篇: • 基于以太网的企业内组网技术 • 基于广域网的组网技术
教材: 《当代组网技术》
张公忠 陈锦章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11.2020
23.11.2020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13
3.2 碰撞槽时间(slot time)
发生碰撞时间的 上限,即发送站 发出帧后能检测 到碰撞的最长时 间
t0 t0+0.5-ε
帧在媒体上往返传输时间=1 帧在媒体上单向传播时延=0.5
fA
A
B
(a) A开始传输
fA fB
A
B
(b) B开始传输
碰撞产生
t0+0.5
传输速率越高,跨距越小。在后面介绍100M 和1000M以太网时会明显看到这一点。
5) 是以太网一些算法的时间基准值,如二进制后 退算法。
23.11.2020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18
必须注意:信号在物理信道上的传播速度v 与报文的传输速率R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